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猪源大肠杆菌转座子及整合子携带类型与其多重耐药相关性,试验采集贵州省12个规模化养猪场猪肛门拭子,分离鉴定到259株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7类(16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用PCR方法检测转座子及整合子的携带情况。结果发现,受试菌株对7类(16种)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大观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为高度耐药,MIC90的耐药倍数为32倍;对亚胺培南、多黏菌素B表现敏感,MIC90的耐药倍数为2倍,其他药物的耐药倍数介于二者之间。受试菌株多重耐药最高达7重,2重以上耐药率达到100%,多重耐药谱型共计14种,以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多肽类为主,占56.97%。受试菌株转座子和整合子检出率较高,转座子及整合子表型共计20种,其中IScp1+IS26+tnpA+tnp513+intI1和IS26+tnpA+tnp513+intI1的组合类型占比最多,分别为48.48%和26.06%。本试验结果表明,插入元件IScp1与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插入元件IS26与氨苄西林耐药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磺胺异唑耐药相关性显著(P<0.05);整合子intI1与氨苄西林耐药相关性极显著(P<0.01);intI2与头孢他啶耐药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头孢噻呋、恩诺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相关性显著(P<0.05);IScp1+IS26+tnpA+tnp513+intI1组合类型与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关性极显著(P<0.01);IS26+tnpA+tnp513+intI1组合类型与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关性显著(P<0.05),与头孢噻呋耐药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与庆大霉素耐药呈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受试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的多重耐药与转座子及整合子携带类型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Ⅰ型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应用PCR方法检测其Ⅰ型整合酶基因(intⅠ)。结果表明:58.6%(34/58)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株为Ⅰ型整合酶阳性,表明猪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貉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Ⅰ型整合子的携带情况,试验采用药敏试验对150株貉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采用PCR方法对其进行Ⅰ型整合酶intⅠ1、intⅠ2和intⅠ3和Ⅰ型整合子的检测。结果表明:150株貉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AML)、头孢噻吩(KF)和四环素(TE)的耐药率均达到了80%以上;对亚胺培南(IPM)、庆大霉素(CN)、阿米卡星(AK)、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X)和多黏菌素B(PB)的敏感率均达到了70%以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种数为1~19种,多重耐药情况达到92.67%(139/150),其中,6重耐药菌株的比例最大,为12.00%(18/150)。整合酶基因intⅠ1的阳性样本数量为108株,检出率为72.00%(108/150);整合酶基因intⅠ2的阳性样本数量为14株,检出率为9.33%(14/150);均未检出整合酶基因intⅠ3。Ⅰ型整合子的阳性菌株数量为51株,检出率为34.00%(51/150),且存在1个菌株中含有最多3个基因盒的情况。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包括aadA2、dfrA5、d...  相似文献   

4.
5.
为了解东北三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不同养殖场分离的鹿源大肠杆菌菌株的耐药性及Ⅰ型整合子在流行株中的携带情况,试验在检测耐药性的基础上,采用PCR方法对流行株中Ⅰ型整合子进行检测和测序,并对检测结果和耐药基因盒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达50%以上。Ⅰ型整合子和Ⅱ型整合子的检出率分别为51.18%和4.12%,Ⅲ型整合子未检出。基因盒的检出率为56.32%,序列分析得出共包含6种携带不同基因盒的整合子,分别编码对甲氧苄啶耐药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frA1、dfrA15、dfrA12和dfrA17)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乙酰转移酶(aadA1、aadA2和aadA5)。基因盒阵列aadA1-aadA2-dfrA1-dfrA12在这些大肠杆菌中最为普遍。说明Ⅰ型整合子在细菌耐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整合子的流行状况和分子特性,分析整合子在细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采用PCR方法检测75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整合酶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结果显示,猪源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流行普遍,75株猪源大肠杆菌中检出Ⅰ类整合子56株,检出率为74.7%;检出Ⅱ类整合子4株,检出率5.3%;未检出Ⅲ类整合子。共检出5种Ⅰ型整合子,各种Ⅰ型整合子整合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耐药基因盒。这表明Ⅰ型整合子对细菌多重抗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整合子是介导细菌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动物源大肠杆菌整合子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540株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22种药物的耐药性;利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菌株携带3型整合子的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1型整合子阳性菌及阴性菌的耐药性;采用PCR—DNA测序法对整合子阳性菌株携带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40株菌对链霉素等20种药物耐药率超过37%,全部菌株均呈多重耐药;1型整合子检出率为86.48%,未检出2及3型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随机选择的67株1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92.54%菌株携带有编码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乙酰转移酶基因(aadA2、aadA5、aadA22、aacA4),共有5种类型基因盒,其中以介导对甲氧苄啶、链霉素和大观霉素耐药的dfrA17+aadA5组合最为常见;在2株茵中分别发现介导对阿米卡星、氯霉素及甲氧嘧啶耐药的aacA4+catB3+dfrA1组合,和介导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的aadA22基因盒,是在四川分离菌中首次发现这2种基因盒。结果表明,1型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中,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相关,菌株中广泛携带氨基糖苷类及甲氧苄胺嘧啶耐药基因盒。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整合子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自乳房炎奶牛分离的大肠杆菌整合子携带情况与其耐药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在获得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耐药谱的基础上,设计Ⅰ、Ⅱ、Ⅲ类整合子简并引物扩增菌株的整合酶基因,并结合内切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调查菌株携带的各类整合子,然后进一步扩增菌株整合子的基因盒插入区,测序分析其携带的基因盒。结果发现,80株自奶牛乳房炎病例分离的大肠杆菌中有37株检出Ⅰ类整合子(检出率46.25%),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菌中31株扩增出3种不同大小的基因盒插入区片段,插入基因盒主要是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fr)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aadA),最主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A17-aadA5。分析表明,Ⅰ类整合子集中分布在耐受7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中,与菌株的多重耐药性高度相关,而菌株Ⅰ类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与其耐药谱缺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虽然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一定效果[1-2],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使疾病预防和治疗更加困难[3]。细菌耐药性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而产生,问题日趋严重和复杂,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有些细菌产生耐药性并非细菌基因突变引起,而是由耐药性质粒介导引起的。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等方式在细菌水平上传播,因  相似文献   

10.
主动外排机制是多种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常见机制之一,其中位于转座子上的外排基因mef介导的主动外排机制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转座子与外排基因mef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目前检测到位于转座子上的外排基因mef包括mef(A)、mef(E)、mef(I)和mef(B)。Tn1207.1或Tn1207.3可以携带mef(A)基因在不同球菌属之间进行传递;Tn2009可以携带mef(E)亦可在球菌属间传递;携带mef(I)的遗传成分两端分别是未命名的新基因和Tn916与Tn5252,目前还未发现mef(I)基因有传递性;新发现的mef(B)基因常存在于接合型转座子中。本文对转座子携带mef基因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由于在食用动物中使用抗生素造成沙门菌多重耐药性增加,耐药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食品或直接与动物接触而使人感染.细菌多重耐药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方式是通过细菌之间的基因水平传播从环境中获得耐药基因,并已证实整合子是耐药基因储存和转移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分离自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整合子-基因盒分布及分子特征,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327株多重耐药菌株中I、Ⅱ、Ⅲ型整合酶基因,用PCR-测序法对整合子阳性菌进行基因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27株Escherichia coli中294株(89.91%)检出有I型整合子,未检出Ⅱ、Ⅲ型整合子.在随机选取的81株l型整合子阳性菌中,67株(82.72%)能扩增出800~3000 bp的耐药基因盒插入区.基因盒以编码对甲氧磺胺嘧啶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dfrA、dhfrI和aadA基因家族为主,尤其以dfrA17+aadA5为优势基因盒.分别在2株菌中检出aacA4+catB3+dfrA1和aadA22基因盒.aadA22是四川分离菌株中首次报道,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结果表明I型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中.尽管菌株携带的整合子-基因盒与其多重耐药谱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但不同来源菌株中检测出相同的耐药基因盒片段,说明了通过整合机制耐药基因可在不同菌株问水平传递.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改良结晶紫法对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进行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鉴定,以了解海南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谱型和生物被膜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中89.23%具有多重耐药现象,64.62%具有交叉耐药现象;81.54%的菌株具有不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只有18.46%的菌株无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本试验结果表明,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大都表现出多重耐药性,但交叉耐药性与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相差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了解鸡源性沙门氏菌分离株多重耐药与Ⅰ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的携带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2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分离菌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Ⅰ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检测。29株分离株中有13株对2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属于多重耐药株,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唑啉-复合磺胺是主要多重耐药谱;13株多重耐药菌中有8株携带Ⅰ类整合子,blatem-1、tetA和tetB基因检出最高。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的携带之间关系密切,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耐药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和分子特性,用K-B法分析134株耐药大肠杆菌的药敏情况,并应用PCR方法检测其整合酶基因(intI)和整合子基因盒。结果显示:117株(87.3%)菌株为整合子阳性。表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鸡源性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与转座子及耐药基因的携带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23株鸡源性沙门菌分离菌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对分离菌株进行转座子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3株分离株中有10株对2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属于多重耐药株,其中四环素-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是主要多重耐药谱;10株多重耐药菌中有8株分别携带不同种的转座子(tnpA、tn1721、tnp513、IS26),其中以转座子tnpA、tn1721和IS26的检出率最高,耐药基因中以blatem-1、tetA和tetB的检出率最高,携带转座子多的菌株中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且耐药谱广。结果表明沙门菌多重耐药性与转座子的携带之间关系密切,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多重耐药鸡致病性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药敏纸片法(NCCLS 2004),对19株鸡致病性沙门氏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19株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头孢三嗪、氯霉素、磺胺异恶唑、四环素、先锋V 1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是:5.26%、63.16%、47.37%、36.84%、84.21%、84.2%、100%、57.9%、5.26%、52.6%、89.47%、100%、26.3%。19株菌多为多重耐药:其中耐5种、6种、7种、8种、9种、10种药物的分别为10.53%、 5.26%、15.79%、21.05%、15.79%、15.79%,多重耐药率84.21%(16/19);根据I类整合子的结构设计了3对引物,对I类整合子的intI1、可变区、3’保守端进行扩增,检测鸡致病性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分析I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扩增出了750~2000 bp的基因盒片段,检出率为73.68%(14/19),多重耐药菌的I类整合子检出率为87.5%(14/16),I类整合子PCR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为100%(14/14)。研究结果表明,I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多重耐药鸡致病性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药敏纸片法(NCCLS 2004),对19株鸡致病性沙门氏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19株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头孢三嗪、氯霉素、磺胺异恶唑、四环素、先锋V 1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是:5.26%、63.16%、47.37%、36.84%、84.21%、84.2%、100%、57.9%、5.26%、52.6%、89.47%、100%、26.3%。19株菌多为多重耐药:其中耐5种、6种、7种、8种、9种、10种药物的分别为10.53%、 5.26%、15.79%、21.05%、15.79%、15.79%,多重耐药率84.21%(16/19);根据I类整合子的结构设计了3对引物,对I类整合子的intI1、可变区、3’保守端进行扩增,检测鸡致病性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分析I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扩增出了750~2000 bp的基因盒片段,检出率为73.68%(14/19),多重耐药菌的I类整合子检出率为87.5%(14/16),I类整合子PCR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为100%(14/14)。研究结果表明,I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以前期获得的25株猪源耐药大肠杆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以上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等11种药物的敏感性,并分析其多重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25株猪源大肠杆菌中AcrAB-TolC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以及不同耐药数量的多重耐药菌株的外排泵基因arA和acrB的表达量,同时分析其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soxS、robA和acrR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从mRNA水平上探讨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和调控因子与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5株耐药大肠杆菌中acrA、acrB和tolC等3种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68.00%、72.00%和76.00%;acrA、acrB这2种主动外排基因以及调控基因marA和soxS的相对表达量和多重耐药的耐药谱数呈正相关,调控基因acrR的相对表达量和多重耐药的耐药谱数呈负相关;robA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标准菌株,且与耐药谱数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猪源耐药大肠杆菌携带acrA、acrB、tolC等3种基因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较高,且与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谱具有相关性;调控因子的表达量亦与多重耐药的耐药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7,(3):438-442
为了了解宁夏地区牛源大肠杆菌中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在获得245株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耐药情况的基础上,采用PCR技术对菌株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进行扩增,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Ⅰ型整合子检出率为14.29%;35株Ⅰ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32株菌扩增出7种类型的基因盒插入区片段,以介导甲氧苄啶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的dfrA和aadA为主,基因盒排列dfrA17-aadA5和dfrA7较为流行,并且dfrA7为国内首次从牛源性大肠杆菌中发现。分析表明宁夏地区牛源大肠杆菌中Ⅰ型整合子目前还不是很流行,菌株的多重耐药表型与Ⅰ型整合子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