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老参地改良后微生物生态类群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从调节老参地土壤微生物生态条件出发,研究了老参地经改良后微生物生态类群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新林土经人参连栽后,各类微生物的数量明显减少,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活性降低,经改良后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又显著增加,活性有所提高,特别是放线菌、木霉以及VA菌根孢子数量的增加和土壤线虫的减少可能是老参地肥力恢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区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浓度变化情况。[方法]以吉林省多个产地人参根区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稀释平板法对人参根区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品的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但基本表现为随人参生长年限的增加,人参根区土壤中真菌浓度逐年升高,细菌和放线菌浓度逐年降低,且放线菌浓度的变化不如细菌显著。[结论]土壤类型、种植模式及人参生长年限对农田土和林地土中3类微生物的浓度均有影响,但生长年限对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人参6种病原真菌及其6种拮抗细菌和4种拮抗放线菌为受体,研究了新林土、三年生人参根际土壤、撂荒10年老参地土甲醇提取物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存在抑制和促进2种类型,对拮抗细菌、拮抗放线菌的影响表现为抑制;对受体真菌、细菌、放线菌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综合比较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拮抗细菌拮抗放线菌病原真菌。新林土中本身存在着影响受体微生物生长的物质组分,栽培人参后,该组分活性增强,表明人参根际土壤中物质和组成的变化与人参病原真菌、拮抗细菌、拮抗放线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农田栽培人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了1、2、3、4、5年生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的活性部分,分析了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以i15∶0,a15∶0,16∶1ω9c,16∶0等4种PLFAs占有优势地位;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生物量具有相同的降低趋势,均低于对照,且2年生降低的幅度最明显;真菌生物量和放线菌生物量具有相同的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均有增加,但增加的比率相差明显,真菌增加的幅度明显,接近10倍,放线菌虽有增加,但幅度微弱。真菌占总生物量的比率迅猛增加,是农田栽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人参种植是吉林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而在参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农田土种参为主,由于人参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国家林业发展政策也不断调整,对伐林栽参等种植措施加强了管理,因此为了提高人参种植的质量,老参地的土壤改良非常重要,本文根据吉林地区老参地土壤现状,结合人参栽培技术对老参地土壤改良进行了深入探究,以便为人参栽培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参连作障碍是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探究老参地种植白屈菜和玉米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真菌群落的影响。采用ITS rRNA对老参地、白屈菜和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研究,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老参地相比,处理组提高了土壤pH、碱解氮和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以及蔗糖酶和脲酶等酶活性,种植白屈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高于玉米,更好地缓解了老参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酶活性降低等问题;白屈菜处理的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玉米处理和老参地;白屈菜和玉米根际土壤中致病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降低,有利于控制人参根腐病的发生;综合比较老参地种植白屈菜和玉米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益菌相对丰度、致病菌相对丰度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证明老参地种植白屈菜更有利于减缓因种植人参造成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参连作障碍是制约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问题,至今未能有效解决。酚酸类化合物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质之一,以未栽参的新林地土壤为对照(ck),研究老参地(L1)、新林土(X1)、根际土(G1)、新林土拌腐烂茎叶(X2)和根际土拌腐烂茎叶(G2)5个处理不同盆栽人参土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酚酸含量及酶活性变化,为解析人参连作障碍产生原因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PLC检测和酶活性测定法分析不同盆栽人参土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酚酸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并对不同盆栽人参地上和地下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发现:4种酚酸类化合物均在不同盆栽人参土壤中检出,含量由高到低为苯甲酸、水杨酸、肉桂酸、没食子酸;随栽培时间延长,土壤中酸酚含量呈递增趋势。不同盆栽人参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各组蔗糖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1,X2组漆酶活性呈上升趋势,X1,G1组呈下降趋势,G2组呈先下降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菌、EM菌、NEB菌剂结合发酵玉米秸秆粉等物质对老参地进行改良后栽参。方法:正交实验设计法。结果:各处理的人参根部总皂苷含量都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结论:这种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参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参的生长和有效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作为人参的主产区,其产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着全国的人参产品加工情况,所以针对产地栽参土壤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年栽参的土壤环境质量正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受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土壤酸化问题日渐突出。所以就老参地土壤酸化以及改良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酸化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老参地问题是制约参业发展的重大难题,笔者在总结前人关于老参地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测土施肥,有益微生物菌剂处理,酸碱度调整等土壤处理方法,成功地实现了老参地的短期再利用,建立了周期为1-3年的人参和西洋参的短期轮作体系。在处理后的老参地上种植西洋参,其长势,产量,病虫害及烧须情况,总皂苷含量等,与对照地新林土栽参无显著差异(P>0.05)。并开展了中试规模的推广,试验结果显示,老参地短期轮作制是改造老参地的有效措施之一,该轮作技术方法应用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轮作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和年限人参中糖类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不同品种和年限人参糖类成分的含量,并分析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高丽参、西洋参、林下参和园参的总糖、还原糖和可溶性多糖含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品种人参总糖含量以林下参最低;还原糖含量以林下参最低,高丽参和园参含量最高;可溶性多糖含量以林下参和高丽参最高。不同年限园参的检测发现,7年生园参的总糖含量明显降低,还原糖含量明显升高。[结论]不同品种人参糖类含量存在差异,且差异与生长环境和加工程序有一定关系;不同年限园参中糖类的含量与其生长年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了钵苗机插水稻高产配套栽培中的技术要点。[方法]研究了钵苗机插穴盘每孔播种量对甬优2650成苗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育苗基质对武运粳27成苗孔率和栽插成苗孔率的影响,以及2种种植方式(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对水稻品种Ⅱ优118和武运粳27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钵苗摆栽每孔播种量必须保证单孔播种量在4粒以上。采用细土拌细沙、细土拌稻壳、细土拌基质的处理都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的成苗孔率,而细土拌细沙、细土拌土壤粘结剂的处理提高栽插成苗孔率的效果较好。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水稻播期明显提早,总生育期明显延长,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Ⅱ优118和武运粳27的实收产量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分别增产10.5%、12.1%。[结论]该试验为探索钵苗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途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中江县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容平  龚国淑  杨皓  卢代华  叶慧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43-13744,13789
[目的]探究四川中江县主要药材种植区土壤真菌与放线菌分布规律。[方法]采集中江县6个药用植物种植基地24个样点的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常规方法对土壤真菌及放线菌进行分离与计数,并通过SPSS数理统计软件分析种植方式对数量的影响。[结果]中江药用植物种植区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2.11×10^4±7.08×10^4)cfu/g,数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为(1.51×10^5±2.73×10^5)cfu/g,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小。不同的药用植物间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差异不一,表现为丹参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白芍,其他差异不明显;4种药用植物间土壤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有较大影响,表现为混种下其数量显著高于单一种植。  相似文献   

14.
李月茹  孙亮  许煊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59-10360
[目的]建立异菌脲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人参和土壤样品分别用丙酮-石油醚和乙腈-水的混合溶剂提取、SPE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人参和土壤中的异菌脲残留量。[结果]在0.04~5.00 mg/kg浓度范围内,异菌脲浓度(x)与峰面积(y)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2.495x-0.674,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异菌脲在土壤和人参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6.60%~100.80%和92.90%~105.70%,变异系数分别为1.54%~2.78%和7.20%~9.50%。异菌脲在土壤和人参中的最小检出量均为3.0×10-10g,实际土壤、人参添加异菌脲的定量限分别为0.04和0.09 mg/kg。[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能够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野山参根区土壤无机元素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亚玉  孙海  宋晓霞  汪景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40-15341
[目的]为人参的改土施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野山参生长土壤的表层、根圈、底层及对照土壤的相应层次的26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生长野山参的根圈土壤多数无机元素含量比对照根层的含量有减少.以Ge减少的最多,约减少82.97%,其次为Li,减少了60.86%,V减少了45.00%,Ba减少了44.67%,K减少了41.47%,Ga减少了40.91%,而Se、Mg、Fe、Co、Be也都减少了30.00%以上。[结论]野山参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有选择地吸收一定量的无机元素来维持野山参特有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豆科牧草用于滨海盐渍土生物改良的可性行。[方法]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种植豆科牧草林生山黧豆和紫花苜蓿的人工草地对滨海盐渍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相比,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和林生山黧豆的人工草地的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降低,0~40 cm土层脱盐最为强烈,脱盐率达47.8%~48.8%,土壤盐分分布由柱状型转变为底积型;0~20 cm土壤pH值明显降低;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8.4%、42.5%和95.6%、69.8%。紫花苜蓿草地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的盐分离子运移存在着差异。[结论]中度盐渍化土壤种植紫花苜蓿,轻度盐渍化土壤种植林生山黧豆,是生物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植胶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促进橡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集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橡胶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橡胶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均呈细菌>放线菌>真菌的顺序分布,细菌所占比例大多在90.00%以上,甚至还有高达99.80%。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均以砂页岩母质土壤中最多,但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所占总菌数的比例相近。种植RRIM600橡胶树土壤中的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都比种植PR107的多,尤其细菌数是PR107的2倍多,但各自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所占总菌数的比例相近。由于土壤养分差异较大,即使植胶时间一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也很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求解决茯苓连作障碍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调节土壤pH和添加厩肥的方法来栽培茯苓,对比废弃茯苓栽培场与新开茯苓栽培场之间、废弃茯苓栽培场中各处理之间栽培茯苓的差异。[结果]废弃茯苓栽培场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所产茯苓的质量均未达到新场栽培效果,平均结实率分别比新场栽培低31.7和20.0个百分点;与废弃茯苓栽培场空白相比,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所产茯苓的质量略好,产量分别是后者的3.4和4.4倍,平均结实率分别高41.6和53.3个百分点。[结论]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能够提高茯苓的质量和产量,且后者效果要优于前者,但效果有限。解决茯苓连作障碍问题必须探寻其他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施用钢渣对小麦-水稻轮作制度下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方法]研究了钢渣施用对小麦-水稻轮作下作物产量、土壤pH的影响,以及土壤pH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当季对照相比,第一季种植小麦后土壤pH上升0.17~1.00,第二季种植水稻后土壤pH上升0.36~2.21,第三季种植小麦后土壤pH上升0.56~2.68,第四季种植水稻后土壤pH上升0.80~2.41。从第三季开始,连续施用钢渣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对照逐渐下降。钢渣施用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但连续施用对水稻无增产效果。与当季对照相比,施用钢渣后,第一季小麦增产215.81%~504.65%,第三季小麦增产22.69%~37.78%。[结论]施用钢渣能提高小麦-水稻轮作制度下酸性土壤的pH,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套种吉祥草和清耕对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丰富猕猴桃生态学理论,猕猴桃优质生产及猕猴桃园套种吉祥草栽培模式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猕猴桃行间套种吉祥草,以清耕为对照,测定不同生长期猕猴桃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含水量及果实的产量品质,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套种吉祥草可显著提高不同时期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猕猴桃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善,并随套种年限的延长趋于增加。连续4年套种吉祥草猕猴桃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7.85%-54.34%、28.57%-96.05%和16.39%-148.38%,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含水量分别为对照的0.20-0.61倍、0.30-0.87倍、0.41-0.65倍、0.23-0.32倍和0.05-0.16倍;果实单果体积和亩产量分别提高3.26%和4.88%;果实达食用时,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干物质和可滴定酸分别提高15.24%、5.46%、12.11%、5.63%和4.12%。相关性分析表明,套种吉祥草的猕猴桃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达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猕猴桃果实单果重和品质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套种吉祥草对提高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果实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