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核桃枝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枝枯病矩圆黑盘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30℃,最高为36℃,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7℃,最高为37℃,15℃时生长迟缓。核挑树皮浸液对分生孢子萌发和产泡具有明显刺激作用,该菌在PDA+10%核桃树皮浸液(简称PDAB)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初期近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后呈暗灰色,在27℃恒温培养下10天左右菌丝开始集结成团,15天左右在菌丝团上形成露珠状物,并从中长出黑色分生孢子盘。用纸碟抑菌圈法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毒力测定,以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40%多菌灵胶悬剂和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次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粉锈宁乳油抑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朱蕉枯尖病的症状,分离鉴定其病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朱蕉枯尖病由粘团镰刀菌(Fusarium conglutinans Wollenw.)引起,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C,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多种氮源,最适pH值为5~10,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65℃。  相似文献   

3.
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供试菌株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西瓜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值分别为7~8和7~9;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致死温度为60℃、5 min;果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利于菌丝生长;酵母浸粉和蛋白胨作为氮源利于菌丝生长。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730 9μg/mL;32.5%苯甲嘧菌酯SC、30%苯甲.丙环唑EC、10%苯醚甲环唑WG、25%溴菌.多菌灵WP和25%溴菌腈WP对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为1.884 7~8.161 0μg/mL,该研究为田间防治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高节竹梢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种和再分离。充分证明暗孢节菱孢有较强的致病力,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的pH值为5—10,最适的pH值为6—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pH值为6,分生孢子在竹汁水中萌发最适宜,光照可促进分生孢子发芽。表9参5  相似文献   

5.
对核桃枝枯病的新病菌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研究发现,菌落生长初期颜色为白色,逐渐成灰黑色,培养3周后变成黑色。最佳培养条件为:PDA培养基、温度25~30℃、p H=7~8、全光照、100%湿度、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谷氨酸。选取9种化学药剂对病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的筛选,通过菌丝生长抑制试验,筛选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种高效药剂,其抑制率依次为66.67%、64.44%、44.4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按林木病害常规的研究方法,对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进行较系统和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以在松梢煎汁液+糖+琼脂上为最好;其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相对湿度98%以上,pH值6.5~6.8之间。在一般培养条件下,病原菌在培养基上不产生子实体,但经紫外光每天照射20min,10d后即可产生子实体。子实体的形态、大小及特征和自然界中松梢上子实体基本一致,仅在形态上略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伊犁地区苹果黑星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确定引起新疆伊犁地区苹果黑星病的病原为Venturia inaequali。通过不同温度、pH及培养基等对苹果黑星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生长的最佳培养温度在20℃左右,最适生长pH为7和8,在O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在OMA培养基上生长最缓慢。室内毒力测定表明,供试4种原药中的3种对苹果黑星病菌菌丝的EC50从小到大依次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霉胺。  相似文献   

9.
由木樨生叶点霉引起的桂花叶枯病是桂花上普遍发生,且为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物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在PDA、MA和OA等3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PDA和MA上生长相差不大,在OA上生长相对缓慢;菌丝生长适宜p H值为4.0~7.0,最适p H值为6.0;生长适温为24~30℃,最适温度为26℃,黑暗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病菌JY-5(Neofusicoccum parvum)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化学杀菌剂,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12种化学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以及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JY-5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旺盛,孢子萌发率最高,其次是PSA,且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最适碳源为葡...  相似文献   

11.
栀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不同温度、光照、pH、营养等条件对贵州栀子叶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或产孢)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栀子叶枯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栀子叶枯病菌菌丝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在pH 5~6之间,是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该病原菌适宜于PDA、PSA 等培养基袁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  相似文献   

12.
秦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02-3604
栀子花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8 ℃,pH值为7.0,碳源为葡萄糖,湿度为75%.孢子产生时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特别是不需要丰富的碳源,用紫外线照射菌丝5 min左右有利于产生孢子.孢子萌发对营养条件的要求也不高,葡萄糖最适宜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
龙血树白绢病病原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龙血树白绢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龙血树白绢病的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在30℃、pH值为5.0~6.0的条件下适宜该菌菌丝生长;菌核在25~30℃时形成量最多,最适于菌核萌发的温度为30~35℃、pH值为4.0~7.0;40℃以上高温抑制菌核的形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氮源,有无光照都能很好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大花蕙兰疫病的发生机制,对河北地区引起大花蕙兰疫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接种试验,并对大花蕙兰疫病的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北大花蕙兰疫病的病原菌为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有伤接种3 d后即可以产生典型疫病症状。病原菌的适应能力较强,在24~32℃和pH值4.0~10.0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0。在V8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和CA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但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差。在无菌水中连续光照培养2 d即可诱导产生大量孢子囊和孢囊孢子。孢囊孢子保湿12.0 h萌芽率即可达90.0%以上,适宜萌芽温度为20~40℃,最适萌芽温度为30℃,适宜萌芽pH值为4.0~9.0,最适pH值为7.0。以上研究表明,河北地区大花蕙兰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栀子GAP规范种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早弘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02-1103
简要论述了栀子药用价值与栽培技术要点等,为栀子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栀子叶斑病及其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相似文献   

17.
福建黄栀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栀幼苗的顶芽为试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黄栀不同组培阶段适宜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适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6 mg/L,出芽率达100%,且芽长势最好;丛生芽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1 mg/L,生根率高达100%,且产生的根较粗壮,侧根较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对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采用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致病菌株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胰蛋白胨;适合菌丝生长的p H值为5.02~6.22;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致死温度为59℃;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9种杀菌剂对芝麻茎点枯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12.5%烯唑醇WP、50%多菌灵WP、40%氟硅唑EC的抑菌效果较好,相应的EC50值分别为0.06、0.18、0.21μg/m 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70%恶霉灵SP,EC50值为33.61μg/m L。  相似文献   

19.
张霞  夏晶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28-1529
[目的]研究固体介质对栀子花干燥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河沙和食盐2种介质对栀子花进行包埋干燥,并比较了不同蔗糖浓度浸泡花枝的效果,测定栀子花干燥后的失水率、重量变化、感观分值等指标。[结果]直接包埋处理中沙埋比盐埋效果更好;花材经蔗糖浸泡后,花形与花色得到了较好保护。[结论]得到了栀子花的最佳干燥方法:花枝在20%蔗糖溶液中浸泡6 h后,用河沙包埋,在60~70℃干燥箱中烘烤12 h。  相似文献   

20.
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以多年生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光响应。结果表明:栀子花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日最大净光合速率为3.210μmol.m-2.s-1。胞间CO2在体积分数为4×10-4时,栀子花光补偿点为10.8μmol.m-2.s-1,光饱和点为1225μmol.m-2.s-1。栀子花的光合特性表明其为典型的阳性耐荫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