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云南松松塔乙醇提取物(PEA)和碱水提取醇沉物(PED)对H22实体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建立H22实体瘤小鼠模型,随机分组,灌胃给药,1次/d,给药10d。末次给药24h后,取血检测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剥离肿瘤组织并称重,计算抑瘤率;检测肿瘤组织匀浆中环氧化酶-2(COX-2)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PEA和PED各剂量组小鼠平均肿瘤重量较模型组显著减小;最大抑瘤率分别达46.11%和58.05%。PEA和PED各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FN-γ和IL-2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IL-4和IL-10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EA和PED各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OX-2和PGE2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减少;给药组正常肿瘤组织减少,有出血和坏死,脂肪组织增多。结果表明,PEA和PED可抑制H22实体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其机制与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和抑制COX-2与PGE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将96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Ⅰ、Ⅱ组生理盐水灌胃,Ⅲ组复方中药灌胃,Ⅳ组黄芪多糖灌胃,连续3 d;试验第4天,Ⅰ组注射生理盐水;Ⅱ、Ⅲ、Ⅳ组小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液。在感染后第3小时、第6小时、第10小时采集小鼠血样及血清,分别测定其血液生理指标(WBC、GRA、LYM及MID)及细胞因子(TNF-α、IL-6、IL-10、IFN-γ)的变化。结果自拟复方中药具有提高小鼠外周血的WBC(尤其是LYM、MID);促进IL-6分泌,抑制TNF-α、IL-10分泌,使Th2向Th1细胞漂移,促进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早期小鼠Th2/Th1细胞亚群恢复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剂量的旋毛虫感染BALB/c小鼠,并将试验组分为荷瘤11 d前接种旋毛虫组和荷瘤11 d后接种旋毛虫组,2组均于荷瘤20 d后解剖小鼠,测定小鼠体内肿瘤的体积、重量及抑瘤率,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验结果表明旋毛虫对BALB/c小鼠体内的MCF-7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荷瘤11 d前接种旋毛虫组的抑瘤效果优于荷瘤11 d后接种旋毛虫组。  相似文献   

4.
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以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00μL的PBS 1次,Sham组小鼠手术分离盲肠末端后,不进行结扎穿孔;CLP组小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脓毒症模型;Nec组小鼠预先腹腔注射2×107个坏死细胞,第0天再行盲肠结扎穿孔。所有小鼠于制备CLP模型后2周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和胸腺中CD4+IFN-γ+Th1细胞以及CD4+IL-4+Th2细胞比例。结果显示,CLP组小鼠外周血Th1/Th2比例显著高于Sham组及PBS组(P0.05),同时脾脏中Th1/Th2比例则低于Sham组(P0.01)。Nec组小鼠外周血Th1/CD4+T细胞比例及Th1/Th2比例显著低于CLP组(P0.05),但脾脏中Th1/Th2比例则显著高于CLP组(P0.01)。结果表明,预先输注坏死细胞可以逆转脓毒症小鼠体内Th1/Th2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肿节风有效成分迷迭香酸对小鼠哮喘模型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试验将5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迷迭香酸单药组、OVA哮喘模型组、迷迭香酸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采用ELISA方法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VA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IL-4、IL-5和IL-13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IFN-γ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IL-4/IFN-γ比例极显著升高(P0.01);与OVA哮喘模型组比较,迷迭香酸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显著抑制了IL-4、IL-5和IL-13水平(P0.05),显著降低了IL-4/IFN-γ比值(P0.05)。说明肿节风有效成分迷迭香酸具有抑制哮喘Th2细胞因子和调节免疫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自拟的紫黄散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影响,试验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紫黄散组(高、中、低3个剂量组)、扶正解毒散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在给药后第8,10,12天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制造免疫抑制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分别灌胃高、中、低剂量紫黄散和扶正解毒散,共灌胃14 d,于末次给药后第2天摘眼球取血制备血清,检测小鼠血清IL-2、IL-4和IFN-γ的含量。结果表明:紫黄散和扶正解毒散均能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IL-4和IFN-γ水平,紫黄散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扶正解毒散,且以中剂量的紫黄散效果最佳。说明自拟紫黄散能够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IL-4和IFN-γ水平。  相似文献   

7.
将单一性别、混合性别旋毛虫肌幼虫分别灌胃感染小鼠,新生旋毛虫幼虫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并以未感染小鼠作对照,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测IL-2、IFN-γ、IL-4、IL-10、TGF-β的血清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前7 d,混合性别感染组IL-2含量降低,IL-10、TGF-β、IFN-γ含量升高,而IL-4含量无明显变化;感染后7~35 d,混合性别感染组小鼠的5种细胞因子含量均升高。与混合性别感染组相比,感染后前7 d,单一性别感染组小鼠IFN-γ和TGF-β含量较高,IL-2含量较低;在感染后7~35 d, 5种细胞因子含量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前7 d,新生幼虫尾静脉注射感染组小鼠的IL-2、IFN-γ、IL-10、TGF-β含量升高,而IL-4含量无明显变化;感染后7~28 d,各细胞因子含量均显著性升高。与混合性别感染组相比,在模拟的对应时间点,新生幼虫感染组5种细胞因子变化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旋毛虫单一性别感染和混合性别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在观察期间有较大差异,而新生幼虫感染和混合性别感染在对应时间点细胞因子变化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单一性别感染和混...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羊口疮病毒(OrfV)B2L、F1L基因融合真核表达质粒pVAX1-B2L-F1L免疫小鼠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及IL-2对其免疫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构建的pVAX1-B2L-F1L真核质粒转染MDBK细胞后,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B2L-F1L融合基因在MDBK细胞中的表达;将pVAX1-B2L-F1L、pVAX1-B2L-F1L+pVAX1-IL-2、pVAX1空载体、生理盐水对照组KM系小鼠通过后腿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OrfV特异性抗体以及Th1型(IL-2、IFN-γ)、Th2型(IL-4、IL-6)细胞因子;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显示,pVAX1-B2L-F1L重组质粒能够在MDBK细胞中表达;pVAX1-B2L-F1L+pVAX1-IL-2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及IL-2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pVAX1-B2L-F1L组;该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IL-4、IL-6细胞因子水平与pVAX1-B2L-F1L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该联合免疫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高于pVAX1-B2L-F1L组(p<0.05)。由此表明,pVAX1-B2L-F1L能够诱导小鼠产生OrfV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联合pVAX1-IL-2诱导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且能够促进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本研究为Orf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巴戟天多糖对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试验将50只(4~7周龄)昆明小白鼠(体重18~22 g)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Naive)组、多糖(MOPS)组、疫苗(FMDV)组、疫苗+多糖(FMDV+MOPS)组、疫苗+铝佐剂(FMDV+alum)组,每组10只,Naive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200μL,MOPS组小鼠注射巴戟天多糖溶液(2.5μg/μL)200μL,FMDV组小鼠注射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200μL,(FMDV+MOPS)组小鼠注射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200μL与巴戟天多糖200μL,(FMDV+alum)组小鼠注射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200μL与铝佐剂(1μg/μL)200μL,14 d之后进行二免。二免后第14天对小鼠进行眼眶采血,分离血清;无菌取脾脏,进行脾单细胞体外培养,收集上清液;采用小鼠间接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结果表明:与Naive组比,(FMDV+MOPS)组的IgG、IFN-γ和IL-4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FMDV+alum)组的IgG、IFN-γ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IL-4含量显著升高(P0.05);FMDV组的IgG、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IL-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MOPS组的IgG、IFN-γ及IL-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MOPS作为口蹄疫疫苗免疫增强剂,可明显提高小鼠特异性抗体IgG和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增强对小鼠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前期发现旋毛虫二肽基肽酶1(dipeptidyl peptidase 1, Dpp1)在体外试验中表现出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但其在宿主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将重组Dpp1蛋白(rDpp1)腹腔注射大鼠后,检测宿主血清中IL-4、IL-9、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发现rDpp1能提高大鼠体内IFN-γ的分泌水平,下调IL-17的分泌,而IL-4、IL-9和TGF-β的分泌差异不显著。将旋毛虫肌肉幼虫与抗rDpp1抗体共孵育后感染小鼠,与对照组相比其成虫数减少了39.3%。将rDpp1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小鼠,检测动物血清中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的变化,攻虫后分析宿主体内成虫和肌肉幼虫的荷虫数的变化,结果表明rDpp1能诱导小鼠特异性IgG、IgG1亚型和IgG2a亚型抗体的产生,成虫荷虫量减少了47.7%,肌肉幼虫减少了64.5%。上述结果说明旋毛虫二肽基肽酶1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探究UBC13蛋白对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Th2、Th17细胞极化的影响。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PBS组、哮喘模型(OVA)组和UBC13蛋白(UBC13)组,OVA组和UBC13组采用卵清蛋白(OVA)和脂多糖(LPS)进行致敏和雾化建立哮喘模型,其中UBC13组于每次雾化前0.5 h腹腔注射100μg UBC13蛋白。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样品,通过HE染色观察肺脏切片病理学变化、PAS染色观察气道黏液的分泌,ELISA法检测血清IgE浓度和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脏Th2型相关因子IL-4、IL-5、IL-13、IFN-γmRNA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建立了哮喘模型,与PBS组相比,OVA组IgE浓度极显著上升(P0.01),肺脏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和中性黏液分泌现象明显,肺脏中IL-1β、IL-4、IL-6、IL-13和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IL-5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ALF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与OVA组相比,UBC13组IgE浓度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轻、黏液分泌减少,肺脏IL-1β、IL-4、IL-17A、IL-13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L-6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ALF中IL-5的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IL-4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7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UBC13蛋白能下调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影响哮喘模型Th2和Th17细胞的极化。  相似文献   

12.
建立小鼠弓形虫病模型后,将小鼠随机分成6组,统计小鼠存活率及时间,再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L-2等细胞因子水平,以检测桦褐孔菌多糖对感染弓形虫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对小鼠血清中IFN-γ、IL-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中剂量组小鼠存活率最高;桦褐孔菌多糖的高、中剂量组IFN-γ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高剂量组IL-2水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除感染组外,其余各组IFN-γ、IL-2均在第6天出现峰值。说明桦褐孔菌多糖中剂量治疗弓形虫感染小鼠效果最好,并且中剂量可使小鼠血清中IFN-γ、IL-2值升高到适当水平,有效改善弓形虫感染对小鼠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旋毛虫细胞外囊泡(Trichinella spiralis extracellular vesicles,Ts-EVs)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初步干预作用,通过超速离心法获得Ts-EV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进行鉴定。随后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NBS模型组和TNBS+Ts-EVs干预组。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肠道疾病活动指数(DAI)、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等指标评价Ts-EVs对结肠炎的干预效果;进一步用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TEM结果显示,EVs具有膜结构,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为30nm~150nm;评估Ts-EVs对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干预效果表明,TNBS+Ts-EVs干预组小鼠的结肠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炎症指标均明显降低;与TNBS模型组相比,TNBS+Ts-EVs干预组小鼠的Th1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h17细胞因子(IL-17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而Treg细胞因子(IL-10、TGF-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研究结果表明Ts-EVs可有效干预TNB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此干预作用可能与调节Th细胞免疫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运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布鲁氏菌DnaJ蛋白进行分析;将该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并检验纯化蛋白在体外或体内诱导Th1和Th2型免疫反应的能力。以布鲁氏菌M5-90为模板成功扩增目的基因DnaJ,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DnaJ;利用SDS-PAGE检测DnaJ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纯化;用DnaJ蛋白刺激RAW 264.7细胞和小鼠脾细胞,并用DnaJ蛋白免疫小鼠;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及小鼠血清中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DnaJ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该蛋白有11个抗原决定簇;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菌在37.7 kDa大小的位置有特异表达条带,获得了DnaJ纯化蛋白;DnaJ蛋白可诱导宿主细胞和小鼠产生高水平IFN-γ、IL-4、IgG1和IgG2a抗体。鉴于DnaJ蛋白可在体外或体内诱导Th1和Th2型免疫反应,有望成为布鲁氏菌病的候选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15.
以融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和OVA、LCMV NP CD8~ T细胞表位的重组减毒沙门菌SL7207(ptG2F)为免疫原,经口服途径接种BALB/c小鼠,每2周加强免疫1次,分别于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免疫后,以ELISPOT法分别测定免疫小鼠派伊尔氏结细胞中特异性针对OVA和LCMV NP CD8~ T细胞表位的IFN-γ分泌细胞和IL-4分泌细胞。同时,运用ELISA分别检测血清、肠黏膜中的GFP特异性抗体,分析了口服重组减毒沙门菌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动态规律。实验表明SL7207(ptG2F)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产生了LCMV NP CD8~ T细胞表位(H-2~d)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在第2次免疫后,即可检测到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和IL-4分泌细胞;在第3次免疫后,IFN-γ分泌细胞数量明显高于IL-4分泌细胞数。然而,在第4、5次免疫后,IFN-γ分泌细胞数和IL-4分泌细胞数相当,未见明显变化。试验中未能检测到针对OVA CD8~ T细胞表位(H-2~b)的细胞免疫应答。运用ELISA方法检测到SL7207(ptG2F)、SL7207(ptGFP)免疫组GFP特异性IgG和IgA抗体,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重组减毒沙门菌口服免疫可以有效运送外源抗原至宿主免疫系统,并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和黏膜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原核表达和镍柱亲和层析获得纯度达95%以上的重组旋毛虫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rTs-GST),相对分子质量26 000。分离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体外培养至第7天,加入rTs-GST和rTs-GST+LPS刺激48h后,收集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析。流式结果显示:rTs-GST可抑制由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表面MHC-II和CD 86表达率的升高。ELISA结果显示:rTs-GST可促进DC分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抑制由LPS诱导的促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分泌。因此,旋毛虫可能通过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改变DC活化和成熟,诱导T细胞向Th 2方向发展,从而调节宿主免疫反应达到长期寄生。  相似文献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达的菌体表面纤连蛋白结合蛋白A(FnbpA)在感染早期与宿主细胞粘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将其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Th1和Th17反应。但FnbpA诱导Th1和Th17反应的CD4~+ T细胞表位尚不清楚。本研究根据FnbpA二级结构及其与MHCⅡ分子的结合能力对CD4~+ T细胞表位进行预测与分析,选择并合成7个候选CD4~+ T细胞表位肽。将每个表位肽分别对FnbpA免疫的C57BL/6小鼠CD4~+ T细胞进行体外刺激,通过检测CD4~+ T细胞增殖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对免疫优势表位进行初步鉴定。再以初步鉴定的优势表位肽段免疫小鼠,并检测其诱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结果表明,表位肽F5(FnbpA488-505)能够显著诱导CD4~+ T细胞增殖并分泌高水平IFN-γ和IL-17A,而且F5在不同S.aureus菌株中高度保守。表明FnbpA_(488-505)是诱导CD4~+ T细胞分化为Th1/Th17的T细胞表位。本研究为S.aureus的FnbpA表位肽疫苗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抗病毒嗜酸乳杆菌菌株的细胞机制,利用嗜酸乳杆菌胞外多糖(EPS)作用于猪睾丸细胞(ST),以MTT法检测其是否抑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并观察IFN-γ、IL-6、IL-8的mRNA表达水平。本试验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细胞对照组(Control组)、TGEV感染组(TGEV组)、EPS预处理感染TGEV组(EPS+TGEV)组和胞外多糖组(EPS组),在2、4、6、12、24 h时采集细胞样品,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中IFN-γ、IL-6、IL-8mRNA的表达量。结果发现,EPS具有抑制TGEV感染ST细胞的效应;EPS组、TGEV组和EPS+TGEV组IFN-γ、IL-6、IL-8 mRNA表达量较Control组比都相对增加,三种细胞因子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减少回归到正常水平的趋势。EPS+TGEV组在感染2 h时IL-8 mRNA表达量达到最大值,4 h时IL-6、IFN-γmRNA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且均出现了叠加效应,相比正常细胞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结果表明,EPS对TGEV感染ST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抗TGEV感染初期IFN-γ、IL-6、IL-8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10(IL-10)增高是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过程中显著特征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IL-10对FMDV感染小鼠外周血T细胞增殖及其表达效应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T细胞增殖和T细胞表达效应功能相关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结果显示,与对照小鼠相比,FMDV感染小鼠(感染12、24、36和48 h)外周血T细胞对刀豆蛋白A刺激的增殖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FMDV感染小鼠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TNF-α和IL-2均显著下降(均P<0.01),CD8+T细胞表达TNF-α、IFN-γ和IL-2也显著下降(P<0.01或P<0.000 1)。体内阻断IL-10/IL-10R信号或者敲除IL-10均能显著恢复FMDV感染小鼠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但不影响CD4+和CD8+T细胞表达TNF-α、IFN-γ和IL-2。本研究首次揭示FMDV能抑...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比较党参多糖(CP)与硫酸化党参多糖(SCP)对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及小鼠急性酒精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检测不同浓度CP与SCP对RAW264.7细胞生长、吞噬功能及IL-2、IL-4、IL-10和IFN-γ水平的影响。随后体内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损伤模型,将90只4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B)、模型对照组(MO)、维生素C对照组(VC)、3个剂量的CP(CPL、CPM、CPH)与SCP(SCPL、SCPM、SCPH)组。检测各组对急性酒精损伤小鼠生长情况、血液生理指标、脏器指数、血清IL-2、IL-4、IL-10及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后,与MO组相比,CP和SCP组细胞贴壁数量增加,细胞密度增大,37 ℃作用30、60、90 min后均能显著提高细胞吞噬能力(P < 0.05),且SCP各组促进细胞增殖及吞噬作用优于CP各组。CP和SCP均能显著促进细胞分泌IL-2、IFN-γ(P < 0.05),抑制IL-4的分泌(P < 0.05),SCP各组对IL-4的抑制作用优于CP,其中SCPL组对IL-4的抑制效果最佳。小鼠急性酒精损伤模型中,与MO组相比,CP和SCP能显著改善小鼠血液生理指标(P < 0.05),使血液中WBC和HGB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SCPL组效果最佳。CP和SCP还能改善小鼠血生化指标,显著提高血清中TC、LDH含量(P < 0.05),降低TG含量(P < 0.05)。CP和SCP组较MO组小鼠血清中IL-2、IFN-γ水平显著升高(P < 0.05),IL-4水平显著降低(P < 0.05),其中SCP各组对IL-4的抑制作用最佳。综上所述,SCP可显著提高H2O2诱导RAW264.7细胞急性损伤后细胞吞噬能力,促进细胞分泌IL-2、IFN-γ水平,抑制IL-4分泌;改善酒精诱导的急性损伤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因子,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SCP在一定条件下效果优于C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