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30头围产期健康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0头,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和Ⅲ组为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于产前第28d开始饲喂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标准日粮增加20%能量(能量摄入120%组)和标准日粮减少20%能量(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泌乳日粮,至产后第56d结束,观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产后奶牛产乳性能及血液中瘦素(Leptin)和神经肽Y(NPY)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前饲喂低能日粮不仅提高了产后奶牛产乳性能,而且提高了产后奶牛血液中Leptin和NPY浓度。可见,奶牛不同能量摄入水平与产奶量及血液中Leptin和NPY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生长激素(GH)在动物分娩过程中的作用及在分娩前后的变化规律,试验选取自然分娩的第3胎次健康荷斯坦奶牛6头,分别于分娩前3天、分娩当天(第0天)及分娩后3,6,9,12,15,18,21,24,27,30天采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ACTH和GH浓度。结果表明:奶牛血清ACTH和GH浓度在分娩前开始上升,分娩当天达到峰值,随后均呈波浪式下降;在分娩后27天ACTH和GH浓度再次回升,此后降到较低水平。说明ACTH和GH在奶牛分娩当天浓度达到峰值,此后呈波浪式下降,ACTH和GH浓度在分娩前后的变化规律表明奶牛分娩是一种"生理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87-1392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后期奶牛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探讨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相关指标的发生特点,为围产后期奶牛产后保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年龄、体况、胎次相近的二胎以上无疾病史的健康奶牛30头,于分娩当天(0d),产后1,2,3,7,14,21d清晨饲喂前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血钙(Ca2+)、血磷(P3+)和血镁(Mg2+)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试验期内30头试验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为46.7%,酮病的发病率为40.0%,低血钙的发病率为33.3%;血液中NEFA的浓度在分娩当天最低为(0.33±0.17)mmol/L,与产后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NEFA浓度从产后1d逐步升高。奶牛分娩当天血糖浓度最高为(6.40±1.55)mmol/L,与产后1,2,3,7,14和21天的血糖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奶牛产后在7~21d时,血液中BHBA浓度逐步升高,其中第21dBHBA浓度最高为(0.84±0.68)mmol/L,与0,1,2和3dBHB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当天Ca2+浓度为(2.29±0.31)mmol/L,与其他各天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0d起,血清中P3+浓度逐步升高,其中0d相对于3,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Mg2+浓度产后1d最低为(1.56±0.42)mmol/L,0d血清Mg2+浓度与产后1,2,3,7,14,21d血清Mg2+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21d血清Mg2+浓度逐步升高,并处于平稳趋势。结果表明,该牛场奶牛产后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及保健,对于集约化高产奶牛场应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通过饲料添加剂对分娩牛保健,来预防围产期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揭示围产期奶牛血清代谢物和相关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临床健康经产奶牛 20 头,分别于产前 14、7 d 及产后 0、7、14 d 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β-羟丁酸等代谢物浓度和胰岛素、生长激素、脂联素和瘦素等激素水平,并根据相应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当天的血糖浓度较高,而后逐步恢复至产前水平;奶牛分娩后甘油三酯浓度下降,非酯化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在产前 14 d 至产后 7 d 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产前 7 d 时的生长激素浓度高于其他时间点(P<0.01);脂联素浓度在整个试验期无显著变化;瘦素水平在产前 7 d 和产后 0 d升高(P<0.01),但产后 7 d 时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分娩当天显著降低,随后逐步恢复。结果表明,奶牛产后体脂动员明显,可能与生长激素、瘦素等激素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血浆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瘦素(Lep)水平在奶牛分娩前后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在南宁某牛场随机选取30头荷斯坦奶牛,从产前1周到产后9周,每周采样检测血浆酮体、NEFA和Lep水平。26头酮体正常奶牛(除去4头酮病牛后)的285份血浆NEFA和Lep的平均水平分别为655.7±359.9μmol/L和7.5±4.4 ng/m L,血浆NEFA水平从产前1周开始上升,分娩当天达峰值,然后渐降至产后7周最低值,之后回升。血浆Lep从产前1周上升,产后4周达峰值,之后渐降至8周最低值,之后回升。NEFA与Le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n=285,R=0.1137;P0.05)。Lep上升时NEFA水平较高(923.1±398.7μmol/L),Lep下降时,NEFA较低(334.9±313.3μmol/L)。结论:Lep可能参与奶牛体脂动员的调节,产前1周至产后4周Lep的升高可能促进体脂动员,之后Lep下降可能减少体脂动员,产后4周可能是Lep调节体脂动员的拐点,NEFA正常值对监控奶牛分娩前后体脂动员、维护奶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将健康围产期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预产前28d按奶牛营养需要分别饲喂100%、120%、80%能量日粮,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的产奶日粮,至产后56d结束,观测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围产期健康奶牛血中神经肽Y和生长激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奶期低能量日粮饲喂,奶牛血中神经肽和生长激素浓度均高于其他2组,从产前14d至产后28d组间差异显著(P〈0.01;P〈0.05),提示低能量饲料饲喂干奶期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检测围产期牦牛血清酮体的消长规律,并分析其对产后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选择25头年龄[(7.00±1.23)岁]、胎次[(2.00±0.07)次]和体况相近的经产母牦牛,自产前第28天至产后第28天每7 d采集1次血清,共设9个时间点,检测血清中酮体指标[β-羟丁酸(BHBA)]、肝功能指标[游离脂肪酸(NEFA)、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AST)]、蛋白质营养状况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研究各指标的消长规律;随后继续跟踪试验动物至产后第49天,每7 d采集1次血清,检测产前第28天至产后第49天血清中生殖激素指标[雌二醇(E2)、孕酮(P4)、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并监测发情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围产后期母牦牛生殖激素分泌情况,并结合BHBA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BHBA与生殖激素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娩当天、产后第7天和产后第14天的血清BHB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分娩当天、产后第7天和产后第14天的血清GLU浓度显著低于产前各时间点(P0.05)。产后第7天和产后第14天的血清NE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分娩当天和产后各时间点的血清TP浓度和AST活性显著高于产前各时间点(P0.05)。分娩当天和产后各时间点的血清FSH和LH浓度显著高于产前各时间点(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BHBA浓度与E2和LH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见,母牦牛的分娩造成其机体能量的大量流失,导致机体脂肪过度动员产生了能量负平衡,围产后期蛋白质也参与了供能过程,血清BHBA浓度的升高会影响E2和LH的分泌模式,使经产牦牛产犊间隔较长而引起其繁殖率低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过瘤胃复合维生素对围生期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围生期健康的荷斯坦奶牛119头,分为2组,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过瘤胃复合维生素50 g/(d·头),试验期为51 d,分别测定奶牛产前7天、分娩当天和产后30天的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奶牛在产前7天血清中Ca的浓度和产后30天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活性及尿素氮和葡萄糖的浓度均极显著升高(P0. 01),球蛋白、白球比、三酰甘油浓度显著升高(P0. 05)。说明添加过瘤胃复合维生素可提高奶牛产后葡萄糖的浓度,缓解能量负平衡,对预防肝脏疾病和改善蛋白质代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用围产期健康奶牛30头随机均分为3组,其中组为对照组,组和组为试验组。Ⅰ、Ⅱ、Ⅲ组于产前28d开始分别饲喂中国奶牛饲养标准(2000)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标准日粮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和标准日粮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同一标准日粮至56 d。试验各组奶牛分别于产前28、14 d、产后1、14、28、56 d尾根部手术采取脂肪样品,采用荧光RT-PCR法对脂肪组织Leptin mRNA及HSL mRNA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能量摄入水平显著影响脂肪组织Leptin mRNA和HSL mR-NA表达。低能饲喂明显提高了脂肪组织中Leptin mRNA表达,降低了HSL mRNA表达;高能饲喂明显降低了脂肪组织中Leptin mRNA表达,提高了HSL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0.
神经肽Y的促摄食作用及其调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神经肽Y(NPY)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单链多肽,有6种受体,经大量试验结果证明其在中枢系统可刺激动物采食。促摄食的NPY神经元起源于弓状核,投射到室旁核并释放NPY,在室旁核NPY与其受体Y1和Y5结合,最后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和兴奋副交感神经来引发强的摄食反应,最终增加能量沉积。机体的能量平衡状况是影响NPY分泌的决定性因素,它可通过一些外周和下丘脑的摄食调控因子来调控NPY的分泌;当能量处于正平衡时,Leptin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使NPY的分泌受到抑制;当能量处于负平衡时,糖皮质激素、刺鼠相关肽(AGRP)、Ghrelin和苯基二氢咪唑啉(orexin)的分泌增加,它们能激活NPY神经元使NPY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1.
将健康的围产期奶牛 3 0头随机均分为 3组。其中Ⅱ组为对照组、Ⅰ组和Ⅲ组分别为试验组 ;Ⅰ ,Ⅱ ,Ⅲ 3组于产前 2 8d开始分别饲喂NRC标准减少 2 0 %日粮组 (能量摄入 80 %)、NRC标准日粮组 (能量摄入 1 0 0 %)、NRC标准增加 2 0 %日粮组 (能量摄入 1 2 0 %) ,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日粮 ,至产后 5 6d结束 ,观察不同干物质摄入水平对奶牛血浆瘦素浓度及产奶量、体重等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奶牛产后干物质摄入量、血浆瘦素浓度和产奶量为Ⅰ组高于Ⅱ组、Ⅱ组又高于Ⅲ组 ,经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或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产前2 8~ 1 4d瘦素浓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 ,此后Ⅰ组和Ⅲ组差异显著 (P <0 .0 5 )。此外 ,Ⅰ组体重消耗最小 ,Ⅲ组体重消耗最大 ,各组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可见 ,围产期健康奶牛不同干物质摄入量与血浆瘦素浓度、产奶量、体重等生产性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将健康围产期奶牛24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产前28天开始饲喂NRC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NRC标准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和NRC标准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日粮,至产后56天结束,观察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产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量组奶牛产后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均显著低于其它2组,并且体重消耗明显,各组间乳成分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因此,干奶期能量摄入水平是影响和调节产后干物质摄入量﹑产乳量和能量平衡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将健康的围产期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 每组10头。其中Ⅱ组为对照组, Ⅰ组和Ⅲ组分别为试验组。Ⅰ、Ⅱ、Ⅲ组均于产前28d开始分别饲喂NRC标准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NRC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NRC标准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 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日粮, 至产后56d结束。观察妊娠后期奶牛不同能量水平对干物质摄入量、产奶量、乳成分及体重等生产性能和血浆瘦素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奶牛产后干物质摄入量、产奶量、乳中蛋白质、乳脂率和非固体物质为Ⅰ组高于Ⅱ组、Ⅱ组又高于Ⅲ组(P>0 05 ); 同时血浆瘦素浓度为Ⅰ组高于Ⅱ组、Ⅱ组又高于Ⅲ组, 经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极显著(P<0 01) 或差异显著(P<0 05); 但产前28~14d瘦素浓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 05 ), 此后Ⅰ组和Ⅲ组差异显著(P<0 05 )。此外, Ⅰ组体重消耗最小, Ⅲ组体重消耗最大, 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 01)。可见, 围产期健康奶牛不同能量水平与干物质摄入量、产奶量、乳成分、体重等生产性能及血浆瘦素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将年龄、胎次相同,年产奶量大于5000kg的围产期健康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按照中国奶牛饲养标准(2000),低能组饲喂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对照组饲喂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高能组饲喂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试验从产前14天开始至产后28天结束,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日粮。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不同能量摄入对围产期奶牛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InsR)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脂肪InsRmRNA相对表达量从产前14天至产后28天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产后14天达到最大值,且产后高于产前;低能组产前InsR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高能组和正常组,产后1天至产后28天高于高能组和正常组,产后14天显著高于高能组(P<0.01)。可见,干乳期低能饲喂奶牛,产后脂肪InsRmRNA表达增加,提示产前适当降低能量摄入水平,有利于胰岛素抑制泌乳初期脂肪动员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湖羊围生期主要生化指标及生殖激素变化规律,试验选择体重70 kg左右的健康妊娠末期湖羊12只,通过颈静脉空腹采血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娩前3天、分娩当天、分娩后3天的血清生化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分娩前21天至分娩后6天(每3 d测定1次)的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_4)及前列腺素(PGF_(2α))水平。结果表明:分娩当天湖羊血清总蛋白(TP)、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浓度显著下降(P0.05),但分娩后3天TP水平迅速回升,而TG和TC浓度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分娩后3天血清尿素氮(BUN)浓度显著下降(P0.05);从分娩前21天至分娩前3天湖羊血清E_2浓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娩当天明显下降,而P_4浓度则在分娩前3天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并一直持续到产后6天;PGF_(2α)浓度在分娩当天升高,之后下降。说明分娩前后湖羊血液生化指标及主要生殖激素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鱼类和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大脑是调节食物摄入的主要调控中心,来源于下丘脑的神经肽通过刺激(食欲生成因子)或抑制(厌食生成因子)食欲来调节食物摄入,这些因子包括神经肽Y(NPY)、食欲素(Orexin)和可卡因和安非他命调节转录物(CART)等调控因子,这些中枢神经肽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鱼类摄食行为还受到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如胆囊收缩素(CCK)、胰淀素(Amylin)和瘦素(Leptin)等。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对鱼类摄食的影响,如:食物、温度、光照、诱食剂等。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鱼类摄食行为控制的研究现状,集中于目前这六种食欲调节肽对鱼类摄食作用的认识,尽管对这些肽功能的可能机制和相互之间的作用仍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7.
不同能量水平对围产期奶牛脂肪动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围产期健康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产前第28天开始饲喂标准日粮、标准日粮增加20%日粮和标准日粮减少20%日粮,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泌乳日粮,至产后第56天结束,观察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围产期健康奶牛血液甘油三酯(TG)、非脂化酯肪酸(NEFA)和总酮体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前低能饲喂可以降低产后奶牛血液TG、NEFA和总酮体浓度。提示干乳期能量摄入水平是影响和调节产后能量平衡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处于围产期的68头奶牛(以健康经产牛为对照组,患酮病、脂肪肝、胎衣不下牛为试验组)为研究对象,在奶牛产前第15,8,1天和产后第1,8,15,22天分别采集颈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碘(I)的含量。结果表明:健康的经产牛围产期血清中T4、T3、TSH、I均呈现波浪式动态变化,最高值分别出现在产前第1天、产后第22天、产后第1天、产前第15天;TSH最低值出现在产前第15天,其他检测指标最低值出现在产后第1天。患酮病的奶牛和患脂肪肝的奶牛围产期处于缺碘状态,其产后甲状腺机能出现减退;患脂肪肝期间同时伴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胎衣不下的奶牛围产期碘含量低于正常值,其产犊前后伴发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奶牛血清中T4与TSH、T3、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0.535,0.691;T3与TSH、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2,0.457。  相似文献   

19.
为了监测和诊断围产期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分别对产前15d、产前7d、产前1d、产后1d、产后7d、产后15d各10头共计60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整个围产期内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差异不显著,不能作为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监测依据。产前1d奶牛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为460.76±268.34μmol/L,与产前15d、产后7d、产后15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7d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最低,为2.12±0.35mmol/L,与其他时间测定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奶牛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最高,为15.33±3.24U/L,与产前15d、产前7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5d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分别为14.10±4.40U/L和0.90±0.14mmol/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血清Ca含量降至最低值,为1.76±0.32mmol/L,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分别为25.50±7.90μmol/L和85.13±7.57IU/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利用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葡萄糖含量和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按公式计算Y值可作为诊断奶牛脂肪肝的依据。奶牛血清钙含量降低,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作为奶牛骨营养不良的诊断依据。尿酮体监测可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13种激素对暖季天然草场放牧羔羊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月龄、平均体重为(24.71±2.07)kg的哈萨克土种公羔羊20只,于2008年5月15日-9月23日进行自然放牧羔羊各月龄体重、采食量和激素含量变化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8月龄羔羊月平均日增重依次为175 g±34 g、92g±36 g、158 g±46 g和81 g±36 g,羔羊增重在4~5和6~7月龄出现2个高峰期,平均日增重高于5~6和7~8月龄。放牧羔羊干物质采食量逐月增高,4~8月龄依次为0.65 kg±0.21 kg、1.45 kg±0.32 kg、1.74 kg±0.48 kg、1.95 kg±0.50 kg和2.30 kg±0.45 kg,且各月龄间差异极显著(P0.01)。全期血清激素NPY含量5月龄最高(39.10 pg/mL±2.60pg/mL),7月龄最低(36.87 pg/mL±1.10 pg/mL);血清CCK、PP、SS、CORT含量,各月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值分别为4月龄(45.19 pg/mL±9.70 pg/mL)、8月龄(108.53 pg/mL±19 pg/mL)、6月龄(160.34 pg/mL±10 pg/mL)、4月龄(22.1 ng/mL±4 ng/mL);GAS、T3、T4含量,4~8月龄逐渐升高;全期血清T4含量5月龄最高(78.30 ng/mL±12.7 ng/mL)、7月龄最低(65.83 ng/mL±13 ng/mL);MTL、SEC、GH、INS、T3变化规律相同,4~5和6~7月龄升高、5~6和7~8月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