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定西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实验室分离的鸭源、猪源、牛源和山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即Q1、Z1、N1、Y1株的荚膜血清型及其致病性,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这4株不同动物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属和荚膜血清型进行鉴定,对目的基因测序分析,并用Balb/c小鼠对分离菌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株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鸭源Q1株为荚膜血清A型、猪源Z1株和牛源N1株为荚膜血清B型、山羊源Y1株为荚膜血清D型;对目的基因测序后与GenBank上已公布的相应荚膜血清型比对,同源性为98%~100%;不同动物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显示,猪源荚膜血清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Balb/c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2022年2月玉溪市江川区某规模猪场大批保育猪发病死亡原因,对采集病料进行了细菌分离,从肺门淋巴结分离得到一株菌落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圆形菌株。分离菌株经生化试剂条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的16S rRNA序列与NCBI GenBank中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M8-6株的同一性达到99%以上,将分离菌株命名为PMJC-1株。荚膜分型结果显示该菌株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含有黏附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6种毒力基因。分离菌株药敏试验表明,其仅对利福平、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噻吩、大观霉素6种药物敏感,对其余18种药物均耐药。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昆明小鼠具有较强致病性,8只实验组昆明小鼠在接种后72 h内发病死亡5只,其余3只发病后耐过康复。本研究结果可为生猪养殖过程中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禽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支持,通过PCR鉴定、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对4株临床分离的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01、Pm03、1801及1803)进行了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病死母猪肺脏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PCR鉴定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引物对分离株的荚膜血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菌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PCR扩增16SrDNA基因获得1415bp片段,分离株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AY078999)的同源性为99%,因此该分离菌株被鉴定为致病性巴氏杆菌,命名为YN20110122株;本菌分离株为荚膜A型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从病死猪肺脏分离出的1株菌株,经菌落形态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并采用PCR对该分离菌株进行菌种及荚膜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较少见的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有较强致病性,且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为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鉴定引起肉雏鹅死亡的病原,无菌采集病死肉雏鹅心血、肺脏、肝脏等病料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通过细菌培养特性、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Kmt2基因序列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分离菌株被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PCR方法、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K-B药敏纸片法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致病性检测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为A型,对14日龄肉雏鹅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为5.86×10~6 CFU/mL;分离菌株对对头孢曲松、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6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有不同的程度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0株和C48-1株及6株田间分离细菌的保存观察试验,表明用脱纤羊血和感染小鼠肝脾组织在-20℃条件下,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存活2年,用鲜血斜面封盖石蜡油保存法,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4℃条件下可存活3个月,菌株保存前生生物学特性及毒力不发生变化,试验提供的方法对禽霍乱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分型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生化特性、PCR鉴定及PCR分型等鉴定,确定2018年从河南省某蛋鸭场分离到的一株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为1:A型。采用药敏纸片,对该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强力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丁胺卡那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林可霉素不敏感。用该菌株的培养物腹腔注射4只体质量为25g左右的昆明小鼠进行毒力试验,结果攻毒菌量为3.7CFU时,能使全部小鼠死亡,证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本研究对于了解河南省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及其耐药性和致病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和分析新疆某羊场患呼吸道疾病病例的细菌性病原,采集病死羊的肺脏、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通过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测定、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等方法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从病羊胸腔积液中分离鉴定出一株荚膜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将其命名为Pmh7。Pmh7对链霉素、头孢呋辛等10种抗菌药物敏感,对万古霉素、杆菌肽等5种抗菌药物耐药;携带6个毒力基因(fimA、nanB、ompH、sodC、Oma87、sodA),对小鼠的LD50为2.3×10~6 CFU。结果表明,引发该羊场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为荚膜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防治羊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为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鉴定引起雏鹅死亡病原,无菌采集肝、心、肺等病料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分离培养、培养特性鉴定、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 S rRNA PCR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16 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1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的同源性在98%~100%之间,分离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致病性,且致病较强,对雏鹅的LD_(50)为3.16×10~6cfu/mL;PCR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属于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型A型,同时携带18个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恩诺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曲松等11种药物高敏,对其他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qseC和luxS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为探讨其双缺失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及交叉免疫保护的影响,本研究在前期构建的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qseC基因缺失株(ΔqseC)的基础上进行了luxS基因缺失,构建了qseC及luxS双基因缺失株(ΔqseCΔluxS)。与野生型PmCQ2相比,该双基因缺失株在生物膜产生方面显著上升,而其荚膜生成量、血清敏感性及其毒力却显著下调,与qseC单基因缺失相比,双基因缺失在调节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正向或负向叠加效应。疫苗交叉免疫保护性方面,与ΔqseC及野生型PmCQ2比较发现,双基因缺失株中luxS基因的缺失,减弱了部分qseC基因缺失所赋予菌株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但却增强了菌株对牛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相比PmCQ2的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qseC及luxS双基因缺失仍赋予了菌株很好的交叉免疫保护性。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感应基因qseC和luxS均可调控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交叉免疫保护性,该双基因缺失株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广谱型疫苗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新疆地区羊群中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的致病性及耐药性,2019—2021年采集和静县规模场及散养户中患呼吸道疾病羊咽拭子、病死羊肺脏等病理组织样品304份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其致病性及耐药性。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2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率为40.8%(124/304),其中87株(70.2%)具有致病性,可以引起小鼠死亡,对小鼠的致死率为40.0%~100%;87株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对阿莫西林、多西环素、链霉素等9种药物的耐药率为44.8%~100%,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2.3%~36.9%,全部表现为多重耐药,以耐9~11种药物为主。结果表明,新疆和静县羊群中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较为普遍,耐药较为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合理使用,同时结合环境消毒对其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2018年9月广西某羊场部分山羊发生流涕、咳嗽、呼吸困难和体温升高等临床症状的疾病,为确诊发病原因并提供治疗方案,采用病原分离培养、PCR扩增鉴定的方法进行诊断,并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病料在血平板有圆形的小菌落生长,革兰阴性小球短杆菌,而在PPLO培养基上不生长;病料的PCR扩增结果显示绵羊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阳性;所分离到的病原菌经生化鉴定,该菌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属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引物扩增为阳性;致病性试验显示该菌对小鼠有很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红霉素、青霉素为耐药。结果表明该病是由绵羊肺炎支原体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4.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对分离自18省份的8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以血清A型为主,占96.4%(81/84);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5种ST型,其中ST129为主要流行型,占94.0%(79/84)。本研究为我国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调查上海市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为该病的药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5年在上海市11个规模化养猪场采集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病料共计116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及PCR方法,分离鉴定出2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纸片法测定了分离菌株对2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这6种药物可作为本地区控制本病的首选药物。然而,超过50%的菌株对青霉素(65.0%)、复方新诺明(65.0%)、氨苄西林(60.0%)、链霉素(60.0%)、四环素(60.0%)耐药。耐药谱分析显示,85.0%的菌株对4~7种抗菌药耐药。本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应加强养殖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新疆南疆某鹿场疑似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死亡马鹿肺脏样本中的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分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试验首先采用染色法和生化鉴定初步判定分离菌株的种类,然后通过PCR扩增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Kmt1基因、荚膜血清分型基因和LPS基因,进一步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分型,最后对分离菌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荚膜血清D型、LPS基因L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DY120818、GDZQ201401、PM-LK、PM-R1601、4085、FUP12、PM30、PM75、Tabriz31、Tabriz61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99.9%~100%之间,Kmt1基因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CSWRI-AH-PmAg16、HaiNGoosePm2012、Jhakhrana、M14、OND Duck、PMI030、PMUEL 1-BR-11、SichuanPm2014、VRI-Pm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94.9%~99.5%之间,荚膜血清分型基因与同为荚膜血清D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CSWRI-AH-PmD1...  相似文献   

17.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能感染多种动物甚至人的重要的病原菌。研究对西藏某地临床症状疑似出败病死亡的牛进行了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荚膜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掌握西藏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死亡牛肺脏、肝脏、脾脏、肾脏等脏器及淋巴结,分离细菌并进行培养,研究其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化分析。随后对分离菌株进行荚膜分型、动物实验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从肺脏组织中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牛源巴氏杆菌且分离菌株为A型巴氏杆菌,且动物致病性试验证明该细菌具有致病作用且病例变化较明显,说明分离菌株为致病菌;该菌株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不敏感;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和氯霉素中敏;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氧氟沙星等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流行及oppA基因遗传进化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16S rRNA PCR扩增测序、PCR荚膜分型、oppA基因克隆及相似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到10株菌,分离菌在血平板上形成淡灰白色、湿润光滑、奶油露珠状菌落;分离菌株能酵解蔗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不能分解葡萄糖、枸橼酸盐、乳糖、硫化氢等,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分离菌株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性达99.9%以上,10株分离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CR荚膜分型显示,6株分离菌为荚膜A型,4株为荚膜D型;基于oppA基因的遗传进化树显示,10株分离菌均位于同一分支内;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在24 h内攻毒小鼠死亡率较高(21/30),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力。【结论】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荚膜血清型主要是A和D型,且大部分菌株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引起湖北省荆州市某养鸡场鸡群发生疑似禽霍乱死亡的原因,试验从该养鸡场采集病死鸡的肝脏病原,通过细菌分离鉴定、16S rDNA克隆测序分析、荚膜和脂多糖PCR分型、药敏试验及致病性试验对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呈革兰氏染色阴性,瑞氏染色为两极浓染的球杆菌;分离菌经荚膜和脂多糖PCR分型鉴定为荚膜B型、脂多糖L2型,将其命名为JZ-B-1;JZ-B-1菌株与巴氏杆菌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在系统进化树中分别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属和多杀性巴氏杆菌败血亚种处于同一分支上,属多杀性巴氏杆菌败血亚种;菌株JZ-B-1对哌拉西林、羧苄西林和青霉素有耐药性,对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四环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氯霉素、呋喃唑酮、万古霉素、氧氟沙星、诺氧沙星、麦迪霉素高度敏感。说明从病死鸡中分离的菌株为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属败血亚种,丰富了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亚型,对湖北地区巴氏杆菌病的防控和细菌耐药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hyaD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探讨该基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免疫保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的hyaD基因缺失株(ΔhyaD)。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ΔhyaD的荚膜产生量及其感染后在脏器中的细菌定殖量均显著下降,其毒力显著降低。细胞试验发现,ΔhyaD更易黏附于巨噬细胞,被吞噬数量显著多于野生株,致使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上调。hyaD基因的缺失,可调控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铁转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促使相关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以制备的PmCQ2株和ΔhyaD株灭活苗免疫小鼠(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第21天分别采用同源和异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攻毒,ΔhyaD株免疫小鼠肺组织感染后24 h无明显或轻微病理损伤,对牛源A型、B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80%,对兔源、猪源和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100%、100%;而野生株PmCQ2除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在80%以上外,对牛源B型和F型及兔、猪、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yaD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hyaD基因缺失可调控相关交叉保护性抗原表达,赋予菌株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用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