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江苏省苏南村镇居民硒营养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详尽了解太湖流域苏南村镇居民的Se营养状况,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苏南村镇居民的各种食物摄入量,并随机采购其农贸市场出售的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以及随机对应采集了居民头发样,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种样品的含Se量.结果表明:苏南村镇动物性食物含Se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品中,虾的含Se量最高;禾谷类和豆类食物的含Se量比蔬菜高.苏南村镇居民人均Se摄入量为34.7 μg/天,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Se摄入量的最低限值50μg/天,头发Se含量平均为336.0 μg/kg,居民膳食Se摄入量和头发Se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低于全国的平均值;居民头发Se含量比广州、上海等地居民低很多.上述结果表明,日常膳食不能满足人体对Se的最低需要,有待开发高效安全的补Se食品.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的食物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食物结构的慨念、特点及其改革的内容、原则、意义和人类食物结构变革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文中提出今后食物结构改革的重点工作方向,首先在营养调查的基础上,着重搞好每个公民一日三餐的合理膳食,从营养学角度科学地引导食物消费;另外继续努力提高食物总量,搞好筵席菜的改革和让营养不足的农民进行生产自救,使我国食物结构问题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3.
基于居民食物消费模式的中国耕地需求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与食物消费密切相关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评价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情况及其对农业土地资源需求的影响,本文依据FAO食物供给平衡数据,对中国居民1961—2013年的饮食模式变迁及其耕地需求长期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LMDI分解方法定量评价了人口、饮食模式及科技进步在不同时期对食物消费土地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居民由传统饮食模式转向消费越来越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油等富裕型的食物消费模式;食物消费土地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61年的1.05亿hm~2×a~(-1)增加到2013年的1.75亿hm~2×a~(-1);食物消费土地需求的国外依赖性不断增强,这种依赖路径可能面临的全球粮食价格波动风险应引起高度警惕。LMDI分解结果显示,人口因素对土地需求的贡献效应不断减弱,科技进步并不能充分抵消人口增长和饮食模式改变带来的土地需求的增加,饮食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食物消费土地需求的关键因素,并且这种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食物与营养》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国家在食物与营养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等;刊登食物生产、食物消费、食品工业、食物营养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普及宣传营养保健、膳食指南等方面的知识等。《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为月刊,国  相似文献   

5.
通过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在前人研究食物与营养科学成果基础上提出人体营养平衡供给可节 约粮食消费,利用作物生长曲线理论指导绿色营养体饲料、蔬菜等生产,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主要营养素产量比生产谷物可增产1~3倍。因此,发展以人体营养平衡和营养素高产为目标的营养素农业,是满足我国未来16亿人口食物营养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合理膳食结构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合理的食物结构除要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外,还应考虑当地的膳食习惯、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为此,该文以各营养要素需求为指标,采用EXCEL2007的SOLVER软件,构建了计算人均食物需求量的优化模型,并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考虑当地的膳食习惯,对京津冀地区的食物需求和膳食结构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京津冀地区食物所占的比例,结合饲料结构以及料肉(蛋、奶)比,计算了区域主要粮食类型(含饲草和饲料用粮)和蔬菜、水果的年人均需求量,即水稻4kg,小麦103kg,玉米180kg,大豆27kg,谷子21kg,马铃薯27kg,牧草12kg,青玉米28kg,蔬菜48kg,水果16kg,该优化的食物结构模式可为研究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食物消费随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年龄结构调整,其必会对中国食物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该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数据,对中国不同年龄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与Leslie人口模型,预测2030年前中国各年龄的人口规模,进而判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主要食物消费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不同类别的食物消费规律明显,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倒"U"型曲线消费(口粮、水产品、白酒)、"U"型曲线消费(牛奶)、阶段性直线消费(肉类3阶段消费规律、禽类2阶段消费规律)、无差异消费(禽蛋)。2)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食物消费总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包括正向影响(口粮、水产品、白酒)、负向影响(肉类、禽类)、先负后正影响(牛奶)、无明显影响(禽蛋)。3)在影响程度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变对肉类、禽类消费量的负向影响最为明显,至2030年,分别达到4.9%与11.2%的程度,对白酒的正向影响也达到8.2%的程度。对口粮、水产品、牛奶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对禽蛋几乎没有影响。由此可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中国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增长及由此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趋缓。  相似文献   

8.
对发展优质农产品优化膳食结构提出了要积极增产动物性食物,全面发展多种非粮食物和实施名牌战略第三点建议 。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城市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飞速的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有机氯农药的历史使用等原因,使得广东省内环境介质受到持久性卤代烃和重金属污染,这些污染物最终主要通过食物影响到处于生物链终端的人类。本文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经济较发达的12个沿海城市居民的膳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膳食营养状况。同时,结合该地区食物中持久性卤代烃和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对居民通过食物摄人的污染物进行人体暴露水平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沿海城市居民对蛋类、豆制品、乳品及水果的消费量均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而蔬菜、禽肉和谷物的摄入量却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与国家推荐摄人量相比,居民对蔬菜的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一半,乳品的摄入也明显偏低。若以每标准人为单位,广东省沿海居民日均摄入能量低于全国平均值,占参考摄入量的90%,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的日均摄入量也低于我国推荐值,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日均摄入量则明显超出推荐值。而且,广东省沿海城市居民每日通过食物对持久性卤代烃的摄人量没有超过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讨论了膳食中铅、砷、镉、铬4种金属的人体暴露情况,金属铅、砷和铬的暴露水平处于安全线内,但是金属镉的日均摄入量与FAO/WHO规定的最大耐受量相同。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人均GDP超越1万美元,国民膳食营养与健康观念已从"吃饱"、"吃好"到"吃对"转变。以"立足国学、走向科学"为指导,在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基础上,该文尝试提出了"辩证营养学"。以辩证、精准、平衡为宗旨,辩证为法、精准为技、平衡为目,以食物与营养体质的动态转化实现人类的营养健康。在辩证营养学指导下,该文提出了新的健康食品工程学科体系,扩展方法与手段,构建基于六属性(种质、产地、加工、营养、功能、偏性)的健康食品工程体系以及基于六指标(基础代谢、肠胃宏基因、营养基因、情志力、免疫力、运化力)的营养体质工程体系,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转化平衡模型,以人才、科技、产业、资本四大支撑体系为保障,引领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和国民营养健康消费升级,为全民健康提供科学膳食指导,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粮价持续上涨引起国外学者对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变化中肉类食品迅速增长是否能够造成全球粮食紧张的顾虑。该文利用能量和能值理论分析中国种植业作物秸秆资源对畜牧业和居民食物安全的支撑能力,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要求其农业生产也由过去的口粮生产为主要向以食物营养为基础的农业生物量综合生产模式转变。作物秸秆和籽粒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产品,但目前中国多半秸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据计算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能量数量非常大,2006年中国未被充分利用的主要作物秸秆可以转化为肉类食品5952.76万t,相当于当年中国肉类食品生产量的73.93%,因此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全能够自我满足近期居民食品消费变化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当前关键问题是如何集约利用农产品资源和提高农产品生物量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中国秸秆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的特征,由于气候、土地和种植制度等原因各地作物秸秆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整体上看中国东北部地区秸秆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西南部地区比较贫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显著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为识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的关键驱动因素,缓解水资源消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测算并对比分析了中国31(30)省市2000-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通过对数平均迪式指数算法(logarithmic mean index method,LMDI)对碳-水足迹进行了驱动因素分解。结果显示:2000-2020年中国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29.63%(32.94%),农村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4.59%(7.91%)。从空间演变来看,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较高的地区由沿海省份逐渐扩散至内陆,而农村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来看,经济水平是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的主要动因,且消费水平表现为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驱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而在农村起到抑制作用。该研究从促进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多渠道拓宽食物来源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中国城乡居民食物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13.
绿苹 《当代生态农业》2004,13(2):118-119
就餐姿势须正确:进餐时要端正坐姿,做到 不压胃,使食物由食管较快进入胃内。 不在极度饥饿时进食:因极度饥饿时虽食 欲特强,但胃肠消化功能已受损,一下子吃多 了,反而会造成食滞,既不利于消化吸收,影响 营养供应,又会损害健康。应先少量进一些半 流质,如粥、面或米线。 先吃爱吃的东西:如先吃喜爱的食物,情绪 上的满足会使你较快地产生饱胀感,从而避免 进食过量。 膳后莫用脑:进食后,胃部消化需要集中血  相似文献   

14.
目前,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有所变化。基于此,分析了对消费结构变化,并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合理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强化居民的营养安全意识,提倡科学的膳食结构,增加人民收入,提升消费档次,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消费需求新观念。  相似文献   

15.
基于C、N同位素技术的河流食物网基础碳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碳源是河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通过生物间能量传递,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本文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综述了河流基础碳源类型、食物网能量贡献率估算模型、食物网基础碳源理论模型(河流生产力模型RPM、河流连续模型RCC和河流脉冲模型FPC)及其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利弊,介绍了能较好平衡各种模型利弊、适应于多样化水文特征的河流生态系统综合体(RES)新假说,并展望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与非致命取样方法相结合建立长期河流同位素数据库的重要意义,旨在推动对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营养关系的理解,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中国食物安全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新业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1):286-292
该文基于1980-2011年的人均粮食、禽蛋、肉类和水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数据,以及4类产品的价格指数数据,构建了中国食物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食物安全指标进行预测,再采用主成分法合成食物安全总指数,在此基础上对2012-2013年的食物安全状况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1980-2011年的数据得到2012年和2013年的食物安全总指数分别为62和74。通过对2011年的预警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得到该预警模型的预测误差仅为4.2%,说明该模型系统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以用于未来中国食物安全预警研究。总体来看,2012-2013年中国食物安全状况为轻警。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食物结构及其安全现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是国民经济基础之基础,食物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时把握和正确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食物安全状况,对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2000—2014年西北地区7个省(区)的食物结构及生产量、人均食物占有量和主要食物的平均人日热量拥有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的食物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估和判断。结果表明:2000—2014年西北地区7个省(区)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棉花、油料等食物产量整体上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食物种类趋向多样化和丰富化;近5年西北地区粮食和水果人均占有量均超过全国人均水平,2000—2014年人均奶类、棉花和油料占有量大于全国人均占有量,但人均蔬菜、禽蛋和肉类占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除青海地区外,其他6个省(区)2014年人均每日热量拥有量都达到营养学要求;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程度不断提高,但2014年,西北地区食物安全仍处于一个较低安全水平;当前西北地区仍面临着水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和质量有限、农业技术设备落后等挑战,使该地区食物安全受到威胁,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从食物营养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区域食物供给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结合食物营养成分转化率和国家营养物摄入量的要求,将各类土地农产品折算成食物热量统一核算,分析和估算广西土地农产品食物热量供给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供需平衡。结果表明:1)2015年广西农产品食物供给热量为4.46×1014 kJ,主要来源于谷物杂粮类和蔗糖(占85.47%以上),单位人均食物热量为9.31×106 kJ·人-1。2)2000—2015年间,广西蔗糖和果蔬类供给热量增长最多,粮食和油类则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广西食物热量总量上持续增长且较为富余,按照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食物热量理论上可供养人口高于广西实际人口数;但食物热量分布不均衡,谷类食物供给热量占比逐年下降,个别县市食物热量人口承载能力低。3)在空间上,广西食物供给丰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水土光热条件较好、地势平坦的广西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平原、盆地和缓丘台地等农业主产区,未来应加强这些地区的耕地保护。广西应重视和加强谷物杂粮类粮食的生产和保护,因地制宜、合理分区,优化农业主产区种植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与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区域间粮食流通与贸易,以实现食物供给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融合规则与BERT-FLAT模型对营养健康领域命名实体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类营养健康命名实体识别旨在检测营养健康文本中的营养实体,是进一步挖掘营养健康信息的关键步骤。虽然深度学习模型广泛应用在人类营养健康命名实体识别中,但没有充分考虑到营养健康文本中含有大量的复杂实体而出现长距离依赖的特点,且未能充分考虑词汇信息和位置信息。针对人类营养健康文本的特点,该研究提出了融合规则与BERT-FLA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romers-Flat Lattice Transformer,转换器的双向编码器表征量-平格变压器)模型的营养健康文本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识别了营养健康领域中食物、营养物质、人群、部位、病症和功效作用6类实体。首先通BERT模型将字符信息和词汇信息进行嵌入以提高模型对实体类别的识别能力,再通过位置编码与词汇边界信息结合的Transformer模型进行编码以提高模型对实体边界的识别效果,利用CRF(Coditional Random Field,条件随机场)获取字符预测序列,最后通过规则对预测序列进行修正。试验结果表明,融合规则与BERT-FLAT模型的人类营养健康领域识别的准确率为95%,召回率为88.88%,F1分数为91.81%。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人类营养健康领域实体识别方法,可以为农业、医疗、食品安全等其他领域复杂命名实体识别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施用味精废液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味精废液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味精废液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味精废液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味精废液使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西瓜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在西瓜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MBC和MBN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不同。与M30N70处理相比,M10N90和M50N50处理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小。分析可知,味精废液与化肥以3∶7比例配施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效果最佳,更有利于平衡西瓜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