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正> 1982年秋冬汛黄海鲐鱼出现了罕见的大丰收。这一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也给我国的机轮围网渔业带来了生机。这里想就1982年秋冬汛黄海鲐鱼丰产的原因及1983年秋冬汛黄海鲐鱼可能出现的鱼发情况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供有关部门指导下半年围网 相似文献
4.
5.
6.
7.
<正> 一、黄海柔鱼资源状况 全球从70年代以来纷纷出现数量可观的柔鱼,因而在鱼产量统计上被单列出来。黄海柔鱼1974年以前在渔获中很少发现过,只是在1974年11月日本在成山头迎捕对虾时发现了它而吸引了200多艘日本鱿钓船来生产,仅福冈在一个时期内共卸1107t,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黄海有丰富的柔鱼,但1975年日本据此再来生产时却未形成渔汛。 80年代起,柔鱼在底拖网中被捕获的频率增多了。因而我们在渔捞日志上专列出一 相似文献
8.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 鲐鱼是大洋性涸游鱼类,我国沿岸诸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与东海的产量较高。每年春季鲐鱼从东海外海和日本九州西部海域越冬场游向黄海产卵与索饵,形成黄海春、夏季鲐鱼汛。我国从1951年机轮围捕鲐鱼成功后,从威烟近海扩大到黄海许多海域。1974年后黄海鲐鱼每年产量在3~5万吨,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靠捕捞起水鱼群所获,现正值夏季捕鲐季节,就如何侦察黄海起水鲐鱼鱼群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12.
利用鲐鱼下脚料加工浓缩鱼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鲐鱼内脏蛋白酶来分解鲐鱼头尾下脚料生产第二代饵料—浓缩鱼蛋白,通过多次小样试验得到了该工艺中几个重要的工艺参数,即酶解过程中内脏投入比例为15%到25%;pH控制在8.5~9.0;最适反应温度为48~50℃。由试验结果制定了浓缩鱼蛋白生产的整个工艺。按照此工艺又进行了批量试验,由此而得到酶解过程酸、碱的单耗;浓缩鱼蛋白及其副产品的得率,并将所得产品进行成份测定,其质量已接近美国AHS技术产品,最后还将该产品与鱼粉比较,其营养价值明显优于鱼粉。 相似文献
13.
机轮鲐围网渔业的发展与鲐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轮鲐围网渔业的发展与鲐资源利用丁永敏(大连海洋渔业总公司,116000)东、黄海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经历了很长时间,至今未能恢复。唯独的资源下衰最早,恢复也最早,现已成为拖网和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因此,开展对始资源波动原因的研究,探讨的资源的合理利... 相似文献
14.
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与表温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8~2004年东黄海区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数据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表征指标(Elnio3·4A),以31°N线将东黄海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作业渔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鲐鱼的资源丰度和作业渔场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与SST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北部作业渔场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高于南部作业渔场,且前者较为稳定。通过对产卵场SST与资源丰度的关系分析发现,产卵场在4~5月产卵期的SST与当年南部作业渔场的CPUE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每年3~4月Elnio3·4A指标与次年南部作业渔场CPUE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本文根据1997年鲐Shen鱼和虾类营养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鲐Shen鱼和虾类资源动态的特点。1997年浙江省鲐Shen鱼产量12.04万元,虾类产量62.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17.0%,1997年冬春季,沿海气候海况条件良好,水温偏高,沿岸冲淡水势力偏弱,外海高盐水势力强盛,有利于鱼卵,稚鱼和虾类的生长发育,资源发生量增多,是1997年渔业生产形势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最后提出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渔获物中鲐鱼占绝对优势,其余各月所占比重均较低,其渔获群体优势叉长组为230~260mm,占60.8%,平均叉长246.1mm,资源利用较合理;而拖网作业捕捞群体以0龄鱼和1龄鱼为主。定点调查表明5月鲐鱼数量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出现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近岸海域,以幼鱼为主,8月群体较为分散,密集度不高。为合理利用鲐鱼资源,应加强对灯光围网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0~2004年7~12月东、黄海鲐碜鱼生产统计以及表层温度和盐度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鲐碜鱼产量分布及作业渔场与表层温度、盐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鲐碜鱼高产(20000区域主要在122~125°E、26~28°N和123~125°E、32~38°N之间的海域。整个渔场的产量分布呈南部和北部高而中部低的态势。南北渔场汛期差异明显,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8~9月份,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10~11月份,且北部渔场高产期的产量比南部渔场高出22.7%。鲐碜鱼适温范围为9.5~29.5℃,最适范围为28.5~29.5℃;适盐范围为30.9~34.4,最适范围为32.8~34.2。经非参数统计K—S检验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