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玉米品种(系)田间抗蚜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蚜情指数法,初步鉴定了河南省4个主栽玉米品种和7个自交系的田间抗蚜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抗蚜性存在差异,4个主栽品种浚单20、郑单958、良玉88和先玉335对玉米蚜的抗性级别均在“中抗”以上,其中浚单20和郑单958的抗性最强,达“高抗”水平,其次是良玉88;7个自交系中昌7和昌7-2的抗蚜性最强,达“抗虫”或“高抗”水平,齐319的抗性最弱,为“高感”水平.本研究建立了利用抽雄期至灌浆期的蚜情指数代表玉米全生育期蚜情指数的抗蚜性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在驻马店和郑州两地的鉴定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6个糯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抗性的糯玉米品种。[方法]采用蚜情指数法和大量蚜虫侵染法对6个糯玉米(Zea mays L.sinensis Kulesh)品种分别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苗期评价结果为6个糯玉米品种的抗性植株百分率为30%~70%,抗性级别显示中糯1号、丰糯1号、苏玉糯2号为抗(R),品糯28、凤糯2146为中抗(MR),苏玉糯5号为感(S);6个糯玉米品种在大喇叭口期的抗性级别均为感(S)。[结论]糯玉米在苗期对蚜虫的抗性较高,在大喇叭口期对蚜虫的抗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人工网室对45个转野生荠菜凝集素(WSA)基因棉花工程植株进行抗棉蚜鉴定,结果表明,38个转WSA基因棉花工程植株对棉蚜虫口密度的控制效果达到65%以上,蚜害级别均为Ⅰ级。南繁种植转化一代,标记基因(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检测结果,38个株行抗、感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WSA基因是以单一位点整合到棉花染色体组中,不存在多个位点的整合方式;纤维品质测定结果,其中的9个株行达到高品质棉标准。与受体品种相比,9个高品质转WSA基因棉花株系对棉蚜虫口密度的控制效果达65.23%~74.39%,蚜害指数减退率皆达到80%以上,对棉蚜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并对转WSA基因棉花植株上未出现死亡棉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棉花温室内单株抗蚜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来源不同的13个陆地棉品种(系)为材料,对棉花单株抗蚜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系)抗蚜性都较差,公开发放的抗蚜品系抗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简便、快速、高效的原则,对抗蚜性鉴定方法的四要素实行优化配置,接虫方式为叶片正面接蚜,接虫途径为搭叶接混合蚜,接虫期为棉苗二叶期,单株接虫量40头。提出以棉苗真叶畸形和新生叶卷曲为棉花蚜害的特征性症状。  相似文献   

5.
棉花诱导抗蚜性与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本文从次生代谢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棉苗在棉蚜为害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多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抗蚜性表现和后期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蚜害诱导后,PAL和PPO活性及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感蚜品种相比,抗蚜品种上升快,峰值高,防御反应及时有效。这种诱导抗蚜性强弱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与蚜害指数高低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燕麦抗蚜性和抗BYDV病毒病鉴定及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燕麦品种对蚜虫和BYDV的抗性水平,筛选和推广一批广谱抗性的品种以确保燕麦生产安全。【方法】用等行距开畦条播方式种植鉴定圃。于灌浆期分别用模糊识别法和目测法调查圃内自然感染蚜虫和人工接种饲毒蚜虫的数量和病叶级数,计算蚜害比值和平均严重度后进行抗蚜性和抗BYDV性评价。【结果】72份燕麦材料中,无免疫蚜虫和BYDV材料。抗蚜性评价结果表明,14份材料抗蚜、58份材料感蚜;抗BYDV性评价结果表明,自然接种后,9份材料抗病,63份材料感病,而人工接种后,6份材料抗病,66份材料感病。【结论】燕麦抗蚜和抗BYDV材料较少,抗蚜性与抗BYDV性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人工接种BYDV较自然感染BYDV易增加病害严重度。QO245-7和白燕2号对蚜虫分别表现中感,对BYDV一致表现抗病,是优质的抗蚜和抗BYDV材料,在今后大面积推广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7.
1973—1976年作者对国内外收集到的近100个品种,运用设计的蚜害指数调查法进行了抗蚜性鉴定。所有品种均受蚜害,但受害程度不同。抗蚜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是叶背茸毛浓密,影响蚜虫的安定取食,繁殖量降低。抵抗其他棉虫的形态特征,如红叶,鸡脚叶,无蜜腺,苞叶窄狭开张,以及棉籽醇含量高,不是抗蚜的特征特性。棉花叶背茸毛随着植株个体发育逐渐增多,故不同生育期棉株抗蚜性不同,幼苗期较不抗蚜。不同品种叶背茸毛根据从无到有,从稀到密分为五级,眼观手摸可以区别,这种方法可用来选择抗蚜单株和品种。多毛特征的抗蚜品种可减轻蚜害,但缺乏高抗类型。故棉花品种抗蚜的研究还需从生化等方面寻找抗性因子,发掘抗蚜资源,培育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8.
1975年以来,在棉花品种抗蚜性试验中,根据尽快调查大量品种的需要,我们设计了蚜害指数调查法。把受棉蚜为害的棉株,根据蚜虫的有无和受害最重叶片的组织变化:正常,开始刍缩,半卷或全卷分为五级,统计各级株数,按照下式计算蚜害指数。蚜害指数=sum from (i1)to 4 n×i/ sum from (i0) to 4 n×4田间应用此法进行调查,由于不必数出或估计蚜量,可以大大节约检查时间。此法除了可以用来鉴定品种抗蚜性外,还可调查蚜害发展情况,以及进行序贯分析,确定药剂防治标准。不适于研究蚜虫种群数量动态。  相似文献   

9.
植物茉莉酸含量与抗病抗虫性密切相关,为了筛选抗蚜烟草品种,并研究其抗蚜机制,采用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从烟蚜选择性和繁殖特性两方面对12个烟草品种进行了抗蚜性鉴定,并分析其接种蚜虫前后烟株茉莉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茄棵、胎里肥2411、竖把老母鸡2113和王坡二4个烟草品种表现为抗蚜,务川黑烟、红县乡大叶烟、MC N...  相似文献   

10.
从蔬菜抗蚜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抗蚜性的遗传、抗蚜机制的研究以及抗蚜品种的选育4个方面出发,对蔬菜抗蚜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蔬菜抗蚜育种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加强抗蚜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收集;加快制定蔬菜对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的技术规范;加强抗蚜机理和遗传规律以及转基因蔬菜育种的安全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两个黄瓜品种对瓜蚜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瓜蚜后,有毛黄瓜幼苗瓜蚜数量始终多于无毛黄瓜,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瓜蚜数量在接种第2天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少;用蚜量比值法计算感蚜指数,并进行抗蚜性鉴定,表明无毛黄瓜为高抗材料,有毛黄瓜为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冬麦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推广种植的84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和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小麦品种表现为感蚜虫。比较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上麦蚜的蚜量比值可知,对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及混合种群表现感虫性的品种(系)分别占供试小麦品种(系)的86.90%,57.14%和86.90%。麦蚜的消长曲线也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不抗蚜虫。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生殖能力、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同时产蚜天数和每雌总产蚜量也明显低于感虫品种‘杨麦158’和高感品种‘99-316-19-4’.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种群净增值率最低,内禀增长率最小,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品种的蚜情指数与禾谷缢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戴长春  赵奎军  迟德富  商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75-5476,5505
[目的]明确供试大豆品种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mura)的抗性。[方法]6月中旬大豆蚜在大豆田出现后开始调查,至9月初大豆蚜消失止,每5d调查一次有蚜株率、大豆蚜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和天敌昆虫数量,并进行蚜害指数统计。[结果]nf58、hobbit和冀豆17均具有一定抗蚜性,其中以冀豆17的抗蚜性最优。品种早5241经过多种筛选,未发现其具有抗蚜性,并且与对照品种黑农51相比更感虫。[结论]冀豆17具有较好的抗蚜性,为品种自身抗性,但属非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不同苜蓿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方法]在青岛地区采用蚜情指数法对来自国内外的32个苜蓿品种进行了田间抗蚜性评价。[结果]蚜情指数法所确定的不同抗性品种的结果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品种之间的抗性。将32个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分为5类,即南澳、Baralfa 421Q、TG4 CW044026、新牧2号、无名4、Bar003 A12-3136F12、天山苜蓿、WL319HQ和Baralfa 321Q为高感品种;无名3、WL525Q、新牧1号、加拿大为感蚜品种;赛迪10、甘农4号、TG3(CW0530)、敖汉苜蓿、三得利、WL323、无名2和WL343为中抗品种;赛特、Millionaire、5S43、甘农1号、公农1号、无名1、TG7 CW2883、三得菲和中牧3号为抗性品种;而WL363HQ和Brarlfa 53HQ为高抗品种。[结论]该研究初步筛选出以WL363HQ和Brarlfa 53HQ为主、适合在青岛地区种植、具有抗蚜性的19个抗性品种,为科学利用优质苜蓿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连续2年调查了田间及网室茶蚜在不同品种上的数量动态,分析茶蚜对福建14个适制乌龙茶品种的选择性。结果表明:①田间及网室茶蚜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两年份之间茶蚜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不完全一致,但网室不同品种两年份之间的有蚜梢率、蚜情指数、蚜量比值一致性均大于田间两年份之间的一致性;②网室不同品种有蚜梢率、蚜量比值、蚜情指数3个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用这3个指标来衡量茶蚜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是可行的;③以网室不同品种两年份有蚜梢率、蚜量比值、蚜情指数为指标,对14个适制乌龙茶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鸡冠、丹桂各自为一类,为易感蚜虫类型,毛蟹、白牡丹聚在同一类,为排趋蚜虫类型,其他品种属于两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7.
棉花不同抗、感蚜虫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不同抗、感蚜性品种的幼嫩花蕾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感蚜品种酶带多,但弱带比例大。相反,抗蚜品种酶带少,且多为强带。a带(Rf0.01)、b带(Rf0.08)和d(Rf0.96)是各品种共有带,其带的峰值大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UVP扫描分析结果显示,c带(Rf0.55)只存在于感蚜品种。本文结果可应用于棉花抗蚜性鉴定及其育种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在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田间抗蚜表现,本研究在自然感蚜的条件下,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分别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对148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田间抗蚜性调查,采用蚜量比值法对品种(系)抗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孕穗期抗蚜性表现为高抗水平的小麦品种(系)有:衡6632、农大3432和京冬8号,占品种总数的2.03%;灌浆期表现为抗性或中抗水平的品种有:漯麦4号、邯6228、邯4015、KOK1679、烟农23、京花1号、临抗15和扬麦158等8个品种,占5.41%;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均表现为中抗水平以上的有:08P20、KOK1679、衡6632、冀38、临抗15号和漯麦4号等6个品种,占4.05%。本研究可为下一步抗蚜(耐蚜)亲本材料的筛选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的抗性及其与瓢虫的联合控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26个玉米品种(系)在云南昭通地区的玉米蚜及其捕食型天敌瓢虫的发生情况,采用蚜量比值法比较了玉米品种在田间对玉米蚜的抗性,并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与益害比(瓢虫/玉米蚜)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感蚜条件下,高抗品种有9个,分别为路单15号、胜玉6号、云瑞62、靖单11号、云瑞339、云瑞407、云瑞668、云瑞89、云瑞7号;抗性品种6个,分别为云瑞392、云瑞222、临玉9号、云瑞999、云瑞10号、云瑞505;中抗品种1个,为珍禾99;感蚜品种4个,分别为云瑞666、足单808、宣黄单5号、临玉8号;高感品种6个,分别为临玉10号(白粒)、大天一号、海玉92、宣黄单2号、云瑞108、师单4号。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与益害比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益害比与蚜量比值呈幂函数关系,说明玉米的抗蚜性与瓢虫对玉米蚜有明显的联合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吸电位(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种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麦长管蚜在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取食行为差异较大,说明小麦抗性随小麦生长发育有所变化,普遍以穗期抗蚜性最高.其次,根据相关波形出现的频次与时间,可以判断出小麦品种抗蚜机制类型,供试的3种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有所不同:既有以物理抗性为主的品种,也有生化抗性为主的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对麦长管蚜的生化抗性效果要优于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