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设施,也是展示城市自然风貌和人文风貌的载体。对于有意突出城市文化特征的道路景观设计,除了用雕塑、石刻等园林小品表达之外,更重要的应通过塑造地形、配置植物等方式,利用空间的营造展现文化氛围,体现道路空间对于城市文化的解读,在连续统一的道路空间中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空间。阏伯路作为商丘市外环主干道肩负着对外展示城市风貌的作用,文章通过阏伯路具体的景观设计,探讨了突出城市文化特征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是传播市民文化、进行社交活动、体验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结合海口城市公园现状,从人文空间营造、入口空间特色营造、雕塑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人文关怀设计5方面分析了公园建设中对人文要素的开发与表现,并对公园人文环境营造中存在问题提出3项优化的建议和策略: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景点命名、细节设计激活空间活力,营造公园人文生活环境;加强对丘浚、宋庆龄等历史名人,军坡文化、欢乐节等节庆文化,海航等企业文化、琼剧文化等地域文化要素的挖掘与体现;从色彩设计、空间围合、空间尺度、安全性、造景要素运用等方面凸显基于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从讨论城市文化资源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概念入手,以郑州市为例,结合郑州市文化资源特点以及公共空间景观的利用现状,分析郑州市文化资源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特点,探讨文化空间景观营造对策,提升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4.
低碳城市空间环境与立体绿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舒雅 《安徽农业科学》2015,(3):186-189,192
研究立体绿化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情况,并以广西南宁市为例介绍立体绿化现状、应用形式以及对于城市生态空间营造的建议,希望尽快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立体绿化建设的各项技术,确立规范及行业技术标准,从而为建设和谐、宜居、具艺术性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讨论城市文化资源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概念入手,以郑州市为例,结合郑州市文化资源特点以及公共空间景观的利用现状,分析郑州市文化资源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特点,探讨文化空间景观营造对策,提升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户外活动的空间,更能塑造体现城市自身文化特色的文化环境。以安庆市明月清风园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城市文化主题公园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对中小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文化表达及景观营造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城市建设畸形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营造内容和方式雷同的状况,探讨了传统文化对于营造城市自然生境,重新塑造城市差异性的重要意义。通过物流公园、和谐公园、曹魏文化园等文化造园案例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营造中运用的方式方法。指出了只有树立正确的城市园林建设理念,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文化才能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灵魂栖息地。呼吁现代园林企业和园林人担负起继承、传承和发展文化造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京派小说家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将现代城市的压抑、孤独、愤怒转换成乡村的审美的生命形式,从而使平和、超然的人生态度和纯正文学观找到整合的文化语境,表现出浓厚的传奇色彩、抒情性和悲剧性等特殊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是人类活动与生活的载体,营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是实现城市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19年有关城市空间活力研究的中英文文献的研究趋势、热点及内容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中英文文献中有关城市空间活力的研究都仍处于一个新兴的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为该领域发展繁的荣期.(2)中文文献研究视角与方法趋于多元化,但相较于英文文献,在邻里活力、社区活力以及人类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3)在研究内容上,中文文献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活力评价与测度、基于使用者的城市空间活力营造及品质提升;英文文献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形态与不同城市空间活力的关系、景观空间与城市空间活力的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比中英文文献的研究,在研究广度、深度和方法上具有一定差异,最后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环境不断恶化,各级政府对改善城市生态、缓解城市土地紧张、提高城市绿地率的迫切要求,城市人对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基本户外活动交往空间要求以及对生活质量提升的愿景,促使城市屋顶花园营造活动不断发展,给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近年国内外屋顶花园发展关键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在新形势下,屋顶绿化作为绿色建筑、构建海绵城市的重要构建技术之一,应如何提升关键技术;同时结合不同业态,分析屋顶花园应如何结合建筑进行空间营造,通过园林要素实现与文化的对接与传承;以人大附中西山分校屋顶绿化为例,介绍屋顶花园设计中文化的运用。最后对屋顶花园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对于城市广场这一异国文化现象的盲目移植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浪费和自身特色的缺失.为了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的利用率,营造生态、人性、亲和的城市广场空间,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山水园林理念的阐述,结合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现状,提出将自然山水式园林理念引入到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并以长沙高岭组团兴联东路市民广场醉樱园的设计方案为例,说明自然山水式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居住小区外部绿地景观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51-1553
通过对不同居住小区外部环境的实地调查,认为居住小区外部绿地作为小区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突出绿化和美化效果、满足人性化设计需求、体现个性化的景观特点方面发挥作用,对于整个小区景观环境质量有较大的影响。针对居住小区外部绿地景观在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植物配置方式、景观表现效果、景观差异性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且就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认为小区外部绿地应完善植物配置形式,提高景观的文化内涵,做到以人为本,合理组织空间。以期对小区外部环境的营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功能组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因为内部并没有划分明确的保护范围,导致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历史文脉缺失、发展不均衡和空间复杂混乱等诸多问题.在空间问题研究中,空间句法理论将物质空间作为单独的本质元素进行系列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对社会、经济、认知和行为等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分析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变化问题提供了量化的分析方法.该文运用空间句法相关理论方法及辅助软件,建立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下不同时期的城市和街区的多层次拓扑关系模型,分析得到非保护类历史街区与城市的空间形态变化的特征和关系:①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地理位置大多处于偏近城市中心区的附属区域,在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功能承载中起到了中间过渡和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②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受到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影响,其复合功能的承载潜力影响范围逐渐缩小;③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内部深度相对较大,整体交通便捷度相对较低;④人对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可理解度普遍较低,游客和居民都不便认知整个空间.根据特征和关系进一步解析得到变化原因在于历史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动态调整,发展策略的重点也是城市文脉保护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平衡与协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城市居住区的人居环境入手,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对居住区的整体绿色空间环境和住户内部的绿色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并且在当代现有住宅形式的基础上,对居住区和户型进行改进和创新,探索出一种更人性化的人居环境,目的就是营造既可居又可游的园林式的人居环境,让居民全方位地亲近自然,亲近绿色,提高城市居住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园林景观中的亭子,可供游客赏景和休息。园林景观中亭子的营造和布置,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来分析。文化内涵有拟人化色彩、自然功用和营造诗情画意三种。同时,不同种类的园林风格表现出不同审美情趣的亭子。亭子的营造,不仅要有优美的外观、丰富的类型,也要考虑色彩、材料与环境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将亭子文化艺术和功能形式  相似文献   

16.
牌坊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建筑符号,文化内涵丰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积聚着徽州审美文化意蕴美和传统形式美。徽州牌坊凝聚着徽州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与装饰艺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传递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反应了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呈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及其徽州人独特的艺术审美方式,同时也表现了特有的建筑艺术价值。从意蕴与形式的角度对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徽州牌坊本身不一样的意义,凸显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西安市长延堡广场的性质定位入手,重点剖析现代城市广场园林环境空间的设计主题,指出应以景观、生态、文化为主题,营造优美、和谐、为人喜爱的城市绿色空间,并阐述了长延堡广场园林环境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艺术形象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视觉表达方式,是由艺术创作主体创造而呈现出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一。艺术形象最大的特点是源自生活、回应生活、并创造着艺术生活,将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高度融合。纵观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们都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映射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向,集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于一身。根据人类文化艺术中西方艺术形象蜕变的历史轨迹,得出原始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形象的蜕变经历了从"神性"、"神化"、"神圣"到"人性"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农技服务》2017,(11):94-96
照明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环境价值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照明设计不仅有基本的照明、美化空间功能,还能突出、强调景观中的文化魅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广场景观照明设计中的文化性分析,以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广场2号院"古木花厅"为例,探讨夜景灯光设计如何烘托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日后广场景观照明设计传承地方文化提供借鉴。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夜景观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可以在夜间向人们展示城市的特有风貌、动态效果[1]。而城市广场作为游客和城市居民的主要娱乐栖息空间,对其夜景照明的设计研究能更好的传递城市容貌,促进城市的发展。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夜景照明设计和施工要求提高,现有的广场夜景观照明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性,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名片就是其地域文化,景观照明设计如果从文化角度入手,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城市特色,人们才会对城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广场2号院古木花厅照明设计手法独特,将遗留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照明技术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景观设计的亮点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哈尔滨市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土地利用集聚特征和强度,以及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哈尔滨市6类功能空间在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江南区域在空间发展上远成熟于江北区域,南岗区建设成熟度最高;居住用地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在6类功能空间中居于首位,商业用地土地利用强度的高低与居住用地情况类似,行政办公和工业用地集聚特性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存在一致性,均表现为城区中部高,向城市边缘则逐渐降低,而公共设施用地的高集聚和高开发利用强度主要体现在道外区历史文化设施和南岗区医疗设施,教育用地的集聚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区中西部和东部;城市功能空间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两者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功能空间对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引导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