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明确长江源区草地覆盖变化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2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特征。结果显示: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主要分布在2~0.25 mm和0.25~0.053 mm粒径范围内,沼泽草甸土壤团聚体在不同粒径范围内分布相对均匀;高寒草甸土壤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WR0.25)表现为高覆盖度草地高于中覆盖度草地,随土层加深,低覆盖度草地WR0.25显著高于高覆盖度草地和中覆盖度草地,除表层0~10 cm土壤外,高覆盖度沼泽草甸土壤WR0.25显著高于中覆盖度和低覆盖度土壤;不同植被覆盖度下高寒草甸表层0~10 cm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无显著差异,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表现为低覆盖度 > 高覆盖度 > 中覆盖度,沼泽草甸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则随草地植被覆盖度降低和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中覆盖度草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Aggregate destruction rate,PAD)最大,其稳定性最差;高覆盖度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在不同土层深度上,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无显著差异,沼泽草甸土壤随土层加深团聚体稳定性变差。本研究结果表明WR0.25和PAD能够更好地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而沼泽草甸土壤团聚体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加强植被覆盖变化背景下对长江源区土壤保护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退化对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影响,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金强河高寒草甸范围内设置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个退化梯度,采用干筛法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粒径>5 mm的团聚体含量随退化加剧显著降低,<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随退化加剧显著升高。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平均直径随退化加剧逐渐降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退化加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大团聚体中0.25~0.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未退化草地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是> 5 mm粒级的团聚体,退化加剧,<0.25 mm的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逐渐升高。双因素分析表明退化程度与土壤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贡献率有显著影响。草地退化导致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大团聚体占比降低,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减小。研究结果可从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角度对退化草地的治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因此,研究恢复措施对草地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轻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样地,通过三种不同类型氮素(尿素CH4N2O、硫酸铵(NH4)2SO4和硝酸钾KNO3)的九种组合配施,分析氮素配施后退化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探究不同类型氮素配施对退化高寒草甸恢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素配施显著提高了群落初级生产力(P<0.05),且生物量随着氮素配施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对植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土壤中速效氮和硝态氮呈现降低趋势(P<0.05),但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通过综合评价植被指标和土壤指标,筛选出恢复该区域退化高寒草甸的最佳氮素配施量为47.2 g·m-2硫酸铵+72.2 g·m-2硝酸钾+21.6 g·m-2尿素,为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团聚体黏合物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因此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养分库的变化可指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本文在长江源区根据植被群落特征选取未退化、中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研究其土壤中大团聚体(>250μm)、微团聚体(55~250μm)和游离态粉粒黏粒(<55μm)含量、不同粒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储量随草地退化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植物和微生物活动与这些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未退化和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以微团聚体为主。退化使高寒草甸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储量显著下降,但磷含量及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游离态粉粒黏粒氮磷储量在严重退化高寒草甸显著增加。各团聚体碳氮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微生物量碳正相关,磷含量与微生物量碳负相关。本研究表明植物及受其影响的土壤微生物变化是造成高寒草甸退化后不同团聚体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评估了富含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微生物菌肥在不同的添加梯度(150 mL·m-2,200 mL·m-2和250 mL·m-2)下对高寒退化草甸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植被的生物量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施用量为200 mL·m-2的处理,分别为192.32 g·m-2(2017年),191.76 g·m-2(2018年)和202.68 g·m-2(2019年),菌肥施用处理第三年的地上植被生物量比对照高184.24%;土壤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在0~10 cm土壤表层中均在施用量为200 mL·m-2处理达到最大,在10~20 cm土层中,TOC和TN在菌肥施用量为250 mL·m-2时增加至37.49 g·kg-1和3.32 g·kg-1;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微生物菌肥施用前两年显著增加而后下降,而硝态氮含量在施用第三年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富含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微生物菌肥在退化高寒草地修复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试验以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率、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的变化,探讨了团聚体特性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土壤团聚体由大粒径为主向小粒径为主改变;水分入渗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孔隙度、大粒径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土壤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减小,导致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逐渐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变差。  相似文献   

7.
张剑雄  谷丰  朱波  周明华 《草业科学》2022,38(6):1012-1023
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进而改变土壤碳氮循环过程.本研究对热水河小流域草地、灌丛和林地3种不同林草恢复措施下0?100 cm剖面土壤团聚体、碳氮及其他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索适宜的林草恢复措施.结果表明:不同林草恢复对侵蚀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碳氮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在0?10、10?30和30?60 cm各土层中,草地>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灌丛和林地(P<0.05),而在60?100 cm土层中,则表现为灌丛>林地>草地(P<0.05);土壤团聚体重量平均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分布趋势与大于0.25 mm粒级团聚体(the ratio of>0.25 mm aggregate,R0.25)相似.在0?10和10?30 cm土层中,草地总氮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大于灌丛和林地(P<0.05);但随土层加深,草地深层土壤碳氮含量分布减少,在30?60和60?100 cm土层中,土壤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分布趋势表现为灌丛>林地>草地(P<0.05);此外,草地碳氮计量比在3种土地利用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氮含量与土壤pH、土壤机械组成等土壤性质密切相关.MWD与pH极显著正相关(P<0.01),GMD与pH和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R0.25与土壤机械组成极显著相关(P<0.01),与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则显著相关(P<0.05);土壤总氮和有机碳含量与pH和粉粒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中草地具有较好的稳定土壤结构,具有稳固碳氮的作用,而在较深土层中,灌丛和林地等植被恢复措施的团聚体稳定性较强,碳氮含量也较高.本研究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大气氮沉降增加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现象, 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掌握氮沉降对草原土壤团聚体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可为全面分析和评估氮沉降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自2010年起,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典型地段设置N0 (0 kg N·hm-2·yr-1)、N15 (15 kg N·hm-2·yr-1)、N30 (30 kg N·hm-2·yr-1)、N50 (50 kg N·hm-2·yr-1)、N100 (100 kg N·hm-2·yr-1)、N150 (150 kg N·hm-2·yr-1) 6个氮素添加处理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极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2 mm团聚体比例(P<0.01);各氮素添加处理中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粒径(P<0.05),全磷含量在各粒径团聚体中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氮素添加显著提高了>0.25 mm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对全磷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导致>0.25 mm土壤大团聚体C/N降低,0.25~2 mm土壤团聚体 C/P、N/P升高(P<0.05)。综合分析,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的固碳潜力,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矿化速率,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土壤团聚体中P元素成为限制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设置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园清耕与间作白三叶(Tri folium repens L.)2个处理,分析其对果园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稳定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白三叶增加了果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稳定性(P<0.05),但未对果园土壤中>0.25 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产生明显影响;间作白三叶改变了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分布,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其中0.5~0.2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1~0.5 mm粒级增加幅度较小.间作白三叶可显著提高果园0~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且对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添加鲜羊粪对盐碱退化羊草草地的影响,以黑龙江省西部中度盐碱退化羊草草地为试验对象,分析不同鲜羊粪添加量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盐碱特性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羊粪添加量1.25 kg/m2、2.50 kg/m2、3.75 kg/m2、5.00 kg/m2共5个处理,羊粪添加处理持续60 d。结果表明:随着羊粪添加量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施用羊粪2.50 kg/m2时,植被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单位面积鲜重增长了92.64%,干重增长了62.11%;添加羊粪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羊粪添加量为2.50 kg/m2和5.00 kg/m2时,0~1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羊粪添加能够显著改善盐碱退化羊草草地的土壤团聚体组成(P<0.05),增加5~10 mm粒径...  相似文献   

11.
高志香  李希来  张静  金立群  周伟 《草地学报》2021,29(8):1748-1756
本试验以青海木里江仓矿区渣山表层基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肥、硫酸亚铁配施的双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了渣土中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蛋白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旨在为高寒矿区渣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2 kg·m-2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尤其是蛋白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施用有机肥3 kg·m-2和硫酸亚铁100 g·m-2能显著增加改良土中的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P<0.05);由RDA分析结果可知,渣山改良土壤中全氮、有机质含量、pH、容重是影响渣山表层土壤酶活性的环境因子,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关系,pH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在高寒矿区渣山土壤改良中,施用2 kg·m-2左右的有机肥即可使煤矿区渣山改良土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朱猛  冯起  张梦旭  秦燕燕 《草地学报》2018,26(6):1322-1329
本文通过调查祁连山中段草地3个海拔段共9条样带,研究了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坡向、坡位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中段草地0~6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9.98~38.96 kg·m-2,均值为22.31 kg·m-2。不同海拔间,3 350 m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分别是2 900 m和2 450 m处的2.07和3.41倍;在山坡区域,西坡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南坡和西南坡;沟谷显著高于坡顶和山坡的上、中、下坡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最密切,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达0.85。一般线性模型表明,地形对0~6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解释率高达90.68%,其中海拔和坡位分别贡献了71.82%和15.78%。因此,在构建该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模型时,应重点考虑海拔和坡位因子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可蚀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以及土壤可蚀性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土壤可蚀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防止土壤侵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Le Bissonais法的3种处理,慢速湿润处理(SW)后土壤团聚体粒径主要为>2mm的大团聚体颗粒,预湿后扰动处理(WS)和快速湿润处理(FW)后团聚体粒径分布较均匀,<0.2m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占主要优势。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表现为SW >WS >FW,土壤可蚀性值K表现为WS >FW >SW,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土壤团聚体破碎的机制主要是消散和机械破坏。不同立地条件下,对于慢速湿润处理,0~10cm土层阴梁峁坡、阴沟坡、阳沟坡的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高于梁峁顶和阳梁峁坡,阳梁峁坡和梁峁顶的土壤可蚀性值K显著低于阴梁峁坡、阴沟坡和阳沟坡,10~20cm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阳梁峁坡和梁峁顶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低,土壤抗蚀性差,阴梁峁坡、阴沟坡和阳沟坡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较好,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刘文辉  刘勇  马祥  魏小星 《草地学报》2018,26(5):1150-1158
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研究了燕麦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燕麦人工草地生物碳储量影响的研究,为燕麦人工草地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品种、施肥和混播均显著影响燕麦草地生物碳储量,品种主要影响燕麦茎、穗和根生物碳储量,施肥主要影响燕麦叶生物碳和箭筈豌豆根生物碳储量;混播主要影响箭筈豌豆茎、叶生物碳储量。燕麦人工草地总碳储量为1 707.70~2 470.15 kg·hm-2,其中利用青海甜燕麦和采用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施肥处理,箭筈豌豆混播75 kg·hm-2或60 kg·hm-2时建植燕麦人工草地地上、地下总生物碳储量均表现较高,其地上总生物碳储量分别为2 204.7 kg·hm-2,2 136.4 kg·hm-2和2 008.0 kg·hm-2,地下总生物碳储量分别为265.4 kg·hm-2,247.4 kg·hm-2和250.3 kg·hm-2。各器官碳储量及群落总生物碳储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显著增加,在乳熟期达到最大。燕麦和箭筈豌豆地上总生物碳储量分别在燕麦抽穗期—开花期和开花—乳熟期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氮素添加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省称多县高寒草甸为对象,在添加不同水平氮素(N0(0 gN·m-2)、N1(15 gN·m-2)、N2(30 gN·m-2)、N3(45 gN·m-2)、N4(60 gN·m-2))后测定植物表型性状(盖度、高度及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碳、全磷)含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60 gN·m-2时,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随着氮素添加水平升高,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同。其中氮素添加下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存在相关性。土壤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植物多样性最大的土壤因子。综上所述,短期氮素添加通过影响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而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张万通  李超群  于露  邵新庆 《草地学报》2021,29(7):1423-1429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问题,从施肥可以改良草地退化的角度出发,本研究以青海省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施肥处理,即对照不施肥(CK)、施加氮肥250 kg·hm-2(N)、磷肥400 kg·hm-2(P)、氮磷肥300 kg·hm-2(NP)、有机肥2 000 kg·hm-2(O)、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肥7.5 kg·hm-2(J1),15 kg·hm-2(J2),22.5 kg·hm-2(J3)、PGPR菌肥+70%氮肥(J1+N)、PGPR菌肥+70%磷肥(J1+P),对不同施肥处理高寒草甸的改良效果、PGPR菌肥的适用性以及菌肥替代化肥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P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P<0.05),J1+N处理不仅增加了地上生物量,还可缓解施用N肥造成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同时增加土壤水分和全氮含量(P<0.05),又不会引起盐渍化。综上所述,J1+N处理能够部分替代化肥,减少无机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推荐在高寒草甸施用。  相似文献   

17.
以天山北坡中段退化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封育与放牧对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的影响,以揭示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禁牧封育5年后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低于放牧草地。与封育草地相比,在5~10 cm放牧草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MBC/SOC显著升高(P<0.05),分别增加了0.81 g·kg-1,34.12 mg·kg-1,0.59%;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及ROC/SOC在10~15 cm土层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可见,荒漠草地在封育5年后土壤质量降低,因此,应该实行合理的围封-放牧体系,更有利于退化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孟翔  孙伶俐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草地学报》2022,30(9):2356-2364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 487.08 kg·hm-2,13 395.23 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 938.47 kg·hm-2,13 450....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设置了露地平播、全地面覆膜平播、半覆盖平播、覆膜垄沟播和土垄沟播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覆膜和垄沟技术对土壤水热状况、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在覆膜垄沟处理条件下,参照“3414”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沟处理较露地处理在生长前期提高了土壤温度,在返青期、第一次和第二次刈割后提高了0~80 cm土壤含水量,并提高了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施肥试验中,P2K2N3处理干草产量最高,为6 366 kg·hm-2,并提高了土壤肥力;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的处理分别是P2K1N2、P2K2N3;P2K1N2处理的中性洗涤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综上,覆膜垄沟可以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施肥处理P2K2N3,即P5O260 kg·hm-2,K2O 45 kg·hm-2,N 92 kg·hm-2,综合效果较好,是垄沟覆膜条件下的最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