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稻桩(茎秆)上的腋芽萌发成穗收获一季水稻的耕作方式,与头季稻相比可以省去播种、育秧、插秧和犁耙田这些工序。甬优2640是再生稻栽培面积最广的品种之一,它是系甬粳26AXF7540培育而成的籼粳交替早熟晚稻品种、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一、早粳农垦二十号。系北方耐冷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于1959年引进,1961年起参加試驗,至1963年統計,据全省五个試点八次試驗,产量居首位三次,第二位四次,第四位一次,平均亩产八百一十五点一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宁丰等增产11.8——30.1%,平均增产19.6%。我院自1960年至1964年連續五年試驗,产量居首值二次,第二位三次,平均亩产八百四十三点二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增产11.8—28%,平均增产21.6%。1965年参加大田生产,計种植五点四九宙,因栽插过稀,前期灌水较深,蘖肥延迟施用,影响分蘖和穗數,但平均亩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再生稻品种准两优608的主季稻绿色环保、简便高效施肥方法,2016年进行了缓释肥搭配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准两优608主季稻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缓释肥的主季稻产量最高,物化、人工成本减少,值得在再生稻的主季稻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1976年,我们大队党支部学习了劳模李光庆同志的先进事绩,党支部成员亲自动手,试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4块,6.7亩;各生产队也都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共计8块,15.6亩。其中大队党支部攻三千斤试验田(简称三千斤田),面积1.9亩,夏熟2—14大麦亩产814.9斤,前季稻广陆矮4号亩产1209.5斤,后季稻农虎6号亩产988.5斤,三熟相加达3013斤。  相似文献   

5.
我所从1973年开始进行再生稻的试验研究工作。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再生栽培的品种观察试验,头造收割高度、收割期、播植方式与再生关系的试验,以及再生栽培的肥水管理试验等。从试验结果看,再生稻亩产一般都达到或接近同品种、同地力、同肥料水平的插植晚稻产量。1973年,试种品种为“广二矮5711”,面积0.36亩,头造亩产636.4斤,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以及不同留桩高度对分蘖成苗数、有效穗、结实率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短生育期的籼粳杂交稻头季稻产量人工移栽显著高于机插秧;留桩高度30 cm的产量显著高于留桩高度40 cm和50 cm的产量;生育期较短、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再生季产量显著高于生育期长的品种。对籼粳杂交稻不同品种两季产量分析表明,甬优6760头季稻可在8月20日左右正常收割,作为再生稻产量高、米质优,适合在浙北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再生稻品种准两优608主季稻绿色环保、简便高效的施肥方法,特于2016年进行了缓释肥搭配不同种类肥料对准两优608主季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缓释肥处理准两优608主季稻产量最高,物化、人工成本减少,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佳辐占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选育的优质旱籼稻品种。该品种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开始引入福清市试种,至今已种植8年,累计推广面积8万亩以上。近年来,由于该品种再生能力较强,作为老品种的新应用,目前在闽南、闽北及福州地区作再生稻种植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深受当地农民喜爱。自2009年起,作再生稻栽培,一股头季稻亩产400--4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475公斤;再生季一般亩产220—2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340公斤以上。由于该品种低节位分蘖力强,非常适合机收低留桩再生栽培.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具有省工、省肥、省药等特点,是目前我市推广面积最大的再生稻优质品种。现将试种结果和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县于2000年在低海拔双季稻区的中都镇永联村大坝埠(海拔120m)抛栽早稻、再生稻120亩,经县、市有关人员测产验收,实割头季稻亩产648.1kg,再生稻473.2kg,年亩产1121.8kg,亩产值1255.42元,比1999年同片田双季稻年亩产829kg,亩产值907.6元,亩增产稻谷292.8kg,增长35.3%,亩增产值347.82元,增长38.3%。  相似文献   

10.
(一)品种间发病差异和产量.调查参加本所后季稻区试的各品种,在施肥和管理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发病最重的是6516,病穗率为85.5%,秕谷率33.7%,亩产621.5斤;发病最轻的是盐粳902-2,病穗率为10.0%,秕谷率为15.3%,亩产783.5斤.多数品种发病率在22.5~56.0%(表1).(二)不同稻曲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据测定,单穗千粒重和产量随着病粒的增加而下降,而秕谷率  相似文献   

11.
从试验情况看,新两优6号再生能力强,头季稻亩产560 kg,再生季亩产286.4 kg,可做再生稻栽培.应用直播技术栽培再生稻,品种生育期缩短,闽北地区可推迟到4月中旬直播,但在直播生产过程中应重点解决齐苗、草害、倒伏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挖掘重庆市开州区再生稻米品质优势,推动开州再生稻品牌发展,以2021年开州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中综合产量较高的10个品种为对象,比较并分析其头季稻和再生稻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再生稻碾磨品质总体上略低于头季稻,外观品质总体上高于头季稻,但粒长、长宽比均略低于头季稻;蒸煮食用品质方面,再生稻的碱消值高于头季稻,胶稠度低于头季稻。参试品种的蒸煮食用品质均达《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3级标准及以上。  相似文献   

13.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共种矮脚南特二百六十四点四六亩(占早稻面积的22.1%),总产十九万四千八百零六斤,平均亩产七百三十六点六斤,居全大队七个早稻品种产量的第一位。与几个良种比较:亩产比有芒早粳增产18.5%,比陆財号增产18%,比南特十六号也增产10.9%。其中十二亩,亩产超过千斤;一百二十亩,亩产超过八百斤。但也有少数田,由于栽培技术不当,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現将一年来矮脚南特的  相似文献   

14.
东亭3号原名73—208,是我县东亭公社农科站1970年选用日本品种短银坊与新太湖青杂交的的低世代材料“短新3号”,经江苏省农科院和上海核子所用γ射线加微波处理,于1973年育成.1976、1977两年参加苏州地区后季稻新品种联合试验,各点产量名列第一、二位.1978年参加江苏省后季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16个点平均亩产800.7斤,居参试13个品种的第二位,比对照品种南粳33增产7.7%;比沪选19增产15.3%.  相似文献   

15.
中粳品种南粳35号(原名77032)是用籼粳杂交的第一代和粳稻复文选育而成的.1978年本院丰产栽培,亩产1385.4斤.1979~1981年参加省中粳组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亩产比对照品种农垦57号增9.96%;熟期早3~5天.目前省内外均有大面积种植.该品种高产早熟,耐肥抗倒,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表现中抗.东海县黄川公社桃李农科站用作麦茬稻栽培,连续三年亩产超1400斤,其中1981年1.62亩攻关田单产1564.6斤,创造了  相似文献   

16.
苏州地区后季稻产量很不稳定.七十年代平均亩产521斤,极差245斤,变异系数13.4.1979~1982年4年中,2年增产,2年减产.1980年亩产比1979年减4成左右,1982年亩产比1981年增3成左右.后季稻产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肥料对再生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氮、磷、钾肥料是水稻生长发育必要的三大营养元素,对于主季稻施过氮、磷、钾肥料的再生稻,是否需要再施用,论点不尽相同。有些研究提出,再生稻依靠肥料的组合比例或混合肥料,另一些研究指出,只有氮素肥料对再生稻才有明显的影响,它有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分蘖和增加产量的作用;也有些研究说,氮素水平不影响分蘖和穗数、千粒重、谷草比或缺穴;有的研究认为,磷肥和钾肥对再生稻产量无影响;也有的认为,主季稻有足够的磷、钾肥,则再生稻就不需要了。这可能是水、土、气、热、种等诸因素的差异而造成不一致的结果。因此,不同地区栽培再生稻,怎样合理施用肥料,应先进行试验。本试验是针对合肥的环境因素及特定的品种而进行的。在1985年摸清皖引4号再生稻的特征特性的基础上,于1986年进行了氮素肥料施用的研究,1987年再增加磷、钾肥料施用的研究。为再生稻的合理经济用肥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泾河大队原系一熟沤田地区,低洼易涝,耕作粗放,过去水稻单产只有二、三百斤。近几年来,在“农业学大寨”伟大方针指引下,我们兴修了农田水利,实行了沤改旱、籼改粳,实行科学种田,产量持续上升。1972年1248亩单季中粳,平均亩产1037斤,并出现了亩产1280斤的高产田块。在夺取水稻高产中,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友谊大队广大干部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获得了稻麦连年增产.1973年稻麦亩产超“双纲”,1974年稻麦亩产超吨粮,1975年,在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情况下,特别是后季稻遇到稻飞虱严重发生,仍然获得了超历史的大丰收.全大队889.28亩三麦,平均亩产626斤,比1974年亩产增22.8斤;1138.45亩前季稻,平均亩产1059.8斤,比1974年亩产增152.3斤;  相似文献   

20.
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是指双季稻或较低海拔单季稻区培植再生稻的一种栽培模式。龙岩市近年来进行了对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的探索。1999年全市推广这种模式4062亩,头季稻平均亩产524.6公斤,再生稻亩产331.6公斤,两季合计亩产856.2公斤。连城县朋口镇天马村建立示范片518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