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胶对橡胶树乳管分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原来常规割胶的橡胶树改作如下处理:(1)乙烯利刺激针刺采胶,受机械损伤、乙烯利刺激和排胶8个因素的影响。(2)不施乙烯利针刺,排胶量极少,仅受机械损伤的影响。(3)停割施乙烯利,仅受乙烯利刺激的影响。(4)停割,对照。结果表明,乙烯利刺激针刺采胶树形成层在实验期间新产生的韧皮部细胞中乳管的比例明显增大,而不施乙烯利针刺和停割施乙烯利的胶树乳管的比例与对照树比较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排胶促进乳管分化,而单独机械损伤和乙烯利刺激对乳管分化没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2.
1978—198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RRIM600是较适合提早针刺投产的无性系。在平均树围42.2厘米时采用盘状针刺采胶法采胶,头四年获得单株干胶总产15公斤、每亩450公斤的高额产量。当开采第三、四年平均树围达50厘米以上时,单株年产干胶达4.65~5.04公斤,比相同树围的对照刀割树增产70.6~146.0%。采胶次数比对照少,干胶含量比对照高2.8%,生长量与对照基本相同,副作用尚不明显。据此,初步认为,我国海南地区幼龄无性系RRIM600以林段中有50%的胶树离地1.2米处树围达到40厘米为开采标准。开采时,林段中树围35厘米以上的胶树亦应全部针刺投产。统计分析表明,采胶当年不同树围与产量和干胶含量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n=6,r=0.988和r=0.993)。但刚开采时不同的树围对采胶三年后产量的影响比采胶当年不同树围对产量的影响小(n=5,r=0.830,达不到显著水准)。本文还介绍了产量刺激剂电石的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刺采胶的针孔排胶影响面呈向右倾斜的纺锤体,长度100~120厘米,宽度10~20厘米。研究表明,分散采胶是扩大针孔排胶面的重要因素。凡有利于扩大排胶面、避免排胶面叠加的采胶方式,都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刺激强度和针刺孔数、孔距相同之下,全树周针刺(PC)的排胶影响面比纵带针刺(PI)大,叠加效应较小,产量亦较高。在纵带针刺中.决定其产量的是孔距,而不是孔数,在两孔排胶面范围内增加孔数,对产量并无增益。测定认为,针刺采胶排胶壑区的物质代谢十分活跃,容易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发现,针刺采胶结合电石刺激和施用未沤熟的有机肥会提高橡胶树死皮病的发生。针刺采胶结合电石刺激的橡胶树死皮停割率为45.7 %-63.0 %,而胶刀割胶结合乙烯利刺激的4个林段橡胶树死皮停割率为6.4 %-27.8 %。施用未沤熟的有机肥,死皮停割率达到33.6 %,而施用沤熟有机肥的死皮停割率为6.7 %-21.5 %。  相似文献   

5.
在股树根系范围内埋施电石或充乙炔气体是避免树干施药防害树皮的高效刺激方法。对针刺采胶而言,埋施电石比涂施乙烯利增产效果更显著,稀释效应更强烈。成龄芽接树的电石施用量以每15~20天埋施10~15克为宜。胶树基部施用乙炔或乙烯后,距离施药部位越近的针孔,产量越高,胶乳pH越偏碱,形成有规律的梯度变化。根据施药后树干各部位针孔产量的差别,分为高效区、低效区和气体微量扩散区。这两种气体对不果胶的幼树树围生长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探索在刺激条件下,对抗寒胶树低频割胶的可能性,供试材料为天任31—45。1979—1984年试验表明,每株次埋10克电石和涂0.2克乙烯利的胶树,采用s/2、d/3割制,改变了光合产物的分配率,提高了经济系数,干胶产量比常规刀割增产,经济效益显著;经五年刺激割胶后转为不刺激常规割胶,干胶产量仍然保持高产,而且干胶含量和茎围生长恢复也较快,每株次埋15克电石和涂0.3克乙烯利的胶树,副作用显著,转为不刺激常规割胶后,不仅产量低,而且干胶含量和茎围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因此,从适当降低割胶强度,又尽量减少副作用考虑,初步认为,闽南地区抗寒无性系天任31—45胶树采用低剂量的电石与乙烯利综合刺激。年割30—40刀为宜。 统计分析表明,刺激强度和割胶强度与乳清含糖量和细胞质透性呈负相关,与叶片的细胞汁浓度和某些无机离子含量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剂量与产量和干胶分配率呈正相关,而与干含和茎围增长呈负相关。胶树经过五年刺激割胶后转为不施药常规割胶,结果表明,这些胶树的生长和产胶均正常,副作用不显著,因此,采用低强度刺激和低频率割胶,是提高寒害地区低产树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为期二年半到三年一系列阴刀刈胶试验的结果,讨论了阴刀刈胶与传统刈胶法相比的优点和缺点.这个研究项目轮换阴刀刈胶(67%)加乙烯利,(1/2s d3↓)(1/2v d/3↑)2×6月/12 67%E×4,对双刈线传统刈胶作为轮换选择是有利的,因为在树围增长、树的干枯率和树皮消耗等方面都有好的效果,表明试验范围内胶树的生理状态是良好的.1976年11月在斯里兰卡一百周年国际橡胶讨论会上介绍了早期阴刀刈胶的一篇论文(Tan和Leong,1976).本论文提出了另外的试验结果并报导阴刀刈胶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合适的采胶强度对于橡胶树持续高产稳产至关重要。最近的大田试验表明,阻断乳管伤口堵塞物积累的一种新型排胶调节剂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以橡胶树无性系热研8-79为材料,通过分析胶乳的几个生理参数,评价该增产效应的采胶强度。结果表明,在8月和10月,新型排胶调节剂处理的第一刀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在测定的几个胶乳生理指标中,胶乳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硫醇、蔗糖和无机磷含量以及10月的干胶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8月的干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其增产效应主要与胶乳产量增加有关。与0.5%乙烯利相比,施用新型排胶调节剂的不同刀次胶乳生理参数的变化更接近对照,表明采胶强度小于乙烯利。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然橡胶在生产上已广泛使用乙烯利.但实践证明:采用乙烯利必须适当,采胶频率必须适度,产量才会高,经济效益才会显著;橡胶树正常使用乙烯利一般可增产15%以上.每亩年可增产干胶8.9公斤,割胶用工,树皮消耗等明显减少,死皮现象也明显减轻;减刀是使用乙烯利增产的技术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规的乙烯利刺激割胶(S/2d4)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乙烯气刺条件下不同割线长度(S/8Ud4、S/4Ud4、S/2Ud4、3S/4Ud4)割胶对干胶产量以及与产排胶相关的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刺割胶可获得比常规的乙烯利刺激割胶更好的产量效应;气刺条件下采用3S/4Ud4割制初期产量增幅明显,但第2年时产胶潜力下降,对于高产稳产胶树采用S/8Ud4割制不仅可获得持续高产且生理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喷乙烯利或遮光处理后,水稻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提早19天和10天;喷乙烯利并加遮光的处理,拔节期比对照提早天数增加到23天。单喷乙烯利和单遮光的处理,其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和对照的对应节间相近,但喷乙烯利并加遮光的处理,其第一伸长节间长为10.0厘米.显著长于对照相应节间(2.3厘米)。因此,乙烯利与光强对水稻节间的伸长有显著的协合效应(synergistic effect).  相似文献   

12.
对橡胶树高产抗寒新品种云研77—2、云研77-4早期(1—7割年)产量特性研究结果:开割后产量逐年大幅上升,产量水平高于对照品种GT1,在第4割年开始乙烯利刺激割胶后,产量大幅下降,低于对照;云研77—4产量变化幅度最大,云研77—2次之,对照GT1变幅不明显,表现出云研77—2、云研77—4早期高产,产量增幅大和不耐乙烯利刺激的产胶特点;对乙烯利刺激不同的耐受力是橡胶树品种重要的产胶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巴西橡胶树胶乳中4种植物生长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巴西橡胶树胶乳中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iPAs)、脱落酸(ABA)和乙烯(ET)等4种植物生长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检测到巴西橡胶树胶乳中含有较多的IAA,iPAs,ABA。采用气相色谱法(TraceGC气相色谱仪和GC-9V气相色谱仪)可检测到用乙烯利刺激割胶的成年割胶树胶乳中的ET,但在未开割幼树胶乳中未能检测到内源ET。在巴西橡胶同一茎段一定长度范围内,不同的采胶位置IAA,、ABA含量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它们量的分布没有位置效应。   相似文献   

14.
乙烯利刺激割胶对巴西橡胶树树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施用乙烯利(在紧挨割线下)的胶树,在割线及其附近,树皮结构发生如下变化:(1)在若干植株中树皮外层乳管大量死亡导致排胶线变窄;(2)筛管层的厚度由于外层筛管破坏而减少;(3)在挨近形成层处形成石细胞;(4)含单宁细胞增加;(5)树皮发生肥肿;(6)伤口不易愈合。讨论了这些变化与割胶生产的关系,认为施用乙烯利促进了树皮局部的衰老,同时根据乙烯利对筛管层的影响,部分说明了施用乙烯利胶树必须适当浅割的原因,也表明了针刺采胶对筛管层的伤害不会象推测的那样轻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供试材料为GT1,主要探索幼龄胶树提早采胶的可能性。1976-1980年试验表明,树围50厘米以上的幼树,在合适的刺激强度和采胶强度的调控下,改变了光合产物的分配率,提高了经济系数,干胶产量不仅比常规刀割高,而且比同采次的刺激刀割高,树围生长抑制亦较少,树围30~49厘米的幼树,干胶产量、产量递增率和干物质分配率均较低,树围生长抑制严重。因此,从适当提早投产,又尽量减少副作用考虑,初步认为,海南地区无性系GT1以离地100厘米处有50%树围达到45厘米以上为针刺采胶标准。本文还研究了原针孔产胶机能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树围50厘米以上的胶树,原针孔经三年再生,已达到同高度原生皮的产胶水平,树围50厘米以下的幼树尚未完全恢复。其它副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乙烯的形成是棉铃成熟开裂的必要条件。我国多数棉区,由于秋季气温降低,使棉体内乙烯的代谢受阻,影响棉铃的正常开裂吐絮。我们从1974年开始应用“乙烯利”进行棉花催熟试验。1975—1977年曾在河北省40多个产棉县进行了较大范围的生产试验,效果很好。这些试验很多是属于粮棉复种的棉田。本文仅就这类棉田的乙烯利催熟效果作一简结。试验方法和结果试验用药“乙烯利”(北京农药二厂产  相似文献   

17.
对树龄20 a以上的RRIM600橡胶树,应用乙烯气体刺激新技术进行短线采胶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乙烯利刺激割胶相比,在获得省工、高效、节皮的同时,不影响胶树围茎增粗,且胶树死皮相差不大,而单株产量增加0.06 kg。  相似文献   

18.
气刺微割技术是应用在巴西橡胶树采胶生产上的一项新技术,核心是乙烯气体高效刺激技术,刺激强度为每周期施用30 mL乙烯,每月3个周期,进行高部位树皮短割线采胶。连续10 a的试验结果表明,气刺微割使得割胶效率大大提高,胶乳干胶含量保持正常水平,树皮产胶解剖结构、功能正常。长流胶是气刺微割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气刺微割是一种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橡胶树采胶技术。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乙烯利刺激割胶的研究概况和初步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述了我国15年来乙烯利刺激割胶的研究概况。在刺激剂的施用技术上,我国采用低浓度、低剂量刺激,并确定了芽接树(如PR107)的乙烯利刺激阈值为0.05%,浓度从0.05%逐渐增至10%,产量不断上升,为有效刺激至高效刺激范围;浓度超过10%,产量趋于下降,为可容忍刺激至有害刺激范围。我国普遍采用乙烯利糊剂,试验表明,这种剂型比水剂或油剂(或乳剂)为佳,是很有应用价值的新剂型。为了克服乙烯利的副作用,根据生理上的互补效应,我国开始施用乙烯利复方,以逐步取代乙烯利单方,现已发现几种乙烯利复方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在刺激割胶技术方面,我国根据刺激胶树重新建立生理平衡的观点,提出在我国植胶条件下施用乙烯利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调节。首先是割面调节,包括采用缩短割线、低频割胶和轮换割面,以减轻割面的生理胁迫。其次是药量调节,我国普遍施用低浓度乙烯剂,以取代中、高浓度乙烯利刺激,取得了持续增产的良好效果。第三是营养调节,包括体内营养调节(采用产胶动态分析方法)和体外营养凋节(即增施肥料)。本文对刺激割胶树提出了只割高产原生皮,不割低产再生皮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0.
我区于1976年夏开始,在几十株芽接树和实生树上进行针刺采胶的探讨性试验,初步摸索到一些规律后,同年秋以740株投入生产性试验,1977年参试株数增加到2300株.二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今后针刺采胶生产打下了基础.1976年主要是对针采的基本操作、产量动态、品系效应、药剂效能、树围反应、气象因子以及工具改革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1977年的试验重点是加强管理、控制刺激强度和采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