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寻求高效环保的理想的药剂,为柑桔溃疡病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抑菌圈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柑桔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果试验。【结果】对柑桔溃疡病菌的毒力最强的是"32%唑酮·乙蒜素乳油",EC50为0.9512μg/ml;其次是"2%春雷霉素水剂",EC50为22.1449μg/ml;而"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噻霉酮微乳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次之,EC50分别为446.2117μg/ml、2099.1205μg/ml和2302.8969μg/ml。田间药效试验"32%唑酮·乙蒜素乳油"、"2%春雷霉素水剂"防治效果最好,两种药剂与"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噻霉酮微乳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防治效果差异显著,"32%唑酮·乙蒜素乳油"与"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噻霉酮微乳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差异极显著;"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噻霉酮微乳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差"差异不显著。【结论】"唑酮·乙蒜素"和"春雷霉素"与其它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显著,防效达90%以上,在柑桔溃疡病可持续防治上,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新疆红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控制新疆红枣黑斑病的发生及危害,采用抑菌圈比较、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0种杀菌剂进行筛选。通过抑菌圈比较发现,80%乙蒜素、50%氯溴异氰尿酸、40%多·福、40%氟硅唑、50%乙嘧酚、72%霜脲锰锌、37%苯醚甲环唑和5%己唑醇8种杀菌剂抑菌力较强,抑菌半径在1.83~3.80 cm。对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氟硅唑对红枣黑斑病菌的毒力最大,EC50值(抑菌中质量浓度)为35.89 mg/L;其次为5%己唑醇,EC50值为58.24 mg/L;其余6种药剂EC50值为113.11~517.13 mg/L。选取抑菌效果好且稳定的4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80%乙蒜素最终防效最高(65.3%),5%己唑醇次之(61.7%),其余2种药剂(50%氯溴异氰尿酸、40%氟硅唑)的防效为52.7%~56.3%。综上,80%乙蒜素和5%己唑醇防效最好,可作为当前防治新疆红枣黑斑病的主打药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对火龙果褐腐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抑菌持效期长且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为火龙果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褐腐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通过测量和观察抑菌圈大小及消失时间测定16种杀菌剂抑制病菌生长的持效期,对其中抑菌效果好或持效期长的杀菌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与防效比较。【结果】咯菌腈、丙环唑、丙硫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异菌脲等6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长,培养15 d后抑菌圈尚未消失;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3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长;多菌灵、噻菌灵、嘧菌酯等3种杀菌剂初期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短;丙森锌、春雷霉素、百菌清、氟环唑等4种杀菌剂的抑菌持效期极短。田间药效试验显示,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嫩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除丙环唑在500 mg/kg施药浓度下对火龙果嫩茎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外,其余4种杀菌剂对火龙果生长安全。【结论】生产上优先推荐使用具有内吸活性的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药剂防治火龙果褐腐病,轮换用药;在病情压力较大的果园,施药浓度可以适当加大。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药剂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筛选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有效药剂,为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划线法分离纯化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用于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抑菌圈法测定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2014年选用11种杀菌剂分别采用枝干病斑直接涂抹50倍药液和纵刻枝干病斑后涂抹50倍药液及叶面喷施药剂商品推荐用量的方法进行猕猴桃溃疡病田间防效试验;2015年选用10种药剂进行枝干病斑直接涂抹10倍药液及辛菌胺等4种原药涂抹进行猕猴桃溃疡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15%四霉素AS、1.8%辛菌胺醋酸盐AS、3%中生菌素WP、20%叶枯唑WP和80%乙蒜素EC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7.3114、8598.8929、19486.8899、20482.1833和42113.8064 mg/L.枝干直接涂抹50倍80%波尔多液WP和20%叶枯唑WP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达70.6%和64.1%;纵刻病斑涂药防效仅为47.6%和8.6%;枝干直接涂抹10倍液80%乙蒜素EC、0.15%四霉素AS、80%波尔多液WP及20%叶枯唑WP的防效分别为79.3%、60.0%、50.1%和41.3%;叶面分别喷施80%乙蒜素EC 1000倍、0.5%香菇多糖AS 1000倍、0.15%四霉素AS 600倍、1.8%辛菌胺醋酸盐AS 500倍及46%氢氧化铜WG 500倍液,对猕猴桃叶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80.0%以上.[结论]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时先使用波尔多液冬季清园;1月下旬~3月上旬可选用10~50倍乙蒜素、四霉素和波尔多液涂抹枝干病斑;3月中下旬开始喷施乙蒜素、香菇多糖、四霉素、辛菌胺醋酸盐或氢氧化铜等药剂防治叶片病害,也可选择叶枯唑、松脂酸铜等药剂替代使用,间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龙胆草根腐病的化学防治措施,筛选出龙胆草根腐病的有效防治药剂,本试验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的基础上,进一步搭配使用精甲·恶霉灵、宁南霉素、哈茨木霉菌、枯草·地衣芽孢杆菌以及乙蒜素共5款杀菌剂,通过大田试验验证不同药剂组合对龙胆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GGR单独使用及与供试的5种药剂搭配使用对龙胆草的根...  相似文献   

6.
脉孢霉(Neurospora)是食用菌栽培中常见竞争性杂菌,其感染率高而且传播迅速,致使培养基质大量报废、菌袋成品率下降及栽培场所污染。从香菇栽培料中分离鉴定出好食脉孢霉(N.sitophila)菌株,采用药剂平板方法分析6个稀释浓度植物源农药对脉孢霉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供试5种农药中,高于500倍稀释浓度药液均可对供试菌株生长产生显著抑制,抑菌率为55%~100%。其中丁子香酚和乙蒜素抑菌率最高,同为100%;印楝素抑菌率最低,为55%。值得一提的是,丁子香酚的1 000倍和2 000倍稀释液平板抑菌率也达100%,乙蒜素同浓度稀释液抑菌率与其相近。以上结果说明:乙蒜素和丁子香酚可作为食用菌脉孢霉绿色防控的优选植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田间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筛选有效的药剂和适宜的浓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来进行马铃薯枯萎病的药剂筛选及室内毒力测定。选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水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乳油、240 g·L~(-1)噻呋酰胺水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进行药效试验。根据抑菌率的结果,从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3种杀菌剂分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供试的10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其中75%肟菌·戊唑醇乳油的毒力最高,其EC_(50)为13μL·L~(-1);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次之,其EC_(50)为66μL·L~(-1);80%乙蒜素水剂的毒力第三,其EC_(50)为182μL·L~(-1)。结论筛选出80%乙蒜素、80%代森锰锌、75%肟菌·戊唑醇3种药剂,为田间防治马铃薯枯萎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药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含毒介质法进行了13种杀菌剂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治农菌(2%三唑酮·30%乙蒜素EC),正萎舒(80%乙蒜素EC),农猎手(70%代森锰锌WP)和农用硫酸链霉素(72%硫酸链霉素SP)的最低有效浓度最小,抑菌效果最好.腈菌唑(12.5%腈菌唑SP),噻菌铜(20%噻菌铜SC)和抑阿(20%叶枯唑wP)的最低有效浓度最大,抑菌效果最差.2011年,在广东省湛江市进行了7种杀菌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3%中生菌素WP)、治农菌(2%三唑酮·30%乙蒜素EC)和正萎舒(80%乙蒜素EC)的防效较好,建议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联合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咯菌腈及其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评价增效作用,并验证了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咯菌腈和戊唑醇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EC_(50)值分别为0.0045、0.0671 mg/L。戊唑醇与咯菌腈不同配比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表现为加和作用。有效浓度分别为100 mg/kg和500 mg/kg连续喷施3次时,末次药后7 d,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8∶2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平均防效分别为80.31%和89.44%,戊唑醇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80.24%和89.71%,咯菌腈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70.08%和76.29%;末次药后15 d,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8∶2复配平均防效分别为76.80%和83.63%,戊唑醇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74.63%和81.22%,咯菌腈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54.53%和65.24%;复配药剂两种施药浓度的防效均比使用相同浓度单一药剂的防效高。【结论】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为8∶2的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田间防治效果好且对火龙果无药害,可以在火龙果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井冈·乙蒜素微乳剂和井冈霉素A水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兼治穗腐病的有效性和有效用量.进行了亩用24%井冈·乙蒜素微乳剂66.7、100、133.3mL,亩用24%井冈霉素A水剂21、40 mL共5个药剂处理和清水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亩用24%井冈·乙蒜素微乳剂100 mL最为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抑制解淀粉欧文氏菌的药剂类型,为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病害的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最低抑制浓度和抑菌圈的方法,测定5大类10种杀菌剂对解淀粉欧文氏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对解淀粉欧文氏菌的室内药效最强,对应药剂EC50值为43.148 mg/L,其后按EC50值由小到大的排序为抗生素类杀菌剂、噻唑类杀菌剂、微生物杀菌剂和铜制剂杀菌剂,对应药剂EC50分别为87.82、469.50、4 397.20和4 782.00 mg/L。【结论】有机杂环类、抗生素类杀菌剂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防治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褐斑病的有效杀菌剂,为在生产实践中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盆栽种植的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洒的方式对防治褐斑病的4种杀菌剂配方进行筛选.[结果]防治鸟巢蕨褐斑病的较佳配方为70%甲基托布津和20%叶枯唑1 000倍液、37%苯醚甲环唑和20%叶枯唑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和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以及37%苯醚甲环唑和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其防效均在86%以上;防治鸢尾褐斑病的最佳配方是70%甲基托布津和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防效为86.74%;防治彩虹竹芋褐斑病的最佳配方是70%甲基托布津和20%叶枯唑1 000倍液、37%苯醚甲环唑和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81.30%和87.41%.[结论]为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ALL)对葡萄灰霉菌抑菌活性的发酵条件,提高拮抗菌(ALL)对灰葡萄孢菌丝的抑制率,为Xenorhabdus nematophila-ALL菌株发酵生产及生物防治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菌丝抑制率为指标,经菌丝生长速率法,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对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菌株最佳发酵抑制条件。【结果】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改为7.12,装液量为56%,发酵培养时间为77 h。经验证的抑制率为87.70%,比优化之前提高了1.82倍。【结论】发酵条件优化有效提高了嗜线虫致病杆菌对葡萄灰霉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新疆棉田中筛选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为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实验室保存的多株生防细菌的抑菌能力,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效果。对生防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gyrA基因序列分别测序,通过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 7.0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生防细菌TWt34、HWt34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立枯病和红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6.74%和78.43%;在平板对峙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和拟轮枝镰孢霉(Fusarium verticilliodes)的抑菌宽度分别为8.29和6.60 mm,具有较强拮抗作用,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菌宽度分别为7.70 和13.15 mm,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16S rDNA与gyrA基因序列鉴定表明生防菌菌株TWt34、HWt34同属于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结论】筛选出的2株莫海威芽孢杆菌TWt34、HWt34对棉花4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防治2种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立枯病和红腐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侵染源对马铃薯生长及干腐病发生的影响,以及播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效果,为宁夏马铃薯干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以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两种方式,并用杀菌剂进行种薯拌种或不拌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性状及其干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 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对马铃薯生长和干腐病的发生均具有影响,其中种薯接菌T1-1处理的出苗率为89.55%,株高为54.19 cm,低于其他处理,而子代薯块平均病薯数为8.95个,发病率为34.00%,病情指数为20.64,远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壤接入菌源量的增加,马铃薯生长指标呈递减趋势,而干腐病发病呈递增趋势;种薯药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生长指标均高于不拌种处理,其干腐病发病均低于不拌种处理。【结论】 种薯带菌是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药剂拌种可减少子代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生产上常用的杀菌剂、诱抗剂和助剂的组方,综合评估助剂激健对大丽轮枝菌V991防治显著增效的杀菌剂及施用方法,为棉花黄萎病防治中化学农药的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用药/激健,生药/激健组合对V991菌丝进行菌丝生长速率实验,筛选出激健对V991菌丝显著增效的杀菌剂,通过盆栽黄萎病防治实验,分析诱抗剂、药/激健的施用措施和方法。结果 激健可作为增效剂,可增加多菌灵、乙蒜素对V991菌丝生长的抑菌率,添加激健后,50 mg/kg多菌灵与5 mg/kg乙蒜素的菌丝生长抑菌率也分别由19.68%提高至35.49%和14.83%提高至26.29%,并且添加激健后,多菌灵与乙蒜素的EC50也分别由1.707 mg/kg降低至0.104 mg/kg和1.249 mg/kg降低至0.824 mg/kg,其药剂施用量也相应地降低了16.41和1.52倍,接菌前或接菌后施用诱抗剂,配合多菌灵/激健-乙蒜素/激健组合顺序施药的方式防治效果最好,其28 d后的防治效果仍可高达69.27%和62.70%。结论 激健可作为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多菌灵、乙蒜素的增效剂,明显降低对大丽轮枝菌菌丝抑制的药剂施用量,盆栽黄萎病防病时,无论在接菌前或接菌后施用氨基寡糖素,并采用多菌灵/激健-乙蒜素/激健顺序施药组合均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发一种富含豆渣和杏鲍菇营养成分的新型豆渣杏鲍菇菌丝体饼干。【方法】 以豆渣固态发酵培养杏鲍菇菌丝体作为原料,研究豆渣杏鲍菇菌丝体、白砂糖、黄油、鸡蛋添加量对曲奇饼干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感官评定曲奇饼干,确定最佳配方。【结果】 影响豆渣杏鲍菇菌丝体饼干品质的主次顺序为菌丝体、黄油、白砂糖、鸡蛋;以面粉100%计,豆渣杏鲍菇菌丝体曲奇饼干的最优配方为豆渣杏鲍菇菌丝体6%、白砂糖32%、黄油46%、鸡蛋45%。【结论】 豆渣杏鲍菇菌丝体曲奇饼干的研制改善豆渣食品的口感,营养丰富,产品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甜菜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比较16种杀菌剂的毒力,分析其病原菌特性,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并比较16种杀菌剂毒力。【结果】该病原菌生长较适宜的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生长温度为5 ~ 35 ℃,最适温度为25 ~ 30 ℃,菌丝致死温度为57 ℃;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硝酸钾;pH值4.0 ~ 11.0均可生长,碱性环境下生长较快,在pH值11.0时生长最快,对偏酸性环境也较为耐受;在24 h全光照下生长最好。16种供试药剂均对病原菌有明显不同的抑制效果;40%多菌灵和450 g/L咪鲜胺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极强,EC50值分别为0.089 1和0.91 mg/L;30%噁霉灵、30%苯甲丙环唑、1.8%辛菌胺醋酸盐次之(EC50:100 ~ 155 mg/L)。【结论】甜菜黄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 ~ 30 ℃,喜碱耐酸,全光照下生长最好;40%多菌灵、450 g/L咪鲜胺和30%噁霉灵等对病原菌有极强或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作为田间防病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