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赤锈病防治研究——剥除初次侵染病芽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春季剥除病芽防治桑赤锈病的方法历见于国内外有关桑赤锈病防治的文献资料。但是,关于剥病芽的方法,时期及其防治效果未见资料报导。因此,春季剥病芽防治并不十分重视,甚至沦为一般清洁措施。近年来,作者等在研究桑赤锈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的基础上,在江苏省吴县洞庭公社桑园进行春季剥病芽防治桑赤锈病的试验,探讨剥病芽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现将所得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桑赤锈病最早记载于我国北宋末代温革著《琐碎录》,称为金叶,此书距今约900多年;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称为金桑。现通常称桑赤锈病,也有称赤粉病、金桑、金吊叶、黄疸,是桑树常见芽、叶病  相似文献   

3.
浅析桑赤锈病对桑树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赤锈病是危害桑树芽叶病害之一,在河池各地蚕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桑芽、嫩叶、嫩梢。发病时,芽叶上布满金黄色病斑,造成叶片畸形卷缩,黄化脱落。严重时,桑芽不能萌发,已萌发的桑芽盘曲变形,甚至导致整个桑园无一张完整叶,严重影响了桑叶产量和质量,影响到蚕茧的品质。桑赤锈病在河池以秋、冬季为害较重,蚕农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用药不规...  相似文献   

4.
桑树赤锈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小忠  何虎林 《蚕业科学》1994,20(4):259-260
桑树赤锈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张小忠,何虎林(山西省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阳城县岩山村,近年来因桑树受赤锈病的危害,威胁蚕茧生产。为此,我们以岩山村为基点,进行了防治赤锈病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成效。现报告如下。1桑树受害情况桑赤锈病主要危害桑树嫩芽、嫩...  相似文献   

5.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3,40(3):49-50
问:今年4月上旬开始,我们村的桑园大多数叶片上布满橙黄色粉末,病叶严重的呈金黄色畸形卷曲,这种桑病对桑树产量影响很大,病叶蚕不喜食,不知是什么病?如何防治?答:根据您的描述,判断为桑树赤锈病。1防治对策1.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芽、病叶,集中烧毁。以后每隔7~10天巡视检查摘除一次,直到不再见有病芽为止。夏伐和冬伐时,把病枝叶全部收集运到远离桑地的地方烧毁,不要遗留病枝叶于桑地上。1.2药剂防治:1.2.125%粉锈宁1000倍液喷洒桑树枝叶。1.2.2用代森铵100倍液喷洒,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残毒期7天。1.2.3用40%拌种灵300倍液喷洒,…  相似文献   

6.
广西桑树主要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广西桑树病害普查的初步结果,简述广西常见的桑树病害:桑树花叶病、桑树赤锈病、桑里白粉病、桑树青枯病、桑根结线虫病、桑枝枯菌核病、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7.
具有"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的宁南,以前桑树病虫少之又少,特别是桑树赤锈病更是罕见。然而在2016年后,桑赤锈病在不同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桑赤锈病可以在短短2-3d时间内把全县喂几万张蚕种的桑叶全部危害,严重威胁了宁南蚕业发展,为了减少赤锈病对我县蚕业的影响,加强对赤锈病了解和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病芽的不同处理对桑赤锈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桑赤锈病发病初期病芽的两种不同处理,对桑赤锈病流行趋势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剥除病芽处理区病情呈快速增长状态,拟合方程为:Y=5.82654-1.18242X 0.24296X2;剥除病芽处理区,病情稳定在较低水平,拟合方程为:Y=5.08598-2.6384X 0.4225X2-0.01865X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二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说明剥除发病初期病芽对控制桑赤锈病流行效果显著,也可实现对桑赤锈病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镇部分桑园桑拟干枯病发生较多,此病常与芽枯病并发,使冬芽不能萌发,轻者造成春叶减产,影响春蚕饲养;重者全株枯死。针对该病发生与流行规律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于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该病多发于早春桑树发芽前后,发病初,在冬芽附近的枝条表面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随病势扩展相互连接成大病斑。当病斑环绕枝条一周时,病斑上部枝条坏死,病部外皮平滑易剥离。 1 发生原因该病病原为真菌中的子囊菌,病原菌孢子在枝条  相似文献   

10.
桑赤锈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桑赤锈病发生情况1990年早春气温较高,桑叶生长比1989年提早10天左右。3月中下旬桑树赤锈病开始发生,到4月2~3日许多桑芽、嫩叶受到侵害,芽茎弯曲、叶片畸形卷缩。据重兆、长超两乡调查,株发病率达95%,条发病率40%,叶芽发病率达6.1%。5月7日菱湖镇新墩村调查,株、条发病率达100%,叶片发病率达41.4%。市区菱湖、双林、环城等区乡发病面积达6万亩。夏伐后,通过桑树采摘、剪伐、运输、(桑夷)沙等传播,发病面扩大到南浔,练市、织里、埭溪,发病面积达14万余亩,是历史上罕见的。  相似文献   

11.
吴福安 《中国蚕业》2010,31(3):84-85
桑树真菌病是桑树病害中种类较多的一类病害。常常危害桑树的叶部(如桑褐斑病、桑赤锈病、桑卷叶枯病和桑里白粉病等)、枝干(如桑断梢病、桑树芽枯病、桑干枯病、桑拟干枯病和桑树膏药病等)、根部(桑紫纹羽病等)和桑椹(桑椹菌核病等)。现将在蚕桑生产中容易发生的主要几种桑树真菌病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谢风  水清 《广西蚕业》2006,43(2):51-52
桑树烂头病又称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病斑有两种类型:一种由叶片气孔侵染引起,发病初期呈油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半透明斑点,后扩大转变为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周围叶色稍褪绿,气候干燥时中央会串孔;另一种是通过叶柄、叶脉从维管束感染引起的,病叶叶脉变褐,由叶脉限制形成多数细小的多角形病斑,在叶脉、叶柄上产生暗黑色稍凹陷的细长条斑,严重时叶片皱缩,大部分发黄脱落.病菌侵入嫩梢时,嫩梢和芽叶变黑腐烂,形成烂头.病害蔓延到枝条时,病枝上出现粗细不等的点线状棕褐色斑,斑点上常溢出淡黄色的珠状菌脓,严重时病斑可深入枝条深层组织.  相似文献   

13.
<正> 桑树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00多种,按桑树被害部位分为全株性病害、芽叶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和桑椹病害五大类。我省当前主要的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桑赤锈病及桑里白粉病等、  相似文献   

14.
桑枝枯菌核病是我省桑园常见的枝干部病害,每年早春桑树发芽后,便陆续在大树尾桑上出现,在发病桑树中,上部枝条产生病斑,截断树液流动,致使病部芽叶凋蒌,枝梢枯死,对春蚕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人们对本病的病原、发生及为害情况尚缺乏认识,因此,作者对本病的病原病状,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观察,现将其情况归纳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独山县每年6~8月,降雨多,温度高,湿度大,桑树易引发赤锈病、桑里白粉病、桑萎缩病、桑螟等病虫害,家蚕易发生血液性脓病和僵病等蚕病。建议桑园合理密植、加强管护,蚕房及四周环境须严格消毒,有效预防蚕桑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当前为害桑树的主要害虫桑尺蠖、桑螟、桑红蜘蛛、桑白蚧、桑象虫、桑蓟马、黄星天牛、桑毛虫、斜纹夜蛾等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并介绍了为害桑树的桑树疫病、芽枯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桑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怀平 《四川蚕业》2003,31(3):19-20
桑褐斑病俗称烂叶病 ,烂斑病 ,是桑树叶部主要病害之一 ,据笔者调查 :近年来 ,在各蚕区时有发生。桑树感染褐斑病较轻时 ,虽然叶质较差 ,但仍可养蚕 ;发病重时 ,整个叶片布满病斑 ,造成叶片枯萎脱落或腐烂 ,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今年春季 ,笔者所负责的草坝片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桑褐斑病 ,造成全区 2 0多万株桑树不同程度得病 ,其中尤以新嫁接小桑园为主。笔者在防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的积极措施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供同行参考。1 症状桑树感病初期 ,病斑为褐色 ,水渍状 ,呈芝麻粒大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多角形。一般情况下病斑…  相似文献   

18.
《四川蚕业》2017,(4):42-44
桑赤锈病近两年在南充市嘉陵区新庙乡部分果桑基地发生为害,造成了一定损失。文章简要介绍了桑赤锈病的症状特点、发生原因和发病规律,提出合理施肥、摘除病芽病叶并烧毁、统一夏伐、适时喷洒药剂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响及观察病斑数随接种时间的变化情况,筛选简便、有效的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方法。除组织块分离法外,采用分生孢子团块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均可分离得到纯的病原菌株。离体桑树叶片以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斑数以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病原菌以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均可有效感染离体桑树叶片,其中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处理叶片的病斑数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08.83和60.00;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5×105m L-1有利于离体桑树叶片感染致病;随着接种病原菌后的时间延长,发病桑树叶片的病斑数逐渐增加。上述对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菌株致病性测定方法,可为桑褐斑病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分化研究和桑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类菌原体(MLo),在桑树生长季节中,病原主要分布在病枝条皮部、叶柄、叶脉、叶肉组织中。但以桑树枝条新梢幼嫩组织中病原菌含量较多。以往实验证实,桑树在生长季节中,病枝条上的各芽都带有病原,套接健康桑苗都能发病。但对越冬病桑枝条是否带毒未开展系统性研究,以往曾提出越冬病枝条经冬季低温可以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