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察了5个杂交稻新组合在郴州作为双季晚稻栽培的生育期、分蘖动态与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各组合全生育期在125~129d之间;成穗率以Y58S/599最高,C两优4488最低;各组合理论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以C两优4488最高,丰源优299其次;相关分析表明,单穴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各供试组合均适合在郴州市郊作双季晚稻栽培,且大穗型品种(组合)更易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最理想的组合是C两优4488,基次是丰源优299。  相似文献   

2.
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一些相关性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对植株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期、株高、成穗率、穗部性状等进行了测定。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分为 6种类型,研究不同NUEg类型品种生育期、株高、成穗率、穗部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高NUEg品种生育期(特别是播种至抽穗)较短,NUEg与全生育期、播种至抽穗天数呈显著负相关; 2)不同NUEg类型品种间株高无显著差异,株高与NUEg无密切关系;3)高NUEg类型品种分蘖成穗率高,分蘖成穗率与干物质运转及氮素运转关系密切;4)高NUEg类型品种穗长较短,着粒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谷优734是谷丰A与绵恢734配组育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于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2006年参加福州市晚稻区试,产量478.2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09%;生育期133.2d,比汕优63迟熟3.1d;抗稻瘟病,米质检测10项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针对组合穗大粒多特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分蘖成穗率,制种差期中稻35d左右,烟后稻30d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大麦主茎穗与分蘖穗出穗差异及其对穗型的影响,以1个二棱大麦和1个六棱大麦品种为材料,考察大麦主茎穗和不同分蘖穗的出穗顺序及其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出穗期不一致,随出穗期延迟,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茎穗与分蘖穗1和分蘖穗2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大麦高产栽培应控制合理的基本苗和2个左右的分蘖穗。  相似文献   

5.
Ⅱ优55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 ,是沿海地区农科所继特优559、汕优559、协优559之后配组育成的又一个集高产、多抗、优质为一体的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于2001年底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品种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1 .特征特性Ⅱ优559全生育期150天左右 ,比汕优63迟熟5~7天。株型集散适中 ,分蘖率中等 ,株高120cm左右 ,主茎总叶片18~19叶 ,5个伸长节间 ;穗型较大 ,穗长25cm左右 ,一般每穗总粒190粒左右 ,结实率85 %以上 ,千粒重27g左右 ;稻米品…  相似文献   

6.
H优159     
H优159由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H28A×R51059为亲本所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0026。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4 d,比对照金优207长0.4 d。株型适中,稃尖无色,有效穗数312万穗/hm2,株高100.0cm,穗长24.0 cm,每穗总粒数124.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7.1g。  相似文献   

7.
闽审稻2014015琼审稻2011014广西引种(桂农业公告[2015]3号)生育期适中:海南早造区试全生育期与T优551相当,福建晚稻区试生育期与谷优527相当,广西引种试验生育期比Y两优5814短4天。稻瘟病抗性好:海南早造区试田间综合表现中抗叶瘟和穗颈瘟;福建晚稻区试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  相似文献   

8.
不同育秧方式对杂交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以杂交晚稻金优207为供试品种,进行了旱地育秧、盘育抛秧、两段育秧和湿润育秧的田间栽培比较试验,对4种育秧方式下杂交晚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系统的苗情观察调查。结果表明:与湿润育秧比较,旱地育秧、盘育抛秧、两段育秧的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白根多,干物质含量高;营养生长势旺盛,返青快,分蘖发生早而多,生育进程提早,全生育期缩短;综合经济性状好,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籽壮产量高。  相似文献   

9.
虎优1号     
杂交粳稻虎优1号(农虎26A x 77302-1),1980年由浙江省嘉兴地区农科所育成。1981年和1982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稻单、双季晚粳区试,在双晚区试中分别居参试组合的第一、二位,在单季区试中居第二位和第五位。1983年和1984年参加生产试验,名列前茅。1984年试种7500多亩,1985年推广到7万亩左右。该组合全生育期,在浙江作单季晚稻135天左右,作双季晚稻125天左右。株高,作单季晚稻约90厘米,作双季晚稻约80厘米,矮秆包节,株叶型前期稍散后期紧凑。属半叶下未,总叶片数13-14片。每亩有效穗20-22万,每穗总粒数110粒左右,结实率80-85%,千粒重25-26克。…  相似文献   

10.
富优3号   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生育期适宜,适宜于一季中稻区和南方早晚稻区引种、试种.   在四川作中稻全生育约149d,在广西作早、晚稻约120d.株高约110cm,穗长24cm,穗着粒152.5粒,结实率89%,千粒重约26g.2002年参加云南省水稻区试,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平均单产9976.5kg/b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14.01%,其中在宾川试验点产量达14925.0kg/bm2,较对照增产达21.34%.2002年参加广西水稻晚稻组区试,较对照特优63增产6.7%,位居第一;2003年参加广西早稻组区试,名列第一,较对照特优63增产8.1%.……  相似文献   

11.
以6个生育期不同的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品种对不同氮肥运筹比例的响应。结果表明,早熟品种在基蘖肥∶穗肥为7∶3时的产量高于6∶4时的产量,而中、迟熟品种中既有在7∶3时表现为产量较高的品种,也有在6∶4时表现为产量较高的品种。而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不同生育期晚稻品种间的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与品种熟期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以参加2015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的早熟组、中熟组和中晚熟组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株型特征关系。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主要是弯穗型、轻穗型,中熟品种多为直立穗型、重穗型品种,晚熟品种以半直立穗型、重穗型品种为主;不同熟期品种叶长差异不显著,叶宽表现为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但叶基角正好相反;二次枝梗结实率表现为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二次枝梗贡献率表现为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穗型指数均以下部优势粒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方法]收集适合太湖地区种植的软米粳稻品种,根据软米粳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和食味品质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了不同熟期不同产量与食味品质类型的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果]高产类型软米粳稻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中产类型.与味中类型相比,味优类型软米粳稻穗数、每穗粒...  相似文献   

14.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晚插秧时对于水稻的株高生长、分蘖发育、叶龄增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平均每穗粒数。早插秧时每穴有效穗数有所减少。晚插秧时虽然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一般在5月25日前后5d开始和结束插秧,可以兼顾产量和米质。  相似文献   

15.
选用9个不同粳稻品种,通过相同断水时间抗旱处理条件下,对品种进行耐旱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耐旱性有着很大差异,水稻新品种农大27平均产量最好,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品种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农大27属散穗型,生育繁茂耐旱能力较强,具有大型散穗品种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应用Richards方程对散穗型和紧穗型水稻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研究两种穗型水稻品种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散穗型品种和紧穗型品种强、弱势粒在籽粒充实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散穗型品种整体灌浆速率、弱势粒灌浆效率均明显高于紧穗型品种。对两种穗型品种叶绿素含量和根系伤流强度两项生理指标的测定表明,散穗型品种虽然低于紧穗型品种,但其下降幅度亦低于紧穗型品种。总之,水稻籽粒灌浆特性与叶绿素含量和根系伤流强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群体对寒地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对黑龙江2个主栽品种的分蘖、10株主茎干重、成穗率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平方米穴数的减少,主栽品种的分蘖数增加;不同密度群体对10株主茎干重前期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密度越稀的群体,后期每穴或每株主茎干物质积累越多,对空育131影响较垦稻12号大,成穗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群体下,空育131产量差异显著,垦稻12号差异不显著,空育131适宜密植。  相似文献   

18.
以高原粳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大穗型、穗粒型、多穗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这3种穗型品种均可获得11.00 t/hm2以上的超高产,其主要原因是穗粒协调,形成了较多的颖花数;多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有效穗贡献,大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穗粒数贡献,穗粒型品种的颖花数靠有效穗和穗粒数协调贡献;抽穗前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多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抽穗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大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多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构成及其生态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及其构成,揭示引发产量变异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联性,应用2006和2007年中国南方稻区8个气候生态试验点的生育进程、茎蘖消长、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与同期气象数据,建立了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各构成因素与温光因子的统计关系。两优培九稻谷产量变幅为5~18 t/hm2。以每平方米总粒数引发产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60.5%),其次为结实率(32.9%)。扩增总粒数主要依赖每平方米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平衡增加。华南双季早稻生育中期的梅雨寡照对于每穗粒数、开花期持续高温对于结实率、长江中下游麦(油)茬稻生育前期高温对于穗数、乳熟期日照骤减对于结实率都有负面影响。云南河谷地区稻作期的适温、长日、强辐射,促成每平方米425穗、7.2万粒、结实率90%的产量结构,产量高达18.2 t/hm2。结实率累积动态呈左偏不对称的S形曲线。谷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拐点在花后8~14 d。穗数与本田营养生长期、每穗粒数与生育中期日照时数、结实率与后期日照时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持续高温、乳熟期障碍型冷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制约结实率的提高。每平方米总粒数是影响两优培九产量的主要因素,发挥其大穗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形成目标穗数的茎蘖数、构建足穗大穗群体,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顾淑丽 《北方水稻》2013,(6):42-43,47
对一段超早栽培进行品种及移栽规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要采用分蘖力较强、每穗粒数稍多(100粒左右),结实率较高(85%以上)、千粒重达25~26 g左右的品种为宜;密度10~18穴/m2,产量差异不显著,移栽密度选择10穴/m2更为经济;每穴基本苗数取2~3株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