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三七的生长环境、病害的病原和症状等方面的特点,综述了几种常见的三七侵染性病害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三七侵染病害防治的现状,提出了以预防为主、药剂为辅的防治工作,且防治工作应该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以提高三七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获得高效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胶孢炭疽菌、尖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菌株。[方法]使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5株同时拮抗三种病原菌的菌株,其中菌株GT312拮抗效果明显。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模式菌株FZB42T)相似性最高,为99.93%。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B.amyloliquefaciens描述一致。[结论]菌株GT312可同时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3.
B.t.型竹丛枝病发病症状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处世界竹子分布中心,全国约有竹林5000万亩。这些丰富的竹林资源,是振兴我国林业经济的重要宝贵财富。惟常发生竹丛枝病危害,严重影响竹子生长,甚至引起竹林衰退、枯死。因此,有必要对竹丛枝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进行探索研究。 竹丛枝病的种类较多,有B.t.型[病原Balansia take(Miyake)Hara]、叶枯型、香柱型、黑粉型、MLO型、由竹小蜂及介壳虫引起的丛枝病等。 笔者于1987~1991年在南京、镇江及浙江省安吉等地竹林内对B.t.型竹丛枝病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4.
泡桐丛枝病传病昆虫试验,是深入开展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关键.我们自1978年开展了泡桐丛枝病病原等项研究时,对泡桐树上刺吸式口器害虫作了全面调查,并以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等6种昆虫作了传病试验.本文报道了我们1980—1981年对茶翅蝽传病试验和电镜观察结果.其他虫种的传病试验,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5.
温度、光照对南京裂爪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京裂爪螨 (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 et Yan)常与竹缺爪螨 (Aponychuscorpuzae Rimando)、竹裂爪螨 (Schizotetranychus bambusae Recb)等害螨共同或单独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t H.de L ehaie)叶背刺吸危害 ,造成竹叶早衰、早落[1~ 3] 。有关其生活习性及其发生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防治技术 ,前人已作了研究[3~ 9] ,但未见光照对其存活、发育、繁殖的影响以及温度与其存活的关系等文献报道 ,本文就此作一研究报道。1 材料与方法1 .1 温度试验设置 - 1 0℃± 1℃、2℃± 1℃、2 0℃± 1℃、2 5℃…  相似文献   

6.
以科技扶贫模式发展松林下有机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产业为例,并比较了多种林下有机三七发展模式,提出多种可行模式.并对推广模式进行多种探索提出:企业示范带动,科教企融合和"政府+企业+农户"进行等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杨生褐盘二孢的单芽管专化型和多芽管专化型分别引起白杨组和黑杨组(包括青杨组)杨树的褐斑病,其分化机制有待阐明。[方法]本文在专化性互作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荧光染色标记研究了病菌孢子在专化性寄主侵染过程中的萌发发育情况,并通过RT-qPCR分析了黑杨寄主抗病相关基因在应答两专化型侵染过程中的不同表达。[结果]结果发现多芽管分生孢子在黑杨寄主上能完成发育并成功侵染,单芽管分生孢子也能成功萌发和发育,但不能侵入黑杨寄主;黑杨抗性基因在两专化型侵染发育过程中均能被诱导表达,但在表达时间和表达量上,除基因WRKY89的表达较为一致外,病程相关基因PR5、PR10、NPR1和LAR3在二者间的表达存在差异。[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病原专化型可能是寄主与病原专性互作的表型,这一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探明杨树褐斑病病原专化型形成和分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核桃有害生物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常见的核桃有害生物有89种(亚种),其中害虫82种(亚种),病原7种.将89种有害生物对核桃树的危害部位和程度列表说明.对其中主要的6种害虫和1种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作了介绍,提出了保护和利用天敌、消灭或减少病虫源及药剂防治等综合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研究泡桐丛枝病的媒介昆虫,有助于选择有效防治措施和进一步开展对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关于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传毒试验,目前国内尚无报道。日人盐(氵尺)宏康曾用桔茶翅青蝽(plautia stali scotl)和另一种蝽象(Halyomorpha mista uhler)作接种试验,后者可使泡桐实生苗发病,但关于虫体内是否存在类菌原体,未作报道。我们自1978年开展泡桐丛枝病病原研究,同时进行了媒介昆虫的传毒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  相似文献   

10.
调查鉴定了云南省元阳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麻疯树(Jatropha curcas)上4种真菌病害及其病原菌,分别是:麻疯树叶斑病(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其病原为油桐叶斑球壳菌(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麻疯树白粉病(Oidium leucoconium),其病原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麻疯树赤枯病(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其病原为异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麻疯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其病原为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对病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作了描述,并提出了加强管理、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除病叶病果,药剂防治和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Ellis(Gardenia)]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优良食用色素植物,湖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普遍发生了褐色云纹斑病(简称褐纹斑病)。据在基点调查,一般株发病率为36%,个别严重地段株发病率达46%,且一旦环境条件适宜,病势蔓延很快,对生长和产量均有影响。文献上黄栀子曾有叶斑病(Pyllos-ticta gerdeuiicola)和轮班病(Pest-alotia theae)的报导,但与此病不同。为了弄清其病原,以便进行有效防治,1982年6月至1983年底,我们以湘潭县鸟石乡槐坪塘黄栀子场为基点,对病害作了调查,并进行了病原的初步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杨树溃疡病[Botryosphaeria ribis(To-de)Gross.et Dugg]在我国北方栽培杨树地区分布普遍,危害60多种杨树,特别是对一些光皮树种(如箭杆杨、北京杨等),危害更为严重,常造成树木大量死亡,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多年来,我国的研究工作者,对该病的分布、病源、发病规律以及树种的抗病性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在病害防治方面,研究尚少。为了解决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防治问题,从1973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病害分布范围,观察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的同时,先后共选用了20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效测定和室外防治试验,现就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木霉菌在植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使用化学农药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的 ,而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拮抗微生物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也倍受人们关注。而在目前已发现的拮抗微生物中 ,尤其是在植物土传病原真菌生物防治工作中 ,经常报道的木霉菌 (Trichodermaspp )是最有希望的生防因子。早在 1 932年 ,Weindling[1] 首次发现木霉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多年来 ,人们对木霉菌的生防应用、生物药剂的开发以及生防机制做了许多尝试和深入的研究。利用木霉…  相似文献   

14.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叶锈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星利 《甘肃林业科技》2005,31(3):32-34,48
青海云杉叶锈病是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云杉林中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为祁连金锈菌。该病菌为缺夏[Ⅱ]型,[0]、[Ⅰ]阶段寄生在青海云杉当年生针叶上,[Ⅲ]、[Ⅳ]阶段转主寄生在青海杜鹃上,并在转主寄主青海杜鹃上越冬。每年6月底至8月底发病,病害发生较为严重。25%粉锈宁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治率达93.2%。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幼龄核桃园间作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的栽培技术。根据华亭县核桃(Juglans regia)、独活生产基地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幼龄核桃园间作独活品种、密度及独活对核桃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幼龄核桃园间作独活既可增加幼龄核桃园前期的经济收益,又能促进核桃树生长发育,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具有靶向沉默信使RNA(mRNA)表达的功能,是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因子;研究并明确马尾松在遭受松材线虫侵染下是否存类似的调控模式,对于未来探析寄主植物对病原侵染胁迫下的应激机制及获得调控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的miRNA及其靶标mRNA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前期高通量测序获得的松材线虫侵染1、2、3 d的马尾松针叶mRNA和miRNA表达谱为研究对象,采用STEM软件分别分析mRNA和miRNA的表达变化模式,并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研究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miRNA与mRNA的表达关联情况。[结果]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的miRNA呈2种显著的表达变化模式,mRNA呈8种显著的表达变化模式,且15个miRNA与其12个靶标m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相反,符合miRNA对靶标mRNA的负调控特点,这些靶标mRNA编码具有识别病原作用的ACRE、CC-NBS-LRR基因等。[结论]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miRNA及mRNA均呈多种表达变化模式,且部分miRNA与靶标m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相反,推测其中部分miRNA可能是病原识别基因的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7.
杀螟·噻嗪酮乳油防治松褐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材线虫病 [Bursaphele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bre) Nickle]被称为“松树癌症”,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1 ] ,列为我国森林病虫害之首。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在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 ,防治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治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 ,3] ,国内此方面的研究有过报道 [4,5] 。为进一步探索松材线虫病的治理途径 ,作者于 2 0 0 0年 3~ 1 2月应用 50 %杀螟·噻嗪酮乳油进行了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试验地及其林分状况试验地设在安徽省和县鸡笼山林场的代虎山 ,海拔 1 50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柠条锦鸡儿上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柠条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caragana Xie.Wang)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揭示其幼虫的行为、习性、活动规律以及确定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方法]应用分布型指数法和回归模型法,对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柠条绿虎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根据Iwao m*-m关系的序贯抽样决策模型确定了幼虫的序贯抽样模型公式及最大理论抽样公式,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表,为野外抽样调查、密度估计及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在幼虫为1、2、3头/株时,累计虫口数的上下限分别为536和134、281和70、197和49。[结论]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可在天牛幼虫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中推广应用,对生产防治指标的制定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柠条锦鸡儿上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柠条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caragana Xie. Wang)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揭示其幼虫的行为、习性、活动规律以及确定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方法]应用分布型指数法和回归模型法,对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柠条绿虎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根据Iwao m*–m关系的序贯抽样决策模型确定了幼虫的序贯抽样模型公式及最大理论抽样公式,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表,为野外抽样调查、密度估计及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在幼虫为1、2、3头/株时,累计虫口数的上下限分别为536和134、281和70、197和49。[结论]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可在天牛幼虫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中推广应用,对生产防治指标的制定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与山鸡椒精油合成关键酶香叶基二磷酸合酶(LcGPPS)的互作蛋白,为揭示山鸡椒精油主要成分单萜物质的合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本地Blast搜索山鸡椒果实转录组数据库,采用RT-PCR克隆山鸡椒GPPS基因(编码异质GPPS小亚基的LcGPPS.SSU1)和山鸡椒GGPPS基因(LcGGPPS1和LcGGPPS3);利用qRTPCR分析其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通过蛋白互作预测和酵母双杂实验验证LcGPPS.SSU1分别与LcGGPPS1和LcGGPPS3的互作关系。[结果]克隆得到LcGPPS.SSU1、LcGGPPS1和LcGGPPS3 3条基因序列,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LcGPPS.SSU1特异性地在花和果实中高水平表达;蛋白结构互作预测结果显示,LcGPPS.SSU1可以分别与LcGGPPS1和LcGGPPS3互作形成异质二聚体;经过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发现,仅LcGGPPS3能与LcGPPS.SSU1发生互作。[结论]LcGPPS.SSU1通过与LcGGPPS3蛋白发生互作从而在山鸡椒萜类合成途径中发挥作用,为深入研究山鸡椒萜类合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