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江苏徐州新城区H小区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阐述了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现状,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四难"问题:经济融入难、社会交往难、社区参与难和心理融入难,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融入难的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农民被安置在新的社区内,由于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以及收入等与传统城市居民的差距较大,使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就学者对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行为的研究做了相关梳理。以往研究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行为两方面进行相关分析,但很少具体分析,同时忽略了失地农民在礼俗行为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而这些恰恰是影响其城市社区融入的重要因素,需要学者就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行为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是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东部、中部、西部3省5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下645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及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融入情况从西到东逐渐好转,性别因素在西部具有显著影响,交通便利程度在东部影响不显著;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就业状况、新型城镇化模式、迁到新社区年限在各地区均具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目前收入状况和社区配套设施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补偿教育、促进稳定就业等是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4.
以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他们身份认同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网络和社区参与因素,并提出可通过加快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后的身份认同,真正实现"市民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下,京郊失地农民面临融入城市、获得职业并取得持续职业成长的诸多迷茫、困惑与挑战.基于就业能力培育视角,探究京郊失地农民应对就业挑战、获得职业发展的举措,有助于为大都市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融入过程提供职业教育层面的应对路径借鉴:如有效政策保障和可靠补偿机制是实施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的坚实基础,丰富先进的教育资源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构多样的首都经济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和空间.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老年失地农民社区满意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自行编制“城镇化进程中老年失地农民社区满意度问卷”,对安徽省合肥市某县的430名老年失地农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的总体分值为4.339;社区人际关系、居住方式、社区治安、社区环境卫生与社区医疗服务均对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P<0.05).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总体水平没有达到较满意水平,其影响因素复杂,应从多方面提升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苗忠杰  刘丽红 《农学学报》2015,5(9):130-134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配套设施的缺乏,加上自身的弱势地位,失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逐渐出现了生存危机感、身份认同困惑、社会歧视带来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无助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失地农民的这种心理不适应状态,对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失地农民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和政府应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既是农民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企业的需要,更是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社区教育要结合失地农民自身实际,抓住地方发展契机,细化市场需求调查,设置"订单式"培训课程,灵活培训机制,优化培训过程,积极争取建立政府部门支持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失地农民转移创业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对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都市村社共同体”,本文深入分析失地农民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困境,为创新失地农民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去农化"失地农民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现状、存在风险及风险存在根源,并为"去农化"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去农化"失地农民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现状、存在风险及风险存在根源,并为"去农化"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快速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显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导致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主动失地农民社会心理融合是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主动失地农民文化参与融合是避免边缘化的需要,主动失地农民生活方式融合是扩大社会交往的需要。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经济来源不稳定、城乡文化传统相断裂、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困境制约了其社会融合。因此,要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加强主动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文化的引导,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新出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就业受自身因素、社区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失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从社区支持角度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紧邻中小城市的城郊农村开始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城郊失地农民的经济水平、就业现状、社会保障、休闲娱乐、思想观念与心理认同等调查发现,这些被动失地农民已成为独特的边缘群体,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所限,真正融入城市已成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对于城郊失地农民城市融入路径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失地农民的产生,失地农民在面对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社区环境,产生了许多行为问题,使社区治理陷入困境。为探索合适的失地农民社区治理模式,以南京市两城郊社区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两个社区居民行为表现及社区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悦民社区居民存在较多行为问题,城市化进程与市民化进程脱节,在社区治理上也陷入困境;而紫荆社区居民行为市民化程度更高,社区治理模式更具成效。合理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可以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市民化环境,引导其在行为及心理上真正的实现市民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安徽省怀宁县新山社区的实地调研,针对社区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存在总体失业率偏高、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观念落后、缺少创业资金等问题,探讨从构建政府履责动力机制、提供更优质的就业公共服务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个角度论述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帮扶工作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凤芹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194-195,199
通过对江苏淮安失地农民收入及就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影响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主、客观因素,提出应从政府、社区和失地农民自身3个方面共同着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产物,其所催生的大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本文从元治理理论的视域出发,分析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和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72-173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速度与规模的传统城市化模式,要求通过促使农民市民化的途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的基础在于能够顺利的融入城市社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J村失地农民的失地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内容上。  相似文献   

20.
王礼生 《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20-321,324
对"城市化"、"失地农民"、"角色和角色适应"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当前失地农民角色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个人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的对策,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