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建多花水仙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花水仙资源的搜集整理表明,福建多花水仙主要有3大类9个品种类型,分布在漳州、莆田至宁德沿海的低海拔地区.花色有白花、黄花和两色花3种;花期在11月至翌年的2月底之间;染色体组有x=10和x=11两种类型,倍性包括二倍体、同源三倍体和异源三倍体.  相似文献   

2.
早熟桃胚珠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正> 胚珠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该项技术最初尝试于30年代,并在兰科植物上获得成功,50年代以后不断得以完善并取得了重要突破。在观赏园艺、蔬菜以及果树等方面均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迄今已在葡萄、桃、李、洋葱、番茄、多花水仙等多种园艺植物上取得成功。利用胚珠  相似文献   

4.
胚发育指数分别为0.15和0.40的‘西农早蜜’桃幼胚在胚珠离体培养条件下维持胚性生长,转移胚培养后各获得77.8%和100%的成苗率,克服了桃幼胚营养中存在的早熟萌发、成苗率低等问题。此外,取盛花后10d(胚处于二细胞原胚期)、17d(球形胚)、24d(球形胚)、31d(心形胚)、38d和45d(肉眼看不到的幼胚)的胚珠进行培养,分别获得1.7%,3.4%,14.3%,22.4%,53.4%和57.9%的成苗率,为克服李属果树种间杂交桃胚早期败育的障碍,提供了新方法。本文还研究了影响胚珠培养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形态解剖学观察,6个无核葡萄品种的胚珠发育表明,其胚珠于花后40 d 左右开始败育。不同品种胚珠内胚退化时的发育程度不同,分别达球形期和心形期。4个品种于花后35~40d 取出胚珠,接种在不同激素的 Nitsch 培养基上,培养60 d 后取出幼胚,其发育率为14.7%~68.8%,转至附加 BA 和 NAA 的1/2MS 培养基上,胚萌发率占发育胚数的65.2%~89.1%。将萌发胚及时转至无激素或附加不同激素的1/2MS 培养基上,可直接成苗或间接成苗。Lakemont、京可晶、布朗无核和 Remaily 的成苗率分别占萌发胚数的90%,75%,100%和37.5%,分别占胚珠数的40.5%,26.1,23.5%和5.69%。  相似文献   

6.
7.
棉属远缘杂种胚珠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陆地棉自交、陆地棉×亚洲棉、陆地棉×瑟伯氏棉进行了胚珠培养的研究。遗传材料在生长速度、成胚率方面对培养基具有特异性;以陆地棉×亚洲棉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和氨基酸对胚生长的影响。IAA0.5-1ppm和脯氨酸0.1mM分别有效地提高了成胚率。NAA0.5ppm和谷氨酰胺0.1mM分别使正常胚的比例显著提高;胚珠培养会产生一些不正常胚,有些胚不能培养成苗;使用活性碳能有效地避免幼根发黑现象,促进根的生长和新根的发生;本文对胚珠培养的优越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仙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中国水仙鳞茎接种于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上,实验结果表明MS+6-BA 3.0 mg/L+NAA 0.01 mg/L对小鳞茎的分化效果最好;带鳞茎盘的鳞茎片最容易分化;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1 mg/L+IBA 0.03 mg/L+AC 0.3%.该实验为中国水仙的繁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葫芦未授粉胚珠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10.
以非洲菊胚珠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低温和培养前期黑暗处理(暗培养)对非洲菊胚珠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诱导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均为基因型>暗培养>低温,而对不定芽诱导率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基因型>低温处理>暗培养。基因型是决定诱导效果的关键因素;低温处理7 d,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率最高,但低温处理对不定芽的诱导时间没有显著影响;暗培养21 d,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暗培养14 d,不定芽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对7个多花水仙 Narcissus tazetta L.品种类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其中有3个二倍体和4个三倍体,染色体基数有 x=10和 x=11两类。二倍体类型中,有1个2n=2x=20的品种,减数分裂行为与育性基本正常,另外2个品种2n=2x=22,终变期有1个四价体环,其育性稍低,但亦能结籽。三倍体类型中,有3个品种是2n=3x=30的同源三倍体,还有1个由2套 x=11与1套 x=10的染色体组构成的2n=32的同源异源三倍体。三倍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均不规则,高度不育,不能结籽.2n=32的品种,经人工授粉后,偶而能结个别种子,但中途败育。  相似文献   

12.
甜菜花药、胚珠培养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概要总结出了甜菜花药和未授粉胚珠培养技术。以胚珠培养为例,对其后代进行了遗传性状分析。花药培养结果,选育出优良品系及组合,并分离出了新的甜菜生物型。对花药和胚珠培养在甜菜遗传育种上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甘薯是我国一重要作物.由病毒引起的退化,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目前,茎尖培养已成为获得脱毒植株的重要方法、甘薯脱毒苗比病毒苗增产29%。每年繁殖速度约5~3.基本培养基为BA改良培养基(见表9),加NAA 0.2ppm,6BA 0.5ppm.光照强度为2000-3000lux,每日见光16小时,温度为25-28℃.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低温预处理对花粉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以及这些愈伤组织分化绿苗的情况.结果发现:把接种前的花药放置在0—5℃的冰箱内预处理5—7天后,可明显提高花粉愈伤组织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低温预处理对这些愈伤组织分化绿苗无显著作用;不同基因型之间对低温预处理反应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品系0705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芦笋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鲜嫩幼笋茎作外植体。在MS+2.4-D0.1 mg/L+Kt0.1 mg/L的培养基中。能100%诱导出愈伤组织,呈乳白色。质地疏松。在相同的培养基上,能反复多次切割进行继代培养。当转移到MS+IAA0.05ms/L+6BA0.1mg/L培养基中,能高频率地分化出苗。当苗高1~5 cm时,转移到MS+IAA1mg/L培养基上。15~20 d即可长出新根,完成完整再生植株培养主过程。当将已分化出苗的愈伤组织转移到MS+IAA0.5mg/L+6BA1mg/L培养基上,小苗能茁壮成长,愈伤组织部分可以不断扩大生长,并不断分化出新的芽苗,已分化的小苗可长出粗壮新根。如将其中愈伤组织转移到同一培养基上,仍然保持上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花椒的离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花椒离体组织的试管培养,进行了丛生芽的诱导,嫩梢继代增殖,生根状况及其移栽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花椒离体繁殖起始培养基以改良WPM,附加激素BA2.5+NAA2+IBA1为最好;继代增殖以基本培养基,附加激素BA1.5+KT1.5+2.4-D0.5+NAA1较为适宜,并进行了诱导生根和移栽方面的研究,为大规模快速繁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诺丽(Morinda citrifolia Linn.)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诺丽遗传转化奠定基础及诺丽工厂化育苗提供依据,本实验以诺丽茎尖及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3%MS培养基添加不同的激素组合进行离体培养,选择最佳的培养组合。实验结果表明,茎尖在MS或添加NAA(0.3 mg/L)的MS培养基中均可得到完整植株,且在后者中的长势更好。该研究成功建立了诺丽离体再生体系,为规模化生产及遗传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核桃组培中防止组织氧化褐变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织褐变是阻碍核桃组培快速繁殖正常进行的关键因子。本文分析了核桃组织褐变的原因,并运用不同方法对核桃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和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防止核桃组织褐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核桃组织处於适宜浓度的硫酸钠溶液的保护之中,可有效地防止核桃组织褐变,效果最好;而用硫脲处理效果较差;用自来水处理效果最差。进而为核桃组织培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鸡胚胎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鸡胚体外培养系统包括:将鸡胚从蛋壳中取出转入代用蛋壳I中补加蛋清至满,用保鲜膜封口固定,38℃、翻蛋角90。、RH4096孵化72h。然后转入代用蛋壳Ⅱ中用保鲜膜封口固定,38℃、翻蛋角40。、RHS0%孵化至i8d,之后转入恒温箱停止翻蛋在37.5℃、RH60%的条件下孵化至出雏。通过以上培养系统,在手工翻蛋(4次/d)的情况下分两组处理17只鸡胚,孵化率为11.8%(2/17),两只雏鸡中一只为弱雏;在自动翻蛋(1次/h)的情况下处理40只鸡胚,孵化率为22.5%(9/40)。孵出的小鸡经正常饲养能够长大并产卵。通过自动翻蛋体外培养系统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实验过程中发现,两次转移对胚胎和卵黄造成的损伤、卵黄膜与代用蛋壳的粘连、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污染和翻蛋角度是影响孵化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