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和安全的栎黄枯叶蛾的生物防治药剂.[方法]测定4种生物药剂对栎黄枯叶蛾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经过4种药剂的20个处理后,药后14 d校正死亡率达到50%以上的有0.020 00 g/ml球孢白僵菌(78.48%)、0.020 00 g/ml绿僵菌(72.53%)、0.010 00 g/ml球孢白僵菌(60.24%)、0.00400 g/ml藜芦碱(58.74%)、0.010 00 g/ml绿僵菌(53.27%)和0.002 00 g/ml藜芦碱(50.36%).4种药剂的毒力效果强弱依次为藜芦碱、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结论]试验结果为栎黄枯叶蛾的田间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6种药剂防治栎黄枯叶蛾幼虫的毒力和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来在陕西省吴起县沙棘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幼虫取食沙棘叶片为害。为有效控制虫害发生,选用6种药剂对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时,10%虫螨腈悬浮剂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的值最大(109.18 mg/L),而5%桉油精可溶性液剂最小(17.11 mg/L);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的2 000倍液防效最好,施药1 d后的校正死亡率达91%;5%桉油精可溶性液剂的1 200倍液在施药3 d后校正死亡率达83%,增幅显著。由于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速效性,可作为控制栎黄枯叶蛾大发生时的应急药剂;而桉油精为生物农药,可作为防治虫灾的常用药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幼虫体色变化规律及不同色型幼虫生长发育特性,以便进行虫害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研究栎黄枯叶蛾2种色型幼虫的体色变化规律及其取食量、体质量、存活率、消化系数、蛹质量、产卵量、孵化率等生长发育特性。【结果】栎黄枯叶蛾幼虫3龄前一直为黄色,4龄幼虫后出现白色型和黄色型的分化,但不存在幼虫性二型现象。白色型幼虫体色一直保持白色;黄色型幼虫每次蜕皮后变为白色,3~4d内逐渐变为黄色,蜕皮进入7龄后全为黄色,直到化蛹羽化。白色型幼虫的取食量较大,生长发育较快,繁殖能力较强,而黄色型幼虫的死亡率较低,耐饥饿能力较强。【结论】栎黄枯叶蛾幼虫具有白色和黄色2种色型,2种色型幼虫生长发育特性存在差异,这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5种配方糖醋酒液,在4种不同高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对栎黄枯叶蛾进行了诱杀试验。结果表明:诱杀效果最佳的糖醋酒液配比为绵白糖∶冰醋酸∶无水乙醇∶清水=6∶1∶3∶80,天气晴朗,悬挂离地1.5 m时,诱杀效果较好。试验证明利用糖醋酒液防治栎黄枯叶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栎黄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昆虫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ahnou gigantina Yang)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延安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越冬期持续8~9个月,第二年5月中下旬卵孵化,7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蛹期9~20天;成虫始见于8月下旬,终见于9月底。成虫羽化主要在16:00~22:00,交尾高峰期为4:00左右。雌虫寿命6.12d,雄虫寿命5.89d。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栎黄枯叶蛾。[方法]在野外对栎黄枯叶蛾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田间诱蛾试验验证了栎黄枯叶蛾的性趋向。[结果]交配行为试验表明:栎黄枯叶蛾的求偶与交配行为均发生在凌晨2:00—5:00,交尾高峰出现在凌晨3:00—4:00;羽化后的成虫在1~5日龄都具有交配能力,2日龄成虫交尾能力最强;栎黄枯叶蛾雄蛾能多次交尾,雌蛾仅1次;1日龄的处女雌蛾交尾时间较短,随雌蛾日龄增加,其交配持续时间逐渐加长,开始交配的时间提前;性趋向实验表明:栎黄枯叶蛾种内个体间引诱作用为雌蛾引诱雄蛾,分泌与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位于雌虫腹部末端,同性间不存在引诱聚集行为;性诱试验发现:2~3日龄未交配雌蛾诱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日龄。[结论]依据研究结果,认为该虫符合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虫害的基本要求,可利用性信息素对其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栎黄枯叶蛾(Trabalavishnougigantina Yang)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食叶害虫。目前,该虫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等地危害严重,陕西省榆林市与吴起毗邻,自然气候条件类似,如不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将会有进一步扩散危害的风险。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和程序,对该虫在陕西省榆林市的传播及扩散的风险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在榆林市的风险性R值为2.09,属于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针对该虫的高度危险性,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栎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栎枯叶蛾Bhimasp.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底5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幼虫7龄,历经95~112d。幼虫各龄形态变化较大,5,6,7龄的取食量占93%以上。1~3龄幼虫群居,4龄后分散为害。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产于3~4年生的辽东栎或蒙古栎的枝条上,以4纵行紧密的排列呈长条状卵块。其上覆以灰褐色尾毛。卵块在柞蚕场内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低温胁迫对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越冬卵发育和存活的影响,以便预测其发生范围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栎黄枯叶蛾越冬卵在6个低温(-15,-20,-25,-30,-35和-40℃)条件下处理12,24和48h或在-30℃下处理不同时间(1,3,5,10,20,30,50d),每日观察卵的发育情况,统计卵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结果】低温胁迫强度和处理时间对栎黄枯叶蛾越冬卵的发育和存活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越冬卵的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降低。越冬卵在-35℃低温下分别处理12,24和48h后,其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当温度≤-30℃时,无论处理时间长短,越冬卵的存活率均大幅度下降。越冬卵处理12,24和48h的致死中温度分别为-33.45,-32.08和-30.69℃,-30℃下致死中时间为19.63d。【结论】栎黄枯叶蛾越冬卵的抗寒性较强,大部分可以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
黄杜鹃花杀虫活性成分及其对害虫毒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作者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报道黄杜鹃花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结果,三种对害虫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闹羊花索-Ⅲ、Grayanotoxin-Ⅲ和Kalmanol已被分离出来,其中以闹羊花素-Ⅱ为主要杀虫有效成分,在花中含量最高,达0.2%,另二种化合物的含量仅为0.04%。这三种化合物对马铃薯甲虫和草地夜蛾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强弱顺序为闹羊花素-Ⅱ> Grayanotoxin-Ⅲ=Kalmanol.闹羊花素-Ⅱ或花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马铃薯甲虫和草地夜蛾的盆栽药效试验表明,防治效果良好,此外,对杂拟谷盗成虫亦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和控制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杏树鬃球蚧在伊犁野果林暴发,严重威胁了野杏的生存和野果林生态系统。为了有效遏制杏树鬃球蚧危害,采用喷雾法在室内筛选出对杏树鬃球蚧表现出较高死亡率的药剂,并在杏树鬃球蚧越冬2龄若虫出蛰期和1龄若虫涌散期进行地面人工喷雾试验和无人飞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5种药剂对杏树鬃球蚧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在4.32%~81.19%,其中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出蛰期、涌散期若虫的校正死亡率最佳,分别高达81.19%、73.2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杏树鬃球蚧越冬2龄若虫出蛰期,使用5%甲维盐微乳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啶虫脒可溶液剂进行防治,施药后第14天防效均达74%以上,其中5%甲维盐微乳剂6 000倍液防效高达91.33%;飞防作业区以吐尔根药后7~8 d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50.96%。在1龄若虫涌散期,使用5%甲维盐微乳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2%噻虫·高氟氯微囊悬浮-悬浮剂进行防治,施药后第14天防效均达71%以上,其中22%噻虫·高氟氯微囊悬浮-悬浮剂1 000倍液防效高达89.28%;飞防作业区虫口减退率为55.17%,防治效果为36.23%。可选用5%甲维盐微乳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啶虫脒可溶液剂和22%噻虫·高氟氯微囊悬浮-悬浮剂作为当前防治杏树鬃球蚧的理想药剂,可有效遏制杏树鬃球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种子为材料,研究温度及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萌发温度对沙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时间均有极显著影响,30℃恒温和30℃/20℃变温条件有利于种子萌发,15℃恒温条件不利于种子萌发;中国沙棘种子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比大果沙棘种子萌发能力更强;沙棘种子较容易萌发,3%~9%浓度的过氧化氢、40℃~60℃热水浸种处理对提高沙棘种子萌发能力无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不同种植年限沙棘人工林对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积累的季节和坡位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志丹县金丁镇不同时间种植沙棘人工林(20年生、15年生、5年生)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季节和坡位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可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含量,沙棘人工林种植年限越长,土壤可溶性氮养分增加越明显。沙棘人工林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SON分别比荒草地增加109.72%、112.27%和19.62%。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土壤SON春冬季(84.46 mg·kg-1)较高,夏秋季(37.89 mg·kg-1)较低,硝态氮春夏季(7.37 mg·kg-1)较高,冬季(6.75 mg·kg-1)较低,铵态氮秋季(6.58 mg·kg-1)较高,其他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SON季节变化规律与硝态氮变化规律相反。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在坡位间的变化规律为坡下最高,坡上较低,坡下的硝态氮、铵态氮和SON分别比坡上高28.7%、3.89%和20.3%。土壤可溶性氮组分以土壤SON为主,占土壤TSN平均为81.1%,其次是土壤硝态氮,平均为10.0%,土壤铵态氮所占比例最低,平均为8.9%。在陕北黄土丘陵区,营造沙棘林能有效提高土壤氮素,并且林龄越长,土壤可溶性氮素提升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人工林早衰原因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沙棘人工林早衰的原因与特点,对毛乌素沙地的人工林与天然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N及速效N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地生产力、分株生长量也显著高于人工林,但林分密度显著低于人工林;天然林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形,人工林则为纺锤形;在影响林地生产力和分株生长量的因素中,土壤含水率起决定性作用。可见干旱缺水、养分贫瘠、密度过大均可导致人工林早衰,其中干旱缺水是主导因素;人工林早衰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株变小(寿命缩短)、林地生产力降低、林分稳定性削弱。  相似文献   

15.
6种低毒药剂对核桃楸大蚕蛾的毒力测定与林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核桃楸大蚕蛾幼虫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对6种低毒、无公害的植物源和生物杀虫剂开展室内毒力测试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出更适合杀灭核桃楸大蚕蛾幼虫的药剂。结果表明,室内48 h毒力测试时不同药剂对核桃楸大蚕蛾2龄幼虫的毒力依次为:阿维菌素>甲维盐>阿维·灭幼脲>烟碱·苦参碱>阿维·杀铃脲>灭幼脲。用药后的1、2 d,烟碱·苦参碱的防治效果最好;用药后3 d,阿维菌素、烟碱·苦参碱、阿维·杀铃脲的防效都达到100.00%,阿维·灭幼脲防效为99.69%,甲维盐防效为98.50%,这5种药剂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且都显著大于灭幼脲的防效28.08%。阿维菌素、烟碱·苦参碱和阿维·杀铃脲都能作为林间防治核桃楸大蚕蛾2龄幼虫的药剂,防治时可以根据不同药剂的市场售价和稀释倍数择优选择。灭幼脲对核桃楸大蚕蛾幼虫的林间防效较差,用药后7 d防效达到77.29%,不可单独使用作为防治药剂。林间打药防治核桃楸大蚕蛾幼虫应在幼虫3龄以前集中时进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的嫩叶为材料,扩增其P5CS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得的中国沙棘的P5CS基因的碱基数量为434 bp,其中A碱基115个,T碱基119个, G碱基107个,C碱基93个。另外,通过对中国沙棘P5CS基因的氨基酸的序列分析显示,所得P5CS基因片段编码144个氨基酸,其中强碱性氨基酸21个,强酸性氨基酸8个,疏水性氨基酸53个,亲水性氨基酸34个。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林龄(8、13、18 a)的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沙棘人工林在不同生长发育进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土壤养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沙棘人工林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总量、真菌特征脂肪酸总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总量在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真菌总量在中龄林时出现最大值,在进入成熟林后略有下降;2)不同林龄的沙棘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于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3)土壤微生物总PLFA量、土壤细菌PLFA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真菌PLFA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林龄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养分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瘤细菌的多样性及其随时间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4个不同月份根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根瘤瘤瓣刚刚开始萌发的3月,沙棘根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高于5、7月和8月。4个采样时间所获得的根瘤细菌可归类为21门36纲75目145科234属,其中有8菌门的17菌纲在不同采样时间一直存在。从相对丰度来看,放线菌门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始终为优势菌纲,其相对丰度3月为65.30%,5、7月和8月均超过96.05%;同时,根瘤细菌中还存在变形菌门的α-、β-和γ-变形菌纲(Alpha-,Beta-,Gammaproteobacteria)以及拟杆菌门噬纤维菌纲(Cytophagia)和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等多种类型的非放线菌。弗兰克氏菌目(Frankiales)细菌在整体根瘤细菌群落中的相对丰度3月为48.60%,显著低于5月的93.54%、7月的95.48%和8月的94.73%;4个采样时间共获得5科6属10条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的OTU235占该目的相对丰度在不同时间均在99%。表明沙棘根瘤细菌群落在不同月份均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其中既有多种类型的放线菌也有多种类型的非放线菌,但均以弗兰克氏菌科弗兰克氏菌属细菌占绝对优势;同时,根瘤细菌群落结构(特别是弗兰克氏菌的相对丰度)随季节发生着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菜青虫(PierisrapaeL.)为标准试虫进行生物活性跟踪测试,对杀虫植物砂地柏(SabinavulgarisAnt.)果实中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经溶剂提取、4次柱层析及重结晶,得到一种杀虫活性成分纯品,代号为SFO2.生测结果表明,SFO2对菜青虫有较强的拒食及胃毒毒杀作用,但没有触杀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