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薄叶双盖蕨的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人工方法培养薄叶双盖蕨(Diplazium pinfaense Ching)的孢子,观察其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薄叶双盖蕨孢子为二面体型,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具较宽而透明周壁,单裂缝;播孢5 d后萌发,假根先出,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播孢9 d后进入丝状体阶段,有2~4个细胞;播孢17 d后进入片状体阶段,倒三角形分生细胞出现早,为小楔形,仅3~5个细胞宽;播孢26 d后进入原叶体阶段,发育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成熟原叶体为对称心形,两翼宽大平展。其初生假根含叶绿体,原叶体裸露,无毛状体,颈卵器短而直立。原叶体的正常发育可耐受较弱的自然光,适应郁闭度较高的生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疏羽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 var. remotiuscula(Kom.)Kom.)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褐色,赤道面观半圆形,极面观为椭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细胞长,有明显的顶端细胞,可形成多细胞板状的片状体,片状体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裂形成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均具毛状体,毛状体内含叶绿体数枚,先端多具帽状分泌物,数量丰富。颈卵器和精子器几乎同时形成,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组成,成熟的颈卵器由4列细胞组成,4~5层细胞高。成熟的原叶体为倒卵状心脏形。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 (Retz.)J.Sm.]配子体的发育特征特性以及孢子繁育技术,采用人工培养方法培养菜蕨的孢子,详细观察其配子体的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孢子为二面体型,单裂缝,假根先出,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丝状体阶段长3~4个细胞;片状体为小楔形,倒三角形分生细胞出现早,宽3~5个细胞时进入原叶体阶段;原叶体发育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成熟原叶体为对称心形,两翼宽大平展.成熟原叶体裸露,无毛状体,雌雄同体,初生假根具叶绿体,次生假根尖膨大或螺旋,成熟精子器具柄圆球体,颈卵器稍弯曲等,具有原始的性状也有进化的性状.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原叶体正常发育且成苗率达82%.  相似文献   

4.
水蕨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水蕨的生活史及其发育机制,采用土壤培养法,对粤东产水蕨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蕨孢子于3月和11月播种,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培养12 d后萌发形成丝状体,接着发育形成原叶体;1个月后原叶体分化出精子器和颈卵器,第2个月形成胚,胚经过3~4个月的发育形成成熟植株,长出新的孢子叶;孢子发育成熟约需1个月;4~6月是水蕨营养生长的高峰期.水蕨以孢子繁殖为主,其原叶体上能长出新的原叶体或片状结构,形状大多不规则,雌雄同体.此外,水蕨具有1个原叶体上发育出多株孢子体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紫萁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紫萁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其成熟孢子为四面体型、三裂缝,表面具短棒状纹饰。孢子萌发丝状体阶段不发达,为2-3细胞,原叶体发育为紫萁型,原叶体裸露,心脏型,精子器在孢子萌发后6-8周形成,颈卵器在精子器发生后4-5周形成。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培养,记录了石韦(Pyrrosia lingua)配子体发育的详细过程.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表面有瘤状突起;丝状体一般为2~4个细胞;幼原叶体为偏心形,成熟原叶体心形;片状体时期出现毛状体,原叶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毛状体着生基细胞形态多样;约60 d性器成熟.  相似文献   

7.
采用土壤法培养和组织培养的方法,分析小叶海金沙配子体的发育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发现小叶海金沙的孢子呈金黄色,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观为半圆形或圆形,三裂缝.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在1/4MS培养基上,其增殖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了姬蕨科(Hypolepidaceae)姬蕨(Hypolepis punctata(Thunb.) Mett.)配子体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介绍了姬蕨配子体的培育方法,包括最初的孢子水培法和后期的配子体土培法.配子体发育过程包括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叶绿体发育、假根分化、片状体形成、毛状体特征、幼原叶以及性器的出现,并初步讨论了姬蕨配子体发育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Olympus-BX53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人工培养条件下多羽实蕨(Bolbitis angustipinna(Hayata)H.Ito)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其中,重点观察了边缘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假根的分化。结果发现,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包括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片状体形成、原叶体形成等4个阶段;配子体的毛状体、边缘细胞、假根具有稳定的系统学特征,即毛状体为单细胞棒状,边缘细胞具有齿槽和突起2种形态,假根除具有弯曲、分叉和顶端膨大的特征外,还具有不规则缢缩和锯齿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鱼尾星蕨的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以及浓度对其孢子萌发、原叶体增殖、孢子体诱导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鱼尾星蕨的成熟孢子在1/2MS培养基上萌发速度最快,萌发率最高;鱼尾星蕨的原叶体在1/2MS+6-BA 1.0 mg/L+NAA 0.5 mg/L培养基上增殖速度较快,但增殖过程中不能形成孢子体;在1/2MS+AgNO31.0 mg/L+NAA 0.05 mg/L培养基上成功诱导出孢子体;孢子体可再进行分株扩增,从而获得大量的孢子无菌苗。  相似文献   

11.
蕨菜孢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发育过程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离体条件下,培养并观察了蕨菜孢子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孢子接种后4~5d开始萌发,7~8d形成单列的或交叉形的丝状体,约2周后发育成片状体,到20d左右形成肉眼可见的心脏型原叶体(配子体);25d左右原叶体上出现性器官,性器官成熟后形成精子和卵,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10d左右形成幼孢子体(蕨菜幼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鹿角蕨孢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鹿角蕨规模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鹿角蕨孢子为外植体,采用3种不同消毒方法进行孢子灭菌与萌发;利用正交设计法,探讨基本培养基(MS、改良1号和改良2号)及植物生长调节剂(6-BA、KT、NAA和IBA)等对绿色球状体(GGB)增殖、丛生芽增殖及生根培养等关键环节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孢子消毒方法及GGB增殖、丛生芽增殖和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适宜孢子消毒的方法为超声波清洗器振荡清洗40 min,污染率低,仅为6.7%,孢子萌发率高达100.0%;各试验因素对GGB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6-BA>CH>NAA,以改良1号为基本培养基较好,6-BA适宜浓度为0.5 mg/L,NAA适宜浓度为0.1 mg/L,CH适宜浓度为0.2 g/L,42 d平均增殖系数达5.5;各试验因素对丛生芽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IBA>6-BA>NAA>KT,IBA适宜浓度为0.5 mg/L,6-BA适宜浓度为0.3 mg/L,KT适宜浓度为0.1 mg/L,NAA适宜浓度为0.3 mg/L,60 d平均增殖系数达5.3;添加NAA 0.3 mg/L为最适浓度,生根率为100.0%;试管苗移栽60 d成活率达98.5%.[结论]超声波清洗器振荡清洗40 min能有效降低鹿角蕨孢子污染率,提高孢子萌发率.鹿角蕨GGB增殖培养基以改良1号+6-BA 0.5 mg/L+NAA 0.1 mg/L+CH 0.2 g/L较适宜,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以改良2号+6-BA 0.3 mg/L+KT 0.1 mg/L+NAA 0.3 mg/L+IBA 0.5 mg/L较适宜,生根培养基以改良1号+NAA 0.3 mg/L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技术》2008,(1):49-50
鹿角蕨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齿,为水龙骨科鹿角族属植物,属于附生性观赏蕨。其孢子叶十分别致,形似梅花鹿角。若将鹿角蕨贴生于古老枯木或装饰于吊盆,点缀书房、客室和窗台,更添自然景趣,是室内立体绿化的好材料,目前,我国鹿角蕨开始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其盆栽生产的前途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4.
蕨孢子培养     
蕨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采用不同基质对蕨的孢粉进行培养得到其配子体,进一步培养可得到幼孢子体,将幼孢子体移栽到营养钵中发育为实生苗.本实验筛选出最佳孢子萌发基质,提出配子体发育期间关键的管理措施及幼苗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5.
蕨孢子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采用不同基质对蕨的孢粉进行培养得到其配子体,进一步培养可得到幼孢子体,将幼孢子体移植栽到营养钵中发育为实生苗。本实验筛选出最佳孢子萌发基质,提出配子体发育期间关键的管理措施及幼苗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4种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白桫椤(Sphaeropteris runoniana)孢子萌发和配子体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培养于MS和1/2 MS上的白桫椤孢子不萌发;培养于1/4 MS上的孢子在接种后285 d萌发,培养于1/8 MS上的孢子在接种后40 d萌发。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白桫椤配子体在丝状体、片状体、心形原叶体、精子器、颈卵器以及幼孢子体的出现时间和数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接种于1/8 MS上的孢子比接种于1/4 MS上的孢子萌发和发育速度快约7倍,孢子萌发率和配子体各个阶段的数量比率也较高。研究表明高盐浓度的培养基不适合白桫椤孢子的人工扩繁。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二歧鹿角蕨球状体分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建立鹿角蕨球状体分化培养技术体系。以二歧鹿角蕨孢子萌发的绿色球状体为芽分化培养材料,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基本培养基、IBA、活性炭(AC)和白糖4种因素对鹿角蕨球状体分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鹿角蕨球状体分化培养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IBAAC白糖;筛选出适宜二歧鹿角蕨绿色球状体(GGB)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HD2基本培养基+IBA 0.5mg·L-1+AC 0.5mg·L-1+白糖30.0g·L-1,培养56d,芽分化系数达6.7,有效提高了其繁殖效率,为种苗规模化育苗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环境条件对荚果蕨孢子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Todaro)孢子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作者采用了knop琼脂培养基和土壤进行荚果蕨的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1500Lux光照条件下,丝状体向原叶体的转化与光照强度成正比;2.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3.0.1—1%琼脂培养基均适合于孢子培养;4.在土壤培养条件下,以草炭加黄棕壤为最佳培养基质。  相似文献   

19.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过山蕨种苗快繁技术体系,包括孢子囊的消毒方法、孢子萌发培养基、配子体增殖培养基以及幼孢子体诱导基质,结果表明:较好的孢子囊消毒方法是70%酒精+5%次氯酸钠组合,适合过山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是MS+2%蔗糖+0.7%琼脂,pH值6.0;适合配子体增殖的培养基为MS+2%蔗糖+0.7%琼脂+0.2 mg/L 6-BA+0.1 mg/L NAA,pH值6.0;适合幼孢子体诱导的基质配比是草炭+细河沙(1∶1)。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五唇兰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结果表明,五唇兰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完全同步,小孢子四分体有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形、交叉形和T形等多种类型,它们形成花粉小块,并由花粉小块聚集成花粉块。小孢子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形成1个小的生殖细胞和1个大的营养细胞。随着花粉发育,生殖细胞进入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花粉成熟时为二细胞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