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苜蓿草粉对3种金属材料的软磨料磨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磨料,在磨损试验机上对45#钢、9SiCr钢、60Si2Mn钢试样进行磨料磨损试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通过测定材料的硬度、韧度、磨损质量,观察材料显微组织,对比分析了3种金属材料抗苜蓿草粉的磨损性能.结果表明:9SiCr钢具有高的强韧性,单磨程平均磨损量为2.19 mg,抗苜蓿软磨料的磨损性能最...  相似文献   

2.
9SiCr钢抗苜蓿草粉磨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苜蓿草粉为磨料,使用MLS-225型湿沙橡胶轮磨损试验机进行磨损试验,研究9SiCr钢抗苜蓿草粉的磨损性能,采用电子天平和表面轮廓仪测量试样的质量损失和体积损失,并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其元素组成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软磨料磨损下,疲劳磨损、切削磨损和脱层磨损这3种磨损机制同时存在,其中切削磨损和脱层磨损起主导作用,据此认为提高9SiCr钢的硬度和韧性是提高金属材料耐磨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饲料环模制粒机在挤压加工苜蓿草颗粒成型过程中会对环模产生严重的磨损,为探究环模失效的磨损机理,新设计了一种三体磨料磨损试验机,模拟制粒工况.该试验机具有加热及相应的控制系统,温度偏差小于2%,可用于100℃左右温度条件下草粉等磨料与不同金属试样的磨损试验.  相似文献   

4.
采用美科LF–HVOF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对45钢表面喷涂厚约300μm的WC–12Ni硬质涂层,利用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别表征硬质涂层的硬度、相结构和表面形貌;以65Mn弹簧钢作为对比材料,利用湿砂橡胶轮磨损试验测试涂层的磨料磨损性能。结果表明:WC–12Ni硬质涂层硬度为1 020HV0.3,碳化钨硬质颗粒的相结构为WC相与少量WC1–x相,粘结相镍为面心立方Ni相,碳化钨硬质颗粒大小为2~10μm,均匀致密,孔隙率为8%;随砂水比由3∶1降至3∶2、载荷由40 N增至110 N,WC–12Ni硬质涂层的磨损失重在53~80 mg范围波动,仅为65Mn弹簧钢磨损失重的1/14;WC–12Ni硬质涂层的磨损为粘结剂磨损导致的硬质颗粒局部剥落以及硬质颗粒的微量磨损,可延长旋耕刀具等土壤工作部件的寿命。  相似文献   

5.
以‘甘农三号’紫花苜蓿草粉为磨料,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在磨料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转速、负荷、草粉粒度对45#钢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直观分析和极差分析得出:影响45#钢磨损性能的主要因素为转速,次要影响因素为负荷和草粉磨料粒度;草粉磨料磨损试验最佳工况为转速(100±2)r/min,负荷40.5 N,磨料粒度6 mm.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草粉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蛋黄颜色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选择健康 35周龄新罗曼商品代蛋鸡 76 8只 ,采用 2× 4因子试验设计方法 ,分别在饲粮中添加 0 %、3%、5 %、7%的苜蓿草粉和 1.6 %和 2 .4 %的油脂 ,试验期 6 0d ,观测紫花苜蓿草粉和油脂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蛋黄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 :(1)添加苜蓿草粉和油脂后 ,对产蛋率、采食量、蛋重、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从添加草粉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看 ,饲粮中以添加 5 %草粉最为适宜。 (2 )添加苜蓿草粉和油脂后 ,蛋形指数、蛋黄指数、蛋壳相对重均无显著差异 ,但蛋壳厚度、哈夫单位有较大增加 ;添加苜蓿草粉对产蛋鸡蛋品质的影响优于油脂。 (3)添加苜蓿草粉组的蛋黄颜色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组 ,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 ,蛋黄颜色呈上升趋势 ;随着添加时间推移 ,到 30d时蛋黄颜色趋于稳定。添加油脂对蛋黄颜色无显著影响。 (4)添加苜蓿草粉后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故结合生产实际 ,建议在产蛋鸡饲粮中添加 5 %的苜蓿草粉为宜。  相似文献   

7.
前言 犁铧是一种用量大消耗量亦大的易磨损零件,我们对35Mn钢、65SiMnRe钢、85TiRe钢三种应用最广的犁铧进行了研究。65Mn钢是一种常用犁铧钢;65SiMn钢是河北省犁铧攻关试验中被确定推广的钢种,85TiBe犁铧闲是新疆八一钢厂出产的犁铧用钢。通过试验,我们建议根据三种犁铧的磨损量、硬度和金相组织的关系,按犁铧磨损规律来正确选用,以达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工艺制备了亚微米结构WC-12Co涂层,测试了这种亚微米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及抗磨粒磨损性能,并利用XRD对喷涂粉末及涂层进行相结构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喷涂粉末、磨粒磨损前后的涂层表面形貌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喷涂过程中,亚微米结构WC粒子没有明显的脱碳分解发生,涂层组织结构致密,其显微硬度平均值高达HV1105;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16Mn钢的磨粒磨损量是亚微米WC-12Co涂层的7.8倍,这表明亚微米结构涂层具有优异的抗磨粒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9.
运行中的高速列车,轮轨间横向与径向相对摩擦运动会对轮轨产生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本文以车轮钢CL60和钢轨钢U71Mn的单一金相组织试件为研究对象,使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不同滑动速度和不同接触应力下轮轨材料的滑动磨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力下,单一金相组织轮轨摩擦副的平均摩擦系数或磨损率随金相组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同组织摩擦副的平均摩擦系数或磨损率小于相异组织摩擦副的平均摩擦系数或磨损率;随着滑动速度或接触应力的增大,轮轨平均摩擦系数或磨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涂层显微硬度和磨损抗力,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45号钢基体表面等离子喷涂Al2O3-13wt.%TiO2(AT13)涂层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保持喷涂距离80 mm、送粉量2.4 kg.h-1的条件下,研究了工艺参数主气流量(氩气)、电弧电流、电弧电压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气流量是影响涂层组织、性能的最主要因素,电流、电压次之.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涂AT13陶瓷涂层的优化工艺参数为:主气流量45 slm,电流550 A,电压65 V.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实验对磨料射流切割改造输油气管道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到泵压、喷嘴直径、磨料浓度、喷嘴横移速度、喷射角度等工作参数对磨料射流切割深度的影响规律:磨料射流切割深度与泵压成正比,与喷嘴的移动速度成反比,喷嘴直径、磨料分数以及喷射角度均存在最优值.利用遗传算法确定并优化磨料射流切割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得出切割深度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磨料射流切割深度,最大误差为16%,最小误差为1.5%,符合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形理论和磨损表面轮廓分析,采用盒计数法、变差法、功率谱法和结构函数法4种算法,计算了植物磨料对金属材料磨损表面轮廓曲线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磨损后的表面分形维数与磨损质量损失存在密切的关系,质量磨损越大,分形维数也越大;4种算法中结构函数法与变差法计算的分形维数误差较小,可用于计算植物磨料对金属材料磨损表面的分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砂带磨削作为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直接影响着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目前有关木质材料磨削方面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多借鉴金属磨削且多以实木为研究对象,针对人造板砂带磨削的研究极少。在实际生产中,砂带的选择和更换大多依靠工人的经验判断。本研究可以为实际生产中的砂带选择和更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促进木材加工技术和砂带制造技术向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  方法  本研究以中密度纤维板为试验材料,测试砂带磨削时的磨削效率和表面粗糙度,结合三维形貌图和电镜图,分析砂带磨损对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对砂带寿命做出合理预测。  结果  MDF磨削初期磨粒尖锐,材料去除率较高,但随磨粒破碎和脱落,材料去除率下降速度较快;磨削中期材料去除率趋于动态稳定,磨削后期随着磨粒进一步钝化、局部片状脱落,材料去除率再次降低。随着磨削次数增加,磨粒在持续磨损过程中逐渐钝化、顶端直径增大,在试件表面留下渐宽的磨削痕迹,试件表面粗糙度参数Sa和Sdr数值呈下降趋势,磨削前后期粗糙度参数值较分散,中期的粗糙度参数值相对集中、收敛性好。而砂带表面粗糙度参数Sa和Sku数值在磨削前后期相对集中,磨削中期比较分散。在试验所用120目砂带的情况下,以材料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时,累计磨削长度23 096 m为砂带的使用寿命终点;以磨削表面粗糙度参数Sa为评价指标时,累计磨削长度18 375 m为砂带的使用寿命终点。  结论  砂带磨损至失效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磨削效率与参与磨削的磨粒尖锐度和有效磨粒数量成正比。砂带磨损对磨削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大。磨削加工目的不同,依据不同的考察指标,砂带寿命评判结果有差异,可以通过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趋势对砂带寿命进行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conditions for creating the soil-cutting blade wear model proceeding from abrasive wear mechanics. The basic determiners of the nature and rate of blade wear are identified.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 is considered that are related to power consumption for overcoming the soil resistance to destruction. The soil resistance forces include the ones that deform the soil at compaction, and the inertia forces that originate at the uplift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soil layer.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creating a model similar to natural in the domain of desired properties are considered. The similarity criteria of the model-nature system are determined that characterize the processes observed during the blade wear in actual soil conditions. The numerical values of the similarity criteria determined for the model are identical to the natural loamy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