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团头鲂配合饲料中锰和钴添加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按两因子三水平有重复试验设计,网箱养团头鲂。经90天饲养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锰(Mn^2+)和钴(Co^2+)的添加量分别为12.9ppm和23.4ppm时,团头鲂鱼种的生长效果相对最佳,饲料中添加适量的Co^2+对团头鲂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在0-23.4ppm范围内有递增趋势,当Mn^2+的添加量为25.8ppm时,其生长相对减慢。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团头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A、B、C、C0 和 D五组团头鲂鱼种 (体均重 2 .35± 0 .2 0 g)的配合饲料中分别加 0、6 0 0、2 4 0 0、2 4 0 0和 4 2 0 0 U/ kg纤维素酶。其中 B、C、D组中加入的纤维素酶都经过适当的预处理 ,而 C0 组饲料则直接添加 2 4 0 0 U/ kg的纤维素酶。经 56天喂养试验 ,结果显示 :投喂 B、C两组饲料的鱼体增重率分别比 A组提高了 14 .59%和 34.18% ,饲料效率也分别提高 6 .0 6 %和13.6 4 % ;而 C0 和 D组的生长性能则与 A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鲤鱼配合饲料中鸡粪的最适添加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网箱(有效养殖体积1m^3)中饲养杂交鲤(丰鲤,始重227g/尾,投喂鸡粪含量分别为20.25和30%的配合颗粒饲料,并以不含鸡粪(但加25%玉米)的饲料作对照。喂养42天,结果表明:添加25%鸡粪的饲料,其饲养效果最佳。而未加鸡粪的对照饲料,其饲养效果最差。实验证明,鸡粪在鲤鱼配合饲料中的最适添加量为25%;鸡粪作为鲤鱼的再生饲料优于玉米。 相似文献
4.
5.
螺旋藻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最适添加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目、颤藻科,目前国内主要有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两个淡水种,云南程海湖是世界上三大天然螺旋藻产地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6.
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研究草鱼饲料添加牛磺酸,在饲料中添加0、200、400、600、800、1000、1400、1800mg/kg的牛磺酸,饲养草鱼30d,研究牛磺酸对草鱼的生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牛磺酸促进草鱼生长(除1800mg/kg添加量外)。添加量为600mg/kg时,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揭示最佳,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后,草鱼体内水分含量下降,体脂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胆固醇的添加量及蛋白含量对蟹种生长及性早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饲料中添加0.5%-1.5%的胆固醇,河蟹蟹种明显优于不添加组和高含量组,组间差异显著,性早熟比与生长产生基本相同的规律,以植物蛋白源配制的各组饲料,30%蛋白组河蟹生长显示出较优的水平,性早熟比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9.
为测定豆粉基本饲料中仅添加蛋氨酸能否满足鲤鱼种的营养需要量以及增加量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豆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6周的投饵试验。试验饵料中添加的氨基酸组成为:(1)必需氨基酸混合物中不含蛋氨酸;(2)必需氨基酸混合物中含低含量(0.25%)或高含量(0.50%)的蛋氨酸;(3)非必需氨基酸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团头鲂单位体重日需蛋白质量的最适范围.试验饲料由蚕蛹、三等粉、米糠、豆饼、菜籽饼、矿物质、饲料土霉素和维生素组成。用于试验的团头鲂平均体重为16.5-24.5克,试验期间水温和21-28℃.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5%(梯度0.5%)。饲料配方中粗蛋白含量为22.77%.以生长增重率,体蛋白增加量和蛋白质利用率为指标.试验数据经统计分析表明:每100克团头鲂日需蛋白质量为0.64-0.81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TLR2(ma TLR2)在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中的作用,本实验克隆了ma TLR2基因的c DNA全长。结果显示:ma TLR2基因c DNA的全长包括2923 bp,编码792个氨基酸。预测得到的ma TLR2的结构域包括一个信号肽、氨基端的亮氨酸重复基序(LRRs)、跨膜结构域(TM)和一个胞内的Toll/白介素(IL)-1受体区(TIR)。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团头鲂头肾中,TLR2的表达量在6 h时显著升高。TLR2下游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量也显著上调。结果表明ma TLR2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后的免疫应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角鲂与团头鲂鱼体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角鲂与团头鲂鱼体常规养分、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角鲂肥满度极显著低于团头鲂(P<0.01),去内脏比显著高于团头鲂(P<0.05),比肝与肠脂比两指标极显著低于团头鲂(P<0.01);三角鲂肌肉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团头鲂(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团头鲂(P<0.05);三角鲂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团头鲂肌肉中含量,但两者之间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三角鲂肌肉含高不饱和脂肪酸量较多,其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比值明显高于团头鲂;三角鲂肌肉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与团头鲂肌肉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选取体质量(74.52±1.03)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20mg/kg(试验Ⅰ组)、40mg/kg(试验Ⅱ组)和80mg/kg(试验Ⅲ组)植物甾醇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81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0、80mg/kg植物甾醇可提高团头鲂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P0.05),其中40mg/kg组效果更佳,对肌肉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对肌肉粗脂肪含量有一定提高(P0.05);添加40mg/kg植物甾醇显著降低了81d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40mg/kg植物甾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15.
一代远近交选育对团头鲂遗传变异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团头鲂4个选育群体和一个对照群体(养殖场人繁群体)的14个座位构成的7种酶的遗传变异。两个远交群体和两个近交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均为21.43%,对照组亦为21.43%;两个远交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944和0.0923,两个近交群体分别为0.0997和0.1021,四群体平均为0.0971,而对照组为0.0941。远交群体与对照组之间的遗传距离(Nei 氏值)较大,为0.0060;近交群体与对照组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为0.0031。试验结果显示,一代选育已能使团头鲂的遗传变异产生微小的、但可监测到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快速近交对团头鲂遗传结构的影响和近交效应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定量分析了快速近交(全同胞近交,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养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经群体遗传学分析软件ARLEQUIN对RAPD图谱计算,在实测171个位点中,系统选育7代群体(F7)、全同胞近交4代群体(S4)及雌核发育2代群体(G2)的多态位点个数从大到小依次为F7(133)>S4(117)>G2(106);位点基因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F7(0.30)>S4(0.28)>G2(0.24);根据这两个指标,一代雌核发育对基因纯合的影响力度为一代全同胞交配的3.3倍和6倍。3群体的群体内方差百分比为83.10%,群体间方差百分比为16.90%,固定性系数Fst(0.169)的p<0.01,遗传差异极显著,证明同选育群体相比,近交群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明显异化。通过试验估算的近交系数值低于理论上的近交系数值,应是环境影响的存在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零换水条件下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的碳氮比(C/N),以及不同C/N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实验设计4个不同C/N实验组,包括投喂基础饲料(C/N=8∶1)的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的处理组,其中将处理组的C/N分别调整为12∶1(C/N12)、16∶1(C/N16)和20∶1(C/N20).结果显示,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团头鲂养殖适宜的C/N应不低于16,该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能有效提高团头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零换水养殖水体中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投喂4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生物絮团试验组(BF-20%、BF-25%、BF-30%、BF-35%)以及1个投喂35%蛋白的循环水对照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初始体重为(6.06±0.01)g团头鲂幼鱼25尾,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表明:(1)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2)BF-30%和BF-35%组和对照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显著高于BF-20%组(P0.05),各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肠道、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BF-20%组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其血清中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零换水条件下饲料中35%蛋白水平减少至25%并不影响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lfactory receptor genes,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本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排列由疏松逐渐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P<0.01);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至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至60 dpf时期高表达(P<0.01);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P<0.05),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P<0.01);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P<0.05)。总之,该研究系统探究了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规律,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活鱼电商物流的发展,本试验采用鱼袋保活运输团头鲂,研究了保活条件对存活率的影响,以及保活过程中血液应激指标、肌肉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当运输环境温度为10 ℃,鱼水质量比为1∶3,运输中使用水为曝气自来水时,鱼体存活率最高。在保活过程中,团头鲂血液的应激指标均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但是,整体上,皮质醇、尿素和丙二醛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乳酸脱氢酶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和肌酐含量逐渐增加。在肌肉品质方面,白度值、剪切力、滴水损失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0 h相比,保活72 h后粗蛋白、乳酸和糖原含量分别下降了19.0%、27.2%和50.0%;鲜味和苦味核苷酸类物质以及鲜度值K整体上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肌纤维间隙随保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研究表明,在保活过程中,鱼体受到持续的应激,肌肉品质劣变。本研究可为鱼类的电商活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