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类饲料中适宜蛋白质能量比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量是鱼类饲料组成定量的基础指标之一, 但与畜禽不同,鱼类对饲料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1],在饲料中往往被优先考虑.已有研究证实,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2]. 相似文献
2.
3.
克氏螯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能量蛋白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3×3因子试验法,设计了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26%、29%、32%)及能最蛋白比水平(36、40、44 kl/g)的9种试验饲料,对体重(2.39±0.37)g的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适宜蛋白质含量及其蛋白能最比进行了研究,生长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克氏螫虾幼虾配合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为29.49%~32.24%,饲料的适宜能量蛋白比范嗣为34.67~37.46 kJ/g;当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1.86%,能量蛋白比为35.85 kJ/g时,试验虾获得最大增重率、最低的饲料系数、最高的蛋白质效率及最大的特定生长率. 相似文献
4.
以酪蛋白作为蛋白源,植物油作为脂肪能量基础来源,用糊精调节能量梯度。添加等量α-淀粉、复合预混料,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粘合剂,配制成不同梯度的蛋白质和能量的试验饲料。以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判依据,对体重为25.80±0.34g的胭脂鱼适宜蛋白质含量及其能量蛋白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胭脂鱼幼鱼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范围为40~45,饲料的最佳能量蛋白比为460。当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1.15,能量蛋白比为460时,试验胭脂鱼获得最大增重率为73,最低的饲料系数为1.52,以及最高的蛋白质效率为1.65。 相似文献
5.
远在1960年,作者调查湖北省汉川县汈汊湖产野生中华鳖的食物组成和寄生虫区系时,发现鳖的消化道中螺的数量多,有一定数量的野莲子和水草碎片。用显微镜检查鳖结肠中的粪便渣团,发现其中水草组织的内容物已被消化,仅剩下叶脉纤维。国内最早提到用蔬菜(包菜)喂养亲鳖的是湖南省湘阴县鹤龙湖渔场(1975),日后日本养鳖专家川崎羲一(1986)在其书中提到“配合饲料每公斤添加鲜鱼的碎肉3.5-4.0公斤,再混入1-2%蔬菜”。张幼 相似文献
6.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为脂质源配制成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2个能量水平(1.5×104J/g和1.6×104J/g)的6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4.7±0.6)g的黄颡鱼,进行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经62 d饲养表明: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1.47%~43.38%,最佳能量蛋白比为40.17。在6组试验饲料中,当蛋白质含量为40.38%,能量为1.622×104J/g时,体重增长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32.93%、1.14和1.76,饲料系数最低为2.17。 相似文献
7.
青虾蛋白质及能量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料分7个蛋白质水平,每个水平又分3个能量组,每组设3个重复。试验结果,以蛋白质水平30%、能量18 8MJ/kg饲料组青虾生长速度最快。由于本实验各组虾规格不同,各组间虾增重未见显著差异(P>0 05)。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剂量食道灌喂DL-[4-^3H]-Phe,研究不同EAA模式下,20-30g体重草鱼种的全鱼和肌肉,肝胰脏的蛋白质合成代谢,结果表明:(1)分别缺乏Lys,Met,Trp Arg的4种极端不平衡EAA模式,同草鱼肌肉EAA模式即相对平衡的基础模式相比,肌肉,肝胰脏及全鱼的蛋白质合成速率(FSR)均显著降低,其降低程度高低依次为Met,Lys,Arg,Trp;(2)肝胰脏,肌肉人的蛋白质合成代谢与整体蛋白质合成代谢对EAA模式的改变产生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三者蛋白质合成代谢速率为肝胰脏>全鱼>肌肉;(3)EAA模式的Lys,Met,Trp,Arg4因素中,对肌肉,肝胰脏蛋白质合成速率影响最大的是Met,其余依次为Lys,Arg,Trp。 相似文献
9.
二氢吡啶对中华鳖饲料利用率及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60天的饲养对比试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剂二氢吡啶对中华鳖的饲料利用率和相对增重率有同步的显著增长,在适宜添加量002%时,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3%和289%,并对提高鳖的成活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红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α-淀粉为主要糖源,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并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配制实验饲料。实验设3个蛋白水平(35%、40%和45%),每个蛋白水平下设4个脂肪水平(4%、7%、10%和13%),共12种饲料,饲料可利用能变化范围为12.4~17.8 kJ/g,蛋白能量比变化范围为21.9~32.0 mg/kJ。每种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族缸放养12只牛蛙[初始平均体质量为(91.5±1.1)g],每日饱食投喂2次,实验周期56 d。结果发现,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13%脂肪组的牛蛙肝脏出现颜色不均一和肝体脆化无韧性的现象。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其中,40%蛋白组牛蛙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蛋白组,与45%蛋白组无显著差异。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饲料效率显著升高,而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无显著差异。饲料脂肪水平与牛蛙全体的脂肪含量和总能水平正相关,但不影响牛蛙全体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牛蛙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和脂蛋白酯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牛蛙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7%,适宜蛋白能量比为27.7 mg/kJ。 相似文献
11.
12.
茯苓多糖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口服茯苓多糖对中华鳖(Trionyxs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mg/kg茯苓多糖作为试验组,添加500·0mg/kg酵母细胞壁作为免疫刺激剂对照组,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组。连续投喂28d后,测定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活性。结果表明:在中华鳖饲料中添加茯苓多糖和酵母细胞壁能显著提高中华鳖白细胞的吞噬活性(t检验,P<0·05),而2个试验组之间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没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2个试验组中华鳖血清中补体C3和C4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差异(t检验,P<0·05),而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在中华鳖饵料中添加茯苓多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甜菜碱对中华鳖肌肉和裙边食用品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780只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成鳖分两组,分别饲喂添加0.6000mg/kg甜菜碱的饲料,进行200-500g生长期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束后,解剖中华鳖,取腿肌和裙边样品,分析肌肉中肌苷酸,肌酸酐,肌酸、氮基酸含量和裙边中胶原蛋白含量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甜菜碱使肌肉中鲜味肌苷酸,肌酸酐,肌酸和游离甘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4.06%,25.34%,12.80%,8.95%;裙边粘度及其相关的总胶原蛋白和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4.37%,25.34%,12.80%,8.95%;裙边粘度及其相关的总胶原蛋白和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4.37%,16.91%,19.13%。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中华鳖的多种病害、症状表现、引起中华鳖病害传染和暴发流行的重要病原及其病理学研究动态;举例简介了防治中华鳖病害的方法、途径、某些药物的用法及用量。 相似文献
15.
16.
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是多数TLRs(Toll like receptor,TLRs)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接头分子。研究根据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TIR结构域(Toll-like/IL-1 receptor domain)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成功地从中华鳖脾脏cDNA中扩增出351bp的目标序列。测序后经结构域和序列比较分析,扩增片段为中华鳖的MyD88 TIR结构域。该序列与大黄鱼、鸡等脊椎动物的MyD88的TIR结构域序列同源性和相似性分别为72.9%~86%和77.6%~83.6%。以热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刺激中华鳖后,经荧光定量PCR检测,在48h内,肝、脾和肾组织中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尤以脾脏中的增幅最为明显,为对照组的6.89倍;中华鳖心脏成纤维样细胞经20ng LPS刺激后1~8h,MyD88表达量有所提高,24h的表达量最高。该研究结果将为开展中华鳖天然免疫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5种类型养殖池塘90400只中华鳖在生态养殖期前100d的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且可分成3个养殖阶段,分别为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和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中华鳖的日死亡率在不同池塘环境下有显著性的差异,表现为土质池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水泥池塘,在养殖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亦能减低中华鳖的死亡率。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华鳖最佳的生存环境为土质池塘种植30%~50%的沉水型水生植物,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纯化的中华鳖虹彩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经杂交融合获得了8个能稳定分泌抗中华鳖虹彩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亚级份分析结果表明,Mab2A4属IgA,Mab8E1是IgG2a,其他的6株单抗Mab1D3、Mab2H1、Mab3A1、Mab4B5、Mab5E1和Mab6F2均为IgG1。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分析表明,8株单抗均能特异性地识别中华鳖虹彩病毒,与EPC、CO、FHM等宿主细胞不产生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ELISA效价在105~106。IFA分析表明,8株单抗中仅Mab5E1没有免疫荧光反应特性,其余7株单抗均能对染毒病灶产生特异性的荧光染色。中和试验结果证实8株单抗均没有中和病毒的特性。应用Western-blotting进行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抗原表位初步分析,结果显示:Mab1D3和Mab2A4分别识别分子量为84 ku和35 ku中华鳖虹彩病毒结构蛋白,Mab3A1能够同时识别分子量分别为14 ku和16 ku的两条多肽,说明这3株单抗结合位点是非构象依赖性抗原决定簇,其余单抗不具备Western-blotting反应特性。这些结果提示上述单抗对中华鳖虹彩病毒抗原特异、灵敏,可用于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检测和结构蛋白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7个乌龟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检测。结果显示,7个养殖群体都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8个位点共检测出130个等位基因,范围在9~26,平均16.25;其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57~0.92,平均值为0.71;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0~0.87和0.60~0.93。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5.91%来自群体间,84.29%来自群体内部,两两群体间FST值在0.0143~0.1127,其中57.14%的两两群体间无分化,42.86%的两两群体间出现了中等程度的分化。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表明,8个位点中有5个位点显著或极显著的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推测各群体中出现了近交繁殖的现象。7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1066~0.6468,UPGMA聚类分析表明,湖北荆州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其余6个群体聚为另一支。另外,7个群体都存在特有等位基因,提示群体间等位基因扩散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时在育种上,可以作为亲本选育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Five 2‐week feeding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five stimulants on P. sinensis. Two isonitrogenous and isoenergetic diets were formulated, one contained 600 g kg–1 fishmeal (FM diet) and the other contained 420 g kg–1 fishmeal and 225 g kg–1 animal protein blend (APB diet), and each tested one stimulant with four levels. The feeding stimulant candidates were betaine, 2‐carboxy‐ethyl dimethyl sulphonium bromide (DMPT), inosine‐5′‐monophosphate (IMP), taurine and squid extract. In the experiment on each stimulant, turtles (10.85 ± 0.10 g)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FM and APB groups and fed with an equal mixture of corresponding diets containing four levels of stimulants, respectively. Each diet contained a unique rare earth oxide as inert marker. Turtles were fed twice daily (8:00 and 17:00), and faeces were collected. Preference for each diet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each marker in the faeces. In the FM group, only IMP showed the enhanced attraction. But in APB groups, all the stimulants, except IMP, showed higher preference than basal diets for at least one inclusion level, and the optimum level was 10 g kg–1 for betaine, 0.1 g kg–1 for DMPT, 0.1 g kg–1 for IMP, 5 g kg–1 for taurine and 10 g kg–1 for squid extract, and the squid extract had the strongest stimulating effect among the stimula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