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家柱 《蜜蜂杂志》2011,31(10):23-23
近几年糖价居高不下,有些养蜂员因无多大收益,忍痛弃蜂改行。但尚有不少蜂友,出于对养蜂的热爱,开始改养起中蜂。 改养中蜂的蜂友,大多利用原有的意蜂标准箱,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不少毛病。如何将意蜂标准箱改一改,来养中蜂呢?笔者养蜂50年,其中单纯养中蜂20年,中意蜂同时饲养4年,也曾做过一些试验。现就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看法,供蜂友参考。  相似文献   

2.
邢汉卿 《中国蜂业》2010,61(2):29-29
<正>蜂友杨秀鹏以前养中蜂,2005年改养意蜂。他在养中蜂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大胆探索,意蜂越养越好。2009年他的18群意蜂年产蜂蜜超过1000kg,这让很多蜂友羡慕不已。蜂友聚会时大家让他谈体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地大宗蜜源有所增加,这对于养蜂业是好事,尤其对不善于采集零星蜜源的西蜂。于是,有些原来养中蜂的蜂友,为了能更多的生产蜂产品,改养意蜂,由于中蜂和意蜂在饲养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养几十年中蜂的付蜂友,于去年早春购得5群意蜂(每群4框足蜂),开始十几天蜂况正常,到3月1日,他来电求助,称很多工蜂爬出  相似文献   

4.
多数用活框饲养中蜂的蜂友都有一个同感,认为中蜂发展、增殖缓慢,蜂群数年年总是在10~20箱之间徘徊,久久不能上规模.有的蜂友弃中蜂改养意蜂,有的弃蜂改行.笔者饲养中蜂20多年,曾有过灰心丧气、弃蜂改行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安下心来养蜂.  相似文献   

5.
郭成志 《蜜蜂杂志》2007,27(1):28-28
多数用活框饲养中蜂的蜂友都有一个同感,认为中蜂发展、增殖缓慢,蜂群数年年总是在10~20箱之间徘徊,久久不能上规模.有的蜂友弃中蜂改养意蜂,有的弃蜂改行.笔者饲养中蜂20多年,曾有过灰心丧气、弃蜂改行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安下心来养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蜂有较快的发展,不少西蜂饲养户纷纷改养中蜂,或中西蜂同场饲养。他们用摆放西蜂箱的模式来摆放中蜂箱,结果蜂错飞他群,死伤遍地,群势减弱,甚至飞迁,造成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甘筱中 《蜜蜂杂志》2001,(12):16-16
中蜂是大自然赋予中国人的 1块瑰丽的国宝。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 ,使一些初养中蜂或根本未养中蜂的人对中蜂产生误解。笔者养中蜂多年 ,中蜂年年为笔者送益 ,在这里笔者要为中蜂说几句公道话。1 中蜂不仅适应山区饲养 ,更适应平原丘陵地区饲养笔者与一外省蜂友谈蜂 ,他问我养的什么蜂种 ,我回答是 :以中蜂为主、意蜂为辅 ,中意蜂同场饲养。他很认真地对我说 :“养中蜂要搬到山上饲养 ,平地养不得 !”笔者听后觉得这位蜂友对中蜂的认识处于误区之中。笔者业余养中蜂 30多年 ,由于工作调动搬家 5次 ,每次住地都是在平原、丘陵地区 ,所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养蜂实践中用禁闭法防治盗蜂效果好,现将此法介绍给蜂友特别是养中蜂的蜂友.  相似文献   

9.
晋华贵 《蜜蜂杂志》2009,(11):30-31
读了《蜜蜂杂志》2008年第9期刊登74岁方耀斗老先生的《就尤洪坤蜂友的中蜂饲养试验谈用组合蜂箱养中蜂的使用实用价值》,第11期尤洪坤蜂友的《欢呼!中蜂组合蜂箱》二文后,我为之兴奋,为之高兴。我认为,这是2篇好文章。好在提出了一套中蜂活框饲养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与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清河 《蜜蜂杂志》2005,25(11):40-40
养蜂是一项独特的养殖业,养蜂的用具和方法也不与其他养殖业相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各种蜂具和养蜂方法都是无数养蜂前辈经过无数次观察实践总结出来的技术结晶,对养蜂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普遍指导性。然而有的蜂友却随意去标新立异,蜂具越改越离谱,结果是年年养蜂不见效益。我市地处广西西北山区,蜜源条件优越,除专业养蜂场外,业余饲养中蜂者也不少,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笔者走访多位蜂友,发现他们在养蜂方法和蜂具上都犯有一个致命的通病——那就是随意标新立异。某蜂友定地业余饲养中蜂已达10年,却是年年从头来。笔者看到他的蜂箱十分怪异…  相似文献   

11.
正百花盛开的春天,蜜粉源充裕,为中蜂繁殖创造了优良的生活环境,蜂群随之日益增长,子丰蜜足。江南一般3月中旬中蜂进入分蜂期,蜂农将迎来一个繁忙的季节。然而中蜂传统的桶养饲养模式,无法查找蜂王,更不用说将蜂王囚禁管控。因此,对于分蜂,蜂农既高兴分蜂能扩群,又担心没见着蜂群分出而随之丢失。为此,笔者对传统桶养中蜂的人工分蜂进行了一些探索,与蜂友们分享。1传统桶养现有的分蜂模式现有桶养中蜂分蜂,在笔者生活的浙江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张绪林蜂友《老蜂桶新养法》一文发表于2006年《蜜蜂杂志》第8期第31页。对于张绪林蜂友的这些评论,我深有同感。张绪林蜂友为适应中蜂特性的需要,在大容量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八),蜂友谢云华打来电话,说他的中蜂快要灭绝了,让我找人把剩余的3箱中蜂贱卖。老谢养中蜂快10年了,其他的蜂友蜂群越来越多,而他的蜂群数却越来越少,从原来的8群下降到3群。据老谢反映,他家周边有许多胡蜂,时常侵扰他的蜂群,刚发展1群新蜂,被胡蜂赶走1群老蜂,这是他养蜂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不但无任何养蜂收入,每天还要耽误许多时间拍打或驱赶胡蜂,但治标不能  相似文献   

14.
良种小议     
有一个蜂友对我说,他已多次向外地邮购种蜂王,多次换王换种,但到头来蜂群越来越少,分蜂性越来越强,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差。以上言谈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地区一贯是用传统的方法饲养中蜂,直到80年代在外地蜂场到来后人们才开始改养意蜂。认为良种一经购回,育王  相似文献   

15.
自1973年,中蜂囊状幼虫病暴发,规模化中蜂场几乎全部垮掉,损失惨重,而改养西蜂。农民散养的中蜂桶桶发病,户户受损,死亡90%以上,真是毁灭性灾难。当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检疫,控制中蜂场的转移流动,加强蜂群管理,清巢消毒,控制蜂王产卵,中断传染源,选抗病蜂群育王,并结合药物防治,控制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蔓延,使我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现将防治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如下,供蜂友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出生于1941年6月,1968年开始养中蜂,现在有中蜂生产群60群、育王群20群,意蜂9群。中蜂养成大群强群上规模标准化,产量高,是养中蜂蜂友梦寐以求的事。笔者居住在河南省北中部的新密市(郑州的一个县级市),有平地,也有沟,属于丘陵地区,大部分中蜂每群都能达到6~7脾蜂,也有一部分会达到8脾蜂。像这样群势中蜂进行规模饲养,达到优质高产目的,必须实现双王加继箱,才能有13~14脾蜂。  相似文献   

17.
秦裕本 《中国蜂业》2013,(22):21-22
当前有些蜂友反映中蜂难养,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在自然界中,中蜂在树洞中筑巢,生活在直立筒状空间,长期进化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空间高度相对较低,横向空间相对较大的西蜂蜂箱来养殖中蜂,违背了其主要是在直立洞中向上向下筑巢扩展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一生与蜜蜂结缘1972年开始养中蜂,1980年改养意蜂至今。既然养意蜂,那又为何谈中蜂呢?1缘何说中蜂我家住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地带,面朝南,一马平川,接长江北岸,属鄂东平原。背后10 km处便是大别山高山区。这里的中蜂资源十分丰富。儿时在山区的舅舅家吃过中蜂蜜后,那香甜润口的蜂蜜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曾忘怀。直至1972年,我才如愿以偿地买到1群中蜂开始饲养。其中经历了1976年与1979年的2次中蜂囊状幼虫病折腾,于1980年改养意蜂。这7  相似文献   

19.
陈学刚 《蜜蜂杂志》2011,31(12):30-30
中华蜜蜂(俗称土蜂)是中华瑰宝,适应性极强,能利用零星蜜粉源,采得百花种类繁多,酿造出的蜂蜜比西蜂蜜营养强几倍,随着生活的提高,越来越被人们青睐。在我地1kg中蜂蜜至少80元,若加上简单的包装,那么1kg就在200多元,所以不少蜂友弃西蜂而改养中蜂,也有不少离退休干部也加入到养中蜂的行列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朱国军 《中国蜂业》2009,60(2):26-26
蜂王的品质决定蜂群生活力的强弱和生产力的大小。与西蜂相比,中蜂养殖技术较为滞后,蜂蜜产量低,多数山区一直沿用自繁自养,自生自灭的传统的土法(桶养)养殖及用种方式。目前还有很多饲养中蜂的蜂友,由于身处偏远山区,没掌握中蜂人工育王技术,长期使用自然王台来换王和分蜂,致使中蜂种性得不到改善,一直保存着原有的野生习性,驯化困难,种内分离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