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辽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农牧交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草地更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本研究选取蒙辽农牧交错区草地植物C、N化学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为深入了解农牧交错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情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蒙辽农牧交错区79种植物的C含量、N含量以及C/N均呈现正态分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C含量、N含量以及C/N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生活型功能群C含量比较,多年生禾草显著高于一二年生植物;N含量及C/N均无显著差异。不同碳代谢途径以及不同水分生态型比较,C含量、N含量以及C/N均无显著差异。不同科植物之间比较,毛茛科植物的C含量显著高于藜科植物;豆科植物的N含量显著高于蔷薇科植物;C/N则显著低于蔷薇科植物。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特征比较,23个草地植物群落的C含量和C/N与群落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含量与群落生物量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群落的C含量、N含量以及C/N与土壤有机质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是遏制草地沙化转移的重要生态屏障。植物固碳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文章选取蒙辽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区草地植物群落固碳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主要的植物群落有大针茅群落、胡枝子群落、黄蒿群落、羊草群落、糙隐子草群落;5种植物群落之间碳储量均无差异显著性;植物群落碳储量与植物群落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物群落碳储量与C含量、N含量及C/N之间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蒙辽农牧交错区的61种植物进行热值分析,分析了不同功能群热值的变化,以期为农牧交错区草地能量固定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61种植物的热值平均值为17.14 KJ·g-1。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比较,一二年生草本热值显著低于多年生禾草和灌木,与半灌木和多年生杂类草均无显著差异。多年生禾草、灌木、多年生杂类草和半灌木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水分生态功能群之间的热值均无显著差异。旱中生植物的热值平均值略低于其他组。百合科(Liliaceae)、豆科(Leguminosac)、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之间热值无显著差异,藜科(Chenapodiaceae)热值显著低于其他科。植物热值与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是遏制草地沙化转移的重要生态屏障。植物能量是生态学功能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能量的传输与转化是生命运动的基础特征。因此文章选取蒙辽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对草地植物群落能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针茅群落平均热值显著高于黄蒿、胡枝子、糙隐子草三个群落的平均热值;而黄蒿群落、胡枝子群落、糙隐子草群落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大针茅群落能量现存量最高,其与黄蒿、糙隐子草群落之间有明显差异;胡枝子群落与大针茅、黄蒿、糙隐子草群落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草地-农田界面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对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十分敏感。以松嫩平原大庆市林甸县农牧交错区草地-农田界面为对象,分别向草地和农田延伸50 m,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表层(0~20 cm)土壤养分、酶活性指标进行了空间分布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各指标在农牧交错区草地-农田界面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等指标在草地高于农田。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等指标在界面0点附近变化剧烈,显著高于草地内部和农田内部(P<0.05),表现出明显的界面效应。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性质密切相关,其中土壤pH值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丰富了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农田界面的理论基础,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草地与农田过渡区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东段不同类型农牧户的生计现状按居住区海拔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改善现状的途径。结果表明:纯牧区优质草地资源短缺、牧草质量差、生产方式单一;纯农区耕地资源贫乏,家庭中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低;半农半牧区生态尤为脆弱,农牧户生产资料缺乏,农牧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获得的优惠政策少,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通过生计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农牧交错区建设饲草料基地和养殖小区,吸收农区秸秆饲草资源,冷季引入家畜进行异地育肥的"农牧互补"模式;在暖季开展生态旅游、畜产品深加工或技术型农业等生态畜牧业和服务业。转变交错区的生态与传统产业的劣势,发挥其区位与信息流的优势,通过生计的多样化与互补性,改善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量化研究,为该区域构建草地保护新格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榆林市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 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 模型为基础,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选取 12 个草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构建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该市 2019 年的草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对 12 个县(区)草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等级确定,最终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结果】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全市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 0. 435 8,生态安全状态为临界安全。【结论】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状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采用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开展分区域生态调控,实行“一区一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草地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模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牧交错区的基本现状,系统论述了农牧交错区存在的草地"三化"突出、农业生产低下、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研究和寻求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技术与途径,进一步探讨在西部大开发中农牧交错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牧交错区草地农业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红彬  王宁 《草业科学》2004,21(12):19-23
分析了中国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后果.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与土壤荒漠化是导致该区贫瘠与灾害的主要根源,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调.依据农牧交错区自然生境特点及资源优势,结合前人在该区开发治理的经验和发展草地农业试点的成果,草地农业系统应在农牧交错区开发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阐述了草地农业在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根据草地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模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牧交错区的基本现状,系统论述了农牧交错区存在的草地"三化"突出、农业生产低下、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研究和寻求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技术与途径,进一步探讨在西部大开发中农牧交错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北方农牧交错区是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交错镶嵌分布,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的区域,更是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区。但由于人口和资源压力,过度垦殖、超载放牧,我国农牧交错带存在着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成为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2016年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推动该区域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打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系列组合拳中"关键一拳"。  相似文献   

12.
华北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数量和物种组成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草地在刈割和放牧等干扰下,发生逆行演替,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类及种子数量呈递减的趋势,轻度退化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最高,有23种植物,种子数量最多,有4 303粒,禾本科所占比例较大,为32.3%;而极度退化草地物种组成最低,有14种植物,种子数量仅有1 156粒,禾本科只占8.4%.草地逆行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在物种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别,中度退化阶段差别最大,有18种植物未在种子库中出现,极度退化阶段差别最小,有2种未在种子库中出现.  相似文献   

13.
按照农牧交错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原则对初级指标群进行评分,用AHP法建立比较判断矩阵,通过数学运算计算出各层指标与目标层指标相对优劣的排序权值,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计算出最终评定结果,以此对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地域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同时评价农牧交错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绵羊放牧系统粗饲料的链烷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链烷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表皮蜡质中的饱和直链碳氢化合物,应用链烷技术可以测定放牧动物采食量和食性组成,本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绵羊放牧系统(人工和天然羊草草地、玉米和大豆农田残茬)中主要粗饲料的链烷含量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农牧交错区放牧绵羊营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草地和农田残茬饲料资源所含的链烷具有明显的种间特征,在C21~C35链烷之间,奇数链烷的含量总体上高于偶数链烷的含量,不同生长时期的全株羊草、5月份的野稗和碱蒿、5和8月份的苣荬菜、8月份的狗尾草、大豆和玉米残茬的茎、叶、荚中均以C31含量最为丰富,马蔺C29含量最为丰富,而羊草穗、7月份野稗、8月份的碱蒿以C27含量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申时才  徐高峰  钱洁  李天林  张付斗  吴迪 《草业科学》2011,28(12):2209-2214
于2009年对贡山县5个乡镇的天然草地类型与分布、牧草资源现状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贡山县共有草地面积181 734 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6.35%;全县草地类型有5类、11组、60型;采集植物45科,193种,禾本科和莎草科各有40种和12种,分别占植物总数的20.7%和6.2%;其中可识别牧草类植物157种,食口性好的优良等牧草(87种)占牧草类植物总数的55.4%,中等牧草(53种)占牧草类植物总数的33.8%,而低等和不良牧草(17种)仅占10.8%。贡山县草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地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草地局部退化严重以及侵略性害草危害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牧交错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农牧交错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原则对初级指标群进行评分,用AHP法建立比较判断矩阵,通过数学运算计算出各层指标与目标层指标相对优劣的排序权值,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计算出最终评定结果,以此对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地域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同时评价农牧交错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建娥  龙治普 《草业科学》2008,25(11):24-27
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退化问题非常严重,受到草地资源禀赋的制约及传统管理方式局限性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效果不够理想。以宁夏盐池县的草地资源管理、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草地资源由政府管理、市场化管理的局限性及草地资源社区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艰巨性,寻找一种合理的、可行的、适宜的草地资源使用管理方式。通过对几种草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尝试引入社区机制,进行草地资源社区化管理将是农牧交错地带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辽河西部流域大部分是内蒙古自治区所管辖。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半农半牧或农牧交错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同步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草地和耕地退化、沙化,生产力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今后,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资源,应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建设,以便促进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为此,对该地区进行深入实地的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促进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都兰县天然草地有51种盐生植物,占草地植物种的15.45%,分属于19科、39属;这些盐生植物具有饲用、药用、食用、绿化美化、工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相关资料的整理和专家咨询,运用样带调查法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的外来植物入侵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带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种,隶属于11科18属,其中禾本科和菊科两大科的外来植物种类最多,分别占21.05%和15.79%。在生活型方面,一、二年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4.21%;在起源地方面,原产地为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占到入侵植物总数的52.63%;在引入途径方面,人为有意引入占63.16%。通过分析外来入侵植物与生境之间的关系表明:相比较沙地和天然草地,道路两旁、撂荒地、庭院村旁、农田以及农田草地边界等人为干扰强烈的地方所受到外来植物的危害相对更为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的入侵生境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