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1974~1978年的试验证明:麦类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rch.)的两种孢子,随病残体置于淹水条件下,经18—20天全部失去其发芽力。病菌在以三麦—早稻—后季稻三熟制为主的上海地区,不能在早稻、后季稻水田中越夏越冬,或麦收后侵入水稻,稻收后以菌丝体在稻桩内潜伏越冬。引起稻桩上春季产生麦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初次菌源,不是传自腐生在稻田土表的病菌菌丝体,而主要是来自混在播种材料中的带病麦粒。  相似文献   

2.
麦类穗期赤霉病的菌源主要是土表植物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1959、1960年对赤霉病子囊壳发生的条件作了初步的调查和试验。用属于49科的134种植物残体作为产生子囊壳的试验基质。经人工接种,当长满赤霉菌菌丝后,移在含水量占沙重15—20%的沙木框内,在20—24℃下诱发子囊壳。经二周后检查,肯定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浙江省北部的麦-早稻-晚稻的三熟制地区,麦类赤霉病菌在麦收后能侵染早、晚稻的穗部和稻株基部叶鞘。经取样测定,8块田的平均穗感染率20.63%,谷粒感染率为5.51%,稻株基部感染率为19.38%。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翌年早春稻桩产生的玉米赤霉子囊壳,是在晚稻生长后期已被该菌侵染所致。除外,在水稻上还分离到弯角镰孢、同色镰孢和单阳镰孢。本试验采用小麦粒、琼脂培养基作为诱发镰孢属菌株产生分生孢子和禾谷镰孢的有性世代子囊壳,在菌株鉴定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通市25年的小麦赤霉病历史资料及气候条件分析表明,稻桩枝菌率越高,赤霉病发病几率越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利用前期气象数据和稻桩枝菌率进行逐步回归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麦田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两个优势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 (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子囊壳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的差异,分别选择3株F.graminearum菌株(SE81,3-ADON型;LcA-2,15-ADON型;HX5-1,NIV型)和2株F.asiaticum菌株(M4A,3-ADON型;M31-2,NIV型),用其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放置于花泥和地表两种环境条件下,比较接种不同菌株秸秆上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情况及5个菌株对‘郑麦366’(高感小麦赤霉病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花泥环境下产生子囊壳的速度要快于地表,以玉米秸秆为载体子囊壳产生速度比水稻秸秆快且多数密度大,3个F.graminearum菌株(SE81、LcA-2和HX5-1)在同种秸秆相同环境下比2个F.asiaticum菌株(M4A和M31-2)产生子囊壳的速度快且子囊壳密度大。5个菌株在不同环境的不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的成熟度均无规律,接种‘郑麦366’后其病情指数间有极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堆上普遍产生的大量粉白色霉状物,经两年接种麦穗,引起了31.7—86.7%的穗腐,病穗上诱发出了大量的子囊壳,镜检证明,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的有性时期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据此认为,玉米秸秆堆上的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有必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解淀粉芽胞杆菌EA19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yticus EA19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EA19菌株及其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asiaticum菌落生长、孢子萌发、子囊壳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室内离体麦穗上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室内试验测定结果表明,EA1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室内离体麦穗上的防治效果可达80.0%,对子囊壳形成无显著影响。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的条件下,EA19菌株发酵液和菌体悬浮液对赤霉病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EA19菌株发酵液的防治效果可达81.2%。EA19菌株喷雾粉可湿性粉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7.4%,能使小麦籽粒中脱氧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显著降低36.8%,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EA19菌株在生产上防治赤霉病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10.
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1981年选取代表江苏不同地区引致麦类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野生型和培养型菌株17个,并人工移植1~3次后,观察培养性状的变化;同时分别接种感病小麦品种“矮秆早”,观察致病性的变化,以分析病菌的变异性。结果证明:江苏极大多数禾谷镰刀菌菌株的野生型经人工移植三次后,无论是培养性状和致病力都发生了改变。一般表现力生长速度减慢,产孢数量变少,产孢速度变慢,分生孢子变小,分生孢子分隔数减少,不易产生分生孢子或不产孢,不易形成子囊壳或不产生子囊壳而产生粘孢团,以及致病力减弱。但是,只有少数菌株的变异特别明显。以上结果说明禾谷镰刀菌菌株中存在有变异现象,但不同菌株并不一致,培养性状变异与致病力强弱变异间的关系也可能因菌株而异。至于禾谷镰刀菌在无性培养中发生变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基于对2001-2019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等级(Y)、稻桩带菌率(X1)以及江汉平原气象资料:气象因子4月上、中旬雨日(X2)、4月上、中旬雨量(X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X4)、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量(X5),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发生等级...  相似文献   

12.
近年安徽桐城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安徽桐城呈现重发频率上升、稻茬麦发病普遍较重的特点。分析其原因为种植制度调整、菌源量增加及气象条件适宜。据此,提出控制田间湿度、选用抗病品种、翻耕灭茬等农业措施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防控策略,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3.
做好真菌实验工作,除实验室必要的仪器设备外,充实各种真菌标本是最基本的工作。采集菌类标本要经常进行,经常工作,不能中断。自然界中,一年四季都有菌类标本可采集。春季多霜霉、白锈,夏季多锈菌,秋冬多白粉菌。白粉菌除秋季外,长年都有发生,共子囊壳发生有季节性,也有些不产生子囊壳,如梅岭的苍耳的白粉菌始终未见子囊壳。  相似文献   

14.
晚稻机割对二化螟越冬虫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化螟在永康市已连续4 a大发生。近年来,随着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机割面积迅速扩大。机割稻的稻桩高,是传统手割的 5~8倍,有利于二化螟的越冬。为明确机割田对翌年二化螟发生量的影响,作者对近年机割田与手割田的稻桩中二化螟越冬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调查方法   1999~2001年的每年3月中旬,在古丽镇南苑畈对双季连作晚稻的机割和手割两种收割方式的田块 (均为冬闲田 )进行抽样调查,每种收割方式每年调查 5块田。每块田随机多点取样,挖取稻桩100丛以上进行剥查。对有虫稻桩量出稻桩…  相似文献   

15.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水稻对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报道了水稻对广东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抗性研究与抗源筛选评价结果。从1076份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9份抗病材料,占2.70%。其中IRBB7等5份具有广谱、高抗兼较好农艺性状。由日本和国际水稻所鉴定的14个抗性基因中Xa-3、xa-5、Xa-7、xa-13等抗Ⅴ型菌。抗Ⅴ型菌材料多数兼抗其它菌型,但亦有一些不抗Ⅳ型菌,表明菌型与品种间有强烈互作效应。水稻对Ⅴ型菌抗性与其类型有关,梗稻与籼稻、糯稻与粘稻、国外稻与国内稻比较,抗病率均以前者为高。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 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 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 省33 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 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 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 graminearum、F.avenaceum 和F. meridionale 4 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 asiaticum 和F. graminearum 2 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 graminearum 1 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 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 和15-AcDON 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 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 和15-AcDON 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 asiaticum 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 和NIV 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 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 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 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小麦白粉菌在小麦生长后期发生有性生殖;在病叶上形成黑色的子囊壳。子囊壳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作用才成熟。成熟的子囊壳经保湿培养能够释放子囊孢子。我们对成熟子囊在保湿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观察,下面为观察结果。 1.材料和方法 于小麦蜡熟期,在感病植株的下部,采集着生子囊壳多的病叶,置于阴凉处风干,在4℃冰箱中贮存半年左右,取出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价了使用T20型植保无人机喷施丙硫菌唑·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加丙环唑、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咪鲜胺铜盐加戊唑醇等5个药剂处理,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盛期共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丙硫菌唑防效可达93.97%,其余4个处理的防效在83.84%~89.68%之间。在小麦赤霉病高发生地区,采用无人机喷施以上杀菌剂2次,可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20.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作模式是水稻可持续生产模式之一。尽管梯田地理条件适合稻瘟病的发生,但地方品种‘月亮谷’在超百年的种植历史上未有稻瘟病大发生的记载,其原因值得探索。为了解‘月亮谷’不同抗性品系对环境中稻瘟病菌的选择作用,以‘月亮谷’单粒传纯系为材料,通过孢子捕捉法和常规病组织分离法采集稻瘟菌株,进行人工培养、表型观察,接种测定了这些稻瘟菌菌株对25个抗稻瘟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的致病型。结果表明,梯田环境空气中采集的稻瘟菌孢子菌落形态呈放射状,菌落疏松,生长在培养基浅表,产孢量总体差异不明显,黑色素颜色较浅;从水稻感病组织上分离到的稻瘟菌菌落呈地毯状,菌落紧密,匍匐在培养基表面,产孢量个体差异较大(P0.05),黑色素颜色较深。测定的稻瘟菌菌株对25个近等基因系都有致病性,联合致病性在12.0%~56.0%之间。来自环境空气中的菌株的平均联合致病性(24.8%)低于分离自‘月亮谷’纯系的菌株(38.4%)。进一步分析显示,稻瘟菌株联合致病性与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与黑色素合成存在一定关联,颜色越深,致病性越强,来源于‘月亮谷’不同品系上的菌株致病性强于环境空气中的菌株。上述结果表明,元阳哈尼梯田环境中的稻瘟菌群体与‘月亮谷’纯系上分离到的稻瘟菌群体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