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唐山红小豆为主要作物,探讨小豆与玉米间作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小豆的荚长、荚粒数、单株分枝、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单株结荚数和产量变化较大。小豆单作时,植株最矮,在一定范围内,株高随密度的增加面增大;在不同的间作模式下,小豆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带型配制指数SCI=4∶6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SCI=3∶5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低;小豆单作时,效益最低,当SCI=2∶4且小豆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两种作物总的经济效益最高,小豆玉米间作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4行小豆,小豆的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密度对鹰嘴豆主要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鹰1号鹰嘴豆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鹰嘴豆株高、主茎一级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型变化,主茎一级分枝和主茎节数呈下降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抛物线"形变化,峰值密度出现在52.5万株/hm2,但达峰值后,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加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鹰嘴豆的生育进程和百粒重未产生影响,对种子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M 3>M 2>M 4>M 5>M 6>M 7>M 1,以密度52.5万株/hm2的种子产量最高,达到4 032.06kg/hm2,较密度46.5万株/hm2增产28.9%。据此,在宁夏南部和类似地区以52.5万株/hm2密度种植鹰嘴豆,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密度对直立型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鲁西北生态区夏播红小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直立型红小豆新品系德红5261(中红8号×红资4306)为材料,采用5个播期(主区)和4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逐渐降低,荚粒数和百粒重仅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早播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荚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产量受播期及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而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作用因子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播期(F=421.98)播期×密度(F=37.55)密度(F=2.10),对单株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F=425.74)播期(F=369.20)播期×密度(F=44.23)。利用播期(X_1)、密度(X_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2659.46-60.63X_1+14.60X_2+0.05117X_1~2-2.94X_2~2+3.54X_1X_2(R~2=8833)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不同播期的最佳种植密度,6月16-22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6月23-29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9万株/hm~2;在6月30日-7月6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3万株/hm~2;在7月7-14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14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东部旱作区开展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3个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有效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现下降趋势,荚粒数和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在种植密度12万~27万株/hm~2的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变化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4.5万株/hm~2、20.8万株/hm~2和18.1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大豆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适宜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旱作区大豆产量和田间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氮密交互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氮密交互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通过设置4种不同种植密度和3种施氮模式,研究氮密互作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单株叶片、茎秆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密度为14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位面积的叶片、茎秆和荚果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当密度为21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最多,密度高于21万株/hm~2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相同密度条件下,播种前(基肥)和初花期(追肥)各施纯氮20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同化干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证明,红小豆产量随着花荚期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花荚期后干物质的增加对红小豆高产更重要。本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红小豆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稳产、多抗大豆新品种濉科998产量和单株性状的试验研究表明:单位面积大豆子粒产量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单株茎重均趋于降低(减少),而底荚高度趋于上升,荚粒数、百粒重和粒茎比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濉科998适宜的密度为18万~27万株/hm2,最佳密度为22.5万株/hm2左右。最佳田间配置方式为行距40cm,株距11cm;或40-20cm宽窄行种植,株距14.8cm。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玉米新品种伟科702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伟科702的植株性状、果穗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伟科702的株高、穗位高变化不大,倒伏率、空秆率和秃尖长度增加,茎粗变细;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降低。试验表明,在一般肥力水平下,伟科702种植密度为6.75万~7.20万株/hm2,在中高等肥力水平为7.20万~7.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两对叶型不同的大豆近等位基因系品系为材料,设置4.5,6.0,10.5,15.0,19.5,24.0,28.5万株/hm2的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叶型近等基因系大豆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叶型近等基因系叶片叶色值的影响不大,但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尖叶组的净光合速率在低密度(4.5,6.0万株/hm2)和高密度(28.5万株/hm2)条件下较高,而圆叶组净光合速率在较低密度和正常密度(6.0,10.5,15.0万株/hm2)下较高,生育前期种植密度处理对不同叶型大豆的生物产量影响较小,而生育中后期,尖叶组和圆叶组各生育阶段单株生物产量的积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最终尖叶组生物产量高于圆叶组。随种植密度增加,尖叶和圆叶组的单株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种植密度的变化对尖叶和圆叶组的荚粒数没有一致的规律性的影响,但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尖叶组四粒荚数百分比均高于圆叶组,差异达显著水平。从15.0万株/hm2到28.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尖叶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9.5%)小于圆叶组(16.0%)。总体来说,尖叶组不同密度处理下,仍能有较高的产量表现,可能由于其自身调节功能较强,叶片结构疏朗,有利于通风透光所致。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0.2%和0.4%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小豆京农6号(JN6)种子12 h,M_1成株率分别为26.7%和3.5%,变异率为1.24%和1.59%,结果表明处理浓度越大,成株率越小、变异率越大.0.2%秋水仙素处理12 h为较佳处理,但0.4%处理的变异类型相对丰富.M_2代与对照相比,单株粒数在5%水平上达到显著差异,百粒重在1%水平达到极显著差异;M_3代百粒重与对照相比在1%水平达到极显著差异,诱变后代中筛选出了3个高产优良株系.在M_3代共筛选到263个叶色、叶形、蔓生、多分枝、黑荚、浅红和深红粒色、大粒及早晚熟等性状变异突变体.叶形有剑叶、小密叶、肾叶突变类型;叶色有深绿、浅绿、黄化、黄斑叶变异类型.早熟和晚熟变异株分别比对照早熟10~15 d和晚熟7~10 d.  相似文献   

12.
小豆SSR引物在绿豆基因组中的通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187对小豆SSR引物在绿豆基因组中的可转移性,以期为绿豆分子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分析工具.结果表明,约75%的小豆SSR引物可在绿豆中有效扩增,但不同小豆连锁群SSR引物的可转移率存在差异.多态性分析发现80对引物中有28对在60份绿豆种质中可以检测到多态性,等位变异数从2~7不等,平均为2.9,PIC指数从0.02~0.69,平均为0.36.UPGMA聚类及主坐标分析表明,尽管同一省份的种质不能紧密聚在一起,但大多在聚类图上成簇状分布,说明相同来源的绿豆种质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此外,国外及我国边远地区的绿豆种质在遗传背景上与内部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多态性SSR不仅可以有效用于绿豆分子遗传学研究,还可以用于不同来源绿豆种质资源的辅助鉴别.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溶剂法对红豆种皮中的花色苷进行了提取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料液比、pH、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温度以及超声功率对红豆种皮花色苷提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进一步优化了红豆种皮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花色苷提取效果的各因素顺序为pH>超声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不大。超声法提取红豆种皮花色苷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4(g/mL),pH为3,乙醇体积分数30%,超声温度55℃,超声功率350 W。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下,红豆种皮中花色苷的提取效果最好,提取液中花色苷含量可达(82.35±3.28)mg/100 g。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具种属间通用性可提高其利用效率,并降低标记开发成本。本研究基于Roche 454超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普通菜豆基因组测序结果,共开发了560个普通菜豆基因组SSR标记。利用2份普通菜豆品种对标记进行初步筛选,有421个标记能够有效扩增。用新开发的标记分析16份豇豆和16份小豆的通用性。结果显示,185个普通菜豆基因组SSR标记在豇豆中能有效扩增,通用性比率为43.9%;161个SSR标记在小豆中能有效扩增,通用性比率为38.2%;在豇豆和小豆中都能获得有效扩增条带的标记共138个;并且普通菜豆基因序列SSR标记在豇豆和小豆中的通用性比率高于基因间序列SSR标记。通用性标记的多态性分析表明,豇豆和小豆的多态性比率分别为34.0%和24.8%;且豇豆和小豆中基因间标记的多态性都比基因内标记的多态性高。上述通用性标记为豇豆属作物的多样性评价、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5.
红小豆种质资源子粒色泽及出沙率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主产区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335份、日本25份和韩国2份材料子粒色泽和出沙率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红小豆粒色红度值(a^*)平均为19.71,粒色偏灰暗,变幅为13.0—26.0;黄度值(b^*)平均为9.58,变幅为5.2-16.8;亮度值(L^*)平均为26.47,变幅为18.1—34.0;出沙率平均值为68.08%,变幅为61.90%-75.98%;地区间显示出明显差异。a^*、b^*、L^*和出沙率4个性状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但粒色a^*、b^*和L^*的广义遗传力值h^2较高,出沙率的广义遗传力较低。筛选出红度值超过24.0的种质资源6份,筛选出亮度值超过30.0的种质资源16份,筛选出黄度值超过13.0的种质资源8份,筛选出出沙率高于73.5%资源8份。  相似文献   

16.
小豆百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文林  白璐  文自翔  濮绍京  赵波 《作物学报》2006,32(9):1410-1412
小豆百粒重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商品品质性状。研究百粒重的遗传体系对杂交亲本的选配、杂种分离世代的选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子粒大小不同的5个小豆亲本组配了4个杂交组合,对其衍生后代家系群体百粒重性状的遗传体系应用主基因+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1(大粒)×HB801(大粒)和HB8  相似文献   

17.
应用SSR标记对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梁辉  赵丹  徐宁 《作物学报》2009,35(10):1858-1865
利用24对SSR引物对158份栽培小豆及18份野生小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小豆的遗传变异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小豆,其中18对引物在栽培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0个,21对引物在野生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2.6个。栽培小豆种质间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24,野生小豆间为0.605。基于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栽培小豆和野生小豆区分开,这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来源的栽培小豆群体间也有一定的遗传分化。SSR分析不仅验证了小豆品种间的遗传背景与其系谱来源相吻合,而且揭示了同名种质天津红小豆之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为我国小豆种质资源育种及SSR标记在小豆多样性分析、基因标记、品种鉴定等工作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8.
2006-2007年对红小豆花芽分化与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小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花芽分化从出苗后6 d左右开始分化,分化时间长,分化小花多。小花分化进程与主茎叶片数之间具有同伸性。分枝和主茎不同叶位小花分化时期相互重叠,不同节位相同花位和同一节位不同花位小花分化有规律的进行。同一花序节位上的小花存在高节位滞育的问题,各节位小花脱落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红小豆栽培和生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小豆是重要的豆类作物,在我国种植范围较广。笔者综合了国内大量研究成果,概述了红小豆栽培技术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红小豆生理水平的研究进展。基于红小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展望了红小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镉对小豆的危害程度,对不同镉浓度下小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d2+浓度低于30mg/L时,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Cd2+浓度大于30mg/L时,开始对红小豆的萌发、株高和根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Cd2+浓度的升高,SOD和POD活性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