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渤海鲐鱼的行动分布与海况,气象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1972~1979年渔况、海况和气象等资料,分别对水温、水系、跃层,饵料生物以及风、气压、月龄等环境因素与鲐鱼行动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与黄、东海表层水温呈正相关系,即水温高鲐鱼进入黄海的时间提早。以黄、东海5月1日表层水温距平值x和黄海中部围网初渔期y(5月y日)为指标,其关系式为:y=9.8762-0.8808x,r=0.678,r>r_(α=0.05)=0.666,S=3.22天。因而4月末至5月初黄、东海表层水温可以作为预测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迟早的重要依据。 2.春汛黄海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与水系分布关系密切。鲐鱼产卵场通常在外海水与沿岸水等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在鲐鱼资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外海水向北伸展的势力强,鲐鱼产卵场偏北,反之产卵场偏南。而32‰等盐线以及外海,沿岸水系的分布可以做为预测产卵场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3.黄海鲐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和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其索饵场的位置往往在鲐鱼尚未进入索饵期时,临近产卵场的太平洋燐虾等饵料生物丰寓的海区,在鲐鱼进入索饵期后,由于鲐鱼大量摄食而使索饵鲐鱼渔场中心通常出现在饵料生物密集区的边缘或附近。因而,鲐鱼进入索饵期以前,临近产卵场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以及鲐鱼索饵期饵料生物密集中心的边缘附近海区,是探察索饵鲐鱼渔场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明显温跃层的海区,栖息在跃层上方的鲐鱼起群比较稳定,可能形成良好的围网作业渔场,而明显的强度较大的温(盐)跃层对鲐鱼的垂直移动有制约作用。5.黄海鲐鱼的起浮与风向、风速、气压及月龄有关。偏南、偏西风,风力2~4级的天气适宜鲐鱼大量起浮,而北向风或6级以上大风不利于鲐鱼起浮。鲐鱼大量起浮往往出现在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低气压转向高气压,气压在1000毫巴以上的天气,气压过低(低于994毫巴)或过高(超过1010毫巴)不适于鲐鱼大量起浮。另外,鲐鱼大量起浮日又多出现在近月朔期以及月朔与月望之间,而较少出现在月望时和下弦期。  相似文献   

2.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3.
<正> 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黄海近海饵料生物丰富,是中上层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我国东、黄海中上层鱼类品种多,资源量大,主要有鲐鲹、马鲛、沙丁鱼等。据统计,鲐鱼资源量47万吨,蓝圆鲹  相似文献   

4.
遥感水温技术在围鲐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永敏 《齐鲁渔业》1995,12(6):43-44
遥感水温技术在围鲐生产中的应用丁永敏(大连海洋渔业总公司,116100)黄东海始越冬场在东海北部和中南部,这已为生产实践和标志放流所证实,即黄东海给属于同一地方种群。黄海贻产卵场主要在烟威外海,青岛、海州湾外海。此外,据资料介绍,也有一支综群北上至海...  相似文献   

5.
<正> 鲐鱼是大洋性涸游鱼类,我国沿岸诸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与东海的产量较高。每年春季鲐鱼从东海外海和日本九州西部海域越冬场游向黄海产卵与索饵,形成黄海春、夏季鲐鱼汛。我国从1951年机轮围捕鲐鱼成功后,从威烟近海扩大到黄海许多海域。1974年后黄海鲐鱼每年产量在3~5万吨,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靠捕捞起水鱼群所获,现正值夏季捕鲐季节,就如何侦察黄海起水鲐鱼鱼群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6.
1999—2011年东、黄海鲐资源丰度年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9—2011年我国鲐大型灯光围网渔业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估算了影响CPUE的时间(年、月)、空间(经度、纬度)、捕捞性能和环境效应[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高度、海表面叶绿素浓度],并以年效应作为资源丰度指数,分析了东、黄海鲐资源丰度的年间变化,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的年间变化与产卵场海表面温度以及捕捞强度间的关系。GAM结果表明,时间、空间、捕捞和环境变量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11.69%,其中变量年的解释率最大,占总解释率的38%。结果显示,1999—2011年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指数(abundance index,AI)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来更是持续下降,丰度指数由2008年的1.22降至2011年的0.82。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年间与产卵场呈正相关,关系式为AI=-3.51+0.23SST(P0.05),这表明较高的产卵场SST对鲐资源量增加有利。过高的渔获量以及我国群众围网渔业渔船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近年来鲐鱼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动物分布与鲐鲹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鳀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福建近海鲐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颜尤明 《海洋渔业》1997,19(2):69-73
<正> 鲐鱼(Scobmer japonicus Houttuyn)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1978年鲐鱼产量达405万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6499万t的6%以上。1981年全球Scomber属的渔获量约为240万t,仅鲐鱼一种就占176万t,相当于所有金枪鱼的产量。鲐鱼在中国的东、黄海区仅次于带鱼的产量,属于高产鱼种。  相似文献   

10.
杨承烈 《海洋渔业》1983,5(6):265-267
<正> 1982年秋冬汛黄海鲐鱼出现了罕见的大丰收。这一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也给我国的机轮围网渔业带来了生机。这里想就1982年秋冬汛黄海鲐鱼丰产的原因及1983年秋冬汛黄海鲐鱼可能出现的鱼发情况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供有关部门指导下半年围网  相似文献   

11.
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与表温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科  陈新军 《南方水产》2007,3(4):20-25
根据1998~2004年东黄海区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数据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表征指标(Elnio3·4A),以31°N线将东黄海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作业渔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鲐鱼的资源丰度和作业渔场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与SST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北部作业渔场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高于南部作业渔场,且前者较为稳定。通过对产卵场SST与资源丰度的关系分析发现,产卵场在4~5月产卵期的SST与当年南部作业渔场的CPUE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每年3~4月Elnio3·4A指标与次年南部作业渔场CPUE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又名青花鱼、鲭鱼、鲐鲅鱼等,鲈形目、鲭科、鲐属。身体粗壮,呈纺锤形,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尾鳍基部每侧有两个纵隆起嵴。鲐鱼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游速快,并且有集群活动的习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鲐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鲐鱼  相似文献   

13.
1953—1976年本所先后用五种标志牌共标志放流鲐鱼24,641尾,重捕1,574尾。重捕率以当年最高,此后逐年下降。在烟威和海洋岛渔场标志放流鲐鱼的重捕率较高,在黄海中部标志放流鲐鱼的重捕率最低。1957年以前标志放流鲐鱼的最长重捕期为3年以上,1953年标志放流的鲐鱼经5年后(1958年)还有重捕,1958年以后标志放流鲐鱼的最长重捕期均在2年之内,似乎反映后期捕捞强度增长。根据1972、1974、1978、1979年围、流网渔况的逐月推移和标志放流重捕结果看出:洄游至黄海的鲐鱼,主要来自东海中南部钓鱼岛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外海两个越冬场。前者每年3月末至4月初游离越冬场北上,大致沿东经123°30′,40—60米等深线海区进入黄海,5—6月分别到达青岛—石岛外海、海洋岛外海、烟成外海产卵,部分鲐鱼群穿过渤海海峡进入渤海产卵。后者4月末至5月初沿北纬32°30′—33°30′海区晚于前述越冬群进入黄海。5—6月主要在青岛—石岛外海产卵,部分鱼群亦可到达黄海北部,但一般不进入渤海。进入黄海的鲐鱼至7月中旬产卵完毕,7—9月分散在海洋岛南部和石岛东南部索饵。9月以后鱼群陆续沿东经124°00′—125°00′深海区南下。9—11月经大、小黑山岛西部返回其越冬场。部分当年生幼鱼12月以后不返回其亲鱼越冬场,而停留在大、小黑山西部深海区越冬,俟翌年春回归北上。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鲐鱼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和蓝圆鯵 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et Schlegel)均系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集群的洄游性鱼类,是我国东、黄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浙江省1984年产量已上升到83.3万吨,仅次于带鱼、马面鲀。鲐、鯵鱼营养价值可与鲣、鲔、沙丁鱼媲美。据文献记载,鲐鱼肉还可以治疗慢性胃肠病和肺痨虚损等症。在加工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大多以原条鱼鲜销为主,市场上仅有少量鲭鱼罐头。我们于1984年上半年开始从事鲐鱼和蓝圆鯵鱼加工、保鲜试验,选用中、小条为原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7.
渔业动态     
<正> “渤、黄海鲅、鲐、鲱鱼类资源调查和渔情预报的研究”通过鉴定“渤、黄海鲅、鲐、鲱鱼类资源调查和渔情预报的研究”成果于1986年3月3日在山东省烟台市通过鉴定,来自国内水产界的40余位专家参加了鉴定会。“渤、黄海鲅、鲐、鲱鱼类资源调查和渔情预报的研究”是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坚持数十年来调查研究的成果。该成果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鲅、鲐、鲱的洄游分布  相似文献   

18.
高绍宝 《海洋渔业》1984,6(1):32-32
<正> 鲐鱼(Pneumatophrus japonieus),闽中一带渔民称为花鳀,闽南渔民称为花鲱。是外河性、暖温性中上层龟类。我国诸海区均有其踪迹,尤以东、黄海产量较大。经种群分析,闽中渔场同台湾浅滩和粵东海区的种群有所不同,是属于东、黄海区系的种群。其主要特征之一是个体偏大。1982年4月上中旬生物学测定,鲐鱼最大叉长达395mm,最  相似文献   

19.
找鱼“沿条线”投网“看流向”起网“控底纲”捞鱼“调辅船”大连海洋渔业公司一大队船长韩圣山从事围网生产10多年,在捕鲐鱼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鲐鱼的分布基本呈一条线。因此,韩圣山认为,船到中心渔场,要找准大鱼群就要沿着那条线。船长要观察群船动向,弄清哪些船回旋航行探着鱼了,哪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海礁渔场和北渔场,中南部渔场产量明显低于前4年.主要生产渔期有2个,分别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07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澳洲鲐资源处于较低水平,日本鲭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