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检查了几种布氏杆菌与不同血清型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简称 y.e,下同)交叉反应的情况,测定了它们之间的交叉程度;探索了 y.e 0:9与布氏菌血清学交叉的鉴别方法。结果表明:1.进一步证实 y.e 0:9与布氏菌属的三个种具有强烈的血清学交叉;2.发现 y.e 0:22,y.e 0:28,y.e 0;35,y.e 0:46与布氏菌属不同种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这是过去没有报道的;3.用 y.e 0:47水相抗原致敏血球与两种血清作间接血凝试验可用于两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以灭活的H9亚型禽流感NJ01病毒株作为抗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鼠,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 d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采用H I进行筛选,检出18个阳性孔,阳性率为4.69%。对其中的3个阳性值较高的孔进行3次克隆,最终获得3株单克隆细胞,分别命名为1E1、2E10和3G2。通过与新城疫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H5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H I试验,证明1E1、2E10和3G2分泌的抗体具有特异性。经连续1个月的体外培养和两次冻存复苏仍能稳定地分泌抗H9亚型禽流感H I抗体,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为IgG1,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92~108条,平均97条。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 I值分别为25~28和212~214,PD50分别10-2~10-1.67和10-4~10-3.3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禽流感的快速诊断、预警预报和病毒的抗原性分析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O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制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制O型口蹄疫诊断方法提供物质基础。【方法】用纯化的O型口蹄疫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结合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筛选,有限稀释法克隆,建立稳定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获得了2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B9和5F7,抗体亚类鉴定其均为IgG1/κ类型;IFA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仅与O型FMDV反应,不与Asia1型FMDV反应,推测其均为抗O型FMDV的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均无特异性条带出现,表明其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均为构象型表位;相加ELISA试验表明,2B9与5F7两株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相近或相同;经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2B9和5F7的相对亲和力指数均为1.5 mol/L;中和试验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都不具有中和活性。【结论】2株单克隆抗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性质的鉴定,为O型口蹄疫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Gly m Bd 28K天然蛋白免疫BALB/c雌性小鼠,取小鼠脾脏细胞与杂交瘤细胞融合,筛选出2株能稳定分泌抗Gly m Bd 28K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E3和2F4。体内诱生腹水法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经纯化后,得到2株均为IgG1型的单克隆抗体mAb1E3和mAb2F4。间接ELISA方法测得mAb1E3的效价达到1∶4 10×105,对Gly m Bd 28K蛋白的半数抑制率(IC50)为23.99 μg·L-1,与花生蛋白、核桃蛋白等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1%。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Gly m Bd 28K致敏蛋白的检测以及抗原表位的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已获得10株能稳定分泌抗大肠埃希氏菌K99粘着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EK409、EKA7—3、EKA7—5、EKC6、EKD4—12、EKD4—19、EKA2、EKDS—12、EKD3和EKB8。除EKD4—12单抗的亚类为IgG_3以及EKA_2为IgG_2a外,其余单抗均是IgG_1。上述前3株单抗均具有直接凝集(DA),免疫荧光(IF)和ELISA3种免疫学反应,而其余单抗都只有IF和ELISA两种反应特性。无DA反应性。在这3种反应中,反应强度和效价最高的是EK409和EKA7—3,二者小鼠腹水的DA滴度可达1:2048,IF和ELISA的效价均为10~(-6)。这两株单抗能与所试的各株K99+菌呈阳性反应,是型特异单抗。余下的8株单抗中,EKA7—5只对K12:K99+和含有O101抗原的K99+的两类菌株呈阳性反应,其余7株单抗仅对O抗原为101的K99+菌发生反应.所有的K99单抗对所试的K88+或987P+或F41+的大肠秆菌均以夏其他种肠道杆菌均无交叉反应。EK409和EKA7—3单抗还具有抑制MRHA反应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8.
用基因疫苗pcDNA-H9和纯化H9N2亚型AIV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后用HI和ELISA方法筛选出5株抗H9亚型AIV HA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H9-01(2E6),H9-02(3B1),H9-03(3H11),H9-04(1A4),H9-05(2G9)。各株单抗亚型测定的结果为H9-01,H9-02和H9-05均为IgG2b,H9-03为IgG1,H9-04为IgG2a,轻链的亚型均为kappa链。经特异性和与同型病毒的反应谱检测,它们均是HA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制备的抗H9亚型AIV HA的单克隆抗体做成胶体金层析检测试纸条,可以检测到200个EID50的H9亚型AIV,为监测该亚型AIV试剂盒的进一步商品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用饱和硫酸铵沉淀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从987P~+大肠杆菌培养物中分离和提纯987P抗原。以此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O—Ag14融合,获得两株能分泌抗987P特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EP-22和EP-G1。经多次克隆化后,他们在体外培养中能稳定分泌高效价的特异单克隆抗体,于液氮中冻存三多个月。复苏后其分泌抗体能力仍不变。EP—22和EP-G1的腹水单抗,免疫荧光滴度高达10~5-10~6,直接凝集滴度均为2—4×10~2。EP-22培养上清的单抗免疫荧光滴度可迭10~2-10~3,直接凝集滴度为16—32。在间接免疫荧光和琼扩试验中,这两株单抗对所试的987P~+标准菌株和野毒菌株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不含987P而含其它粘着素(K88或K99或F41)的菌株以及肠菌科之其他细菌都不发生交叉反应。他们对pH2-9.8及4-56℃有较强抵抗力。用EP-22株小鼠腹水单抗直接标记的单克隆荧光抗体效果好,特异性高。EP-22和EP-G1单抗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均属IgG1。 相似文献
10.
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的建立及其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导了通过硫酸铵沉淀法提取水稻细菌性条斑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以下简称细条菌)的蛋白质,并以它作抗原建立了4个杂交瘤细胞株E_5、E_8、A_5和F_(11),其培养物上清的ELISA效价为1:20~1:160,腹水效价为1:10~6~1:10~7。该4个细胞株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cAb)与58个不同来源的细条菌都呈阳性反应,而对参试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它13个细菌种,均呈阴性反应。试验还表明,4种McAb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其亲和力大小为:E_8>A_5>E_5>F_(11)。应用McAb进行种子带菌检验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伏小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4):339-343
致病性肠结肠耶新氏菌有与组织侵入性密切相关,由毒力质粒编码的、温度依赖的特异性外膜蛋白。用含有这种特异性外膜蛋白的毒力株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经无毒衍生株吸收,即成毒力因子血清,用此血清做菌落凝集试验,检查了26株各种来源、不同血清型的肠结肠耶新氏菌,其结果与VW-抗原测定、自凝性试验和毒力质粒检测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鮰爱德华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黄颡鱼“红头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 ictaluri 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0、1:320、1:160和1:80。结果表明:6株单抗与11株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均可以结合,与迟缓爱德华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弧菌等10株参考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单抗5D11和1B8可与鮰爱德华菌参考菌株结合。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鮰爱德华菌对黄颡鱼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黄颡鱼经人工注射鮰爱德华菌A86感染6 h后,在其肝、肾、脾、心、肠和胃中检测到了阳性细菌,其中脾脏中最多,心脏中最少;感染24 h后,脑中检测到阳性细菌;30 h后,鳃中显示有阳性信号;54 h后,在眼的外边缘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鮰爱德华菌在黄颡鱼体内的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手段及基础,对揭示黄颡鱼“红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0、1∶320、1∶160和1∶80。结果表明:6株单抗与11株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均可以结合,与迟缓爱德华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弧菌等10株参考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单抗5D11和1B8可与鮰爱德华菌参考菌株结合。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鮰爱德华菌对黄颡鱼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黄颡鱼经人工注射鮰爱德华菌A86感染6 h后,在其肝、肾、脾、心、肠和胃中检测到了阳性细菌,其中脾脏中最多,心脏中最少;感染24 h后,脑中检测到阳性细菌;30 h后,鳃中显示有阳性信号;54 h后,在眼的外边缘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鮰爱德华菌在黄颡鱼体内的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手段及基础,对揭示黄颡鱼红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常屠宰猪致病性猪链球菌9型的鉴定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某地正常屠宰猪扁桃体分离到1株细菌HA070725,呈链球菌的特征形态,β溶血,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经PCR及序列分析,为猪链球菌9型.其毒力因子基因型为mrp-/epf-/sly-/orf2+/gdh+/fbps+/impdh+.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对ICR小鼠和断奶仔猪有较强的致病性,对ICR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67×106cfu.结果表明:在正常猪扁桃体中可携带高致病性的猪链球菌9型. 相似文献
15.
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da)落叶和非落叶致病型菌株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了浙江省绍兴市茄子黄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型,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结果表明,来自浙江省绍兴市的5个代表性分离菌株(VD-sy1、VD-sy2、VD-sy3、VD-sy4和VD-sy5)均属于落叶型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VD-sy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5 ℃,24 h黑暗,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H 4.0~9.0);在以蔗糖为碳源和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线性生长率分别为4.25和4.06 mm·d-1;在以半乳糖为碳源和以氯化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慢,线性生长率分别为2.24和2.42 mm·d-1。 相似文献
16.
17.
将E.coli O157:H7(EHEC—O157:H7)用甲醛灭活、超声破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获得7株分泌抗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F5、B8、E7、G9、G11、F1和C3,Ig亚类分别是IgG2ak、IgG2aK、IgG1K、IgMK、IgMh、IgMK和IgG2aK。用间接ELISA检测,E7和F1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6×10^3,腹水效价均为1×10^11;C3、F5、B8、G9和G11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10~2×10^2,腹水效价均为1×10^3。相加ELISA结果显示,F1、G9和G113株mAbs对应相同的抗原表位,而其它4株对应不同的抗原表位。用间接ELISA分析特异性,7株mAbs与某些其他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有交叉反应。Westernblotting表明,c3、E7和F13株mAbs在蛋白分子量28×10^3处有特异性条带,而其它4株mAbs则未显示蛋白带。 相似文献
18.
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防控生物新制剂的研究Ⅰ.分泌抗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E.coli O157:H7(EHEC-O157:H7)用甲醛灭活、超声破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获得7株分泌抗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F5、B8、E7、G9、G11、F1和C3,Ig亚类分别是IgG2aκ、IgG2aκ、IgG1κ、IgMκ、IgMλ、IgMκ和IgG2aκ.用间接ELISA检测,E7和F1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6×103,腹水效价均为1×1011;C3、F5、B8、G9和G11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10~2×102,腹水效价均为1×103.相加ELISA结果显示,F1、G9和G11 3株mAbs对应相同的抗原表位,而其它4株对应不同的抗原表位.用间接ELISA分析特异性,7株mAbs与某些其他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有交叉反应.Western blotting表明,C3、E7和F1 3株mAbs在蛋白分子量28×103处有特异性条带,而其它4株mAbs则未显示蛋白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选育抗(耐)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且产量、品质性状优良的香蕉新品种,丰富广西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为促进广西香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重病蕉区大田筛选母株,并利用组织培养芽变、盆栽接种病原菌压力选择及大田病区压力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抗(耐)香蕉枯萎病品种,经过品系纯化、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观察其特征特性、抗病性及产量表现等。【结果】桂蕉9号为巴西蕉芽变异株系,基因型为AAA,属中秆香蕉,全生育期310~350 d;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3%,总糖含量19.6 mg/100 g,维生素C(Vc)含量16.38 mg/100 g,可滴定酸含量0.43%;果实具有较好的耐贮性,催熟后在室温下可保存3~5 d。2012~2015年在海南、广东及广西进行种植试验,桂蕉9号对由FOC4引起的枯萎病表现出抗(耐)性,1代及2代香蕉植株的田间发病率为0.95%~52.30%,比对照品种(巴西蕉、桂蕉6号、桂蕉1号)减少7.38%~88.70%(绝对值);1代及2代蕉单株平均产量为19.8~29.6 kg,总产量17001.0~74485.4 kg/ha,比对照品种增产-2.1%~515.5%。桂蕉9号于2015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蕉9号是广西首个自主育成的抗(耐)香蕉枯萎病新品种,适宜在广西、云南、海南等香蕉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