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从查哈阳农场某养殖场采集的疑似新型鹅星状病毒感染致死的雏鹅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病毒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病毒半数致死量测定、血凝性检测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测定病毒的半数致死量(EID50)为10~3.5;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发病死亡;ORF1b基因R T-PCR扩增条带大约为21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与在NCBI上已发表的新型鹅星状病毒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64%。说明该分离株为新型鹅星状病毒毒株。  相似文献   

2.
为对发病鸭场找到致病原,并对病原分离鉴定,丰富病原分子流行病学以及为新型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对发病鸭场病鸭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鸭胚传代分离培养及一步RT-PCR检测和扩增序列比对分析,最终确定该鸭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病原为鸭星状病毒。鸭星状病毒感染导致鸭肝炎的报道不多,但确是导致鸭肝炎的病原之一,应该引起对该病毒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导致雏鹅痛风新型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2-12月,我国山东、安徽、江苏、辽宁、河南及广东等地雏鹅群暴发了一种以痛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5~20日龄的雏鹅,病鹅内脏器官及关节腔发生严重的尿酸盐沉积,死亡率最高可达50%,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本试验对在全国各地采集的143份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显示,禽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达96.5%(138/143)。对山东平原分离株(SDPY株)ORF1b基因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已报道的鸡源、火鸡源、鸭源及鹅源星状病毒亲缘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仅为49.5%~67.7%。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1日龄健康雏鹅于接种SDPY株24h后陆续死亡,剖检表现为心脏、肝脏、肺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及关节腔的尿酸盐沉积与肾脏的出血肿大,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由此确定,导致雏鹅痛风病的病原为新型鹅星状病毒。  相似文献   

4.
将广西某养鹅场5日龄发病的雏鹅肝脾处理后接种于10日龄的鹅胚,分离到一株病毒,对死胚收集的尿囊液进行荧光PCR确诊后,对其VP3基因进行扩增测序,通过与GDFSH株(Guangdong)、82-0308株(Taiwan)、HLJ01株(Heilongjiang)和HBZF07株(Hebei)VP3基因序列分析,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6.2%以上,从分子水平上鉴定该分离株是鹅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以来,辽宁省部分地区雏鹅,出现下痢、口吐黏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发病后的前4天曾经用过庆大霉素治疗,但没有效果。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没有出现神经症状。肠浆膜呈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没有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胆囊明显膨大,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为查明原因,笔者对发病的雏鹅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通过电镜观察、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抗血清保护试验,证实获得1株鹅细小病毒。经鹅胚接种、雏鹅攻毒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2010年3月起,我国江苏、浙江等地鹅场相继发生一种以雏鹅瘫痪、不能行动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为10%-50%,死亡率一般为10%-40%.由于该病流行日趋严重,病因未明,因此该病的病原学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对病料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证实该病例感染有鹅呼肠孤病毒,将其命名为JS10.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份黑龙江省双城市两个肉种鸡场同时发病。病鹅初期食欲减退,渴欲增加。精神沉郁,两腿无力,病鹅口中有粘液蓄积,甩头,咳嗽,呼吸困难,排白色稀粪,有腥臭味、糊状稀粪。中期病情加重,病鹅羽毛松乱,羽毛缺乏油脂,排带有暗红或微黄色的稀粪。后期粪便多呈绿色,严重脱水,  相似文献   

8.
2013年福建省某鹅场发生一起以肝脏和脾脏均有灰白坏死点(肝白点)为典型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研究利用10日龄非免疫番鸭胚,从病死雏鹅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病毒分离株没有血凝活性,其ELD50为10-3.25/0.2 m L,可被鹅呼肠孤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利用鹅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对FJ-06株病毒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可扩增到约572 bp特异性目的条带。将RT-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Blast分析表明,克隆的基因片段为鹅呼肠孤病毒δC蛋白基因片段。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鹅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9.
试验从疑似鹅副黏病毒感染的雏鹅肝、脾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鸡胚培养试验、血清学检测、特异性试验、RT-PCR测定,初步证明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该毒株的成功分离为鹅副黏病毒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中旬在吉林省白城地区的某养鹅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肾脏、肝脏、脑和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选用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的14日龄鹅胚,进行鹅胚接种试验,连续传代、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鹅细小病毒,命名为BC1105株。  相似文献   

11.
从辽宁某鹅场无菌采集病死雏鹅肝脏、肾脏等病料,通过鹅胚接种、核酸检测、电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并对所分离的毒株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经过接种病料鹅胚的病变特征观察、病毒PCR核酸扩增和序列分析以及透射电镜形态鉴定,确认成功分离到1株GAstV(goose astrovirus),暂命名GAstV/LN/202101(简称LN202101)。针对编码衣壳蛋白保守结构域N和P2 Capsid domain的核苷酸序列对该毒株进行遗传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江西株JX01(MZ576222.1)等近2年发现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在同一簇分支,且属于GAstV-Ⅱ型;但同源性已表现出差异。以HAstV(human astrovirus)已验证表位为参考,依据抗原抗体结合模型,结合生信方法推测以下4段序列可能为GAstV的抗原表位:453~467aa(PQADSRSRYNANITF)、508~513aa(VCNTLA)、525~553aa(TAVLRVNTSTTSTGGQITELRNRLNIADG)和585~597aa(DSNPGETFQSFKM)。结果表明,GAs...  相似文献   

12.
新型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鹅星状病毒的流行情况,通过鹅胚接种、鹅胚半数致死量测定(ELD_(50))、RT-PCR检测和基因组序列测定等方法,从2019年山东某养鹅场雏鹅疑似星状病毒引起鹅内脏痛风病的病料中分离出1株新型鹅星状病毒,命名为AstV/Goose/SD776/2019。该分离株能引起鹅胚典型的临床症状,病毒无血凝活性,ELD_(50)为10~(-4.0)/0.2 mL,动物回归试验中死亡的雏鹅可以复制出与临床自然感染相似的病变。用RT-PCR对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的3个ORF和与新型鹅星状病毒毒株(JSHA、SD01、SDPY、GD)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99.2%以上);与能导致雏鹅肠炎的鹅星状病毒(FLX)及其他种属禽源星状病毒同源性相对较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在进化树上与4株新型鹅星状病毒的亲缘关系接近,表明分离毒株为新型鹅星状病毒。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旨在鉴定引起雏鹅痛风病的病原,并观察其在雏鹅体内主要器官中的分布、持续时间以及排毒周期。通过鹅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分离病原,利用RT-PCR检测、电镜观察、动物回归、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确定该病毒为鹅星状病毒,命名为GAstV-AH;利用RT-PCR方法检测该病毒在雏鹅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毒的排毒周期。受试雏鹅临床病理变化显示,患鹅肾脏苍白肿大,心脏、肝脏呈现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的病变;自病死雏鹅的肝、肾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能致死鹅胚,致死率约为40%~60%,死亡鹅胚出现绒毛尿囊膜增厚、胚体充血并伴有生长抑制;电镜观察,死亡鹅胚尿囊液中病毒粒子呈球状,无囊膜,直径约为28~30 nm;该病毒人工感染1日龄雏鹅后可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雏鹅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从发病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分离毒对氯仿、胰蛋白酶等制剂不敏感,对热处理稳定,对酸稍不稳定;该病毒核酸为单链RNA,由3′UTR、5′UTR,ORF1a、ORF1b、ORF23个开放阅读框和一个poly(A)尾组成,将ORF2编码的氨基酸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已发表的3株鹅星状病毒同源性在98.5%~99.2%;该病毒在实验室条件下感染雏鹅,在感染后2~12 d能检测到排毒,12 d后停止排毒,直至30 d未再次出现排毒;感染鹅的心、肝、脾、肺、肾脏在攻毒后2~8 d内,RT-PCR法对病毒的检出率为100%,12~16 d的检出率为50%~70%,20~30 d后不再检出该病毒,肠中未检出该病毒。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养鹅业与大雁养殖业均有发展的趋势,然而小鹅瘟是一种对雏鹅或雏大雁危害很大的病毒性传染病.本实验室收到吉林省查干湖某养殖户送检2月龄病死大雁.通过细菌检测、血清中和试验、电镜观察、动物回归试验、PCR检测和血清保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病毒为GPV,将此分离株命名为CGDY09.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安徽省某养鹅场60日龄鹅出现的软脚,排白色粪便,严重者导致鹅死亡的原因,对病死鹅进行剖检,发现其以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和坏死以及肺脏充血、出血为主要特征。对分离毒株进行RT-PCR扩增试验、序列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鹅呼肠孤病毒(Goose reovirus,GRV),命名为GRV-LA16株,其ELD50为10-5.7/0.2 m L。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肺泡壁胀破融合,毛细血管扩张出血,且肺泡腔有红色丝网状纤维素渗出物。σC基因测序结果分析表明,其与鸭呼肠孤病毒σC基因同源性为87%。GRV-LA16与鸭呼肠孤病毒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拓扑群,而与经典的禽呼吸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es,ARV)、GRV、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处于不同拓扑群。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雏鹅发病原因,本试验对鹅场疑似感染鹅星状病毒(GoAstV)的雏鹅进行剖检,采集具有典型痛风症状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和肾脏,进行病原分离、PCR扩增、基因序列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将分离得到的病原接种鹅胚后,72~168 h死亡率约为90%;剖检死亡鹅胚可见尿囊膜水肿并有尿酸盐沉积、胚体严重充血水肿呈潮红色。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与近年来报道的引起禽类痛风的新型GoAstV毒株HNSQ-6、HNKF-1、HNNY0620和XT1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达99.58%~99.72%。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雏鹅的临床症状与自然感染雏鹅的发病症状一致;攻毒后雏鹅死亡率约70%,未死亡鹅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剖检死亡雏鹅可见心脏、肝脏和肾脏表面出现明显的尿酸盐沉着,部分死亡雏鹅关节腔内有尿酸盐沉积。结果表明,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病死雏鹅中分离的致病原为GoAstV。  相似文献   

18.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一种侵害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11年6月,某肉鸡养殖场爆发了疑似新城疫的病情,鸡群34日龄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50%、并伴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拉绿色粪便。发病率20%左右,死亡率14%左右。剖检  相似文献   

19.
从病死鹅心脏、肝脏、脾脏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鉴定、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小白鼠攻毒试验等进行鉴定,确定是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钠和头孢氨噻肟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重庆某鹅场通过针对性用药,病情已得到控制,为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永明  汪德生 《中国家禽》2005,9(Z1):121-124
鹅副黏病毒D1分离株能致死鹅胚、鸭胚和鸡胚,致死率达到100%,感染的尿囊液能产生较高的血凝效价.血凝素对热不稳定,经56℃水浴处理10min血凝活性消失.副黏病毒感染鹅血清与D1分离株和La Sota毒株均发生血凝抑制现象,大多数血清样本对2株病毒的HI效价存在两个以上的滴度差异.病毒粒子呈球形、椭圆形、杆状或棒状,呈现显著多形性的特征.D1分离株ELD50经测定为10-7.84/0.1 mL,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鸡能够抵抗20000ELD50病毒的攻击,免疫保护率达到8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