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温305为例,进行早稻直播、手插、机插等不同栽培方式处理试验,比较其生长动态和产量等特性.结果表明:直播在最高苗数、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等性状优于手工移栽;不同机插密度产量差异较大,12cm×30cm密度机插处理经济性状和产量最优,在早稻推广机插时可以参照此密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烟后稻最佳的机插密度,以广8优165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为30cm×14cm (处理D)时产量最高,达10 152.0kg·hm~(-2),极显著高于30cm×21cm(处理A)、30cm×18cm (处理B)、30cm×12cm (处理E)。机插密度在15.873~23.805万穴·hm~(-2)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加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因素却呈下降趋势;超出一定范围则栽插过密,就会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水稻轻简栽培模式主要有直播、机条播和机插等三种模式,本次试验主要对盐粳15号的直播和机插两种高产轻简模式进行了探讨。盐粳15号的直播模式,主要探讨了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量对盐粳15号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最适宜的直播时间为6月15日左右,其亩用种量为6 kg/亩,亩有效穗为27万穗/亩,每穗总粒数为105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7.9 g。盐粳15号的机插模式,盐粳15号的适宜机插密度为30 cm×13 cm,栽插前15~18 d播种,基本苗为7.5万/亩,每亩有效穗21万~22万,千粒重27.9 g,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15粒左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种插栽方式和5个机插密度的比较试验,探索浙优18的机插栽培高产技术途径。机插移栽667 m2产量为865.6 kg,比旱育秧手工移栽增产27.2 kg,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增加,但成熟期延迟2 d。不同的机插密度比较,产量以30 cm×21 cm处理最高,30 cm×17 cm和30 cm×25 cm处理也获得较高的产量;随机插密度的降低,群体的有效穗数下降,生育期推迟,每穗总粒数明显增加,而对结实率与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陵农场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设置机插、撤播、条播、穴播、等距手栽、精量手栽和循环手栽7种栽培方式,比较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进程、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穗型和株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手栽高产的优势在于穗型较大,颖花数多;直播稻的劣势是每穗粒数少,颖花数较少;机插每穗粒数和颖花数介于手栽与直播之间.3种手栽方式相比较,循环手栽方式每穗粒数与颖花数明显不足,而等距手栽每穗粒数相对较少,精量手栽方式优势明显.直播方式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少,穗型较小,顶4叶叶片短小,产量较低.相对撒播,条播与穴播方式穗粒数较高,通过适宜的密度配置,增加穗数,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与精量手栽相比,机插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穗型小,提高前期干物质积累,主攻大穗,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_1:33 cm×12 cm,D_2:33 cm×14 cm,D_3:33 cm×16 cm,D_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结论】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机插与直播2种栽培模式下PQQ对水稻产量构成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模式下,PQQ处理对结实性状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每穗实粒数增加13.06粒,每穗空粒数减少10.36粒,结实率增加15.00%,理论产量增加了21.13%;但机插模式下PQQ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机插和直播模式下PQQ处理后收获指数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直播模式下PQQ处理对株高及成穗率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期直播稻的分蘖发生速度、高峰苗数均明显大于手栽秧和机插秧,这是直播稻有效穗数大于手插秧和机插秧的重要原因,而分蘖成穗率直播稻显著低于手栽秧和机插秧。直播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大多显著小于手栽秧和机插秧。不同播栽方式水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机插秧、手栽秧、直播稻,直播稻适当早播,能够提高产量。从经济效益看,机插秧的经济效益最高,直播稻虽然投入的成本较少,但由于其产量较低,因此经济效益不高。通过适当早播,提高直播稻的产量,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晚籼紫宝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生产效益,特开展了人工手插、人工抛秧、机插、直播4种栽培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手插、人工抛秧、机插3种栽培模式的收获时期接近,全生育期相当,为121~122 d,比直播栽培的生育期约延长5~7 d;同时,与直播模式相比,人工手插、机插、人工抛秧的有效穗增加、每穗总粒数减少、结实率提高,株高明显降低;直播技术较传统人工手栽与现代抛秧、机插秧技术更省工节本,简便易行,其产量虽略低于人工手插、机插与人工抛秧,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投比较高,利润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挖掘寒地水稻生产潜力,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行距30cm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距为10cm、每穴插4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413.53kg·hm-2,显著高于穴距为16cm、每穴插3株的处理。虽然穴距为10cm处理的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最小,但是配合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均较高、产量最高的每穴4株处理,密度增加,因此产量也最高,是实现水稻高产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分析籼粳杂交稻华中优9326机插和直播种植的穗型与产量特性,以明确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组合在直播和机插种植下的穗部性状差异。籼粳杂交稻华中优9326机插种植产量为13.43 t·hm-2,直播种植产量为12.57 t·hm-2,机插较直播增产0.86 t·hm-2。产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机插种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与直播种植相比,华中优9326机插种植穗长增加9.4%,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分别增加39.7%和28.9%,上、中、下部一次枝梗数分别增加43.8%、31.7%、43.8%。机插稻每穗总粒数为317.1粒,较直播稻增加26.0%。机插稻穗籽粒结实率为91.8%,较直播稻提高9.0百分点。机插稻上、中和下部穗籽粒结实率差异较小,而直播稻上部穗、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较高,中部和下部穗籽粒结实率较上部穗分别下降13.4和16.8百分点,中部和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较上部穗分别下降21.3和31.1百分点。直播稻籽粒结实率较低,主要是由于中、下部穗籽粒结实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生产力差异,以杂交水稻品种江优919为试材,设置手插秧、丢秧、机插秧和直播4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有效穗数以丢秧和直播高于手插秧和机插秧处理;每穗粒数以手插秧最高,直播稻最低;结实率以丢秧和机插秧处理略高于手插秧,直播稻的最低;千粒重为手插秧最高,直播稻最低。水稻全生育期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茎蘖高峰苗数以丢秧直播机插秧手插秧,成穗率以手插秧机插秧直播丢秧,主茎叶片数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株高以手插秧机插秧丢秧直播。水稻生产总成本投入以手插秧机插秧丢秧直播,纯收入以丢秧手插秧机插秧直播,产投比以丢秧直播机插秧手插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插秧密度,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为10 cm、每穴插3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353.26 kg/hm2。显著高于行距为16 cm、每穴插2株的处理,此处理主要是通过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增加产量,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与结实率也存在较小的正相关关系、与每穴着粒数和每穴穗数呈负相关。结实率与每穴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每穴着粒数与每穴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本试验条件下,行距为10 cm、每穴插3株处理的插秧密度最好,是水稻实现高产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14.
以中浙优8号为材料,研究单季稻-兰溪小萝卜种植模式下3个机插密度30 cm×17 cm、30 cm×21 cm、30 cm×25 cm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及其他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生育期缩短,有效穗、每穗粒数增多,产量增加,较高的机插密度有利于中浙优8号的高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以下简称机直播)、机直播+抗倒剂和人工手插3个处理对比,研究了抗倒剂立丰灵对机直播水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倒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株的高度,促进了水稻植株的矮壮与抗倒性能;机直播+抗倒剂和机直播处理较人工手插处理显著地提高了结实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实际产量分别增13.58%和10.00%,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沪香粳106"适宜的高产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沪香粳106"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沪香粳106"直播种植的产量略高于机插,增产原因是直播种植基本苗数大,比机插更能获得足穗。机插种植有利于个体及群体质量的提高,如获得足穗,较易获得高产稳产。因此,建议"沪香粳106"机插种植时,增加基本苗数或采用行距为25cm的插秧机栽插,以增加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供试材料,设置水直播、旱直播、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稻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最低。其中,抽穗期旱直播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小于其他播栽方式水稻。(2)水稻抽穗期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较低;抽穗后20 d不同播栽方式间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差异相对较小。(3)水稻产量以手栽秧最高,旱直播最低,但手栽秧和机插秧差异不显著。直播稻特别是旱直播稻虽然穗数较多,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低,因此其产量最低。而手栽秧稻虽然穗数较少,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高,因此其产量最高。(4)水稻产量与抽穗后光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手栽秧和机插秧水稻抽穗后较高的光合能力是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单季杂交稻甬优12号在机插行距30 cm条件下,不同株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以30 cm×21 cm处理的为最高,其次是30 cm×17 cm,每667 m2产量均达700 kg,其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基之间协调较好,每667 m2总颖花数达3 200万朵。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淮北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手栽、机插、直播)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直播稻产量较手栽稻低20%以上,机插稻产量较手栽稻低6%以上。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直播稻穗数大于机插稻、手栽稻,直播稻、机插稻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直播稻、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均不及手栽稻。②淮北稻区手栽稻全生育期积温不应小于3 900℃,光照时数不小于890h;机插秧不应小于3 500℃,光照时数不小于870h;安全生育期直播稻不小于3 000℃,光照时数不小于700h。全生育期积温由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较直播稻高18.1%;日照时数由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较直播稻高20.0%。③出糙率、精米率直播稻大于机插稻,机插稻大于手插稻;整精米率表现不确定;外观品质手栽稻的垩白率、垩白度均高于机插稻,也远高于直播稻;食味品质直播稻蛋白质含量高于机插稻、手栽稻;直播稻直链淀粉含量小于机插稻、手栽稻;胶稠度手插稻大于机插稻、直播稻。此外,不同栽培方式下,RVA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不同基本苗数对机插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特进行了不同机插密度条件下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苗较多的7寸机(插种密度25 cm×1 2 c m)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比基本苗较少的9寸机(插种密度30 cm×12 cm)高,前者产量可达548.7 kg/667 m2,比后者增产1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