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亚洲玉米螟幼虫对不同氮素含量取食和选择特性,了解植物营养与昆虫选择之间的关系,为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采用叶碟法对亚洲玉米螟进行取食选择实验,计算取食率;在室外人工模拟设计出5个氮肥施肥量处理,调查玉米螟的危害情况。【结果】亚洲玉米螟幼虫在 48 h 非选择实验中,接虫2 h后,在对照(N含量10.69%)和N4(18.84%)的取食率最高,为58%,接虫第4~6 h,取食选择性依次为N3>N5>N4>N1>N2,初孵幼虫在N4(18.84%)的第8、12、36和48 h的取食率最高,依次为70.5%、67%、61.5%、63.5%;N4(18.84%)上的取食率在36 h时达到最高,为43.3%,比对照高10%,N5(30.31%)取食率在8 h时达到最高,为46.67%,比对照高20%,差异显著(P<0.05);不同氮素施肥量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中被害株率达到10%以上有2个处理,其中被害株率最高的是50 kg/667m2,达到22.89%,其次是40 kg/667m2为12.67%,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N素含量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存在一定阈值,超过该值以后,取食率、被害株率等相对数据可能保持平稳或者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适合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最佳饲料配方,以期改进亚洲玉米螟的饲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周大荣新7号配方人工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饲养亚洲玉米螟,研究4种人工饲料配方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的4种不同饲料配方中,配方2(玉米面86 g/kg,大豆面86 g/kg,Vc 2.9 g/kg,琼脂11.5 g/kg,酵母粉51.6 g/kg,山梨酸2.9 g/kg,葡萄糖43 g/kg,水716.2 g/kg)的饲养效果最好,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率、羽化率、成活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最短。配方1和配方3的饲养效果次之,配方4的饲养效果较差。【结论】饲料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配方2是适合亚洲玉米螟生长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茶多酚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摄食毒力法,在室内测定了茶多酚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ée)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LC50为2.185 0 mg/g;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和近似消化率无显著影响;延长了亚洲玉米螟的4龄龄期,其在低含量茶多酚(1.6 mg/g)的情况就达到显著差异,5龄龄期整体差异不大,对亚洲玉米螟的蛹重在中含量茶多酚(2.4 mg/g)的条件下差异显著,对其蛹期无明显差异;对成虫寿命无明显影响,降低了单雌产卵量,高含量茶多酚(4.0 mg/g)组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仅为对照组的43.64%,低含量茶多酚(0.8 mg/g)组的净生殖力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降低。【结论】饲喂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茶多酚可以有效降低后代种群基数,有利于该虫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亚洲玉米螟的生活习性,更好地在室内进行饲养,采用人工饲料,研究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的比较,发现在供试条件下,其更适合于群体饲养。在群体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的平均世代周期(41.98 d±1.76 d)和种群加倍时间(9.95 d±1.74 d)明显短于单头饲养,内禀增长率(0.07 d±0.01 d)也大于后者;而且化蛹率(71%)、羽化率(90%)及成活率(64%)也远大于单头饲养。  相似文献   

5.
玉米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危害禾本科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通过室内饲养构建了该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玉米蚜的内禀增长率(rm) 、周限增长率(λ) 、净增殖率(R0) 、种群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分别是0.341、1.406倍、24.119倍、9.335 d和2.033d.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UV-B对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生长发育以及种群参数的影响.【方法】将12h内所产的若蚜在40W UV-B辐射下分别处理20,30,40,50,60min,照射3代,1次/d,连续照射6d,最终采用试验种群生命表技术进行评价,获得多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_m)、净增殖率(R_0)等生命参数.【结果】各处理的1龄若蚜期在F_1和F_2代均短于对照,最短为1.55d;而各处理的2龄若蚜期均长于对照;各处理若蚜-成蚜的发育历期随辐射代数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为6.29d;各处理的成蚜寿命和世代历期均长于对照,分别在13.31~16.28d和18.95~22.30d之间变化;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随辐射代数的增加而减小,最小值分别为53.74,0.31,1.36;平均世代周期在F_3代出现最大值;种群加倍时间随辐射代数的增加不断增大,变化范围在1.85~2.26之间.【结论】短时间低强度UV-B辐射对F_1代1龄若蚜的发育有促进作用,但连续UV-B辐射会抑制三叶草彩斑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辐射代数越多抑制作用越强,种群增长越缓慢,其中30~40min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得饲养繁殖斯氏钝绥螨的方法。【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板饲养法,在室内测定了斯氏钝绥螨取食油菜、玉米、丝瓜、黄瓜、玫瑰、桉树和大豆花粉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结果】用油菜、玉米、丝瓜、黄瓜、玫瑰、桉树和大豆花粉饲养斯氏钝绥螨后,其卵的历期无明显差异(F=0.34,P0.05),而其幼螨、第1和第2若螨的发育历期不同,其中取食桉树花粉后幼螨、第1若螨、第2若螨的发育历期最短。从各螨态的存活率来看,幼螨的存活率最大,而卵、第1和第2若螨的存活率略低于幼螨。取食玉米、黄瓜和丝瓜花粉的斯氏钝绥螨的繁殖力明显高于油菜、大豆和桉树花粉。斯氏钝绥螨取食不同的花粉其后代雌虫比例无明显的差异,均占总数的46.54%~56.45%。取食玉米、黄瓜和丝瓜花粉的种群具有较大的净增殖率(R_0)、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同时具有较短的种群倍增时间(t)和世代平均周期(T),分别为5.39~5.60 d和25.54~26.59 d。而取食桉树花粉后,斯氏钝绥螨世代平均周期(T)及种群倍增时间(t)长于取食其他花粉,净增殖率(R_0)、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短于取食其他花粉。【结论】油菜、玉米、丝瓜、黄瓜、玫瑰和大豆花粉可用于斯氏钝绥螨的替代食物进行繁殖,而桉树花粉不适合繁殖斯氏钝绥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饱和盐溶液法研究不同温、湿度梯度下,新疆南北疆2个代表性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响应。【结果】越冬代玉米螟幼虫随着环境温(相对湿度)的增高(增大)化蛹、羽化进度随之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较其他环境,28℃和75%RH,南疆种群、北疆种群玉米螟化蛹历期最短依次为(15.24%±3.02%)、(14.11%±2.64%)和(21.45%±2.54%)、(18.27%±1.96%),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最高分别为(90.12%、96.33%)和(76.22%±5.45%)、(74.12%±6.01%),(68.13%±3.77%)、(64.39%±4.72%)。【结论】温度、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螟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新疆南疆种群、北疆种群越冬代老熟幼虫随着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发生期呈“前移”趋势。  相似文献   

9.
侧多食跗线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侧多食跗线螨在取食茄子条件下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该螨的内禀增长率rm=0.2584,周限增长率λ=1.2949,净增殖率R0=19.3953,种群世代平均周期T=11.4728d,种群加倍时间t=2.6820d。  相似文献   

10.
抗药性朱砂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观察了朱砂叶螨抗甲氰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实验种群在26℃下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情况,并通过组建2品系的生命生殖力表,用种群生命表参数分析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的生态适合度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抗甲氰菊酯品系(Rf)的发育历期和寿命缩短,产卵量下降。敏感品系平均寿命为35.3l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85.00粒;抗性品系分别为29.58d,134.67粒。抗甲氰菊酯品系的净生殖率(R0=139.2147)显著低于敏感品系(R0=180.6388)。抗甲氰菊酯品系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种群加倍时间(p.b.t)分别为0.2272、1.255l和3.0508,并与敏感品系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景博  牛宁  张文龙  刁明 《新疆农业科学》2020,57(10):1830-1838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方法】 基于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施肥方案,设置不施氮(N0)、施氮200 kg/hm2(N1)、施氮300 kg/hm2(N2)和施氮400 kg/hm2(N3)4个处理,测定加工番茄各生育期的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等指标。【结果】 (1)在苗期阶段,各处理对加工番茄的生长无显著差异;坐果期后,N2处理较其他处理可有效促进加工番茄的生长。2018年,红熟期N2处理下的加工番茄株高为85.5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期N2处理下的茎粗为18.40 mm,显著高于N0处理,但与其他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且2019年有同样变化趋势。(2)各处理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中,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018年在拉秧期N3处理下的硝态氮含量主要残留在40 cm以下土层中,占总硝态氮含量的54.72%,且2019年有同样趋势,淋洗风险较大;N2处理下的土壤硝态氮分布较均衡,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氮素的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3)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N0、N1、N2处理下的氮素主要以作物吸收的方式带出土壤,N3处理下的氮素主要残留在土壤中;N1处理可降低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但也降低了氮素的利用率,N2处理有利于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降低氮肥表观残留率,N3处理促进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加大了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利用率。【结论】 在基于加工番茄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氮素运筹方案下,加工番茄苗期阶段,按N1处理施44 kg/hm2减氮施肥,在开花期以后,施氮按N2处理施234 kg/hm2的氮运筹可促进植株生长,且土壤氮素残留相对较少,保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减氮对辣椒光合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氮素的含量与光合效率和产量的关系。【方法】研究利用盆栽在2个时期设置4个施氮水平:苗期N1(47.52 Kg/hm2)、N0.8(38.03 Kg/hm2)、N0.6(28.50 Kg/hm2)、N0(0 Kg/hm2);坐果期N1(79.20 Kg/hm2)、N0.8(63.36 Kg/hm2)、N0.6(47.52 Kg/hm2)、N0(0 Kg/hm2),分析不同处理下辣椒的光合、氮和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苗期N0.6处理下色素辣椒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均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较N1、N0.8、N0处理增加了8.6%、9.8%、13.5%;最大羧化速率(Vcmax)增加了7.6%、8.3%、9.3%;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增加了17.1%、18.4%、21.8%。坐果期N0.8处理下色素辣椒生长指标及光合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较N1、N0.6、N0处理升高了10.0%、10.2%、15.4%;Vcmax升高了4.9%、6.3%、13.4%;Jmax分别增加了0.6%、15.8%、21.9%。苗期N0.8处理下色素辣椒产量较N1、N0.6、N0分别增加了1.8%、2.5%、2.8%。坐果期N0.8处理下色素辣椒产量较N1、N0.6、N0分别增加了6.3%、11.6%、17.6%。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辣椒比叶重(LMA)和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增加,比叶氮(Narea)则下降;施氮水平对氮素在光合器官中的分配也有影响,氮素在光合系统分配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逐渐增加,在非光合系统中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氮素在辣椒叶片光合组分的分配比例与PNUE显著正相关,在非光合组分的分配比例则与PNUE显著负相关。【结论】内色素辣椒苗期营养生长最适宜施氮量为N0.6处理,而生殖生长最适宜施氮量为N0.8处理,坐果期则皆为N0.8处理,即两个时期N0.8处理皆更利于色素辣椒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施氮水平对后茬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前茬作物对后茬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前茬冬小麦不施氮(N0)、225 (N1)、375(N2)、525 kg/hm2(N3)和全年不施氮(CK) 5个处理,分析前茬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后茬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生理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前茬麦季不同施氮水平对后茬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具有后效作用。全年不施氮处理夏大豆SPAD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为最低,胞间CO2(Ci)最高,且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随前茬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夏大豆SPAD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不断先增后降的趋势,均以N2处理最高,同时胞间CO2浓度(Ci)最低,且夏大豆产量也最高,达到3 164.64 kg/hm2,麦季施氮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夏大豆产量的增加。【结论】前茬麦季施氮量为375 kg/hm2时,大豆季施以一定的氮肥,夏大豆叶片光合能力最强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适合等行距机采棉生长的最优水氮投入。【方法】以新陆中88号为供试材料,总滴灌量3 800 m3/hm2,总施氮量320 kg/hm2,设置3种灌水方式W1、W2、W3,3种施肥方式N1、N2、N3,分析土壤含水率、叶片含水率、棉铃时空分布、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结果】W2、N2灌水施肥方式下,土壤含水率相对稳定,更好地给植株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且棉花叶片保持功能的时间较长;W2,N2灌水施肥方式下,棉株成铃数较多,且呈筒状分布,更适宜机械采收;W2,N2灌水施肥方式下,植株获得的单铃重和单株结铃数均达到最高,最高产量为7 070.84 kg/hm2。【结论】W2、N2灌水施肥方式为最优水氮投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新疆南疆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特征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密植与优化氮素优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新稻36号品种,设置主区为4种施氮量(纯氮0、120、240和360 kg/hm2,以N0、N1、N2和N3表示),副区为5种栽插密度(13.89×104、16.67×104、20.83×104、27.78×104和41.67×104穴/hm2,以D1、D2、D3、D4和D5表示)的裂区田间试验,分析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与米质特征。【结果】 (1)适当增加栽插密度和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以N2D4的最终茎蘖数最大,达412.80×104个/hm2;(2)南疆水稻群体干物质快速增长期在拔节前后至灌浆中后期,且随施氮量增加有延长趋势,其最终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N3>N2>N1>N0。密度过高不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其最终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D4>D5>D3>D2>D1;(3)N2和D1的穗粒数最大,施氮量过高,对提高结实率、粒重和分蘖成穗率不利。随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D4的有效穗数和产量最大,分别达399.08×104穗/hm2和13.61 t/hm2,其次是N3D4,为371.46×104穗/hm2和12.94 t/hm2;(4)密度对米质影响不大,增施氮肥利于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增加,提高品质。【结论】 施氮量240~360 kg/hm2、栽插密度27.78×104穴/hm2(30 cm×12 cm)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滨海盐碱旱地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平减施氮肥配合增施叶面肥对棉花光合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增施叶面肥对棉花氮肥减施的补偿效应,研究棉花稳产前提下的氮肥减施补偿策略,为滨海盐碱旱地棉花减肥增效规模化种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 设置施氮量分别为0(CK)、60(N1)、90(N2)、120(N3)、150(N4)、180(N5)、225(N6) kg/hm2 7个水平,其中N1~N4喷施叶面肥4次,测定处理植株农艺性状、主茎叶SPAD值、光合特征指标、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指标。【结果】 花铃期处理棉花主茎叶SPAD值随氮肥施用量的减少而降低,增施叶面肥后各减氮处理主茎叶SPAD值差异不显著;主茎叶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胞间CO2浓度(Ci)逐渐增加;施氮量225~60 kg/hm2时,籽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随氮肥施用量减少而降低,其中施氮量90~150 kg/hm2增施叶面肥处理与180 kg/hm2处理间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纤维断裂比强度和整齐度随氮肥用量的减少先升高再降低,马克隆值逐渐升高,对纤维长度和伸长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盐碱旱地减施氮肥配合增施叶面肥,对棉花主茎叶片光合速率、籽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负面影响有一定减缓作用,“减氮肥+增叶肥”施肥模式有助于产量稳定,减少氮肥投入,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机采棉田合理的施肥化控配套技术。【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设置3个纯氮水平(160、320、480 kg/hm2)及3个缩节胺剂量(189、280.5、372 g/hm2),分析氮肥与缩节胺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增多,棉花生育时期滞后,喷施缩节胺可以提前棉花生育时期;随施氮量增多,棉花株高、倒四叶宽、茎粗、株高日增量、干物质总量增加,喷施缩节胺可以降低株高日增量、倒四叶宽及果枝数,增加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各施氮量下的氮素积累总量差异显著,N2较N1提高66.4%、较N3提高12.3%;氮肥与缩节胺对籽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N2水平下籽棉产量较N1提高21.6%,较N3提高14.8%,N2H2处理较N2H1、N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施氮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和光合日变化的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定点定量设置3个施氮处理,分别为未施氮0(N0)、中等施氮270(N270)、高量施氮450(N450)kg/hm2,研究定点定量施氮对棉花农艺性状、花铃期冠层光空间分布、花铃期冠层光合日变化、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施氮处理的棉花株高、果枝数、单铃重、单株成铃数相均高于未施氮处理,且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施氮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花铃期10:00~19:00各个时段,不同处理棉花冠层PAR截获率均以行距中心为谷底呈现“V”字形。当棉花群体PAR截获率均为0.75~0.9时,未施氮处理的光分布位点在1~4果枝所处的高度,PAR透射率依然有0.25~0.1,N450处理位于7果枝以上的高度,7果枝以下部位获得的光资源很少,导致棉铃脱落严重;N270处理在7果枝及以上高度的PAR光截获仍达0.5~0.9,且在第1果枝处在0.9~1,棉花群体呈现出了良好的光环境。花铃期棉花光合日变化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表现为施氮处理高于未施氮处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气孔限制值(Ls)刚好与之相反。增加施氮量明显可以减缓光合“午休”现象,但高量施氮处理棉花光合午休现象减缓的力度反而下降,且在达到第2个峰值之后净光合速率(Pn)下降趋势与N270处理几乎呈一致。叶片水分利用率(WUE)16:00之后未施氮处理的WUE随时间迅速呈线性下降变化,且逐渐低于施氮处理,实收籽棉产量以N270最高为4 835.67 kg/hm2,较N0、N450分别高出7.25%、5.44%。【结论】连续施氮270 kg/hm2,可以获得较优的棉花群体冠层结构,有利于冠层光分布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1膜3行条件下氮肥配比及种植株距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选出最优组合。【方法】 以新陆中 88 号为供试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氮肥追施策略,副区为10、8、6 cm 3个株距。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棉铃时空分布、蕾铃脱落率及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 氮肥均施的处理N2铃数多,铃数比N1、N3高8.7% ~23.3%、8.82% ~36.5%,其棉铃时空分布更理想,蕾铃脱落率低从而增加产量,且N2处理纤维品质显著优于其他2个处理。综合收获株数及单株结铃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可得,氮肥均施处理N2及株距8 cm(D2)的处理N2D2皮棉产量最高,为3 025.65 kg/hm2。【结论】 在1膜3行模式下,氮肥均施及株距8 cm的处理N2D2能取得高产,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