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海洋科学的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细胞培养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了,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水生动物特别是鱼类细胞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来说是比较滞后的,但是其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并且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与现状、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鱼类细胞培养在渔业科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自1962年Wolf和Quimby首次建立RTG-2细胞系以来,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有了很大进展。据Wolf和Mann1980年的统计已有17属36种鱼61个硬骨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我国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主要是近10年的工作,但已建立了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1981,张念慈杨广智),草鱼肾组织细胞系(1986,左文功等),草鱼尾鳍组织二倍体细胞系(1986,魏彦章等),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系(1988,李焕林等)十余种细胞株(系)。建立细胞株(系)的目的旨在运用这一技术进行其它领域研究。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鱼类细胞培养技术已用于鱼类遗传育种,鱼病防治,鱼类生理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且有潜力的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鱼类细胞系(株)被建立。鱼类细胞培养的具体方法因细胞种类而异,但是总体上有共同之处。作者针对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现状、应用与特点、方法技术进行综述,并为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及其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阐述了光合细菌的培养方法、营养成分及其作为鱼饵料的应用状况。此外,还介绍了光合细菌在鱼病防治及鱼类养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的细胞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玉环 《水产学报》1998,22(3):230-233
实验选用4种鱼类传代细胞,对首次发现的鳗鲡“狂游病”的病原-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进行了细胞分离与培养。本研究在鲤上皮乳头状瘤细胞中复制了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粒子,并经病毒细胞培养物的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法检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细胞培养等技术, 从湖北黄陂某养殖场患病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内发现并分离到一株蛙病毒。患病大口黑鲈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出血、溃疡, 肝脏发白。将病鱼内脏组织匀浆超微滤液接种鳜脑细胞系(mandarin fish brain, MFB)细胞能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病毒滴度达到 108.36±0.15 TCID50/mL。细胞培养病毒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为 150 nm 左右的正六边形病毒粒子, 呈晶格排列。细胞培养病毒的人工感染大口黑鲈试验结果显示, 7 d 内试验鱼死亡率高达 100%, 其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采用大口黑鲈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 LMBV)的特异性 PCR 检测方法对患病鲈组织样品和细胞培养病毒样品进行检测, 均能扩增出 241 bp 的单一目的条带。进一步根据 GenBank 中 LMBV 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均能从上述样品中扩增出 1392 bp 的 MCP 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全长。将 MCP 氨基酸全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显示其与 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及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的 MCP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进化结果显示, 与感染鱼类的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病毒, 如鳜鱼蛙病毒、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和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等聚成一支。这些结果证明, 该分离株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的成员, 暂命名为大口黑鲈蛙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RaV)湖北株 LMBRaV-HB001。病毒敏感细胞系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病毒 LMBRaV-HB001 感染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草鱼性腺细胞(grass carp ovary, GCO)、大鲵肌肉细胞(giant salamander muscle, GSM)和鲫脑组织细胞(gibel carp brain, GiCB)均能产生典型 CPE, 病毒滴度可达 108.0 TCID50/mL 以上。本研究首次在湖北省养殖大口黑鲈体内分离与鉴定了 LMBRaV 病毒, 建立了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传播、诊断和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益生素及其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益生素的概念 ,益生素在鱼体内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益生素在鱼类养殖业中的应用 ,使用益生素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植酸酶是一种新型的、可作为鱼类饲料添加剂的重要酶制剂。它对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 ,提高鱼类的生产性能 ,以及减轻高磷粪便对环境水域的磷污染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植酸酶的应用效果 ,并针对其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发生病害的几率也逐渐加大.当前,鱼类极其重要的一种新生病毒性传染病——蛙病毒病,普遍分布于全球,黑龙江省鱼类中尚未见报道.本调查从黑龙江省抚远县采集鱼样本共计114尾,其中鲟鱼8尾,鲑鱼42尾,鲤鱼42尾,鲫鱼22尾.利用PCR方法对其蛙病毒带毒情况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抚远县鲟鱼、鲑鱼、鲤鱼和鲫鱼均未检测出蛙病毒.蛙病毒可经贸易传播,考虑到在黑龙江地区鱼养殖规模以及贸易市场的扩大,必须严格控制本地市场上的鱼类贸易,加大检疫力度,减少蛙病毒引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正> 控制鱼类资源衰竭,关键是要施行科学管理,而首先是要对鱼类种群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①鱼类种群自身变化的规律;②外部因素对种群的影响;③生态原理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通过这些研究确定捕捞等外因对种群的制约关系,预测某些管理措施可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鱼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分离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外周血淋巴细胞技术的探索,发现用相对体积质量为1 .080 ~1 .085 的Ficoll- Urografin 分层液可将草鱼外周血中淋巴细胞100 % 地分离出来,这对进一步研究鱼类淋巴细胞的结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测得草鱼各类血细胞的相对体积质量:淋巴细胞为1 .077 ±0 .002 ,粒细胞为1 .096 ±0 .003 ,红细胞为1 .111 ±0 .002 。  相似文献   

14.
RAPD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PCR为基础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因具有简单、快速、DNA需求量少、敏感度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等方面.本文简单介绍了RAPD技术的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在鱼类亲缘关系、种群划分、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群体遗传多样性、养殖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氨基酸在鱼类养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满龙  邓理 《水利渔业》2002,22(6):25-26
论述了在鱼类养殖中使用氨基酸的特点如种类、氨基酸的平衡、互补作用、限制性氨基酸的应用、鱼类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氨基酸在鱼类养殖业的作用以及鱼用氨基酸的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正> 近10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趋完善,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为动物定向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鱼类育种中也已获得了迅速发展。1 转基因鱼的产生及育种意义 由于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具有怀卵量大,容易进行胚胎体外操作等特点,用鱼类进行基因转移较之用其他动物既经济又有世代繁殖快等优  相似文献   

17.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培养以及分离提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光照是引起鱼类视觉系统反应的环境因子,不同生态类型的鱼类对光照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类型。本文阐述了光诱驱鱼的基本原理,从光照强度、光照颜色以及闪光3个因素探讨了光照对鱼类趋避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影响鱼类对光照产生趋避行为的原因,提出了光在鱼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DNA标记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DNA标记技术概述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是分类学、育种学和物种进化研究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是基因型(genetype)的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形式。当前遗传标记主要有4种类型:①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即生物的形态特征,如鱼的体色、体长、体高等;②细胞学标记(cyto  相似文献   

20.
鱼类诺达病毒及其所导致的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剑南 《水产学报》2006,30(6):831-836
In recent years, piscine nodaviruses have emerged as major pathogens of a wide range of larval and juvenile marine finfish resulting in high mortality in aquaculture worldwide. Affected fish exhibit a range of neurological signs, such as erratic swimming behaviour with the associated microscopic lesions of necrosis and vacu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tissues and retina. Numerous roundshaped, unenveloped and 25-30 nm in diameter virus particles were found in the cytoplasm of affected retinal and nerve cells. Nodaviruses have a bipartite genome of positivesense RNA,with RNA1 encoding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and RNA2 encoding the capsid protein. Both RNA are capped, but not polyadenylated. The family Nodaviridae comprises two genera: Alphanodavirus and Betanodavirus, members of which primarily infect insects and fish, respectively. Therefore, betanodavirus is also named piscine nodavirus. At present, piscine nodaviru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enotypes based on partial sequences of the coat protein gene. ELISA and RT-PCR amplific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as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for the d etection of the virus. Antibodies to striped jack (Pseudocaranx dentex) nervous necrosis (SJNNV) were found in 65% of plasma samples collected from wild and domestic brood stocks of striped jack, suggesting that the virus is very prevalent. Viral antigens were detected in eggs, larvae, and ovaries of hatcheryreared and wild spawner fish, suggesting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des of transmission of the virus. Selection of nodavirusfree spawners using ELISA for detection of antigens and RT-PCR techniques have successfully reduced incidences of the virus infections in juvenile sea 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striped jack and barfin flounder (Verasper moseri). The SSN1 and GF cell lin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isolating piscinenodaviruses.Although there are many papers describing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betanodavirus, our knowledge of the genomic attributes of these viruses is still limited. Vaccination studies are being undertaken by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and need to be fostered.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passive immunization of broodfish with homologous and heterologous, high titre antisera are worthy of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