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方超级稻沈农265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210kg/hm^2,磬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时,齐穗后30d,对倒1叶的叶绿素SPAD值有促进作用,还会显著增加倒2叶、倒3叶的叶绿索SPAD值;成熟期穗重占有优势,产量最高,达8364.0kg/hm^2。增施氮肥和前氮后移模式虽能增加沈农265的稻米蛋白质含量,但同时也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2.
前氮后移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前氮后移与重底早追两种施氮方式下,研究了前氮后移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氮后移有助于提高杂交中稻组合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且高于重底早追施氮方式,但各杂交组合间表现各异。其中,内5优306、蓉18优447、德香4103、内5优317和川谷优7329这5个组合前氮后移处理头季稻比重底早追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乐优198、宜香优800、蓉优1808、冈比优99、冈优725、德香4103、炳优900、F优498、内5优317这9个组合的再生稻产量前氮后移处理比重底早追处理高。综合考虑头季稻产量和再生力,两季总产较高的组合为宜香优800、内5优317和蓉18优447。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水稻高产栽培的三元回归分析,明确了嫩江灌区水稻的穴穗教、穗粒教和千粒重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指出提高千粒重是增加水稻单产的关键环节。同时,提出了配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啤酒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建武  姜龙 《大麦科学》2000,(3):18-19,36
  相似文献   

5.
黄河 《北方水稻》2015,45(2):32-34
2014年盘锦水稻产量获得有史以来的最高产,不仅总有效穗数高、穗成粒数多,而且结实率也明显高于往年。在2014年试验中对水稻上三叶、不良气候、播种时期、群体结构、施肥等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国秋 《杂粮作物》2000,20(3):25-26
本文采用相关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子对谷子产量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以及它们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R2的总贡献,为谷子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试材选用1996年谷子新品系产量比较试验结果,共13组数据。试验为6行区,行长8m,行距0.5m,随机设计,3次重复。收获时调查各品系的小区穗数,测小区产量。室内考种查穗粒数,测千粒重。1.2 方法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和相关的方法求得两组观察值间的相关系数,然后采用下列方程组求解通径系数。P1y+r21P2y+r31P3y=r1yr12P1y+P2y+r3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水稻高产栽培的三元回归分析,明确了嫩江灌区水稻的穴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指出提高千粒重是增加水稻单产的关键环节。同时,提出了配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东北平原南部水稻高产群体,揭示其产量形成规律,以辽宁省主栽高产水稻品种辽粳401和辽粳212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处理(行株距20.0 cm×13.3 cm)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但与低密度处理(行株距30.0 cm×20.0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处理下,虽然有效穗数少,但每穗粒数增加,因此也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高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依靠增加群体分蘖数量和较多物质积累而获得高产的多穗型群体,低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促进物质转移转化、提高收获指数形成大穗大粒而获得高产的大粒型群体。可见,通过平衡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群体颖花量,同时确保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获得稳定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10.
小麦田间测产和实际产量转换系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田间测产与实际产量的折算系数长期以来一直采用0.85,但是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发现实打验收和实收产量往往高于这一系数折算后的理论产量,导致在测产系数是否需要调整及调整幅度上颇存争议。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利用连续7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取样测产和实收产量结果,结合大田取样测产和实打收获案例,对田间取样测产和实收产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即测产系数)进行了系统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实测千粒重进行产量估算时,测产系数平均为0.85,而使用常年千粒重时平均为0.92。由于千粒重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因此建议在田间理论测产中使用当年实测千粒重时,折算系数采用0.85;使用常年千粒重时,测产系数采用0.90。  相似文献   

11.
姜灏 《北方水稻》2011,41(1):23-26
对2007~2010年水稻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进行汇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氮肥施用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单株分蘖率、穗粒数、稻米垩白率、蛋白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食味值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际氮肥的最佳施用量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针对哈尔滨地区种植的不同熟期、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进行生育期调查和植株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系)生育期越晚穗粒数越多,在哈尔滨地区种植水稻随着生育期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育期在9月15日左右成熟,即8月2日左右抽穗的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后移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各处理两年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100%基肥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27.0%~51.8%和37.9%~69.4%,其中30%基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与100%基肥处理相比,氮肥后移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两年依次提高35.8%~49.6%、46.1%~92.2%、9.8%~19.5%、9.4%~24.8%和42.8%~64.2%、51.1%~83.0%、14.3%~22.9%、6.8%~1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且均以30%基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处理效果最佳。与100%基肥处理相比,氮肥后移各处理在提高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4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同时,降低玉米收获后41~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  相似文献   

14.
高邮市开展武运粳24不同播栽期、播栽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24产量受播期和播栽量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A1B1(5月22日播种,6月9日移栽)的处理产量为最高,达709.4kg/667 m2,主要因为总粒数与粒重的提高;对产量结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播期的推迟,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穗粒数与千粒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仲随军  樊继刚  王修玲 《北方水稻》2012,42(5):34-36,42
对水稻进行施氮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精确施氮技术具有节省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单产,减少污染,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试验可知,精确施肥较常规施肥可节省氮肥4.9 kg/667 m2,增产稻谷30 kg/667 m2以上,可提高氮肥利用率6.5%。  相似文献   

16.
以松06-307、东农416、合选99-7、龙粳26、垦稻12、青系102、龙盾02-72、龙粳18、合选99-1作为供试品种(系),按照穗重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分析不同穗重类型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寒地不同穗重类型品种粳稻的一、二次枝梗的平均粒数较稳定,一次枝梗的粒数稳定在5~6粒;二次枝梗的粒数在3粒,是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结实率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二次枝梗的结实率与整体结实率呈线性正相关。不同穗重类型的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差值却有显著差异,重穗型差值最大,轻穗型最小。  相似文献   

17.
叶面肥是营养元素施用于农作物叶片表面,通过叶片的吸收而发挥基本功能的一种肥料。本试验通过对水稻分别喷施复旦复农、大田园、农都乐三种叶面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喷施叶面肥可以增加水稻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并且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病几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水稻单穗重和千粒重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统计方法对一套来源于亲本IR64/Azucena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两个生产季节的水稻单穗重和千粒重进行了分析,各检测到15个QTL分别控制这两个性状,其中有6个QTL同时与这两个性状有关。所有QTL分布在除第11、12染色体以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的相应标记区间内。在控制千粒重的QTL中,12个QTL有加性效应,6对QTL带有加加上位性效应,它们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控制单穗重的QTL中,7个QTL具有加性效应,但其中4个QTL的表达随环境而异;6对QTL具有加加上位性,但其中1对对环境敏感。qTGW2的加性效应对千粒重的贡献率超过10%;3个QTL(qGW1、qGW7和 qGW8 1)在早季环境的加性效应对单穗重的贡献率亦都大于10%,但对环境敏感。  相似文献   

19.
氮肥后移对江汉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追比例为7:3,追肥时期由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底追比例为5:5,追肥时期由拔节期后移至旗叶露尖期,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表明拔节期是追施氮肥的适宜时期。追肥时期同为拔节期,底追比例由3:7 调整至5:5,由5:5则调整至7:3,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升高。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为180kg•hm-2,底追比例为3:7、拔节期追肥的处理,成熟期籽粒产量最高,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是氮肥运筹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新品种盐粳18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新品种盐粳188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2∶5∶3的B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百分比及结实率、氮素利用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达720.45 kg/667 m2,分别比C(3∶4∶3)、D(3∶5∶2)、A(2∶4∶4)处理增产1.11%、2.93%、7.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