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梳理家庭农场相关研究脉络并预测其发展方向,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2005—2021年“家庭农场”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该领域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共经历低水平浮动阶段、快速上升阶段和大幅波动阶段,并在2015年达到发文数量顶峰135篇。通过对作者和机构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该领域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共15位,以杜志雄、郭熙保和高强分别为首的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就研究机构而言,网络密度为0.002 6,科研机构间合作强度较弱、科研水平相差较大,且发文量高的科研机构多集中于农林类高校院系;在家庭农场主题的研究热点上,“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安全”等聚类组合研究倍受研究者的青睐;凸显词探测显示“乡村振兴”凸显强度最高为12.905 5,“小农户”“规模经营”“农地流转”“人力资本”等关键词凸显强度紧随其后,这也标志着家庭农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继续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2.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要基于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而数字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数字化驱动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化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会出现数字生产力不足、数字产业布局与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创新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述数字化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当前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以促进数字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全面融合,利用数字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入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陈蓬  张振祥 《南方农机》2022,(7):79-82,86
以2017—2021年间CNKI数据库中有关主题为旅游的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作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进行以发展旅游业为实施路径的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分析.结果表明,以旅游为实施路径的乡村振兴研究热点领域包含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和乡村生态研究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4.
朱美海  施树 《南方农机》2023,(24):91-95+100
【目的】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尚无文献对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课题组以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的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对1995—2023年的1 030篇有效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2018年起,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年发文量均超过100篇;2)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为0.001,作者数量较多,但作者发文数量普遍较少,作者之间的合作不紧密;3)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为0.001 2,研究机构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不密切;4)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四大主题;研究前沿包括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等方向。【结论】本研究清晰展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概况,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创意农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创意农业景观的研究也日趋完善。文章依托计量分析软件,对近20年国内与创意农业景观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地域文化”3个方面热点的研究,分析总结“规划设计与方法”“景观评价及优化策略”“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地域文化的创意表达”4项当下创意农业景观研究的主要观点,以期为我国创意农业景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凤瑛 《河北农机》2023,(9):160-162
农业产业在推进我国民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应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农业的稳产稳增以及稳定安宁的生产生活状态。另外,民族复兴与乡村振兴有着密切关系,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是有效路径,其可为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步伐,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乡村发展目标。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以上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7.
农业工程是建立在工程学、生物、农业科学、经济及管理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交叉应用科学。在我国当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农业工程科技存在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其主要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乡村振兴呼唤农业工程科技向生态化发展。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推进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发挥农业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系统作用;第三,突出农业农村工程特点及重点发展领域。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创新适应中国当代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秀娟 《河北农机》2024,(2):148-150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总方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机遇和策略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农产品加工与市场竞争力、优化农村人力资源与提升教育水平四个方面探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旨在促进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已全方位渗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深刻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笔者以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机械化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剖解,说明了新时代我们要全面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机械化的价值,从其历史使命到根本遵循再到发展路径,探寻新时代农业机械化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压舱石”作用,我们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构建农业机械新发展格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背景下,齐齐哈尔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及附加值提升依旧不足。本文深入分析齐齐哈尔市在乡村振兴背景,分析齐齐哈尔市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农业产业的现状,探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多方面途径,提出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具体策略,包括产业链整合与优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以期有效地利用资源优势,推动齐齐哈尔市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1.
陈绪敖  张兰  姚晓玮 《农业工程》2021,11(12):114-119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乡村产业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采用实地观察与访谈的案例研究方法,选取秦巴山区安康市3个自然村,对乡村产业选择、培育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阶段特征判定。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分析,“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基础。从乡村产业演进过程视角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起始阶段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该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提质增效阶段是通过科技、人才及机制创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级形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要判定特定村庄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产业,通过产业要素聚集,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级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2.
明晰农机装备业发展的研究进展及动态趋势,有助于加深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要物质装备基础作用的认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农机装备业发展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一是作者网络呈“大分散、小聚合”状态,同时,相关研究未显现出关键作者突变,表明该领域研究者存在较大合作空间.二是总体形成以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主的...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重要步骤。基于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机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吉林省2010—2019年两系统耦合协调性的演变过程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存在短板,农村人力资本综合评价指数F(x)介于0.088~0.220之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G(x)则介于0.162~0.606之间,相较之下农村人力资本明显滞后,农业现代化基于其传统农区的优势在发展上相对领先。两系统耦合协调度D由0.346增至0.575,协调性整体表现稳中递进的优化态势,协调状态经历“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的转变。分析影响协调性的障碍因子,得到农村教育人力资本B1阻碍度最大,为29.19%;绿色发展水平B9次之,为24.62%;农村技能人力资本B2居第三,为10.51%。为实现其协调发展,吉林省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依托高校培养新兴职业农民,鼓励优秀农民返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化肥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甘肃省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在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52019年甘肃省及其14个市(州)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障碍因子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进行测度.结果 表明: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从2005年的0.0372上升到...  相似文献   

15.
杨帆 《湖南农机》2016,(9):98-9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它综合发挥了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的特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将对荆州市农业产业化融资现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初 《农业工程》2021,11(11):127-132
基于“现象-问题-路径”的基本研究逻辑,梳理“视频+农产品”销售现状,概括出“互动型、社交式,信息型、单项式,电商型、平台式,复合型、嵌入式”4种具体营销方式,并分析“视频+农产品”销售模式中存在的“信息质量差异性、网络市场无序化,市场竞争激烈性、内容生产同质化,信息数据爆炸性、盈利模式单一化,农业产品特质性、品质保障复杂化”4大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监督管理、品牌建设、盈利能力、品质管理”4项重点举措,助力“视频+农产品”营销模式优化升级,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四位一体”模式中,结合现代分布式能源系统,提出禽畜养殖-沼气生产-能源供给-温室大棚-农业种植的“五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根据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分布和地理环境,提出采用生物能源对系统内部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在该模式中,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温室大棚和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改变农业只能产出农产品的格局,形成工农商联合的新模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加农村清洁优质能源供应量并转化为收益。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基于西北典型农牧区454份农户调查问卷,区分为种植户和牧户,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两种类型农户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种植户和牧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存在差异,“低意愿”种植户为9.5%,“高意愿”种植户为71.48%,“低意愿”牧户为14.76%,“高意愿”牧户为70.47%,说明牧户的技术采纳意愿低于种植户,且两种类型农户的意愿普遍不是很高。年龄、务农年限和成本预期对种植户和牧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但两种类型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异,文化程度、技术培训、生产交流以及政策了解度显著影响种植户技术采纳意愿,生计分化、牧道便捷度以及信息传播力度显著影响牧户技术采纳意愿。对此,提出区分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合理化、差异化鼓励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进程等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异质性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杜光 《湖南农机》2012,39(1):35+37
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供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两型社会”目的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