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试验研究氮肥后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探明玉米氮肥后移技术增产的机理,为玉米生产应用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覆膜玉米氮素需求前移,后期脱肥问题,通过探讨氮肥后移对间作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间作玉米产量形成的光合机制。【方法】2019—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设玉米间作豌豆和单作玉米2个水平,副因素为3个施氮制度(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常规施氮不后移),研究氮肥后移及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表现。【结果】与常规施氮不后移相比,氮肥后移20%和氮肥后移10%处理下间作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8.5%、13.8%,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3.8%、12.5%;单作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9.7%、13.3%,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9.6%、10.3%。相同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籽粒产量增加33.2%—35.1%,生物产量增加26.8%—31.5%。同时,氮肥后移20%和氮肥后移10%处理较常规施氮不后移提高了间作群体籽粒产量27.2%、12.9%。说明,间作较单作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且氮肥后移处理较常规施氮促进了间作产量的提高。与单作模式相比较,间作玉米可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低的胞间CO2浓度,且氮肥后移处理具有促进作用。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较常规施氮不后移处理玉米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2.8%、6.0%;气孔导度分别提高14.0%、6.9%;蒸腾速率分别提高20.5%、9.5%;胞间CO2浓度分别降低29.8%、13.1%。间作模式下,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常规施氮不后移处理分别提高7.5%、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和间作主要通过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降低胞间CO2浓度来增加玉米产量。【结论】氮肥后移20%(玉米拔节期追肥36 kg·hm-2+吐丝后15 d追肥108 kg·hm-2)有利于间作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3.
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传统施氮技术下,全膜覆盖玉米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早衰和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后移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相同且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20%和40%条件下,设3个施氮处理:氮肥后移20%(拔节肥10%+花粒肥30%,M1)、氮肥后移10%(拔节肥20%+花粒肥20%,M2)和传统施氮(拔节肥30%+花粒肥10%,M3),研究不同氮肥追施制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结果】氮肥后移增大了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提前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度出现的天数。在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5.6%和6.6%,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较传统施氮提前2.9 d。施氮制度对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生物产量较传统施氮处理高6.6%,但氮肥后移10%处理生物产量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和10%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4.1%和5.1%;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收获指数较传统施氮处理高7.5%,但氮肥后移10%施氮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下,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高8.9%、12.9%、5.8%,但氮肥后移10%处理的千粒重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氮肥后移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通过优化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总施氮量450 kg·hm~(-2)时,玉米拔节期追肥4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肥180 kg·hm~(-2)、花后10 d追肥135 kg·hm~(-2)为该区获得玉米高产的理想施氮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夏玉米氮肥后移效应及增产机理,以期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夏玉米氮代谢关键酶、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后移使吐丝后28d夏玉米穗位叶硝酸还原酶(NR)、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分别提高了11.99%~34.87%、8.25%~10.64%和10.00%~16.81%;显著增加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使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5.00%~9.74%。"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氮肥后移模式较习惯施氮增产5.05%,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6.87%和1.75kg/kg。[结论]超高产夏玉米区氮肥后移使灌浆期夏玉米叶片NR、GS和SPS活性维持较高水平,促进了氮素吸收利用,较好地协调了夏玉米生育后期碳氮代谢,促进籽粒灌浆而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施肥对玉米产量、品质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基于玉米需肥特点对基本的施肥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究平衡施肥技术、氮肥深施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精准定量施肥技术等的特性与应用优势,并通过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以及玉米螟等就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阐述鲁西地区小麦适当晚播技术和玉米适当晚收技术,包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田间管理等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和适当晚收技术,以为小麦、玉米的稳产、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氮肥后移对旱作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旱作条件下,总施氮量不变,对氮肥施量控释后移并分次施用,生长期测定植株全氮量,研究氮量控释对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模式(20%基肥+20%拔节期追肥+40%大喇叭口期追肥+20%吐丝期追肥,即基施240 kg/hm2,拔节期追施24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480 kg/hm2,吐丝期追施240 kg/hm2)下,玉米百粒重47.7 g,平均折合产量可达10 644.0 kg/hm2,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2 875.5 kg/hm2,增产率37.01%。玉米采取氮肥后移技术可使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8.
氮肥后移减量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湘农玉27号”为材料,以100%基肥为对照,设置4个氮肥后移模式,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后移显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贡献率;显著提高了玉米行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其中40%基肥+30%拔节肥+30%开花肥施氮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产量表现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是较好的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氮肥后移试验,与传统追肥时间的对照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冬小麦氮肥后移施肥技术的增产提质效果,为冬小麦氮肥后移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氮肥利用率,以郑单958为材料,2021-2022年在施氮总量250 kg·hm-2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传统施氮(全部基施,N1)为对照、拔节期后移30%+灌浆期后移10%(N2)、拔节期后移20%+灌浆期后移20%(N3)、拔节期后移10%+灌浆期后移30%(N4),以及不施氮区(N0),分析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灌浆,光合特性和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处理可显著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籽粒干物质量,灌浆高峰提前,延长了灌浆活跃期,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增加。与常规施氮不后移相比,氮肥后移处理可使玉米维持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氮肥后移能够显著提高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还能够显著增加夏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使籽粒产量平均提高了16.32%~34.67%,生物产量平均提高了12.81%~25.89%。在施氮总量250 kg·hm-2的水平下,拔节期后移20%+灌浆期后移20%(N3)可有效提高河南砂姜黑土区夏玉米氮素供需吻合度,是实现夏玉米...  相似文献   

11.
陈东义 《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1):36-36,38
“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制约着豫东小麦再高产和强筋优质小麦的规模发展。“氮肥后移”是施肥比重后移和春季追肥时间后移。据示范,采用“氮肥后移”技术,较习惯施肥增产10%~15%。推行“氮肥后移”技术,是豫东地区小麦高产创建的必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氮肥后移追肥是我市近年来全膜玉米生产中推广的一项增产新技术。即将总追肥量(40千克左右)的30%在拔节期(6~7片叶展开)追施,60%在大喇叭口期(12~13片叶展开)追施,10%在抽雄后7天左右追施。天水市山区群众全膜玉米追肥的习惯和小麦一样是在拔节期追施一次,数量较少,每亩只追20千克左右。为了测定氮肥后移技术(大喇叭口期和穗粒期追施氮肥)的增产效果,为大田推广提供技术依据,特  相似文献   

13.
氮肥后移条件下减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氮肥后移是有效减少氮肥投入的前提。本试验以国审玉米品种辽单575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减少氮量下不同施氮模式(T_1:25%基肥+75%大喇叭口肥;T_2:30%底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T_3:1/3底肥+1/3拔节肥+1/3开花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减氮后移处理N_(180)T_2显著提高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与常规施氮水平N_(225)相比,减氮N_(180)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传统施氮模式(N_(225)T_1)相比,氮肥后移且减少氮肥投入N_(180)T_2能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7.43%和14.94%。综上所述,氮肥后移模式为30%底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时,可以减少氮量到180 kg/hm~2。  相似文献   

14.
刘艳玲 《河南农业》2011,(14):56+58
"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制约着豫东小麦再高产和强筋优质小麦的规模发展。"氮肥后移"是施肥比重后移和春季追肥时间后移。据试验示范,采用"氮肥后移"技术,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同时,提高了品质和肥效,减轻了污染。推行"氮肥后移"技术,是豫东地区小麦高产优质的必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氮肥基施与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产潜力的两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根据高产麦田的需肥特点,平衡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和培育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其培技术如下:1氮肥后移这项技术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实践证明,每667m~2产量在350kg以上的麦田,适合于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氮肥后移、磷肥降低、钾肥分段施入等措施.提高玉米单产,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刘成江 《农技服务》2011,28(10):1410-1411
对不同地区冬小麦栽培技术及氮肥后移高产技术进行了阐述。即氮肥后移高产技术是一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值得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不同海拔区玉米氮肥后移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在兰州市低海拔区川水地和高海拔区旱地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氮肥后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低海拔区川水地玉米适宜的氮肥分配比例为30%基肥+40%大喇叭口期肥+30%吐丝期肥,高海拔区旱地玉米适宜的氮肥分配比例为20%基肥+20%拔节期+40%大喇叭口期肥+20%吐丝期肥。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氮肥基施与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产潜力的两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根据高产麦田的需肥特点,平衡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和培育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其栽培技术如下:一、氮肥后移这项技术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实践证明,每667 m~2产量在350 kg以上的麦田,适合于氮肥后移高产优  相似文献   

20.
优质强筋冬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肥后移技术是创新技术和常规技术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套新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的应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因苗而异的原则,好的土壤质地、好的麦苗框架和健壮的长势是氮肥后移技术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