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从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骨骼肌中分离纯化到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该抑制剂的分子晕大约50kD,用PAGE-明胶电泳证明,该抑制剂对胰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当温度超过60℃时,抑制剂的活性下降70%左右,但在pH3~11的范围内均有活性。用MTT法分析白鲢骨骼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Jarkat、人骨髓瘤细胞Sp20和人骨瘤细胞MG63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抑制剂对以上3种肿瘤细胞的增殖都有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本研究旨为进一步研究白鲢骨骼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纯化及其抗肿瘤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黄鳝(MonopterusalbusZuiew)肠道经组织捣碎,正丁醇脱脂,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 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S 200凝胶过滤,得到蛋白酶纯品。经等电聚焦电泳和SDS PAGE均显示为单一条带。酶的等电点为6 2,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10 5,Km(酪蛋白)值为5 5×103mg/L。用SDS PAGE和SephacrylS 200测得其分子量分别为26kD和25 5kD。酶的pH稳定性较好,在pH12时室温保持5h,活力还剩55%。NBS、BrAc、TNBS、PMSF对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PCMB、ME对酶活性影响不大。Ca2+对酶活性无激活作用,Mg2+和K+对酶活性有轻微抑制作用,EDTA对酶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Na+对酶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鱼类消化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系统有四方面的机能:运输、机械处理、化学处理和吸收,消化系统最早是由内胚层细胞形成的原肠发展而来.在消化系统构成方面,鱼类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皆是由胚胎期原肠及其突出分化形成.其消化管可分为口咽腔(鱼类口腔与咽腔无明显分界,故合称为口咽腔)、食道、胃、肠等.鱼类的消化腺包括胃腺、肠腺、肝脏、胰脏.肝脏有分泌、解毒、储存,甚至排泄等功能,是最大的消化腺体,胰则具有分泌和内分泌的功能.消化管在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除消化吸收营养外,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8.
9.
10.
鱼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从1957年一种病毒抑制物即干扰素(Interferon,IFN)[1]被发现以来,此后40年,IFN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IFN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诱导时,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糖蛋白。IFN对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和机体的免疫也有很重要的调节活性。在哺乳类,根据IFN的抗原特性、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可分为IFNa、IFNβ、IFNγ。IFNa和IFNβ因有相似的生物和理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海洋小型鱼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小型鱼类对整个渔业资源变动起到指示作用,而且对经济鱼种资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着重论述了海洋小型鱼类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海洋小型鱼类分布与环境关系、渔业生物学、资源数量评估的研究,并论述其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16.
2006年进行的3项鱼类饲养试验,旨在通过在一种全植物蛋白质膨化颗粒饲料中添加一种商用的蛋白酶制剂,以此来评估提高杂食性的鲤鱼、斑点叉尾鲟回和鲫鱼对全植物蛋白饲料利用率的可行性。2个试验组添加酶制剂和不添加酶制剂的鲤鱼经过148d的饲养,体重由108g长至499g。2个试验组的斑点叉尾鲟回经过234d的饲养,体重从47g至520g。2个试验组的鲫鱼经过148d的饲养,体重由101g长至平均体重为235g。3种鱼类摄食添加酶制剂和不添加酶制剂的饲料后,鱼类的生长和饲料转换效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蛋白酶制剂由市场购得添加入饲料后,对鱼类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既没有正面的影响,也没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DNA疫苗也称核酸疫苗、基因疫苗 ,是将含有编码保护性抗原蛋白的基因序列和表达所必需调控元件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动物组织 ,使抗原蛋白经过内源性表达并递呈给免疫系统 ,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形成对相应病原的免疫保护作用 ,用于免疫的质粒DNA称为DNA疫苗。它不同于传统的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及亚单位苗 ,是带有特异性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是继病原体疫苗、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 3代疫苗[1] 。DNA疫苗在人体和哺乳动物研究中已取得一定进展 ,部分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 ] 。而鱼类DNA疫苗的研…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近海鯻科鱼类系统发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国鯻科鱼类4属6种17尾鱼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3′端部分序列特征。结果表明,在鯻科鱼类507 bp的碱基序列中有变异位点57个,简约信息位点55个,A+T含量(50.3%)高于G+C含量(49.8%),转换/颠换比为2.7。在邻接树和最大似然树上,鯻科鱼类聚类为2个分支,其中鯻属细鳞鯻独立为一支,其余属种组成另一分支,不支持Vari(1978)关于鯻科15个属中匀鯻属为最早分化类群的结论;鯻属的细鳞鯻和鯻鱼并未聚类在一起,表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远,或为不同属,与Lee等报道相一致。由于鯻科鱼类属种较多,本文所分析的样品有限,且鯻科系统分类长期存在争议,因而需要采用多个线粒体和核基因联合分析更多属种,才能确定可否另立新属,并进一步明确鯻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