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宋歌 《福建茶叶》2016,(1):137-138
茶文化是关于茶叶栽培、加工、保存、饮用、疗效研究的社会文化,它涉及茶俗、茶礼、茶政、茶法、茶德、茶道。茶叶包装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高茶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茶俗、茶艺、茶德、茶道等融入包装设计之中,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华 《茶叶科学》2019,39(2):115-122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独联体(原苏联)茶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2俄国曾是历史上茶叶生产大国与进口大国,也是历史上中国茶叶的主要进口国之一,在中俄关系看好的政治背景条件下,回望历史,重温旧事以期能重振对俄的茶叶贸易,本文拟就俄国茶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介绍如下。 1.茶在俄国的传播 茶在俄国的传播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据记载俄国最早关于茶的报道是在1567年,而后随着清政府与俄的交往及贸易往来,茶叶开始传入俄国。如在1618年,清政府派遣饮差大臣向俄皇馈赠茶叶;1638年,俄大使斯塔尔科夫由中国带回64公斤茶叶到莫斯科献给沙皇,从此拉开了中国茶叶在俄统治阶层中接触与交往的序幕。而在…  相似文献   

4.
茶叶静摩擦角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茶叶机械设计中,茶叶的摩擦系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诸如圆筛机的筛分、储茶斗的出茶、输送机的传送茶叶等,茶机的作业效果,也都与茶叶的摩擦问题密切相关。过去,有关茶叶的摩擦特性曾有过一些测试与研究,其测试方法多采用茶叶整体运动的摩擦手段,结果只是较为粗略地反映了茶叶的摩擦规律。而作为精制过程中的茶叶,同批或同级的茶叶个体,形态千差万别,摩擦问题也多以茶叶个体形式  相似文献   

5.
种茶主要以采收鲜嫩芽叶为主,而忽略了茶花、茶籽、茶梗、茶灰、废茶渣等副产品的利用,对茶树资源是一大浪费。本文综述了茶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期为茶叶生产拓宽出路,并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相似文献   

6.
何卫华 《福建茶叶》2016,(6):217-218
茶是中国的国饮,茶产业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茶叶贸易亦占世界茶叶贸易的较大比例。许多茶企业在这样利好的背景下茁壮成长,并面临着接踵而至的挑战,因此,因茶而带来的各种创业机遇亦需要牢牢把握。本文主要从高等学校开展茶叶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入手,介绍了高等学校茶叶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高等学校茶叶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茶叶中茶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氨酸是茶树中含量较高而一般植物中罕见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它在茶树体内参与多种生理生化过程,在茶叶制造中变化显著,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茶氨酸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并命名的,除茶树外,迄今为止只在一种蕈内(Xeecomous badins)及茶梅中发现有茶氨酸,它在茶树新梢中的含量平均达到1500mg/100g(干重),嫩茎中最高可达4000mg/100g(干重)。自然存在的茶氨酸均为L型,纯品为白  相似文献   

8.
危珊  高俊  周育辉 《福建茶叶》2016,(12):11-12
通过对茶叶的测试点实行质量安全标准,创建计算机风险管理系统,来完成对风险的辨别、评定、预防、应对(处理)、掌控、监督等功效,通过推行质量安全标准在茶叶中的运用,可保证茶叶的质量及在生产中的风险预防,使茶叶及茶产品的生产质量保证在合格之上,从根源上保障茶叶的生产质量,为以后茶质量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生产无公害、绿色的茶产品,可使人们饮用到健康的茶,从而把茶叶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9.
柘荣县地处闽东高寒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而著称。茶叶是柘荣县的传统产业,现已成为当地农民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名优特茶、无公害茶叶的兴起,柘荣茶叶结构也在积极调高、调优。其中“双芽”牌仙岩雪峰茶、白毛猴茶两产品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同时,仙岩雪峰茶在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同时面对WTO的挑战,柘荣茶叶粗放型格局,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茶叶产品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严重影响柘荣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0.
茶叶辐照杀菌效果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之江  沈伟桥 《茶叶》2002,28(3):145-147
本文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茶叶,研究了辐照剂量对杀菌效果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效果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在色泽变化方面,辐照剂量对高档茶较显著,对中、低档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茶皂甙分为茶籽皂甙利茶叶皂甙两类,两者在结构和性质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茶籽皂甙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而茶叶皂甙自町田(1938)从绿茶中分离鉴定以来,迄今,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茶叶皂甙的提取、分离及定量方法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因为茶叶皂甙可能与茶树品种、茶叶品质等有关,而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所  相似文献   

12.
湖南茶叶面积、产量曾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衰落状态,而湖北省茶叶在同期快速发展并远远超过了湖南。本文针对湖北茶叶的迅速崛起,系统地研究其茶叶的发展历程,学习到五点成功经验,认为值得我省茶界借鉴,促进湖南茶叶再度发挥优势,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之一,多年来低档茶的低效益困扰着闽茶的进一步发展。而我省在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基本是个空白点。作者从当今茶叶饮料发展趋势、世界两类饮茶文化人口比例与消费量的比较以及其它各种饮料对茶叶饮料的激烈竞争等方面分析。提出发展我省茶叶深加工的必要性,并提出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以提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我省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途径,促进闽茶产销事业繁荣,提高闽茶综合利用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茶叶的百花丛中 , 福建茶叶一枝独秀 . 福建晋朝就有茶 , 唐朝已产贡茶 . 福建的茶 树品种、良种普及率、茶叶品类、特种茶、天福茶博院等位列五个 " 世界之冠 " . 福建茶叶 总产、总值、品种、品类、良种分布、茶博院等名居六个 " 全国第一 " . 茶叶出口占全国第 二、茶园采摘面积为全国第三 . 福建名茶层出不穷 , 茶叶人才遍布全省 , 茶叶文化源远流长 , 福建茶叶可谓誉满古今中外 .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福建茶叶不断发展 . 这一切都意 味着福建是一个茶叶大省 .  相似文献   

15.
于良子 《中国茶叶》1993,15(5):30-31
二、伪劣茶的作伪手法茶叶作伪历代有之,作伪的原因各种各样,而作伪的手法却大致相同,综而析之,归纳为以下三种。 1.冒充法冒充法主要是用非茶物质冒充茶叶,或以名优茶之名行劣质茶之实,这是一种较早出现的手法。以非茶物质冒充茶叶,其原料多为枸杞、温桑等原来作为药用或茶的代用品的一类植物叶,经历代衍变,所用原料不断扩充,以至如柳、槐、楮、枳彀、枇杷、皂荚、石榴、石楠、柿等的芽叶也取之为“茶”。从前面所述的五代毛文锡《茶谱》所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已  相似文献   

16.
进入岁末,漳州各地茶区掀起赛茶热潮,各地茶赛从10月份起开始精心组织、发动。得到茶叶企业、茶农的热烈响应。为体现公平公正,茶赛分别邀请省、市、县茶叶专家、茶叶技术人员担任评委,密码审评。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等环节进行。通过举办茶王赛,达到以茶会友,进一步树立茶叶无公害、有机化、高质量的绿色食品新形象,进一步促进茶叶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名牌优质茶产品的涌现。推动整个漳州茶叶产业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包琳 《福建茶叶》2016,(8):174-175
我国既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叶的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上茶叶的需求量的逐年增加,茶叶企业间的竞争也逐渐开始加剧。好的茶叶包装就能使得一款茶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茶叶的包装袋不仅是承装茶叶的工具,还作为茶叶销售的一部分,需要企业加以重视并研究。本文通过对平面设计的发展阐述以及对茶产品特性及包装类型的分析,总结提出了不同类型茶产品包装袋的平面设计要点,目的是为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茶叶品质评分是评茶人员通过给分的多少来表示茶叶品质优次的方法。它与评茶术语、茶叶价格构成茶叶品质的评价体系。通常茶叶感官审评较多采用评茶术语描述,应用茶叶品质评分的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高级茶低分,低级茶高分”的尴尬,甚至把茶叶品质“在档内之差,扩大到档次之差”。因而一些人认为没有“实用”并加以否定。本文以乌龙茶品质评分为例,阐述了茶叶品质等级评分的依据、方法,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例题计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寿月多 《中国茶叶》1990,12(3):8-10
螺旋滚切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切茶机械,用于条形茶叶精制的切茶作业,该机自从投入切制茶叶的生产以来,以其加工的成品茶条索紧、色泽好、苗锋好以及切制次数少与自身造价低等优点,而被制茶行业及茶叶机械研究单位、生产单位所重视。在过去几年对该机的研制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茶叶力、热特性研究及其在制茶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加工中除制茶的生化变化,还涉及能量传递(如机械及气力输送),质量传递(如除湿)和热量传递(如热风炉换热,茶叶干燥)。以上三大传递过程可谓之制茶工程。制茶工程学便是研究以上工程的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与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规律,并以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促进现代制茶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制茶过程中,一切物理和机械的作用无一不是通过茶叶的物理特性才产生促进生化变化的效果。所以研究茶叶的物理特性,在技术上可提高工艺效果,改善成茶品质;有助于机器设备的研究和设计,改善制茶性能,提高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