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得到野生香菇菌株单核菌丝体,再从栽培香菇菌株的子实体中分离担孢子得到单核菌丝体。将这两种单核亲本进行杂交,通过镜鉴和拮抗作用选育出新菌株粤北香菇1号,并且对香菇粤北1号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不同类型单核原生质体的分离及其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处理18株金针菇菌丝体,获取其单核体材料,并进行比较。供试菌株中,9个菌株仅获得一种亲本交配型的单核体菌株,另9个菌株获得两种亲本型的单核体菌株,经x^2方法测算,有5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菌株数目呈1:1,其余菌株的两种单核体菌株分布表现不同程度的偏离。通过观测不同菌株的单核体发现,一些出发菌株中分离的两种单核体在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上比较相似,而另一些则表现明显差异,其中相同交配型的菌株间不表现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灰树花交配型,为灰树花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灰树花孢子萌发后挑取单孢进行镜检,收集孢子单核体;采用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原生质体单核体并通过互配确定标准测交菌株T1和T2;采用标准测交菌株与孢子单核体配对及孢子单核体互配后,进行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分类,并利用核迁移试验和OWE-SOJ技术鉴定孢子单核体交配型.[结果]分离鉴定获得7 1株灰树花孢子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17株原生质体单核体菌株,其中标准测交菌株Tt(A1B1)10株、T2(A2B2)7株;鉴定71株孢子单核体分别为T1、T2、T3和T4型,其中T1型28株、T2型35株、T3型4株、T4型4株;核迁移试验鉴定T1、T2、T3和T4的交配型分别为A1B1、A2B2、A2B1和A1B2,OWE-SOJ鉴定结果分别为A1B1、A2B2、A1B2和A2B1.[结论]灰树花属于四极性交配型系统,其交配型分析应以核迁移试验为准,OWE-SOJ技术不适用于灰树花的交配型分析.  相似文献   

4.
由于灵芝孢子难于在人工条件下萌发,无法获得灵芝育种所需的单核菌株,这使灵芝的育种进展缓慢。本实验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选择遗传距离较远和农艺性状互补的G.l0006 、G.l0012、G.l0024、G.l0030+2和G.l0003+1作为亲本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了81株灵芝单核菌株,以此为材料进行杂交育,成功获得了24株杂交种,通过拮抗反应验证,证明它们确实是杂交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平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再生菌株培养特征,为平菇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技术理论据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平菇单核化菌株,采用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培养特征分析。【结果】各菌株原生质体释放量随酶解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11个菌株在酶解处理3.5 h时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浓度可达2.12×107个/mL,占总数的的84.6%;各菌株原生质体萌发率和单核率均具有较大差异,原生质体平均萌发率为69.62%,原生质体单核率为5.74%;比较分析出发菌株与其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形态、长势等特征发现,20个单核菌株的菌丝形态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48.78%;12个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显著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29.27%。【结论】所有供试菌株在原生质体释放速率、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单核得率以及菌丝长速、长势、菌落形态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杂交菌株JW系列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菇菌株精选和武香作为亲本制备单核原生质体,将两个亲本的单核原生质体进行一一杂交。对杂交菌株与亲本菌丝长势和长速、产量、子实体形态、氨基酸含量等农艺性状比较,获得了农艺性状较优良的菌株JW1和JW3。  相似文献   

7.
香菇担孢子交配型比例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水明  林范学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96-2302
 【目的】验证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是否存在普遍意义的偏分离现象及其在栽培菌株与野生菌株中的表现。【方法】以17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为样本,采用交配型分析、OWE-SOJ技术鉴定孢子的交配型,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供试总数64.71%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分离比,其中12个供试栽培菌株中有9个,5个供试野生菌株中有2个;偏分离菌株中均有亲本型孢子数量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偏分离双核菌丝体的F1代担孢子的核型主要取决于双核亲本的组成。【结论】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偏离理论预期是一种统计学意义的普遍现象;偏离程度栽培菌株大于野生菌株。  相似文献   

8.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金针菇菌株单核原生质体交配型与菌丝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与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均出现2种交配型,2种交配型比例不一致,其中有2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1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并且在交配型比例上出现偏差现象.对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生长速度试验表明,单核原生质体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其出发菌株比较,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的现象,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两两配对杂交菌株,其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出发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且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生长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真姬菇SIEF3133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与真姬菇SIEF3136孢子单核体的杂交菌株为材料,研究特异SSR标记H35在上述材料中的分布及传递性.结果显示:特异标记H35在真姬菇SIEF3133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交配型为A2B2核中有分布,该标记与交配型因子A2存在一定的连锁性,并能跟踪具有A2交配型单核体的杂交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野生阿魏蘑菌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和评价,为阿魏蘑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代料袋式栽培方式,按阿魏蘑常规栽培管理方式进行出菇试验,对比分析阿魏蘑菌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 能够正常出菇的菌株有16株,占总数的59.26%,菇型以掌形为主。各阿魏蘑菌株的生物学效率差异十分显著,在11.50%~55.99%。对照菌株Pl.x0002的生物学效率为38.83%,只有菌株Pl.x0047的生物学效率(55.99%)显著高于对照菌株Pl.x0002,产量增幅54.59%。Pl.x0009、Pl.x0028、Pl.x0052、Pl.x0061和Pl.x0083等5个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与对照相当,差异不显著。阿魏蘑菌株单菇重(产量)与菌盖厚度和菌柄直径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菌株Pl.x0047具有很好的农艺性状,具有很好的选育潜力,菌株Pl.x0009、Pl.x0028、Pl.x0052、Pl.x0061和Pl.x0083丰产性与对照相当,可以作为进一步人工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鉴定2018年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辣椒种植区内新发现一种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病原,为该病田间病害规律研究和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柯赫氏法则回接证病、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分子鉴定等方法,鉴定该病病原菌,运用针刺接种法对辣椒果面进行致病性回接测定。【结果】从田间采集的发病辣椒果面上分离、纯化共获得30个单菌落;获得了4个致病性强的菌株,4个菌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一致。4个致病菌株均与已报道的阿根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rgentinensis聚在一个进化发育分支中,并且与模式菌株P. argentinensis CH01T (登录号:AY691188)的相似性达到99.2%。【结论】新疆和硕县辣椒细菌性果实条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P. argentinensis。  相似文献   

13.
张承启  王晓妍  陈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3):2759-2768
[目的]Abp1作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各种真核生物肌动蛋白骨架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gAbp1在生长发育、对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敏感性以及毒素体形成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融合PCR和酵母空隙修复技术分别构建F...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特征,为丰富和开发中国美味蘑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学和ISSR标记技术对20个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中国美味蘑菇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6条清晰的DNA条带,多态性条带176条,多态比率为83.50%。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60~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80时,可将20个供试菌株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5.
棉花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与降解棉秆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利用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和鉴定棉秆表面附着的真菌,获得具有高效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真菌。【方法】 通过将棉花秸秆接种至不同选择性培养基中,分离挑选水解圈较大的菌株,进行镜检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同时对菌株进行滤纸酶活性(FP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糖化活力的测定,以及连续(25 d)观测棉秆纤维的失重率。【结果】 主要4株菌种水解圈直径大小排序为,SN-1>SN-4>SN-3>SN-4(P=0.013)。对于CMC-Na糖化活力,24~96 h时SN-1菌种显著低于其它3个菌种(P<0.05),120 h时,各菌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FPA活性,第24和120 h时,SN-1和SN-4菌种显著高于SN-2和SN-3菌种(P<0.05);其它时间点,各菌种按活性高低排序为:SN-1、SN-4>SN-3>SN-2(P<0.05)。通过镜检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4株菌种分别为:SN-1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SN-2为赤霉(Gibberella moniliformis),SN-3为链格孢霉(Alternaria nees),SN-4为青霉菌(Penicillium italicum)。【结论】 黑曲霉降解棉花秸秆的效果最为显著。对于CMC-Na糖化酶活力、滤纸酶活性以及棉花秸秆的实际失重率(降解率),接种黑曲霉或青霉菌时表现均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RNA甲基化是基因转录后水平表观修饰的主要形式,参与了众多重要的细胞学过程。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寡食性害虫,与R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小菜蛾的RNA甲基化蛋白同源基因fl(2)d,鉴定其表达模式,并敲除该基因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小菜蛾基因组网站查找fl(2)d基因序列,PCR扩增其蛋白质编码序列(CD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虫生殖腺中fl(2)d的相对表达量;运用CRISPR/Cas9结合卵的显微注射技术,对小菜蛾fl(2)d进行编辑;将fl(2)d被编辑过的成虫与野生型成虫杂交,并对其产生的后代进行近交,筛选fl(2)d突变品系;观测并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遗传特性、生物学参数和表型的差异,明确fl(2)d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912 bp的fl(2)d CDS,fl(2)d在雌蛹、雌成虫和卵中的表达量较高,雄成虫和雄蛹的表达量较低,幼虫期的表达量最低,成虫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通过向小菜蛾的卵注射靶向fl(2)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禽源奇异变形杆菌携带ampC基因的分型和blaCMY-2阳性接合质粒pC12的序列结构,为防控多重耐药禽源奇异变形杆菌的传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PCR方法对21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AmpC酶的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对blaCMY-2阳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接合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pC12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表明21株禽源奇异变形杆菌中有6株产AmpC酶。6株产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粘菌素全部耐药,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全部敏感。耐药基因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6株菌均携带blaCMY-2,检出率为28.6%。接合试验表明,1株奇异变形杆菌C12接合成功并获得接合子,其余5株接合不成功。PFGE分型结果表明,酶切图谱分为3个型别,blaCMY-2在禽源变形杆菌中存在垂直和水平传播。测序结果表明菌株C12含有一个1b型IncC质粒,其全长161 319 bp,GC含量为52.45%,预测有161个开放阅读框,提交NCBI并获得序列号MT320534。该质粒包含3个耐药区:第一个抗生素耐药区(antibiotic resistance islands,ARI-B)携带floRtet(A)、strAstrBsul2;第二个耐药区是一个典型的ISEcp1-blaCMY-2-blc-sugE结构,其中的ISEcp1被一个插入的IS10R截断;第三个耐药区(ARI-A)是一个杂合的Tn1696tnp-pDUmer转座子,包含一个1类整合子基因盒(aac(6')-Ib-cr|arr3|dfrA27|aadA16)和汞抗性基因簇merEDBAPTR,其插入到质粒骨架产生两个重复序列TTGTA,该耐药区也是1型IncC耐药区变化最大的区域。【结论】6株产AmpC酶禽源奇异变形杆菌均携带blaCMY-2,其酶切图谱分为3个PFGE型别,其中一株菌携带了一个流行的blaCMY-2阳性1型IncC可接合质粒。广宿主的IncC质粒是blaCMY-2tet(A)、floR等多个耐药基因及整合子的重要载体之一,该质粒在动物源奇异变形杆菌的传播扩散进一步增加了治疗该菌感染的难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霜脲氰的抗性时空动态,明确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治理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9年共采集分离到82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验证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霜脲氰抗性水平较低且抗性发展缓慢,平均EC50、平均抗性倍数、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低位平稳。不同年份检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06—0.44μg·mL-1,平均抗性倍数为0.29—2.18,抗性指数为0.25—0.47。2011和2017年仅检测到敏感菌株,2012—2016年抗性菌株频率为1.90%—58.57%,2018年和2019年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20.83%和88.14%。不同省(自治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17—0.18μ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