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近年来,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虫和抗逆能力,在生产上已卓见成效,小麦是重要的农作物,其转基因技术更是深受关注,概述了小麦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种子世界》2006,(10):52-53
“十五”期间,“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技术被列为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以“矮败小麦”为工具的轮回选择育种技术领先国际水平,采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轮选987实现了高产等优良特性。轮选987于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6.7万hm^2以上。轮选987是集高产、稳产和广适性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2000年以来轮选987在所参加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的北部冬麦区试中,产量都名列第一,比主栽品种京冬8号、京411平均增产14.8%,在2004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中创造了小区折合10725kg/hm^2的高产记录。“矮败小麦”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种,而是一个育种工具,它就像一个良种加工厂、孵化器,育种材料通过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品种,实际上是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一个先进成熟高效的技术平台,适合在我国各大麦区应用。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矮败小麦”“这个独特的遗传资源属国际首创”“该项成果创新性强,实用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矮败小麦”的问世,特别是“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小麦育种方法的重大创新,被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4.
5.
6.
现就小麦育种工作上急需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对开创小麦育种新局面,提高小麦育种成效有所裨益。 一、育种途径的主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革新。除常规育种外,还涌现出不少新的育种途径。如花培、理化诱变、远缘杂交、杂种优势、核不育材料利用以及细胞融合等,有的已在育种实践中起了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效果看,常规育种中的杂交育种,仍是目…… 相似文献
7.
8.
四川省“十二五”期间育成小麦新品种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育成小麦新品种的品质状况,对2011-2015年5年省审44个小麦新品种的品质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4个品种的容重、粗蛋白含量较高,湿面筋含量偏低,降落数值偏小.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蛋白含量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硬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吸水量与硬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弱化度与降落数值、沉降值、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品质各参数分析发现,符合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2个(4.6%),分别为蜀麦969、内麦316;符合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2个(4.6%),分别为川辐8号、川麦68;符合优质专用中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8个(18.4%),分别为川麦104、南麦618、绵杂麦512、川麦1131、川麦63、川麦60、川麦61、南麦302.由此可见,四川省近年小麦品质育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否定了“四川不能生产优质麦”的说法,但目前优质品种数量尚较少,需继续加强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白粒小麦抗穗发芽遗传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收获前穗发芽一直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重要灾害,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也偶有发生。受灾后有些麦粒虽然外观未发芽,但由于胚的萌动,其面粉结构已被分解转化,严重影响加工品质;明显的穗发芽可使麦粒失去食用价值。在潮湿地区,有时没有明显的降雨,但因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穗发芽过程也能发生。由于穗发芽是一种气候灾害,在现代科技还不能控制天气状况的条件下,只有依靠培育抗性品种加以防御。我国曾依靠红粒(皮)小麦的休眠性较好地控制了生产上的穗发芽现象,但一直没有解决潮湿地区未发芽麦粒中面粉加工品质劣变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面粉加工业和农户更偏爱出粉率较高的白粒(皮)品种,使小麦生产和面粉…… 相似文献
10.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