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叶杀青机与制茶品质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杀青机及杀青方法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改进和创新,本文论述了国内目前几种常用和较先进的杀青机的性能及其制茶品质特点,以利于茶叶生产者参考、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
米仓山茶是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特色产品,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四川十大名茶之一。为解决米仓山茶干茶色泽较黄泛灰、欠绿润,香气欠高,滋味欠鲜等问题,比较了传统工艺和新工艺所制米仓山茶的感官品质和香气组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所制米仓山茶外形更扁直绿润、栗香更浓郁、滋味更浓醇,具有更佳的感官品质;米仓山茶样中均检出香气成分50种,其中新工艺所制米仓山茶中醇类、烯类和酮类香气组分含量所占比例均高于传统工艺,且具有花香、果香的香气成分含量均高于传统工艺。可见,新工艺改善了米仓山茶的茶叶品质,所制绿茶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提到高香型红茶初制中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控制萎凋叶含水率60%时, 经揉捻后制茶率高, 茶叶品质好;黄观音等高香型型红茶品种,发酵室的环境温度为25~26℃,湿度90%以上,发酵时间以3~4h为宜,成茶品质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流程及参数条件对枇杷叶茶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枇杷叶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以新发芽的夏梢枇杷幼叶为材料,杀青后分别采用先揉后炒、先炒后揉再炒和先揉后炒再揉再炒3种工艺流程及不同参数加工枇杷叶茶,对叶茶主要功能成分和冲泡性状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流程对枇杷叶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先揉后炒工艺所制叶茶的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先炒后揉再炒工艺,而先炒后揉再炒工艺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先揉后炒工艺,3种工艺下所制枇杷叶茶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工艺流程、揉捻时间相同条件下,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茶中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多呈下降趋势。综合主成分分析及感官品质评价,以枇杷新梢幼叶为原料加工叶茶,采用蒸汽杀青75 s、揉捻5 min后再炒制25 min加工的叶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六堡茶的陈化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六堡茶半成品散茶进行充氧辐照快速陈化处理,并测定处理样及对照样(不充氧气而充空气)茶叶中水浸出物、水分、粗纤维和茶多酚的含量。[结果]充氧量为100%、辐照剂量为12kGy时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比对照样高7.25%),粗纤维含量最低(比对照样低37.06%),水分含量(6.52%)和茶多酚含量(9.25%)较理想;适当充氧辐照可提高六堡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降低其水分、茶多酚和粗纤维含量,有效改善其品质,使茶叶达到成品《DB45/T581-2009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结论]充氧量为100%、辐照剂量为12kGy的处理可显著改善六堡茶的陈化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六堡茶群体种扦插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置不同铝浓度(0、50、100、200、400 mg/L)和温度(5、15、25℃)处理六堡茶苗,研究铝和低温对茶叶干物质、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干物质外,其他物质含量随铝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铝浓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量铝对茶叶品质有一定促进,以100 mg/L处理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铝过量会影响茶叶品质。除了茶多酚和水浸物外,温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5℃处理的茶叶干物质和茶多酚略低于25℃处理,游离氨基酸、茶多糖和水浸物则是5℃和15℃处理高于25℃处理,尤其5℃的茶多糖和水浸物;温度对六堡茶茶叶品质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铝或温度处理六堡茶,茶叶品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配方施肥对乌牛早茶苗营养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施肥方案,分析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乌牛早盆栽茶苗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施肥配比不同,对乌牛早茶苗的营养生长、光合特性和品质特征影响不同。磷、钾施肥质量配比为1∶2时,有利于茶苗营养生长和茶叶品质提升。其中T1处理(氮、磷、钾施肥质量配比为1. 2∶0. 4∶0. 8)对乌牛早的苗高、地径生长最有利;净光合速率最大的处理为T9(氮、磷、钾施肥质量配比为1. 5∶0. 25∶0. 5),叶绿素含量最高的处理为T17(氮、磷、钾施肥质量配比为0. 75∶0. 25∶0. 5);茶叶品质最好的处理为T4(氮、磷、钾施肥质量配比为1. 2∶0. 1∶0. 2)。所有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咖啡碱的含量,其中T4处理(氮、磷、钾施肥质量配比为1. 2∶0. 1∶0. 2)最高,比对照提高了65. 7%。兼顾乌牛早茶苗的生长、光合和茶叶品质,最终确定最佳施肥方案是T9处理(氮、磷、钾施肥质量配比为1. 5∶0. 25∶0. 5)。  相似文献   

8.
试验探索了水漂技术对苦丁红茶制茶工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茶过程采用了水漂的苦丁红茶其细胞破损率高于不水漂的处理(84%>72%);碎末率低于不水漂的处理(1.3%<2.8%);发酵速度为水漂处理快于不水漂处理;成品茶品质也是水漂处理高于不水漂处理。  相似文献   

9.
红茶初制工艺对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制工艺是红茶品质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红茶的传统初制工艺包括鲜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各个工艺阶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品牌红茶的品质特性.综述了目前国内红茶的初制工艺的特点,以期揭示各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超微茶粉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茶制品,采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将茶叶粉碎成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超微粉,不仅有效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特征,增强人体对茶叶营养成分的吸收,更能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产业结构。本文以清镇市1芽3叶夏秋茶为原料,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对超微茶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萎凋(6 h)、微波杀青(功率420 W)、热风干燥(80℃)的加工条件下制得的超微绿茶粉其多酚类物质、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品质较优。本方法可为研究适合贵州省超微茶粉的加工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紫娟茶的品质差异,本实验选取了4 种紫娟茶产品,分析比较了 所制茶类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品质优劣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核桃叶制茶工艺改进及其茶叶营养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核桃鲜叶制茶工艺中食盐溶液浸泡和烫漂进行对比试验,删除了影响茶叶风味、营养的浸泡及烫漂工序。改进工艺的成品茶暗绿色,成形好;茶汤色泽黄绿、澄清,具核桃叶特有的清香,滋味鲜醇爽口。茶化成分分析表明:该茶具有高Vc、高黄酮、高水浸出物、低多酚之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高Vc保健茶。  相似文献   

13.
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生长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土壤的酸碱度、温度的高低、湿度的高低以及海拔的高低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进程,以及生长状态。茶叶的品质主要包括茶叶中的氨基酸指数以及茶多酚的多少,还包括咖啡碱以及可溶性糖的含量等。保持茶叶的品质,便要更新检查元素的设备,时刻注意生态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影响茶树的土壤、气候、地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采摘期(6—10月)鄂尔多斯地区俄罗斯大果沙棘和中国沙棘雌雄株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表明,7月俄罗斯大果沙棘雄株鲜叶总黄酮含量为1.72%、粗多糖含量为3.62%、咖啡碱含量为0.68%、总多酚含量15.7%,为最佳沙棘叶茶原料。以7月中旬俄罗斯大果沙棘雄株鲜叶为原料,进一步比较了热风杀青、微波杀青和烘青3种杀青工艺对沙棘叶茶品质的影响,并优化最佳工艺。主要生化成分分析与感官审评表明,热风杀青为沙棘叶茶最佳杀青工艺,工艺参数为:杀青时长120 s、杀青温度180℃、投叶量1.5 kg。  相似文献   

15.
柿叶茶的传统加工工艺是采用绿茶方法加工柿叶茶的,但是汤色、香气均有粗老气味,消费者不易接受。新加工工艺添加采用乌龙茶的摇青和红茶的发酵工序。摇青是乌龙茶特有的加工工序,经过摇青的摇活-摇红-摇香,使茶叶的香气转换加速,形成怡人的花果香,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鲜甜爽口;经过发酵制成的柿叶茶有红碎茶的品质特征,汤色橙红,香气高锐,滋味甜醇爽口,品质较传统加工工艺优良,达到预期目的,改善了传统柿叶茶的风味。  相似文献   

16.
鹅黄茶植物学特性及制茶品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选育母株不同将鹅黄茶分为3个类型,对3个类型茶树进行植物学观察、生化分析、茶类适制,探讨鹅黄茶树品种资源价值。结果表明,鹅黄茶是从群体种变异中选育出的光照敏感型黄色系白化茶新品种,育芽能力强,出芽均匀,芽叶较瘦小,茶多酚总量14.92%~16.55%,氨基酸含量5.94%~6.57%,制成干茶有独特蛋黄香,感官审评结果外形色泽嫩黄,形状勾曲细紧,香气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黄明亮、细嫩匀齐。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浅窝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cunosa,AL)及3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混合接种处理(MX),以不接种为对照(CK),探索AMF对六堡茶化学组分及其相关品质参数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将菌根技术应用于茶树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AMF处理的侵染率为22.74%~51.33%,接种AMF整体提高了茶树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累积,其效果表现为CK<接种AL<接种MX<接种FM<接种RI。接种AMF均显著提高了茶叶养分(N、P、K、Ca、Mg、Mn、Fe、Cu、Zn)含量及相关品质参数(多糖、总可溶性蛋白、茶多酚、儿茶素、总黄酮、咖啡碱含量),其中FM、RI处理的养分含量及品质皆显著优于其他处理,且多AMF混合处理没有表现出叠加效应,表明不同AMF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此外,酶基因中的CsAPX、CsTCS1、CsPAL、CsC4H、CsF3H、CsDFR与其对应的品质参数表现出相同趋势,表明...  相似文献   

18.
为明晰气象条件对天目湖白茶茶树生长的影响,提高天目湖白茶生产气象服务能力,利用溧阳气象观测资料和茶叶生产资料,分别分析了2020年溧阳市天目湖白茶冬季、2021年开采前期、开采期的气象条件,并进行茶叶气候品质评价,结果表明:上一年冬季极端低温和当年春霜冻过程是造成天目湖白茶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开采期间光温水条件配置较好,有利于提升茶叶品质。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于天目湖白茶生产,所采鲜叶气候品质等级均达“特优”。  相似文献   

19.
武夷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 -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 -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 4.5—5.0;有机质20—40g·kg -1;碱解氮60—100 mg·kg -1;有效磷10—100 mg·kg -1;速效钾100—150 mg·kg -1。 【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茶叶历史悠久,是全国第一批无公害生产建设示范基地,同时也是最多的红茶、绿茶、花茶、工夫茶主产县市。全市现有茶叶种植面积达37.3万亩,产量3.07万吨,毛茶产值9.36亿元,商品总值21.46亿元。多年来,福安高度重视茶叶发展,把以茶叶为主的食品工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提出茶叶五个一工程,为新时期茶叶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渴望得到口感好、营养足、更健康、更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