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苗期耐低钾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500多份不同水稻品种幼苗,置于0.25mmol/LKS2O4低钾介质溶液中,在温度32℃、光强2000lx下,吸收6小时,进行耐低钾水稻种质筛选。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的K^+吸收速度和H^+释放速率存在差异,不同品种间的K^+吸收和H^+释放速度两者呈显著的相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耐光氧化种质资源的批量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3.
以102份宁夏水稻(Oryza sativa L.)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子粒糙米中的锌含量,分析了子粒锌含量的差异性及其与粒形性状、铁含量的相关性。同时以宁大62与宁粳40号杂交组合的F2群体为材料,对子粒锌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2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子粒锌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2.75~36.00 mg/kg,平均为19.51 mg/kg,变异系数为19.07%,并筛选出富锌水稻品种杨和白皮稻、大粒稻、常规稻-5等;宁夏水稻本地品种与外引品种子粒锌含量无显著差异;子粒锌含量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千粒重呈正相关,与粒厚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子粒锌、铁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宁大62/宁粳40号杂交组合的214个F2单株子粒锌含量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子粒锌含量整体分布趋于单峰正态分布,说明水稻子粒中的锌含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4.
水稻耐低磷基因型种质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对二百余不同基因水稻品种(组合)进行士培和砂培,用多个对相指标和绝对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获得了大粒稻、汕优63、巨粒等等一批耐低磷基因型品种(组合)和新三百粒、沪占七、红二号等一批低磷敏感基因品种(组合)。试验表明,应用土培和砂培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耐低磷基因型品种(组合)是可行的,与耐低磷基因型相比,缺磷时敏感基因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每株穗数和结实率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低钾(5 mg/L)胁迫和正常供钾(40 mg/L)2 个处理水平的苗期水培试验,采用相对耐低钾指数 为评价指标、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18 个不同水稻品种进行钾高效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方差分析表 明院16 个钾效率的相关性状在18 个水稻基因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 个主成分 累计贡献率达到90.972%,已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能够基本反映整体状况。其中相对植株干重、相对茎叶干重、相对 根部干重、相对根冠比、相对茎叶吸钾量、相对植株吸钾量在5 个主成分中的比重较大,可以作为水稻苗期钾高效种 质资源筛选的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院湛优2009 得分最高、为2.2753 分,特优524 次之、为2.2545 分,均为最耐低 钾水稻品种;黄丰占、黄华占、博优晚三、域优3550等6 个品种为中等耐低钾水稻品种;博优043 得分最低、为-1.8583 分,为低钾敏感型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属喜温性作物,低温冷害造成水稻减产是显著的。目前,水稻冷害已成为国际上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严重冷害的机率一般为三至四年一次,根据各地低温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的相关分析,我国每年因冷害损失稻谷约30~50亿公斤。世界各国对水稻冷害的研究十分重视,而选用耐冷品种是防御冷害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之目的在于通过对江苏省水稻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耐冷性鉴定,筛选出耐低温的种质资源,提供育种作亲本或生产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7.
宁夏耐盐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0.5%、1.0%和1.5%NaCl溶液对40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筛选,以获得极端耐盐的水稻种质资源,同时研究了不同NaC l溶液浓度对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溶液浓度对发芽率都有影响,高浓度NaC l溶液显著抑制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但材料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水稻耐贮藏种质资源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00份经过8年室温下自然老化表现良好的品种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从中筛选出了两份耐贮藏的优良种质资源,二秋矮1号和油籼。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自然老化和人工加速老化是受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基因控制的两个不同性状。  相似文献   

9.
耐Cd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0.2 mg.L-1Cd胁迫下,通过对水培条件下72份水稻种质资源的苗期生长耐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种类型,分别为Cd敏感品种、较敏感品种、耐Cd品种和较耐品种.在此基础上,选择耐性明显不同的Cd敏感品种F6-138-1和耐Cd品种Lemont为供试材料,通过全生育期盆栽试验,研究了Cd在水稻各器官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水稻吸收的Cd大部分累积在根部,较少向地上部转移,越往上吸收越少,即根茎>鞘>叶>籽粒.从可食器官籽粒Cd含量来看,Lemont是较理想的耐Cd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旨在评价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为亲本选择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 580份来源于国外和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生态区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对象,分析21个形态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1个描述型性状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国外、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及总资源群体中分别为0.345 9、0.347 1、0.345 9、  0.322 4、0.357 7,荚色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大,叶色Simpson多样性指最小。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百粒质量、单株粒质量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大于30%,初花时间、主茎节数、茎粗、荚长、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为20%~10%,生育时间的遗传变异系数小于10%。13个数量性状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国外、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及总资源群体中分别为0.813 6、0.831 1、0.825 9、0.836 9、0.826 5,说明该批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质量与其他12个重要农艺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发现百粒质量、单株粒数对单株粒质量的正向效应最大,其次为茎粗、单株荚数,而荚宽、株高、初花时间有负向效应。本研究揭示了该批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大豆单株产量构成性状为综合指标,结合生育时间表现,筛选出30份高产特异大豆种质,为合理选择亲本形成优势性状互补以进行大豆高产品种改良和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7个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 7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遗传机制。在水培条件下 ,将亲本和F1世代的 3~ 4叶期幼苗用 8g·L-1的NaCl胁迫处理 10d后 ,测定根系Na+ /K+ 和盐害级别 ,利用主位点组加性显性模型 ,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方法对 2个耐盐指标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根系Na+ /K+ 的遗传变异符合 2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的遗传控制模型 ,盐害级别的遗传变异符合 3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的遗传控制模型。在决定水稻根系Na+ /K+ 和盐害级别的遗传变异中 ,主位点组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韭菜青×IR26杂交后代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及相应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在2007和2008年进行Cd2+(5 mg·kg-1)胁迫下水稻幼苗耐Cd2+胁迫的QTL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检测到3个与幼苗耐Cd2+胁迫有关的QTLs,包括1个控制相对苗高的位点qRSH-7和2个控制单株相对干重的位点qRDW-lla和qRDW-llb,分别位于第7和第11染色体;2008年检测到6个与幼苗耐Cd2+胁迫相关的QTLs,包括3个控制单株相对干重的位点qRDW-J、qRDW-2和qRDW-7,1个控制相对苗高的位点qRSH-2,2个控制相对鲜重的位点qRFW-2和qRFW-7,分别位于第1、2、7染色体.在定位的9个QTLs中,qRDW-7和qRFW-7都位于第7染色体的RM6872与RM11标记之间,加性效应分别为4.89和5.44,表型贡献率为18.02%和15.24%;qRSH-7和qRDW-1的加性效应分别为5.09和-3.64,表型贡献率为13.48%和10.06%;其余位点表型贡献率均低于10.0%.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苗期耐冷性基因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98个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家系(BILs)组成的群体为材料,进行水稻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25℃正常条件下培养水稻幼苗至二叶一心期,6-10℃低温处理7d,之后缓慢升温至25℃,缓苗4d,调查死苗率,并以死苗率作为苗期耐冷性强弱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98个BILs的苗期耐冷性表现。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个苗期耐冷性QTLs,分别位于第2和第3染色体上,命名为qSCT-2和qSCT-3。2个QTL的LOD值分别为3.81和2.86,可解释群体表型变异的13.69%和9.31%。对苗期冷害具有抗性的2个数量性状基因座均来自苗期耐冷亲本Nipponbare。  相似文献   

14.
以籼粳交组合IR64/Azucena产生的105个DH群体为遗传材料,采用包括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方法,分析了3叶期低温处理下苗期5个阶段与秧苗重量有关的QTLs.结果表明,在苗重发育的不同阶段,控制苗重的QTLs数目,效应大小及作用方式不同.与苗重有关的17个非条件QTLs中,14个检测到具有显著的加性×处理互作效应,这些QTLs决定了苗重性状对环境的特异性变异.条件分析表明,第23~30 d(低温胁迫后第1周)具有各项遗传效应的基因和第16~37 d(低温胁迫开始后的3周内)具有加性×处理互作效应的基因表达较为活跃.另外,检测到25对上位性位点影响苗重,尤以第30 d检测到的上位性位点最多,同时也揭示了上位性的几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最佳抗性鉴定方法组合为,接种方法为摩擦法,接种苗岭为4片真叶,接种浓度为106个孢子·mL-1。以此为基础,对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提供的44份番茄材料进行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抗源筛选结果为中抗材料4份,感病材料34份,易感病材料6份。  相似文献   

16.
特异多倍体水稻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二倍体的水稻双胚苗基础群体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自然发生的多倍体材料,将这些多倍体株系筛选出来,种成株系,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倍性、花粉可育性、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情况及其与二倍体的可杂交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129个株系中,大部分为三倍体,占91.5%,四倍体仅占8.5%;(2)部分株系的花粉可染率说明花粉的育性很低;(3)多倍体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说明,除了多价体、染色体落后和微核出现外,在三部体和四倍体株系中,均发现了有12个二价体的形成,即可形成正常的n配子;(4)多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证明,尽管杂交后代出现大量的非整倍体,但有部分二倍体杂种出现,并在后代中表现稳定。作者认为这些多倍体株系具有控制早代稳定的特异性,其应用将对水稻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和筛选水稻苗期耐冷种质资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形态学和光合生理指标,对52份水稻种质资源的苗期耐冷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相关分析显示6个光合生理指标与形态学指标黄叶率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换成3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3.991%;根据耐冷性综合评价值(D),将...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休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以13个水稻主裁品种及11个F1代抽穗后35d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30℃下,种子未去颖壳时,南京11、桂朝2号等品种的发芽率均高于80%,无休眠性;IR36的发芽率仅为19%,具有较强的休眠性;越光、N22的发芽率分别为2%和0%,具有极强的休眠性;F2代种子的发芽率均不超过亲本(越光除外)。除去种子颖壳后,大多数供试材料的发芽率均显著提高,休眠性丧失,尤其是F2代种子,但N22仍保持极强的休眠性。淀粉酶海性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种子休眠性呈负相关。内源激素的分析表明,在吸水之前,不同休眠性品种的内源ABA和GA3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吸水后,休眠性与GA3/ABA的比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建立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是遗传转化的重要基础。以北方主栽水稻品种为试材 ,将 Thidiazuron(简称TDZ)应用于水稻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研究 ,探讨了 TDZ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TDZ显著促进水稻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 ,其细胞分裂素活性均大大高于 KT和 6 - BA,最佳使用浓度仅为 KT和 6 - BA的 1/ 10~ 1/ 2 0。不同 TDZ浓度对不定芽的分化效率在不同品种上有差异 ,东农 4 2 1品种在浓度为 0 .10 m g· L- 1时诱导效率最高 ,平均芽数达到 7.7个 /块 ,诱导效率达到 5 5 8.30 % ;东农 92 - 11品种在浓度为 0 .2 0 m g· L- 1时效果最佳 ,平均芽数为 7.9个 /块 ,分化效率高达 5 5 3%。高浓度的 TDZ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导致愈伤组织褐化 ,诱导的不定芽出现矮化、叶片卷曲、玻璃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