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明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蜀宣花牛牛肉营养价值和风味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将15头体重为(352.6±28.0)kg、6月龄的健康蜀宣花牛公犊牛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高能低蛋白组(HELP组),B组为低能高蛋白组(LEHP组),C组为低能低蛋白组(LELP组),每组5个重复,试验期为360 d,屠宰后取12~13肋间背最长肌测定肌肉中的粗蛋白、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结果表明:三组的粗蛋白、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均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的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苦味氨基酸含量较A组高12.67%(P0.05),较B组高8.51%(P0.05);三组的肌苷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降低苦味氨基酸的含量,进而起到改善肉质风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日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蜀宣花牛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择体重为(352.6±28.0)kg的健康蜀宣花牛公牛15头,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高能量低蛋白组(HELP),B组为低能量高蛋白组(LEHP),C组为低能量低蛋白组(LELP),每组5个重复,进行育肥试验,试验期360 d,试验结束后屠宰试验牛,取12~13肋间背最长肌,测定了剪切力、熟肉率、滴水损失、pH值、营养成分、肌纤维直径和密度指标,并进行了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组的粗脂肪含量最高,较C组高66.27%(P0.05);B组肌纤维直径较A组高31.84%(P0.01)。说明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可增加牛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提升牛肉的嫩度和口感。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肉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 A desaturease1,SCD1)基因的表达机制及其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试验选择年龄相近的蜀宣花牛、巴山牛和安杂牛三个品种共30头牛,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90 d后屠宰,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组成及SCD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相对含量均占总脂肪酸的69.5%以上;安杂牛肉中SFA含量显著高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含量显著低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蜀宣花牛和巴山牛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相对含量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在MUFA中油酸(Oleate,C18∶1)含量最高,蜀宣花牛和巴山牛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C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安杂牛(P0.05),这与UFA变化一致,即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中UFA显著高于安杂牛。说明SCD1可作为优质肉牛品种培育、评估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试验研究不同能量蛋白质水平对蜀宣花牛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笔者选择体重352.6±28.0 kg的健康蜀宣花牛公牛15头,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A组为高能量低蛋白组(HELP),B组为低能量高蛋白组(LEHP),C组为低能量低蛋白组(LELP),每组5个重复,试验期360 d。育肥结束后,按照国标《牛胴体及鲜肉分割》(GB/T 27643-2011)进行胴体分割,测定屠宰性状并评定胴体等级。结果表明,育肥开展至90 d,B组体高增加值极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育肥270 d~360 d,A组的胸围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较B组和C组高28.92%(P<0.05);A组和B组眼肌大理石花纹等级均达到了3级,而C组眼肌大理石花纹等级为2级;3组的料重比顺序为C组>B组>A组;A组的平均收益最高。研究表明,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可显著增加蜀宣花牛架子牛体高,同时在育肥过程中消耗饲料较少;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显著增加平均日增重,增加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大额牛和婆罗门牛杂交后代(GBF1牛)和云岭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评估大额牛杂交利用潜能,试验选择了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GBF1牛和云岭牛进行育肥、屠宰,采集110个肉样冻存,以脂肪酸组成较好的云岭牛肉为对照,测定了GBF1牛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GBF1牛西冷、尾龙扒、针扒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11个部位肉脂肪含量平均值也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GBF1牛肉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十五烷酸(C15∶0)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6),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低9.30%。GBF1牛肉脂肪棕榈油酸(C16∶1)含量极显著高于云岭牛(P0.01),油酸(C18∶1n9c)含量高于云岭牛,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高7.94%。GBF1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稍高(0.8%),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比云岭牛稍高,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GBF1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脂肪酸组成比例优于云岭牛,杂交牛肉中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脂肪酸组成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共轭亚油酸(CLA)水平对淘汰安格斯母牛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选用40头健康无病、体重(417.70±30.83)kg的22月龄淘汰安格斯母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不添加CLA,试验组分别添加0.5%(0.5%CLA组)、1.0%(1.0%CLA组)和1.5%(1.5%CLA组)CLA,整个试验期为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3头体重相近的试验牛采血并屠宰,测定其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脂联素(ADPN)和瘦素(LEP)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各组间血清中TC、TG、HDL、LDL及GH、ADPN和LE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1.0%CLA组血清中INS含量显著低于0.5%、1.5%CLA组(P0.05),但0.5%CLA组和1.5%CL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CLA对淘汰安格斯母牛肌肉中脂肪酸含量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5%、1.0%和1.5%CLA组C14∶0含量与1.0%CLA组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均以1.0%CLA组C14∶0与C16∶0含量最低;1.0%CLA组C18∶1n9c、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1.0%、1.5%CLA组C18∶2n6c、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均以1.0%CLA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由此可见,在该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1.0%CLA能降低淘汰安格斯母牛血清中INS水平,提高牛肉中MUFA和PUFA含量,改善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组合日粮饲喂干奶前期奶牛对其围产期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体况一致的干奶前期荷斯坦奶牛45头,根据体重、胎次及预产期接近(P0.05)的原则将奶牛随机分为试验A、B和C组,每组15头。分别以精料、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16∶24∶30∶30(A组)、16∶24∶45∶15(B组)和16∶24∶60∶0(C组)比例配合日粮饲喂。产前2周将3组试验牛转入围产牛群,3个试验组开始饲喂场内同一围产前期和新产牛日粮。试验期88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B组在产后1、2和3周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10.46%(P0.05)、7.79%(P0.05)和5.65%(P0.05)。除产后1周外,产后2、3周B组的奶牛体况评分分别比C组高6.60%(P0.05)和9.06%(P0.05)。2)各试验组的犊牛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A、B组初乳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分别比C组提高10.82%(P0.01)和18.07%(P0.01)。3)与C组相比,B组产后21 d产奶量提高9.00%(P0.05),乳非脂固形物率提高2.83%(P0.05),乳蛋白率提高10.59%(P0.05),乳糖率提高5.64%(P0.05)。各试验组间乳脂率和尿素氮无显著差异(P0.05)。4)分娩当天和产后21 d,B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A和C组(P0.05),B组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A和C组(P0.05), B组的血清尿素氮和胰岛素显著低于C组(P0.05),B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总蛋白显著高于C组(P0.05);在产前7 d和分娩当天,B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B(IgM)和IgG显著高于C组(P0.05);在产后21 d,B组的血清IgM和IgG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产前7 d和分娩当天,B组瘦素显著高于C组,而B组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在产前7 d、分娩当天和产后21 d,B组的胆固醇均显著低于C组(P0.05),B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组,B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也显著低于C组(P0.05)。各试验组间β-羟丁酸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干奶前期饲粮组成和养分水平可影响围产期奶牛的机体代谢和生产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干奶前期奶牛日粮中精料、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的适宜比例为16∶24∶45∶15。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生鲜乳中脂肪酸的组成与比例,提高牛奶品质,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了南方荷斯坦奶牛一个完整泌乳期原料乳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检出C4~C24共计34种脂肪酸,按饱和度和碳链长度划分,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约为68∶27∶5,短链脂肪酸(sc-FA)、中链脂肪酸(mc-FA)、长链脂肪酸(lc-FA)的比值约为3∶21∶76。除C15∶0、C18∶2t、C20∶0和PUFA外,测定月份对样品乳中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月对总SFA含量及总MUF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总PUF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泌乳月对mc-FA和lc-FA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sc-F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精油对平凉红牛生长性能、血液生理指标、肉品质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为(270.74±26.24) kg的健康平凉红牛(阉牛)9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L组)、20 g/(d·头)(H组)牛至精油。饲喂584 d(预试期14 d,正试期570 d)后屠宰。结果表明:1)试验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净肉重、眼肌面积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的皮下脂肪厚度和H组的胴体胸深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L组和H组的平均日增重较CON组分别提高了16.07%、21.43%。2)试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显著高于CON组(P0.05)。3)试验组的肌肉pH45 min、pH24 h、剪切力显著低于CON组(P0.05);L组的大理石花纹评分和H组的熟肉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H组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CON组(P0.05)。4)对于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试验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CON组和L组的C8∶0、C13∶0、C20∶2含量显著低于H组(P0.05),试验组的C18∶0和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L组和H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较CON组分别提高了16.67%和33.33%。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以提高平凉红牛的生长性能及产肉量,改善牛肉品质,改变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提升机体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屠宰测定和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了郏县红牛的肉用性能。试验选择郏县红牛10头,经繁育场育肥6个月后屠宰,按照年龄和性别分成3组,即公牛组(A)、阉牛Ⅰ组(B)、阉牛Ⅱ组(C),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短期育肥后郏县红牛具有较高的肉用性能,屠宰率(60.65±7.93)%、胴体产肉率(83.69±2.05)%、净肉率(50.63±1.44)%、眼肌面积86.94 cm2±12.14 cm2、肉骨比(5.22±0.88):1、优质牛肉率(29.69±1.07)%、高档牛肉率(14.62±5.77)%,3组间均差异不显著;牛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6.29%~51.59%,必需氨基酸8.5%;公牛组牛肉胆固醇含量291.00 mg/kg,阉牛组447.60 mg/kg;红牛肉锌含量33 mg/kg。结论:郏县红牛牛肉蛋白含量高,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郏县红牛肉用性能优良,优质牛肉率和高档牛肉率高,可用于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的鄱阳湖苔草与稻草组合对锦江黄牛体外发酵的影响,将鄱阳湖苔草和稻草分别以0∶100(A)、20∶80(B)、40∶60(C)、60∶40(D)、80∶20(E)和100∶0(F)的比例进行混合,共6个组,每组6个重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测定产气量、pH、氨态氮、菊体蛋白(B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各组合组产气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pH均正常范围内,但A、B和F组偏低,E偏高,C和D组最佳;BCP产量D组最高,显著高于A、B、E和F组(P0.05),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氨态氮产量D组最高,F组最低;VFA产量以C组最高,并显著高于A、B、E和F组(P0.05),与D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A组最低,F组VFA产量第二低;乙酸/丙酸以C组最低,并显著低于A、B和F组(P0.05),与D和E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F组最高,第二高的为A组。结果提示:综合各项指标来看,以C组和D组发酵效果最好,建议在生产实践中,将稻草和鄱阳湖苔草组合使用,期比例为40∶60~60∶40。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不同比例谷草和羊草组合饲粮对干奶前期奶牛体况、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指标和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选择干奶前期荷斯坦奶牛45头,根据胎次、体况评分(BCS)、体质量及预产期接近的原则将奶牛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组合比例A、B、C组分别为24∶30∶30,24∶45∶15,24∶60∶0,各组精饲料饲喂量相同。试验期45 d。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A、B组干物质采食量(DMI)分别提高了7.94%(P0.05),17.25%(P0.05),3组的BCS差异不显著(P0.05)。B组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比A、C组分别提高9.4%(P0.01)和14.1%(P0.01)。试验各组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A、B、C组的β-羟丁酸(BHBA)、尿素氮(BUN)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差异不显著(P0.05)。B组的瘦素(LP)、血糖(GLU)、清蛋白(ALB)比C组分别提高了12.11%(P0.05),22.09%(P0.05),3.74%(P0.05),A、B组间无差异(P0.05)。B组的IgG比A、C组分别提高了9.45%(P0.05),11.90%(P0.05),A、C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物种观察指数、辛普森指数、赵氏指数、ACE指数、文库覆盖率差异不显著(P0.05),A、B组间的香农指数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间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干奶前期饲粮中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的比例组合为24∶30∶30时,改善了干奶前期奶牛的DMI、CP消化率、血清葡萄糖和IgG含量,对瘤胃微生物菌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水平添加复合酶对岭南黄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等指标的影响。选用1日龄岭南黄鸡1 200只,随机分成基础日粮A组、B组(基础日粮添加复合酶)、低蛋白日粮C组和D组(低蛋白日粮添加复合酶),饲喂63 d后,对试验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整齐度和屠宰性能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B组、D组的ADG和ADFI指标分别显著高于A组(基础日粮组)和C组(P0.05);ADFI分别提高了10.08%和7.11%,D组和B组间ADG和ADFI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4个试验组中,基础日粮A组岭南黄鸡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B、C和D组(P0.05)。低蛋白日粮C、D组的整齐度(10%)显著高于A、B组(P0.05);低蛋白添加复合酶制剂D组在4个组别中整齐度(15%)最高(P0.05)。与A组(基础日粮组)和B组相比,低蛋白日粮C组和D组岭南黄鸡腹脂率显著升高(P0.05);添加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了肉鸡的胸肌率(P0.05);屠体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和腿肌率指标组别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表明,低蛋白日粮添加酶制剂可显著提升岭南黄鸡的ADG、ADFI和胸肌率,可提高肉鸡群体整齐度,未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添加亮氨酸和谷氨酸对肥育猪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77 kg左右的三元杂交肥育猪6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2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5%L-丙氨酸(等氮对照组)、1.00%亮氨酸+1.37%L-丙氨酸(亮氨酸组)、1.00%谷氨酸+1.44%L-丙氨酸(谷氨酸组)、1.00%亮氨酸+1.00%谷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组)。饲喂60 d后屠宰采集肌肉样品,检测其中脂肪酸含量以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背最长肌中,亮氨酸组C18∶2n-6和C20∶1含量显著增加(P0.05),C18∶0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组C14∶0和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C17∶0和C18∶2n-6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股二头肌中,亮氨酸组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组C18∶2n-6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亮氨酸组背最长肌中脂肪酸转运蛋白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亮氨酸+谷氨酸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脂肪酸转运蛋白4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等氮对照组相比,谷氨酸组和亮氨酸+谷氨酸组背最长肌中脂蛋白脂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粮添加1.00%亮氨酸或1.00%谷氨酸可调控肥育猪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谷草与玉米秸秆黄贮不同配比饲粮对肉牛屠宰性能、肉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440.89±38.49)kg]、体况良好的西门塔尔杂交牛45头,随机分为3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15头,分别饲喂谷草与玉米秸秆黄贮不同配比(1∶9,2∶8,3∶7)的日粮(精料补充料及精粗比相同),饲养100 d(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接近平均体重的5头试验牛屠宰,测定屠宰指标、肉品质指标、肉常规营养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各组试验牛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Ⅱ组牛各项屠宰指标与Ⅰ组、Ⅲ组相比均有所提高。随着谷草比例的增加,肉色中红度值逐渐降低,Ⅲ组比Ⅰ组、Ⅱ组分别降低13.10%和9.77%(P0.05);各试验组间牛肉的pH值、剪切力值、失水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牛背最长肌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谷草比例的升高,SFA、PUFA有下降的趋势,MUFA有上升的趋势。从养殖效益来分析,以Ⅱ组牛最高,为3 471.83元/头,比Ⅰ组高879.55元/头,比Ⅲ组高999.11元/头。说明可以用20%的谷草来替代玉米秸秆黄贮,且肉牛屠宰性能与肉品质有所改善,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用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混合油全部替代鱼油后对杂交鲟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血清肝功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试验饲料,A组饲料添加8%的鱼油,B、C、D组饲料分别用75%亚麻籽油+2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50%亚麻籽油+50%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1)以及25%亚麻籽油+7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3)替代A组饲料中全部鱼油。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养殖桶(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40尾初始体重为(70.8±0.5)g的杂交鲟,共进行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B组杂交鲟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是4组中最高的,且与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杂交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与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B组杂交鲟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D组(P0.05);B组杂交鲟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以B组最低,显著低于C组(P0.05),但与A、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B组杂交鲟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A组对应脂肪酸的65.7%和74.5%,肌肉中EPA和DHA的含量并没有因为混合油替代鱼油而大幅下降。由以上结果得出,以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全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当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即75%的亚麻籽油+25%的大豆油)时杂交鲟的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优质肉鸡"桂凤二号"养殖效益及肉质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三种不同养殖模式(A组:发酵床立体多层笼养模式,B组:发酵床地面平养模式,C组:发酵床高架平养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A组比B组、C组的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高出6.56%、6.13%和5.30%、3.16%(P0.05);B组的饲料总耗量比A组、C组高6.92%和4.89%(P0.05)。(2)A组屠宰率和半净膛率比B组和C组分别高出1.36%、1.36%及2.42%、3.14%(P0.05);C组胸肌率和腿肌率分别比A组和B组高7.87%、5.62%及14.43%、8.81%(P0.05);全净膛率和腹脂率三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3)A组、B组、C组间胸肌和腿肌的a*、剪切力逐渐增高(P0.05)。(4)C组胸肌及腿肌粗蛋白含量分别比A组、B组高3.63%、2.91%及8.91%、7.15%(P0.05);A组、B组的胸肌粗脂肪含量较C组分别高6.82%、4.09%(P0.05);A组腿肌粗脂肪含量分别高于B组、C组16.48%、21.02%(P0.05);A组胸肌和腿肌干物质含量分别低于B组、C组2.86%、3.71%及4.87%、5.14%(P0.05)。(5)三组之间养殖效益差异显著(P0.05)。(6)B组的鸡肌肉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21.04%,A组次之,C组最低(P0.05)。研究表明:发酵床立体多层笼养模式的"桂凤二号"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最佳,养殖效益最高;发酵床高架平养模式肉品质较优,较符合消费者偏好。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麻叶荨麻和羊草比例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以底物中麻叶荨麻:羊草比例分5组:0∶100(A)、30∶70(B)、50∶50(C)、70∶30(D)、100∶0(E)进行瘤胃微生物体外培养。在培养后0、1、3、6、12、24h采集瘤胃液并检测其发酵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pH:1、3、6h的都以A组和C组的较高,并以C组的最高(P0.05);(2)NH_3-N浓度:3、6、12、24h的以D组和E组的较高(P0.05);(3)微生物蛋白(MCP):1、3、6、24h的MCP含量以A组和C组的较高(P0.05),并以C组的最高(P0.05);(4)产气量:0~1h、1~3h的以A组、B组和C组的较高(P0.05),其中以C组的最高(P0.05);(5)24hNDF降解率以C组的最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底物中麻叶荨麻和羊草以50∶50比例的pH较高、氨氮浓度较低,同时该组的微生物蛋白含量、产气量和24h NDF降解率也较高,表明了该比例利于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和底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氮硫比对藏羔羊瘤胃发育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选取初始条件相似的60日龄断奶藏羊羔羊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各组饲粮的氮硫比分别为10.5∶1.0(A组)、9.0∶1.0(B组)、7.5∶1.0(C组)、6.0∶1.0(D组)、4.5∶1.0(E组)。预试期5 d,正试期12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屠宰6只,采集瘤胃组织和瘤胃内容物,分析饲粮氮硫比对瘤胃组织形态和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以及瘤胃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B组瘤胃乳头长度、黏膜下层厚度以及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4组(P 0.05),B、C、D组瘤胃乳头宽度显著高于A、E组(P0.05),B、E组瘤胃乳头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C组瘤胃角化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2)B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3) B、C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A组(P0.05),A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B组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4)各组的优势菌门均为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A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各组的优势菌科均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克里斯滕森氏菌科(Christensenellacea)、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D组毛螺菌科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B、E组(P0.05),A组韦荣氏球菌科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D组(P0.05)。5)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瘤胃内菌群功能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综上所述,饲粮氮硫比为9.0∶1.0时瘤胃组织形态发育较好,瘤胃液中VFA含量较高,瘤胃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较高。因此,饲粮氮硫比为9.0∶1.0更能经济有效地促进瘤胃发育和改善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以膨化玉米秸秆饲料为基础粗饲料,不同精料投入比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18头月龄相近,体质量为350 kg左右健康无病的延边黄牛(未去势),随机分成3组,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日粮的精粗比分别为A组45∶55、B组32∶68及C组23∶77,试验期为150 d,定期称质量和采血,测定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效益分析。结果表明:A组与B和C组的增质量和平均日增质量差异显著(P0.05),B组高于C组但是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粗饲料采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C组粗饲料采食率显著高于A和B组;精料重比C组最低为5.17,A和B组分别比C组高出37.91%和33.27%;C组粗脂肪消化率与A和B组有显著差异(P0.05);A和B组粗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C组(P0.05);血糖含量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总蛋白含量A和B组显著高于C组(P0.05);增质量效益A组显著高于B和C组。因此,以膨化玉米秸秆饲料为基础粗饲料,以A组精料添加量为100%参考的试验组育肥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精料投入较高所以降低效益,精料投入量为A组的70%的B组育肥效果较低,效益也较低,精料投入量为A组的50%的C组育肥效果不如A组,但是育肥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