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该文旨在分析沂河流域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为未来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建议.基于1995—2015年遥感影像,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沂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比例60%以上,其次是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是减少和增加趋势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转移程度最为显著.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趋势,定向的人类活动是地类间转移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田港陆 《农业与技术》2022,(19):161-164
本文选取延安市为研究区域,对延安市1995年、2005年、2015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解译分析,从土地利用数量、幅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面对延安市1995—202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总量变化特征明显,耕地、林地和草地是区域内的主要用地类型,且耕地持续减少,林地、草地持续增多;1995—202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在均呈上升趋势,湿地、耕地呈下降趋势,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分别为1043.3566%、55.9083%,林地、草地分别为13.1126%、7.3997%,湿地、耕地变化幅度分别为0.2542%、20.9148%;1995—2005年、2005—2015年、2015—2020年发生转移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别为2322.2358km2、4064.0265km2、2322.2358km2。  相似文献   

3.
主要利用1986年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和2000年TM影像,研究文登市城市快速发展所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文登市土地利用以旱田、建设用地及林地为主,14a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水田、旱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其中草地及林地面积增加最多,分别为7.61km2和6.20km2,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旱田7.95 km2转为林地,8.40 km2转为草地,水域向旱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转化5.66 km2、0.69 km2和0.45 km2。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常熟市为例,选取1984年、1999年和2009年3期的1:10万Landsat/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该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常熟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耕地流出强度大,年均递减率高,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少,建设用地比重增加,土地利用不平衡.说明该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农业集约化因素密不可分,应从人口、政策、规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等工具,依据天津市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转移矩阵,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以及驱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天津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耕地和人造地表变化最为明显,耕地减少了773.21 km~2,人造地表增加了1214.50 k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2)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政策的出台驱动着天津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宁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速度加快,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且表现为增速,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且表现为减速;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人为活动对土地的不断干扰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0年间南宁市共有1 051.61 km2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表现为净转出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矿区地面塌陷的状况及多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体特征,以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影像解译结果,采用动态度模型及转移矩阵,同时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转移距离及方向,以定量分析2000年—2017年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耕地在整个研究期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塌陷积水区2000年—2005年面积增幅最大;其他农用地与耕地之间的转入转出较频繁,其次为水域,水域的净增面积主要来自滩涂沼泽和其他农用地;耕地重心在研究期内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城乡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距离最小,塌陷积水区重心总体向东南傅村街道等塌陷积水较严重的地区及湖区偏移,但偏移方向不大。研究结果可对未来土地利用趋势预测及塌陷地复垦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1990、2000、2010、2019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 5.3、ArcGIS 10.2平台,通过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和动态度,得到乌伦古河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0—2019年草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理解其变化特征及制定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西安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2009—2018年土地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内在原因,揭示了土地利用的整体特征及其原因,为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布局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舒莹  胡远满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2953-2957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TM影像和研究区1980年地形图,利用RS和ARC/INFO进行解译,得到研究区3个时相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1986-1996和1996-2001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是显著的,既有面积变化,又有空间格局的转换,面积变化和空间变化不同时段特点有共性也有特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干扰是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龚健  陈耀霖  张志 《湖北农业科学》2016,(17):4545-4550
采用遥感、GIS技术、转移矩阵、多分类逻辑回归等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1-2009年期间,鄂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快,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21991-2004年期间,鄂州市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到最近城市中心距离、地形和坡度;2004-2009年期间,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高程、到最近城市中心距离、人口、地形和坡度。耕地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不同时期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不同,到最近城市中心距离、地形和坡度在两个时期都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研究了黄河缓冲带的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分析了黄河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各缓冲区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两者之间可用抛物线模型模拟。(2)在时间上,从1986年到1996年,除了在0.5km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外,其他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减少;从1996年到2001年和从1986年到2001年,各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增加,黄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超过6km。  相似文献   

14.
绵阳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95年TM卫星照片和2005年IKONOS卫星照片作为遥感数据源,阐述了长江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官司河流域1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1995~2005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交通运输用地动态度最大,其次是有林地.在短期内,社会经济进步和宏观政策的制订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晓芳  贾宗维 《农业网络信息》2012,(10):116-118,129
利用Landsat-5 TM数据分析了永济市上世纪90年代至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永济市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也在增加,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及城镇化速率不断加快,人口逐年增长及国家政策改变等是驱动永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Landsat影像获取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使用变化轨迹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黄河三角洲近30年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变化、变化轨迹时空特征及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996—2016年黄河三角洲耕地、人工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和天然水体面积减少,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 072.75 km2,变化幅度最大。人工水体、建设用地及耕地的增加速度不断减缓;草地和天然水体于1986—1996年缓慢增加,1996年后持续减少;林地、未利用地在3个时段均呈快速减少趋势。“人为因素”驱动轨迹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13%,主要类型变化为耕地与人工水体,分布在河流两侧和滩涂向陆一侧;“自然因素”驱动轨迹占比15.80%,主要类型为变化为海域、草地和天然水体,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研究区28.07%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未发生变化。黄河三角洲“人为因素”驱动轨迹的景观破碎度、集聚程度和结构复杂程度均高于“自然因素”驱动轨迹,人类活动在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对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Landsat 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16 a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草地、林地和耕地呈波动变化,水域面积缓慢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耕地先向南后向北移动,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未利用土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70%,变化速率较快;锡林浩特市和各苏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即建设用地变化最快。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耕地和草地的互相转换以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4)2030年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继续增加,速率有所下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林地延续之前变化趋势,稳中有升;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减少,且未利用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重心向锡林浩特市中心移动,速度减缓;水域有少量增加。CA-Markov模型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迁移方向的预测,可以为研究区提高草地退化防治效果、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王剑  徐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18-1720
选取了25个影响因子,借助于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农业集约化程度及城市化进程,为当地制定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辽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对分析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10年辽河流域16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辽河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均衡度均呈现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系统混乱度增加,均衡性减弱;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及变化幅度均大于0。[结论]该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