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配置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对目前哈密地区生产上常用的5种配置方式下棉花形态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处理A出苗比处理B、C、D、E早1~4 d,现蕾早1~5 d,开花早3~6 d,吐絮早2~7 d;(2) 处理A在各生育阶段叶龄、株高、主茎日生长量、茎粗、倒四叶、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都比处理B、C、D、E合理,但果枝台数比处理B、C、D少;(3)处理A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衣分都比其它配置高,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2.
化学打顶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研究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植株形态、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应用化学打顶剂调节棉花株型、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45-21(品系),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研究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株高、主茎节数增加、株宽变小,株形紧凑;不同部位DIFN较大,叶面积指数较高,不同冠层光吸收较人工打顶的均匀,中、下部冠层光吸收率高;不同打顶剂表现为氟节胺处理的棉花产量有增加的趋势.[结论]棉花化学打顶后通过叶片吸收药剂,封顶效应较慢,与人工打顶相比叶面积指数较高;由于对果枝长度控制,使株形紧凑,冠层开度增加,保证了冠层中、下部高的光吸收率,为棉花利用化学打顶控制株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四种机采棉配置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结果】同配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影响,盛铃期一膜六行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为为一膜三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最低;叶倾角大小依次为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一膜五行一膜四行,一膜四行与其他三个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透光系数盛花期一膜四行、一膜六行表现较大差异,一膜六行透光系数最大。盛铃期,一膜三行、一膜六行与一膜四行、一膜五行存在显著差异,一膜五行透光系数最大,一膜六行最小;一膜六行具有较高的群体优势,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结论】一膜六行能够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优的冠层结构,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棉花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在提高单产上狠下功夫,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棉花的栽培方式、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使棉株空间分布上更趋合理,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种不同配置方式,研究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施用一次性减量控释肥与常规肥料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对棉花化肥减施增效的作用,为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多重复田间试验,利用CI-110等仪器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的控释肥和常规肥料条件下,棉花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参数变化。【结果】 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能保持棉花中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提高中下层透光性、增强光能截获能力、减少群体漏光损失,延缓叶片老化和光合功能衰退速率。各处理棉花盛花期、吐絮前期LAI 与棉花总成铃数、单铃重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盛铃期与棉花僵烂铃比重极显著相关。研究一次性减N25%施用控释肥处理比一次性全量施用控释肥处理平均增产2.89%、比全量施用常规肥料处理平均增产5.53%、比减N 25%施用常规肥料处理平均增产14.89%、比不施氮肥对照平均增产50.96%。【结论】 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可以构建合理的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增加棉花单株成铃数及产量,减少氮肥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次性减N 25%施用控释肥(225 kg/hm2)为安徽省沿江棉区杂交棉适宜的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6.
杏棉间作系统田间配置对棉花冠层光辐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生育期表现为冠层顶部>冠层上部>冠层下部;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差异明显,在营养生长期间距1.85m、株距8cm的田间配置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最大,生殖生长时,间距1.45m、株距10cm的田间配置的最大。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2cm、8cm的分别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分别高7.18%、30.91%。综合分析冠层结构及不同田间配置处理的棉花产量,认为在6a株行距配置为3m×6.5m的杏树行间,种植的棉花田间配置为间距1.45m、株距10cm的10行棉花时产量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高产棉花群体冠层结构与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北疆棉区推广棉种新陆早 10号与新陆早 12号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差异 ,得出高密度植棉理论密度 2 2 5 0 0 0株 /hm2 是较为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结果显示 ,群体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形成理想群体冠层和获得高产。 2品种相比 ,新陆早 10号较新陆早 12号对高密度反应敏感 ,高密种植可获得较高产量。因此在高密条件下选择新陆早 10号 ,中高密条件下选择新陆早 12号栽培种植较为适宜。叶面积指数升高 ,叶片平均倾斜角度减小 ,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群体直射辐射透过系数降低 ,对光能的截获率增加 ,由此得出了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表现及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指标 ,为增加棉花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缩节胺对不同施氮量棉田的调控作用,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20(N320)和480 kg·hm-2(N480)2个纯氮水平和67.0(H1)、150.0(H2)、260.5(H3)、371.0 g·hm-2 (H4)4个缩节胺剂量水平,研究不同处理下机采棉的株高日增量、株型、叶面积、比叶重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冠层株型指标无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多而增大;上部主茎节间长度、中上部果枝长度随缩节胺剂量增多而降低。N320水平下棉花叶片SPAD值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较高;且在H3处理下,主茎叶片比叶重、单株结铃数及单铃重最大,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对籽棉产量存在互作效应。综上,施氮量增多使棉花徒长,中期通风透光差;缩节胺剂量增多对棉花株型有明显抑制效果,但会降低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因此,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分别为320.0 kg·hm-2和260.5 g·hm-2时有利于塑造良好株型,既可以保持棉花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又可使田间中期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增加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优良玉米杂交种‘良玉99’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种植(CK)和二比空、大垄双行、偏垄宽窄行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研究不均匀种植方式对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光合特性、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二比空、大垄双行和偏垄宽窄行增加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降低叶片衰老速率;显著增加穗位中下层茎叶夹角,穗位层叶片垂直占有率增加4.44%~7.15%。改变种植方式显著增加穗位中下层风速和田间温度,降低各冠层层次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穗下层二氧化碳浓度。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显著改善各冠层层次光合特性,透光率增加7.91%~52.58%,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增加1.39%~36.55%、2.78%~18.98%、5.88%~45.75%。光能利用率方面,2018年大垄双行和二比空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增加25.93%和29.63%,2019年大垄双行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分别增加6.62%和7.46%。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产量提高14.16%~30.34%和4.19%~9.28%,两年均以大垄双行产量最高,达6 264.68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毛管间距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毛管间距与种植密度最佳组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棉花产量。【方法】 采用1膜3行76 cm等行距机采种植模式,选用新陆早61号为材料,裂区设计,主区设毛管间距:1膜2管3行、1膜3管3行,每种毛管配置下设3个株距配置为6、8和10 cm。测定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叶倾角(MLA)、冠层开度(DIFN)、透光系数(TC)、产量等指标。【结果】 同一株距下,1膜3管处理较1膜2管株高增加1.4~3.6 cm,同一毛管间距下,D8处理较D6处理高7.6~9.3 cm、D10处理较D8处理高1.8~2.3 cm;盛蕾后,I3D8处理LAI与MLA保持了较高值,较D6处理明显增加了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最高。【结论】 盛蕾后,D8处理能较好的调节棉花群体密度与个体发育的矛盾,保持了较高的LAI与MLA,是保证一定种植密度条件下 ,提高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A rational plant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to high yield of cotton, because it can provide a beneficial micro environment within the canopy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yield formation. A 2-y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lant density based on cotton yield in relation to the canopy micro environment (canopy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light transmittance). Six plant densities (1.2-5.7 plants m^-2) were arranged with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The highest cotton yield (1 507 kg ha^-1) was obtained at 3.0 plants m^-2 due to more bolls per unit ground area (79 bolls m2), while the lowest yield (1 091 kg ha1) was obtained at 1.2 plants m^-2. Under the moderate plant density (3.0 plants m^-2), there was a lower mean daily temperature (MDT, 27. 1℃) attributing to medium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rain, 21.9℃) and the lowest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Tmax, 35.8℃), a moderate mean canopy light transmittance of 0.51, and lower mean daily relative humidity (MRH) of 79.7% from June to Octob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3.0 plants m^-2 would be the optimal plant density because it provides a better canopy micro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不同打顶时期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I-110作物冠层结构分析仪,采集杂交棉兆丰1号和新陆中31号不同打顶时间的群体冠层结构数字图像,通过信息提取专用软件获得不同打顶处理群体冠层的结构特征并进行分析表明:打顶时期显著影响杂交棉冠层结构,在7月13-22日打顶处理的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适宜,平均叶簇倾角(MFIA)较低,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CRP)较高,平均叶分布(LD)值在盛花期各层次分布均匀、铃絮期中上部分布较高;消光系数(K)由上而下均匀增加,群体结构优化,单株结铃多,产量最高;打顶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群体冠层结构的优化。不同株型品种的冠层结构特征对打顶时期反应不同,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打顶时期。提出了南疆杂交棉较理想的冠层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杂交棉高产高效生产为目标,通过降低杂交棉用种量,探讨杂交棉冠层及产量的形成规律.[方法]以新陆早43号和鲁棉研2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稀播密度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杂交棉密度降至10.5×104株/hm2时,通过发挥个体与群体协调增产优势,总铃数在150×104个/hm2左右,达到3 300kg/hm2超高产水平;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AP)上升快,冠层光吸收率高,光合产物积累多,提高了干物质生产能力和转化率,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在稀播密度下降到4.5×104株/hm2时,产量在2 700kg/hm2以下,下降幅度达18.1;~21.7;.[结论]适当降低杂交棉的密度,发挥个体增产潜力,能够达到节本、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其生理特性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普通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超高产栽培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而叶向值均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超高产栽培与普通高产栽培光合势的差幅增大;吐丝期和乳熟期,两种栽培模式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冠层光合能力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吐丝后40 d内,超高产春玉米叶片SOD和POD酶活性总体上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MDA含量低于普通高产栽培。【结论】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冠层结构合理;叶片SOD 和POD活性强,MDA含量低,衰老缓慢,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冠层光合能力强。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下,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实现了协同增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适宜的栽培架式和生长调节剂,以京亚葡萄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栽培架式、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京亚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京亚葡萄比较适宜的架式为单臂篱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12.5 mg/L GA3+10 mg/L CPPU浸渍,最佳处理时期为全开花后2 d,花后15 d再喷12.5 mg/L GA3,京亚葡萄的果实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水量对棉花冠层结构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要讨论了北疆棉区推广品种新陆早6号与新陆早8号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冠层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得出新陆早6号对限量滴灌反应不敏感,而新陆早8号对限量滴灌反应较敏感.因此在限量滴灌条件下选择新陆早6号种植较适宜.叶面积指数低,叶片平均倾斜角度大,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群体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增加,对光能的截获率降低,由此得出了不同品种对灌水量的反应表现及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指标,为增加棉花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分析适宜冀南棉区机采棉种植的氮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0、60、120、180、240、300、360和420 kg/hm2共8个氮肥施用梯度,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高、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节位、果枝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吐絮率、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叶倾角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用量的增加,棉花株高、果枝数、果枝长度和果枝夹角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果枝始节高度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棉花吐絮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N3~N8没有显著差异。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可以增加棉花叶面积指数,降低叶倾角,使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单铃重呈增加趋势,棉花籽棉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N6~N8差异不显著。【结论】氮肥用量会显著影响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影响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冀南棉区机采棉的氮肥推荐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