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2):F0002-F0002
王广金,男,44岁,博士,研究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1987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得农学硕士学位。1992—1994年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资助赴波兰进行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培训。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获省杰出青年基金。主要研究领域是小麦辐射诱变及抗病遗传机理、辐射与细胞筛选技术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小麦染色体工程及基因工程的育种技术等。自1987年起,一直…  相似文献   

2.
龙辐麦1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小麦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育成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强筋小麦中标品种以及《黑龙江省麦豆轮作示范区建设》项目中种植品种。因其优质高产抗病和抗逆性强,已成为大兴安岭沿麓春小麦产  相似文献   

3.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到常规遗传育种方法中,能够缩短小麦育种年限,提高新品种选育实效。我们综述了分子育种技术在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以期为小麦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麦抗旱性指标研究、抗旱育种的遗传理论基础、抗旱育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抗旱育种方面的应用等方面简要论述了小麦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小麦抗旱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领域应用情况 ,概括介绍了离子束诱变育种和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对离子束小麦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参数作了详细描述。还介绍了最近发现的离子束诱变小麦遗传新规律和离子束辅助外源裸露大分子DNA转移在小麦育种中的新进展 ,提出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抗病辐射诱变育种的策略,途径、特点及技术关键,综述了辐射诱射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过程中的应用成就,并对诱变与生物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离子辐射诱变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向萌  押辉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334-6335,6410
阐述了离子辐射技术在小麦育种方面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离子束诱变小麦育种的原理、方法,离子辐射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离子辐射技术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1984年批准建立的专业研究机构,位于风景秀丽的国家优秀城市四川都江堰市。所在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主要工作任务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开发小麦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新品种,研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培养中高级小麦育种科技人才,实现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逐步建成四川省小麦研究中心。现有基因资源与分子育种、育种与良种繁育、细胞遗传学、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6个研究室。拥有小麦族标本室、基因资源库、试验基地60余亩。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莹  赵翠荣  王立峰  陈科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6-13987,13990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麦花培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是一种效率高、见效快的育种手段 ,又可与常规育种及其他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而具有独特的作用。根据近几年小麦花培育种的实践 ,就花培技术、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后代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近50年来浙江省核农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包括辐射诱变育种、空间诱变育种及相关遗传机理,辐射不育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机理,辐照加工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动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和农药安全中的应用。探讨今后核农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来提升核农学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05,(10):60-60
龙辐15号由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邮编:150069)小麦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育成。其生育日数90天左右,为晚熟旱丰类型.产量高.品质优良。2004年黑龙江省生产试验,7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亩产量264.5公斤.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2010,(5):50-51
近日,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开幕。五年一届的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代表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最高水平。本届研讨会为期3天.与会专家代表将围绕小麦超高产育种与栽培、抗病与抗逆育种、品质改良、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5.
《江苏农业学报》2004,20(4):F003-F003
该项目组依据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探究小麦优质、高产、抗病等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定位和遗传机制;采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建立高效聚合育种技术平台,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与小麦抗旱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作物抗旱性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抗旱相关的性状进行研究,有利于阐明其遗传基础,为进一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小麦抗旱性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小麦抗旱的分子标记尚未和育种工作紧密结合,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基因工程从渗透调节物质、Lea蛋白、转录因子3个方面进行小麦抗旱性改良,转录因子是目前转基因抗旱育种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技术是常规育种技术的补充、提高和创新。实践证明 ,生物技术只有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优势 ,加快育种进程 ,提高育种水平。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生产生物制品和创造新物种的综合科学技术 ,也称生物工程。它主要包括 4个领域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与作物育种有关的领域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本文介绍几种在玉米育种上已经应用并取得可喜进展、简便实用的生物技术操作方法 ,以及它们近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基因的一种技术 ,常…  相似文献   

18.
旱地小麦育种的研究机理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30多年的旱地小麦育种研究资料以及国内外40多篇相关研究文献,从旱地小麦育种的研究机理,以及旱地小麦育种研究趋势和进展等方面,对旱地小麦育种的研究做了综述。认为旱地小麦育种研究发展趋势有两大明显转变:一是由原来的单一田间选育研究转向田间选育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选育研究;二是由抗旱性生理遗传育种研究转向抗旱节水性生理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讨分子标记技术、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分析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应用的现状和优点。认为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加速了玉米育种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玉米育种水平,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日益完善,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能够走向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吴晓华(WU Xiao-hua)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同年分配到内蒙古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与评价研究。1995年底,转到本所小麦课题组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新与评价及小麦加工品质性状测试分析等研究。现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员。1997-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作物与生物技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工程”人才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