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提高甘蔗(Saccharum of ficinarum)叶梢青贮饲料品质,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研究了纤维素酶(2 g·kg~(-1))、NaCl(0.5%)、尿素(0.6%)、复合微生物(2 mL·kg~(-1))、甲酸(0.6%)以及玉米(Zea mays)秸秆+米糠混合物(10%+10%)等6种添加物对青贮甘蔗叶梢饲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叶梢直接青贮品质稍差;添加2mL·kg~(-1)复合微生物对甘蔗叶梢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0.6%甲酸、2 g·kg~(-1)纤维素酶和0.5%NaCl提高了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0.6%尿素和10%玉米秸秆+10%米糠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效果最好。6种添加物对甘蔗叶梢青贮发酵效果的影响依次为:0.6%尿素10%玉米秸秆+10%米糠0.6%甲酸0.5%NaCl2 g·kg~(-1)纤维素酶2 mL·kg~(-1)EM。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益生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高产纤维素酶、拮抗致病菌的益生菌与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复配成复合生物发酵剂。设添加复合生物发酵剂、添加对照菌剂、自然发酵3个试验组发酵青贮,每组3个重复。青贮20 d后,测定饲料成品的发酵品质、营养水平以及霉菌和霉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添加复合生物发酵剂制备的青贮感官品质评分为优,对照菌剂组和自然发酵组评分为良。应用复合生物发酵剂的青贮饲料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菌剂组和自然发酵组(P < 0.05),ADF含量较自然发酵组减少31.61%,粗蛋白质(CP)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菌剂组和自然发酵组(P < 0.05),CP含量较自然发酵组增加10.29%,乳酸含量较自然发酵组增加10.25%。自然发酵组和添加对照菌剂组在表层都检测到霉菌,相同部位处霉菌毒素含量均高于添加复合生物发酵剂组。综上所述,使用复合生物发酵剂可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还可抑制和杀灭多种病原细菌和霉菌,延长青贮成品保质期。 [关键词] 益生菌|复合酶|玉米秸秆|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葛藤和甘蔗梢,采用纤维素酶为添加剂,研究其对不同混合葛藤甘蔗梢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调制了6种混合比例的葛藤甘蔗梢混合青贮。6种混合青贮是按葛藤:甘蔗梢(质量比)分别为100∶0(100K)、90∶10(9K1S)、80∶20(8K2S)、70∶30(7K3S)、60∶40(6K4S)和0∶100(100S)进行。每个比例均设对照组合添加5U/g纤维素酶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常温下贮存50d后开封,测定化学成分和发酵品质评定指标。结果表明,提高甘蔗梢的混合比例或添加纤维素酶处理均能提高葛藤甘蔗梢混合青贮料的品质,随着甘蔗梢的比例升高,青贮料的干物质、粗蛋白、pH和氨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和乳酸含量呈升高趋势。无添加剂处理时6K4S比例青贮效果较好,添加纤维素酶处理后,可降低甘蔗梢的混合比例,即8K2S和7K3S青贮料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糖蜜为添加剂,研究葛藤和甘蔗梢不同比例混合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优质葛藤和甘蔗梢青贮饲料提供理论支持。试验调制6种混合比例的葛藤与甘蔗梢混合青贮,按葛藤:甘蔗梢(质量比)分别为10∶0(100K)、90∶10(9K1S)、80∶20(8K2S)、70∶30(7K3S)、60∶40(6K4S)和0∶10(100S)。每个处理5个重复,常温下贮存50d后开封,测定化学成分和发酵品质。结果表明,甘蔗梢比例的升高能够提高葛藤甘蔗梢混合青贮的品质,随着甘蔗梢的比例升高(除100S),青贮料的干物质含量、pH、氨态氮含量、乙酸含量和丙酸含量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升高。6种混合比例的青贮料,6K4S青贮料pH(4.12)、乙酸含量(2.11%DM)和丙酸含量(1.00%DM)显著降低(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68.29%DM)和半纤维素含量(20.25%DM)显著升高(P0.05),青贮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甘蔗梢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在青贮甘蔗梢中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EM菌剂),旨在研究EM对甘蔗梢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对照组直接青贮,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0.2g/kg EM青贮。青贮90d后测定其pH值、乳酸含量、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氨态氮含量和含水量。结果表明:1)直接青贮或添加EM青贮,青贮饲料感官评定均属优质青贮料。2)EM组乳酸含量比对照组上升4.96%,pH值下降了5.97%,添加EM对青贮料有酸化作用。3)与对照组相比较,EM组青贮甘蔗梢的粗水分、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分别上升了7.00%(P<0.05)、13.69%、1.08%;粗蛋白质、粗纤维、Ca和P分别下降了9.00%、2.74%、2.41%和14.88%。4)添加EM后青贮甘蔗梢中葡萄糖、果糖、蔗糖的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22.83%、28.21%、11.24%,氨态氮含量比对照组下降了16.12%。综上所述,在青贮甘蔗梢过程中添加EM可以改善青贮甘蔗梢品质。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讨紫玉米秸秆的青贮加工工艺,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微生物青贮添加剂和贮藏时间2个因素,研究其对紫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K)、复合微生物菌剂1 (CM1)、复合微生物菌剂2(CM2)和复合微生物菌剂3(CM3),青贮后30、60、90、120 d开罐进行品质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优选玉米秸秆穰叶青贮发酵剂,研究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将菌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中草药添加到粉碎的玉米秸秆穰叶中进行青贮,以青贮品质、营养成分、饲喂价值为评价体系评价青贮发酵效果。综合平衡法结果表明,最优组合是A_1B_2C_3D_3,即菌剂0%,纤维素酶0.1%,木聚糖酶酶0.2%,中草药0.2%。  相似文献   

8.
甘蔗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不同处理方式对甘蔗副产物营养品质的影响,科学利用甘蔗副产物提供依据。试验以甘蔗梢为原料,分别添加EM菌剂+糖蜜、尿素、稻草、香蕉茎叶进行青贮30d后,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四组处理(EM菌剂蔗梢青贮组、尿素蔗梢青贮组、稻草蔗梢青贮组、香蕉茎叶蔗梢青贮组)均显著改善了蔗梢青贮品质。其中,EM菌液能有效提高粗蛋白、粗脂肪及磷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尿素能有效改善蔗梢青贮过程中氮素的不足,增加一定量的无机态氮素,平衡青贮过程中的碳氮比,有利于微生物发酵,从而提高了甘蔗青贮的粗蛋白,提高草食动物的消化利用率;利用甘蔗梢和稻草、香蕉茎叶分别青贮,可以有效提高青贮饲料的粗蛋白和钙、磷含量,有效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9.
宋鸽  朱小清  张诗  庄益芬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12):3512-3518
本研究以稻草和甘蔗梢为青贮原料,调制稻草青贮及稻草与甘蔗梢混合青贮(混合比例为6:4(m/m))。在稻草青贮及稻草、甘蔗梢混合青贮中均设计添加2 mL/kg的绿汁发酵液组(FGJ)、3 mL/kg的纤维素酶组(CEL)、2 mL/kg绿汁发酵液+3 mL/kg纤维素酶的复合组(MIX)和对照组(CON),每个处理重复3次,室温条件下贮存60 d后开封,测定青贮的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结果显示,青贮原料稻草干物质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粗蛋白质(CP)含量均低于甘蔗梢,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高于甘蔗梢。稻草单独青贮后,与CON组相比,FGJ组的NDF、ADF、pH和氨态氮均极显著降低(P<0.01),WSC极显著增加(P<0.01),干物质回收率(DMR)升高;MIX组的NDF、ADF、pH、气体损失率(GLR)和氨态氮均极显著降低(P<0.01),乳酸、WSC及DMR升高;CEL组中除ADF显著降低外,其他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稻草青贮相比,稻草、甘蔗梢混合青贮的pH、氨态氮、NDF和半纤维素(HC)均降低,而DMR和WSC均明显升高。综上所述,绿汁发酵液及其与纤维素酶的复合添加剂对改善稻草青贮及稻草、甘蔗梢混合青贮品质的效果相近,且优于纤维素酶;稻草、甘蔗梢混合青贮的品质优于稻草青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微生物处理甘蔗尾叶青贮对努比亚山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72只初始体重为24.5 kg的努比亚去势公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8头,对照组饲喂含有20%不添加任何菌种的甘蔗尾叶青贮;T1组饲喂添加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甘蔗尾叶青贮,T2组饲喂添加含有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的商业发酵剂的甘蔗尾叶青贮,T3组饲喂添加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片球菌的商业发酵剂的甘蔗尾叶青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T1组耗料增重比低于T3组(P0.05);T1、T2、T3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高于对照组(P0.01);T3组总能和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高于其他3组(P0.05);T3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高于其他3组(P0.01);不同处理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T3组瘤胃pH高于T1组和对照组(P0.05);T3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3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饲喂T1组的混合青贮能有更好的饲料转化效率;饲喂T3组的混合青贮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分别利用纤维素酶、乳酸杆菌微生物制剂、‘贮宝1号’纤维素降解菌液作为青贮添加剂进行青贮生产利用研究,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CK):青贮原料中不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2:青贮原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处理3:青贮原料中添加纤维素降解菌液;处理4:青贮原料中添加乳酸菌剂。经30d青贮发酵。结果表明:各种青贮添加剂均能降低青贮饲料的pH和NH3-N含量,显著提高乳酸含量;在营养品质方面,处理2~4组粗蛋白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6.73%、9.20%和16.3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处理2纤维素降解效果最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17.72%和12.19%。试验结果显示,3种微生物菌剂均能显著改善杂交狼尾草青贮发酵效果,提升青贮饲料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复合菌剂和酸化剂对玉米秸秆青贮有氧稳定性及有氧暴露期间微生物数量、pH值、粗蛋白、干物质量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青贮原料,设置3个处理:对照组、复合菌剂组、复合菌剂+酸化剂组。青贮90 d。有氧暴露1、3、7、11 d分别取样测定微生物数量、pH值、粗蛋白、干物质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合菌剂组、复合菌剂+酸化剂组均能提高青贮品质,显著减少有氧暴露期间粗蛋白、干物质损失(P<0.05)。与复合菌剂组相比,复合菌剂+酸化剂组有效抑制酵母菌繁殖,显著提升青贮有氧稳定性(P<0.05)。  相似文献   

13.
EM菌剂调制甘蔗梢及饲喂德宏水牛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比较了EM菌对甘蔗梢青贮品质及育肥效果的影响,为充分开发利用甘蔗梢发展养牛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青贮甘蔗梢和添加EM菌剂青贮甘蔗梢的营养成分、纤维素的测定和饲喂育肥试验对比。[结果]表明:①直接青贮pH值为3.9,添加EM菌剂青贮的pH值为3.8,两者的感官评定均达到优质标准。②鲜甘蔗梢经直接青贮后,粗蛋白含量减少了13.5%,而粗脂肪提高了23.6%,差异显著(P〈0.05)。③经EM青贮后,CP、EE和Ash含量显著增加(P〈0.01),分别比直接青贮提高了62.0%、36.8%和6.0%。④在不补饲精料的情况下,对退役水牛饲喂直接青贮的甘蔗梢青贮饲料,平均日增重(ADG)仅为33g;饲喂EM青贮,ADG得到了极显著的提高,为314 g(P〈0.01);每头每天再补给0.5 kg肉牛浓缩料和2.0 kg、4.0 kg精料补充料,ADG分别达到820 g1、065 g和1 431 g,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EM菌剂能显著提高甘蔗梢的消化利用率及适口性;甘蔗梢添加EM菌剂微贮后育肥退役水牛,日增重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直接青贮。  相似文献   

14.
凝结芽孢杆菌(B)、植物乳杆菌(L)、粪链球菌(S)和乳酸片球菌(P)是四种同型发酵乳酸菌,为探讨其作为青贮添加剂的组合应用效果,本研究以任意三种组成的4种复合菌剂(BLS、BSP、BLP和LSP)为研究对象,进行全株玉米青贮,分别设置50 m L/t和100 m L/t两个剂量处理,对照组以蒸馏水代替复合微生物菌剂。结果表明:(1)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全株玉米青贮在感官评价上均优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组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以及较低的灰分、NDF和ADF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损失;(3)复合微生物处理组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乳酸在总有机酸中所占比例而减少了乙酸、丙酸和丁酸所占比例,但其差异未达显著水平;(4)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比较,复合微生物菌剂以BLP即凝结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组合为最佳,剂量以100 m L/t为佳。  相似文献   

15.
以烤烟后冬玉米和甘蔗梢为原料,按其鲜重比10:0、7:3、5:5、3:7和0:10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自然条件下储藏发酵60 d后进行感官评价、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测定,以期响应我国“粮改饲”政策的号召,发挥地区特色,在全株玉米制青贮饲料时带动甘蔗梢的利用以实现变废为宝。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甘蔗梢添加比例的增加,青贮料的感官品质综合评分逐步下降,除0:10组评分良好,其他各处理均达到优等;随着甘蔗梢添加比例的增加,混贮料的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干物质、粗脂肪、和乳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而氨态氮/总氮、乙酸和丙酸含量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饲料的pH值、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逐级升高,混合比例为7:3时处理效果最好;根据Flieg评分可知,随甘蔗梢添加比例的增加,降低了青贮饲料的质量评分等级。综合评价分析:5种混合比例中,全株玉米:甘蔗梢=7:3的混合青贮料pH值、氨态氮/全氮比值较低,粗蛋白和乳酸含量较高,青贮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和内源性副干酪乳杆菌对蔗梢青贮有氧稳定性及品质的影响。选取ROC 22蔗梢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及布氏乳杆菌添加水平为0.05%、0.10%、0.20%进行青贮,稀释活化后的菌剂按为5 mL添加量喷施,阴性对照组(CK组)喷施5 mL无菌生理盐水进行青贮。常温裹膜青贮30 d。结果表明,经过添加菌剂蔗梢青贮的稳定性和品质均高于对照组,添加副干酪乳杆菌蔗梢青贮的有氧稳定性最高,难消化的木质素和半纤维含量明显降低,乳酸菌活菌数和产有机酸含量提升,霉菌得到有效抑制。研究表明,添加乳酸菌菌剂可以提高蔗梢青贮的有氧稳定性,改善青贮的霉变情况,且副干酪乳杆菌0.20%发酵组的蔗梢青贮的发酵有氧稳定性与青贮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西藏林芝市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设定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A)、全株荞麦∶全株玉米=4∶1混合青贮组(B)、全株荞麦∶全株玉米=3∶2混合青贮组(C)、全株荞麦∶全株玉米=2∶3混合青贮组(D)和全株荞麦∶全株玉米=1∶4混合青贮组(E)共5个处理组。分别在青贮第7、14、30和60天时,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相比,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贮的发酵品质,混合青贮组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且氨态氮/总氮的值和丁酸含量均符合优质青贮饲料的要求量。从微生物菌群结构来看,混合青贮改变了青贮饲料的菌群结构,相比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混合青贮组提高了厚壁菌门和LAB菌种的丰度,有效地抑制了腐败菌的生长,且这种效果随着全株玉米混合比例越高而越显著。综合考虑全株荞麦利用最大化和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荞麦和全株玉米以2∶3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添加剂对北方地区黑麦草(Loliumspp.)青贮品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试验以黑麦草为原料,设无添加剂为对照组(CK),添加植物乳杆菌(A1)、复合菌剂(乳酸菌+纤维素酶,A2)、商业菌剂(和美科盛乳酸菌标准品+糖蜜,A3)进行真空袋青贮,60 d后开袋进行感官评价、发酵品质、化学成分及微生物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青贮饲料茎叶结构完整,与对照相比,添加剂的加入均显著降低了青贮料的pH值(P<0.05);A2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A1和A3组(P<0.05);A2组的丁酸含量显著低于CK,A1和A3组(P<0.05),V-Score评分等级为良好。综合感官评价、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分析,添加乳酸菌+纤维素酶对黑麦草的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西藏林芝市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设定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A)、全株荞麦∶全株玉米=4∶1混合青贮组(B)、全株荞麦∶全株玉米=3∶2混合青贮组(C)、全株荞麦∶全株玉米=2∶3混合青贮组(D)和全株荞麦∶全株玉米=1∶4混合青贮组(E)共5个处理组。分别在青贮第7、14、30和60天时,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相比,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贮的发酵品质,混合青贮组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且氨态氮/总氮的值和丁酸含量均符合优质青贮饲料的要求量。从微生物菌群结构来看,混合青贮改变了青贮饲料的菌群结构,相比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混合青贮组提高了厚壁菌门和LAB菌种的丰度,有效地抑制了腐败菌的生长,且这种效果随着全株玉米混合比例越高而越显著。综合考虑全株荞麦利用最大化和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荞麦和全株玉米以2∶3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分析5种不同原料制备的绿汁发酵液的微生物分布情况,通过Alpha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等解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为探究其微生物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本试验调制了对照组(无添加)和添加2%绿汁发酵液的5个菌糠青贮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5种材料制作的绿汁发酵液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共获得548 266条高质量有效序列,经分类学鉴定分属23门,129属,其中丰度大于1%的有9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梢、玉米秸秆和葛藤绿汁发酵液归为一类,红象草和菌糠绿汁发酵液各自单独一类。5种绿汁发酵液处理组的菌糠青贮料乳酸含量显著(P<0.05)升高,丁酸含量显著(P<0.05)降低,能够提高青贮料的发酵品质。其中,红象草绿汁发酵液处理菌糠的发酵效果最佳,原因是象草绿汁发酵液中与青贮发酵密切相关菌属的分布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