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瑶  田沁  朱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88-18191
以兰州市1996~2005年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2方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兰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减少的主要是未利用地和农用地;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社会系统因素对兰州市的土地利用的影响的总趋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万州区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全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以2009—2013年的土地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 220软件平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唐河县的GDP、人口数量结构、固定资产投资量等指标为驱动因子,分析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唐河县的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4.
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吴江市1995~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影响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工业总产值以及渔业总产值.同时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促进吴江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00、2006和2011年遥感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近2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首先对1990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斑块,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样本数据矩阵;然后提取变化图斑对应驱动因子的栅格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土地利用转换类型与驱动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了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定量阐释了各类型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距海岸线的距离、人口密度是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为到城镇的距离、交通密度和GDP密度.  相似文献   

6.
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驱动力研究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研究表明,影响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是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生产技术、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及经济利益.同时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为例,运用重庆市1998~2010年统计年鉴中土地利用数据以及重庆市各类用地指标,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数量、速度,并以耕地为例进行主成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人口压力、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政策4个主要驱动因子,为重庆今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利用统计资料对湖南醴陵市近55年来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南丘陵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系统压力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宋晓丽  陈伟  樊俊华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361-1362
文章介绍了海口市土地利用概况,并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认为在短期内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海口市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应按照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采用综合分析、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新一轮的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2~2008年间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提取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社会经济因子,并对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和人口。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总结全市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变异规律,提出影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最后对提高城镇整体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缩小城镇间土地利用集约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根据保定市区2008~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保定市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 ~ 2013年保定市区的耕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保定市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率均小于0,保定市区土地利用程度正处在调整期或衰退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等社会因子是导致保定市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而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社会驱动力研究对解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起关键作用,因而成为研究的焦点.同时,应把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置于重要位置.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素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政治经济政策等因子.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抚仙湖地区2009—2014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年来,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缓,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为抚仙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也是人们对土地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以无锡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江苏省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了无锡市2005~2014年10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及结构变化,并运用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1)研究期间内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有所变化,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耕地、其他农用地和园地面积减少。(2)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对居住地、交通运输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需求。无锡市在协调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北碚区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重庆市北碚区2000—2012年的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其耕地资源的数量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揭示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北碚区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均呈现快速减少—缓慢减少的阶段变化特征;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因素、城市化水平和交通因素是影响北碚区耕地面积变化的四大主要驱动因子;可以从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方面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土地利用演化驱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首先,以青岛市1986、2000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以谷歌地图为参考,对3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处理,提取出了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其次,利用数学模型对1986~2006年青岛市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再次,结合同期青岛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影响青岛市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因子,计算得出青岛市社会经济驱动力指数,指出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驱动力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青岛市水域、林地、建筑用地和耕地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得到了影响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社会经济因子。最后,运用Markov模型预测了2012~2030年青岛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形梯度差异分析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有助于针对地形特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控。本文引入地形位和分布指数,采用叠加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基于不同地形梯度,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结果表明:1)Ⅰ区(地形位1-10)海拔较低,地形平缓,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人文驱动因子为年末总人口、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常用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第二产业比重;2)Ⅱ区(地形位11-25)有一定地形起伏,是林草地结合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均较低,土地利用处于调整阶段;主要驱动因子为公路里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比重;3)Ⅲ区(地形位26-50)海拔高,地形破碎度大,是林地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相对最低;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一产业比重、常用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利用统计资料对湖南醴陵市近55年来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南丘陵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系统压力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和覆被生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机制,以乌鲁木齐为例,选取2004、2008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及统计年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幅度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方面探讨分析3个时期LUCC的转移变化情况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3方面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期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以牧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园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最多,耕地、未利用土地和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2004—2013年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先增后减,土地利用由发展期转变为调整期;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2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