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几年来观察发现,平凉苜蓿蕾期以后,很多叶片脱落,影响产草量和营养价值.为此于1986年用第二生长年的平凉苜蓿进行了分枝期(处理1)和蕾期(处理2)第一次刈割的对比试验,试图找出一个即可防止大量叶片脱落,又能获得高产的刈割方式.试验在本所静宁甘沟试验点进行.设2个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处理1为5m~2,处理2为10m~2,行距30cm,随机排列.年刈割3次,第一、二次刈割后中耕施肥,无灌溉.结果,分技期第一次刈割的处理1亩产鲜草1330.1kg,占年总产量(2556.9kg)的52.0%,蕾期第一次刈割的处理2亩产鲜草2443.5kg,占年总产草量(4142.8kg)的56.6%.处理2比处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及其与低温冷冻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变化的关系,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翌年秋季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越冬前期挖取越冬器官并进行-10,-15,-20,-25和-30℃低温冷冻胁迫处理,以低温冷藏(4℃)为对照,测定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抗氧化特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11月5日末次刈割的苜蓿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17.12℃;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20℃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的CAT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15、-20、-25℃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科尔沁沙地二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条件下科尔沁沙地苜蓿根系全氮、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翌年返青率。结果表明:随着末次刈割时间的推迟,苜蓿越冬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苜蓿根系全氮及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根系淀粉含量则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其中8月23日刈割处理越冬率、根系全氮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处理(P0.05)。  相似文献   

5.
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开展不同刈割时期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影响的研究,以1:1比例种植的金皇后(Golden Empress)与三得利(Sanditi)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不同生育时期与刈割高度进行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初花期收获的苜蓿相比,苜蓿生长高度80 cm(现蕾期)左右时刈割,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比初花期分别高2510.4 kg·hm-2和807.3 kg·hm-2,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值分别高2.45%、1.35,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得出,在赤峰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80 cm左右时刈割可以得到质量兼优的苜蓿草。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大庆地区研究刈割时期(分枝期、孕蕾期)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对紫花苜蓿种子田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地影响了苜蓿的生育进程,各处理各生育期均推后,种子无法成熟。同一时期刈割,刈割高度不同也对各生育期产生不同影响。刈割高度越低,生育期延后越多。  相似文献   

7.
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早期刈割处理,以正常刈割时间(1/10开花期)为对照,设7个不同刈割时期进行刈割处理,测定与苜蓿生产性能和再生性相关的各项指标,研究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后的鲜草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处理下苜蓿的再生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极早期刈割处理产草量最低;适宜刈割,也就是初花期刈割产草量最高.7个刈割处理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在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有较大差异;除提前25 d刈割的处理外,其他各个处理的侧枝数、节间数差异较小;叶片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分枝期不同处理间无差异,从孕蕾期到开花期处理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处理间变化不是很显著;草产量与其相关性状株高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石河子市第八师147团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探究不同刈割茬次及生育期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间的差异。选择3个刈割茬次,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生育期处理;分别于青贮发酵第3、9、15、30、45、60天取样测定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苜蓿青贮过程中,刈割茬次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乳酸和乙酸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苜蓿青贮在发酵过程中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含量,发酵60 d时,第3茬盛花期苜蓿青贮的DM含量最高,达到39.03%,第3茬现蕾期苜蓿青贮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第1茬现蕾期CP、WSC含量最高,分别是20.21%和4.39%,第2茬现蕾期的乳酸和乙酸含量相对其他处理较高,第1茬现蕾期氨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综合评价排序:第1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现蕾期处理第1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初花期处理第1茬盛花期处理第3茬盛花期处理第2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盛花期处理。刈割越早,苜蓿越幼嫩,营养品质高,适口性好,并有利于植株再生,苜蓿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也较晚刈割的其他处理好。因此,控制苜蓿刈割时间可改善苜蓿青贮营养、发酵品质,提高苜蓿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石河子市第八师147团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探究不同刈割茬次及生育期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间的差异。选择3个刈割茬次,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生育期处理;分别于青贮发酵第3、9、15、30、45、60天取样测定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苜蓿青贮过程中,刈割茬次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乳酸和乙酸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苜蓿青贮在发酵过程中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含量,发酵60 d时,第3茬盛花期苜蓿青贮的DM含量最高,达到39.03%,第3茬现蕾期苜蓿青贮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第1茬现蕾期CP、WSC含量最高,分别是20.21%和4.39%,第2茬现蕾期的乳酸和乙酸含量相对其他处理较高,第1茬现蕾期氨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综合评价排序:第1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现蕾期处理>第1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初花期处理>第1茬盛花期处理>第3茬盛花期处理>第2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盛花期处理。刈割越早,苜蓿越幼嫩,营养品质高,适口性好,并有利于植株再生,苜蓿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也较晚刈割的其他处理好。因此,控制苜蓿刈割时间可改善苜蓿青贮营养、发酵品质,提高苜蓿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国内外5个不同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以秋季刈割1次为对照组,刈割两次为试验组。通过人工控温试验和大田试验以人工冷冻胁迫后各再生长指标为衡量指标,比较两组抗寒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晚秋刈割明显削弱了各品种的抗寒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选用紫花苜蓿"WL232HQ"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刈割时间对苜蓿干草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形成苜蓿干草生产的调控策略.结果 表明:苜蓿第一、二茬在8:00~18:00间刈割,其晾晒的总体干燥时间差异较小,干燥后苜蓿总体叶绿素含量及损失率的差值范围分别是0.16~0.48mg/、3%~6%,这两茬次的最佳刈割时间为...  相似文献   

12.
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对冷地早熟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条件下,采用析因设计,对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变化下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冷地早熟禾对环境干扰的适应对策。刈割频度分为刈割1次、刈割2次和刈割3次,刈割时间分为早期刈割和晚期刈割。结果表明,所有刈割处理下,冷地早熟禾均发生了超补偿反应,超补偿的发生与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无关。地上生物量与分蘖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冷地早熟禾是通过长出更多的分蘖来抵抗环境干扰的,新生分蘖产生所需的资源主要是由根部供应。冷地早熟禾对于不同时间的刈割处理,在生活史对策方面进行了权衡。早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尽快产生种子,保证能够用种子繁殖后代的策略;晚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了减少种子产生,保证植株个体来年存活和返青的策略。资源在植物体内进行重新分配和权衡是冷地早熟禾应对外界环境干扰的主要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刈割对白三叶叶组织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奋成  王培 《草地学报》1995,3(4):311-316
运用组织转化的理论与方法,对白三叶在不同刈割频度和留茬高度下的叶粗生长率、枯死率、净生产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白三叶叶组织粗生长率以L区(42天×10.0cm)和H区(28天×10.0cm)最高,分别为18.19kg/ha·d和15.93kg/ha·d;枯死率也以L区最高,为9.91kg/ha·d;而净生产率则以B区(14天×5.0cm)处理最高,为11.01kg/ha·d。  相似文献   

14.
2013~2015年,在宁夏3个区域以6个不同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从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方面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对不同刈割处理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秋季刈割制度下,同一苜蓿品种在宁夏不同生态区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鲜重和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三地排序是吴忠盐池彭阳;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的生产性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秋眠级为4级和5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引黄灌区种植,秋眠级为3级和4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扬黄灌区种植,秋眠级为2级和3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雨养农业区种植。(2)不同秋季刈割制度下,吴忠适宜在10月20号左右进行最后一次刈割;盐池适宜在9月30号左右刈割;彭阳适宜在9月10号左右刈割。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不同刈割强度下再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高度与频度不同,牧草再生能力不同。留茬11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的再生速度最快达到0.6182cm/d,其次是留茬5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6016cm/d,最后是留茬8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5821cm/d。累计生长量为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37.0979cm,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36.0938cm,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累计生长量最低,为34.9306cm。日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2.16g/(d·m^-2),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是1.94g/(d·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1.60g/(d·m^-2)。累计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106.0g/m^2,留茬8C1TI刈割频度7d的是95.2g/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为78.7g/m^2。再生速度留茬5cm刈割频度7d与留茬8cm刈割频度7d和留茬1cm刈割频度7d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组织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织转化是分析草丛的组织生长、枯死和净生产的理论,对于合理利用草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应用组织转化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周割试验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组织的转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个州割处理中,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净生产率以14天×7.5cm和14天×5.0cm最高,分别为53.13千克/公顷/天和51.72千克/公顷/天,而42天×10.0cm最低。  相似文献   

18.
观测红豆草死苗发生时地下生物量指标及关键时段发现,死苗的时段发生在冬季或返青前后。主要是根系不发达或营养不良的弱苗。红豆草具有较强的再生功能,再生率可达33.1%。红豆草在寒湿地区全年刈割两次不影响正常越冬;末次刈割应在9月下旬进行。此时产草量高,品质好,且不影响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9.
晚秋刈割时间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种不同秋眠类型的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较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变化平稳,变化幅度较小,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对于北方温度变化具适应性及更好的抗寒性;高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变化剧烈,表明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对晚秋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中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的变化幅度介于低度和商度秋眠类型之间,但其变化趋势更接近低度秋眠类型,说明中度秋眠类型苜蓿在抗寒性方面更接近于低度秋眠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品种以及同日内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蛋白质降解的影响,采用4个苜蓿品种,分别于同日6∶00、12∶00、18∶00刈割,室温发酵56d后开封,分析发酵品质、微生物组成和蛋白组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苜蓿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糖(WSC)含量以及附着微生物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推迟刈割时间,苜蓿原料的干物质,WSC含量以及附着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P0.05)。品种A与C的发酵品质显著优于品种B与D(P0.05),其乳酸含量较高而pH值、乙酸与氨态氮含量较低(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所有苜蓿青贮的乳酸含量及乳乙比显著增加(P0.05),pH值、乙酸、丁酸、非蛋白氮与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显著抑制蛋白降解。综上所述,不同品种的原料特性显著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推迟刈割时间可以有效改善青贮发酵品质,减少蛋白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