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值推荐追施氮量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水稻生育期内不同施氮量、叶绿素值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基于叶绿素诊断值的合理推荐施氮量,为宁夏灌区水稻合理追施氮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多点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处理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叶绿素SPAD值动态变化规律,并对水稻叶绿素SPAD值、施氮量和产量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分蘖期开始,水稻叶绿素SPAD值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增加,在分蘖后期到拔节初期SPAD值达到最高点,然后在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SPAD值呈下降趋势;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值与施氮量呈正相关,随着施氮量增加,叶绿素值也增加;水稻孕穗期、抽穗期前期叶绿素值与产量呈正相关,从而提出基于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诊断值的氮肥推荐追施量,在分蘖-拔节期间,叶绿素SPAD值要达到32~35之间,追施氮量在30~60kg/hm2;在拔节-孕穗前期,叶绿素SPAD值要达到35~40之间,追施氮量在45~75kg/hm2,在孕穗后期,叶绿素SPAD值控制在40~45之间,追施氮量在15~30kg/hm2,若叶绿素SPAD值超过40~45之间,可以免追穗肥。  相似文献   

2.
砂姜黑土区杂交油菜氮肥合理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整个生育期中前期需氮较多,后期较少,随着生育期变化,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河南省砂姜黑土区的土壤肥力差异较大,必须因土施肥,一般施氮量应为142.5~202.5kg/hm^2,施氮方法以底,追结合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绥农14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和测定整株光合作用的方法,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CO2吸收速率、光合速率和叶面积大小均随生育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高、中氮处理(N135、N90)大豆苗期CO2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高氮处理(N135)大豆中后期的CO2吸收速率较低;中氮处理(N90)可以使大豆植株对CO2较高的吸收水平维持到中期;低氮处理(N45)大豆后期CO2吸收速率升高;不施氮处理(N0)大豆前期CO2吸收速率最低,后期维持一般水平。随施氮量增加,明显促进了大豆苗期光合速率的提高,不施氮处理在大豆生育中后期(56~73d)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施入一定氮(N45)更有利于保持大豆后期较高的光合速率。施氮能促进大豆植株前期叶片的生长,使其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有较大的叶面积;大豆产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适度施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小麦种子繁育田中后期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 早春管理 1.1 壮苗管理 返青期耙磨镇压控制旺长、实施前氮后移,减少无效分蘖滋生,预防倒伏。在拔节后期进行追肥管理,施用5~10kg/667m^2尿素,最好顺垄用耧耩施,达到控长追肥两不误。  相似文献   

5.
黄瓜实用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是我国蔬菜生产中的主要作物.它的养分吸收量因品种及栽培条件而异.一般平均每生产1000kg产品对氮、磷、钾、钙、镁养分的吸收量分别为:氮2.8~3.2kg,磷0.8-1.2kg,钾3.3-4.4kg,钙2.3-3.8kg,镁0.6~0.7k。黄瓜是分期分批采收果实的作物,所以除了重视苗床肥和基肥外,还必须注意后期追肥.生长旺盛期还要注意营养失调症的表现与矫正。一般菜农经验,黄瓜定苗到采收结束,一共需要追施8~10次肥,施肥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4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系)中,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高产氮高效、高产氮中效、中产氮中效),系统比较各类型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以探究高产氮高效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氮高效型产量显著高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分别高4.04%~4.38%和13.37%~13.41%,其高产原因在于群体颖花量大,能达到5.87×108~6.20×108 hm–2。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相比,高产氮高效型成穗率高,能保持在68.83%~70.0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且生育后期衰减平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在3.85以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达7.91~7.99thm–2,全生育期干物质量可达21.15~21.46thm–2。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高产氮高效型总吸氮量显著高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分别高5.07%~5.14%和4.50%~5.96%;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表现为高产氮高效型>高产氮中效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国内桃测土施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对中国桃土壤的氮素丰缺指标以及适宜的施氮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桃土壤碱解氮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206、125~206、76~125、46~76、28~46和<28 mg/kg;土壤有机质第1~4级丰缺指标依次为:≥53、32~53、12~32和<12 g/kg。当桃目标产量为15~60 t/hm2,氮肥利用率为40%时,氮素丰缺级别第1~6级土壤的适宜施氮量范围依次为0~0、20~80、40~159、60~239、80~318和99~398 kg/hm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桃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丰缺指标推荐施氮系统,为桃测土施氮提供了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强筋小麦8901和弱筋小麦1391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都有增加的趋势,但是过量氮肥又使它们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中氮处理(240kg/hm^2)光合速率大,灌浆进程合理,产量水平高。研究发现,强筋和弱筋小麦生育后期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进程差异显著;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及子粒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贵烟5号适宜施氮量,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贵烟5号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贵烟5号团棵期农艺性状和现蕾期总叶片数的影响不大,对现蕾期最大叶长宽影响较大,根、茎、叶干重分别在栽后50d、40d、30d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施氮量6.5kg/667m2和7.5kg/667m2均满足优质烟的要求;大田生育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量6.5kg/667m2分别为138d、176.2kg/667m2,施氮量7.5kg/667m2较3.5kg/667m2长15d、高27 kg/667m2。而产值、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均价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大均为施氮量6.5kg/667m2,分别为3760.3元/667m2、43.29%、86.69%、21.87元/kg,较其他处理高273.9~1041.3元/667m2、1.67%~16.6%、3.93%~19.04%、1.14~3.65元/kg;综合农艺性状和产质可知,6.5kg/667m2为贵烟5号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氨基酸态氮对烤烟生长及氮素营养贡献的影响,以南江三号为试验材料,以L-谷氨酸(Glu)为有机氮源,15NH415NO3为无机氮源,设置不同氮源配比的5个处理:不施氮(CK)、100%无机氮(T1)、25%谷氨酸态氮+75%无机氮(T2)、50%谷氨酸态氮+50%无机氮(T3)、75%谷氨酸态氮+25%无机氮(T4)和100%谷氨酸态氮(T5),测定烟株生物量、氮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施用谷氨酸对生育前期烟株的生物量及氮素含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团棵期抑制效果最明显;生育后期,25%~50%的氨基酸能促进烟株的生长;随谷氨酸比重的增加,上、中部烟叶全氮占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下部烟叶全氮占比从16.77%到8.03%逐渐降低,施用谷氨酸有利于烟株中、上部烟叶氮素含量的积累;烟株根、茎、叶的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均随谷氨酸占比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可见,烤烟可以直接吸收且利用谷氨酸分子,低浓度谷氨酸与无机氮配施能促进烟株的生长,调节烟株体内氮素的分布,但高浓度谷氨酸则对烟株的生长起抑制作...  相似文献   

11.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9,自引:8,他引:59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6,32(4):484-490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 kg/hm2增至240 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 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 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 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州99号亩产600kg的栽培策略是:亩成穗数40~45万,每穗粒数32~35粒,千粒重42~45g。其配套栽培技术是:选择耕层深厚,基础肥力较好,土壤有机质1.2%以上,全氮0.09%以上,水解氮70ppm,速磷25ppm,速钾90ppm的田块,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500kg,纯氮9kg,P2O5,11.5kg(按P20;折算为25kg磷酸二铵),K207.5kg,硫酸锌1kg。氮肥总量每亩19.8kg纯氮,亩底施基肥11.6kg纯氮(尿素25kg);平衡肥冬前亩追施2.3kg纯氮(尿素5kg);穗肥亩施6kg纯氮,分两次施用,一次是在倒3叶期亩施3kg纯氮,另一次是在倒2叶未至剑叶露尖期亩施3kg纯氮。  相似文献   

13.
通过5年试验研究,完成了对寒地水稻品种的一般性分类,阐述了穗重型品种(单穗重大于2.5g)采取穗数型栽培获得高产的观点;进一步规范了寒地水稻低成本钵育苗技术规程;提出了以“平稳促进”为原则的本田管理模式:即将氮、磷、钾比例调整为1:0.4:0.6,前后期氮肥比例为:5:5偏6:4:,磷肥后移20%;本田生育期内灌溉定额控制在300m^3/677m^2(不包括自然降水),实行浅水(0~3cm)间歇灌溉;丁草胺用量控制在2.0kg/hm^2以下。试验示范实现了单产650~700kg/667m^2,节本5%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浙江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即全生育期不施用氮肥(N0)、全生育期施用纯氮80 kg hm–2 (N1)、160 kg hm–2 (N2)以及240 kg hm–2 (N3)。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0~160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此范围产量则不再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降低,且氮收获指数与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产谷利用率)也显著降低。(2)施氮量对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0~240 kg 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期、齐穗期以及成熟期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显著增加,但收获指数则显著降低;在0~160kg hm–2范围内,灌浆中、后期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剑叶中Z+ZR含量以...  相似文献   

15.
氮肥运筹对抛秧栽培晚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总施氮(纯氮)量为180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对秀水79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分蘖数随前期施氮比例的减小呈下降的趋势,氮肥后移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延长生育期。产量侧重后期施氮处理的产量较生育后期不施氮处理的产量明显提高,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之比为5:3:2施氮方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稻谷3800.0kg/hm2,增产85.15%。氮素的生产力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在不同施氮比例下,对有效穗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大,因而适当氮肥后移在保证颖花数的前提下,延长剑叶生长时间,防止叶片早衰,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氮肥施用方式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水稻产量和倒伏的影响,选用2个主栽水稻品种,设置3个施氮量和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水平较高(161 kg/hm2)时,后期施氮比例适当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6.5∶3.5),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原因主要是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了群体颖花数和群体库容量。施氮量增加使株高变高、弯曲力矩增大,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大;而后期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使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大,倒伏指数减小。减少施氮量或增加后期穗粒肥比例,能使水稻倒2节间及其叶鞘长度减小、节间横切面积增大、节间干物质重增加、茎壁变厚,改善茎秆的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7.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氮0、75、150、225、300和375kg·hm-2对杂交棉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磷、钾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杂交棉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积累间均表现显著正相关,増施氮肥促进了杂交棉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积累,但是当施氮量增加到300kg·hm-2后,促进效果不显著。施氮量与各器官干物质、氮、磷、钾的分配比例关系:与叶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棉花生育中期与茎呈负相关,生育后期呈正相关,在棉花生育中期与蕾、花、铃呈显著正相关,生育后期呈显著负相关。施氮量增到300kg·hm-2后,棉花生育后期干物质和氮磷钾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明显下降,在茎叶的分配比例明显提高,表现营养生长过旺。氮积累和分配与磷、钾积累和分配间表现很好的正相关,从产量水平看,以每公顷施氮300kg的子棉产量最高,比施氮225kg的增产1.66%,增产不显著。施氮量达375kg·hm-2时,子棉产量比300kg·hm-2的减产3.92%、比225kg·hm-2减产2.23%。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明显下降,而磷和钾的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该试验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对杂交玉米新品种金贵单3号产量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得出金贵单3号单产大于701.81kg/667m2的农艺措施为密度3522~3678株/667m2、施N 10.7~12.5kg/667m2、施P2O5 9.5~10.5kg/667m2、施K2O 10.3~11.7kg/667m2。保证足够的群体密度及控氮、增钾、适磷的肥料运筹是取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还田方式下白三叶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以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寻求绿肥最佳的还田方式,为白三叶在茶园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依据。采用尼龙网袋法,在茶园模拟白三叶在翻压(T1)、割覆(T2)和自然枯死(T3)3种还田方式下的腐解特征和氮、磷、钾、碳等养分释放规律,并同时进行小区试验分析茶园间作白三叶3种不同还田方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3种还田方式下在160 d后的累积腐解率为73.4%~89.8%,快慢表现为T1> T2> T3,其中T1和T2处理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T1处理:0~10 d为快速期,10~160 d为缓慢期,T2处理:0~20 d为快速期,20~160 d为缓慢期,而T3处理腐解时间滞后,从第40天开始腐解,后期保持较快的腐解速率;养分释放率和释放量表现为T1>T2、T3,氮、磷、钾、碳4种养分释放都较彻底,其中钾释放最彻底,氮、磷次之,碳最少,在160 d后钾、氮、磷、碳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5.1%~99.7%,75.3%~95.6%,86.4%~93.9%,69.5%~91.6%;白三叶还田后能提高夏秋茶产量,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合适的氮素施用量,研究氮素营养和甜菜蔗糖代谢的关系。以尿素为氮源,采用HI003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甜菜叶片和块根可溶性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初期,叶片和块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提高降低,后期糖分积累期,施氮量(40~160kg/hm2)可以提高块根的可溶性糖含量,超过160kg/hm2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叶片中,整个生育期施氮肥处理增加了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蔗糖合成酶在生育期前期随着施氮量增加活性降低;甜菜块根中,氮素处理在生育期初期,降低了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适宜的施氮量(120~160kg/hm2)可以提高甜菜生育期后期块根中的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试验发现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糖的积累,适合的施氮量为120~16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